孙氏最初的军队是孙坚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在江东的大地主和商人们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但是在那个时候,孙坚并没有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权,甚至都还算不上一个地方军阀,充其量只是地方军阀袁术手下的一个派系。所以,当他在进攻刘表手下的黄祖时战死以后,整个军队都归袁术了。孙策好不容易找袁术把自己老爹的部队又要了回来,但还是得服从袁术的调遣,替他开疆扩土抢地盘。
孙策这小子也真能打,勇不可当,抢地盘是个好手。可抢到的地盘没归孙策自己所有。比如,孙策率军打下了庐江郡,结果倒让袁术的老部下刘勋占了便宜,抢去了庐江太守一职。打下了庐江之后,袁术一看这小子能打,又派孙策去对付占据曲阿的刘繇和会稽的王朗。孙策正在这江东一带替袁术抢地盘的时候,忽然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袁术称帝了。这下子,袁术成了众矢之的,孙策自然也借这个机会干脆炒了自己老板袁术的鱿鱼,自己单干了。不但是单干,而且联合曹操等诸侯一起打袁术,袁术一死,孙策又用计把袁术原来的地盘庐江也抢了过来。
但是,好景不长,风光了没两年,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这家伙,真是“孙氏入吴,基础不牢,老大一死,地动山摇”。就在这个时候,周瑜和张昭两位挺身而出,力挺孙权。再加上孙权有政治水平,很能团结人。这个刚刚占据江东两三年的军阀政权算是稳定住了。
到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时,孙氏集团真正控制江东一带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在这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孙氏集团是如何进行统治的?孙吴政权的权力架构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赤壁之战前,孙氏集团对东吴的统治贯穿一个字,那就是“杀”。孙策到江东就是一路杀过来的,这一点大家都承认,所谓“诛其名豪,威行邻国”。
孙权上台以后,一开始也没有改变这个政策。最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于地方的反抗力量,孙权也是杀的。比如,200年,孙权一上台,不少地方就发生了叛乱,刚刚到手的庐江也宣布独立了。孙权举兵攻庐江重镇皖城,“屠其城,枭术(庐江太守李术)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一通屠杀告诉天下,孙家小弟也不是吃素的。然后,又分布诸将,镇抚山越,把那些不听话的全部打服了。
可以说,在赤壁之战前,东吴政权是一个主要以武力维系的政权。这个政权的最上层当然是孙权,孙权之下是跟着孙坚、孙策南征北战的功臣集团,在功臣集团之下是不反对孙氏政权的知识分子和地方士族门阀集团。
孙权刚接班的时候,由于军功阶层、知识分子和地方士族门阀对于孙氏政权态度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地位就有很大的差别。当时,除了军功集团是坚定的支持者以外,这些流亡到江东避难的知识分子对于孙氏政权持观望态度,而江东士族门阀的态度则是反抗。那么,理所当然地,支持的地位高,而观望的次之,反抗的就处于底层。后来经过孙权的又打又拉,情况有所改变。到赤壁之战前,以鲁肃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态度也转为支持,而江东士族门阀则是不支持也不反对。二者在政权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最核心的力量还是军功集团。
一个完全靠军事力量支撑的政权是不可能长治久安的。要知道,战争总有胜败,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总是取得胜利。所以,当东吴取得了赤壁之战胜利的时候,或者说在那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孙权已经意识到不能光靠武力来镇压,必须设法取得辖区内士族门阀和地方豪强们的支持。所以,赤壁之战以后,东吴政权逐渐士族化了。一方面江东士族门阀在政权中的地位上升;另一方面,军功集团日益士族化,转变为士族门阀集团。到孙权称帝时,东吴政权已经是士族门阀的天下。
孙权是怎么做呢?
其一,将江东士族门阀中的杰出人物引入到自己的政府里做官。
史称:“招延俊秀,聘求名士”。求到了什么人呢?除了鲁肃、诸葛瑾这些流亡北士以外,更重要的是一些江东大族的优秀人物也进入了孙权的政权。比如说顾雍。顾雍是什么人呢?他出身于江南望族顾氏。顾雍从小聪明机灵,少年时曾从因避怨而隐居于吴的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学琴与书法。蔡邕对顾雍的才华十分赏识,认为将来必定有所成,于是将自己的名字相赠。顾雍二十来岁即由州郡官吏表举推荐,担任合肥长。后历任娄县、曲阿、上虞地方官,所到之处都有政绩。早在建安五年,孙权兼任会稽太守,以顾雍为郡丞,代理太守处理一切事务,讨除寇贼,郡界宁静,吏民归服。几年之后,升任左司马。后来累迁大理奉常,兼领尚书令,封为阳遂乡侯。黄武四年,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当上了丞相、平尚书事,直至逝世。
又比如陆逊。陆逊家世为江东大族。其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陆逊十岁丧父,随其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其任所读书。而这陆康却和孙策有仇。当年孙策为袁术抢地盘时攻打庐江时,庐江太守就是陆康。这一仗打下来,陆氏宗族死了一半,陆康本人也在城破一个月后死了。但是,陆逊却在204前后应召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幕僚。后来又出任海昌(今湘江海宁西南)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再后来更是出将入相,成为东吴政权的头号权臣。此外还有一些江东士族门阀人物也先后进入东吴政权,并且逐渐当上了大官。
其二,在政策上对地方士族门阀地主加以拉拢。
第一条是施德缓刑。这是孙吴政权的一项国策,这项国策就是在江东士族门阀们的强烈要求下实施的。有人会说:施德缓刑是好事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如果你以为这项政策是对普通百姓而言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施德缓刑是对东吴辖区内的大地主(主要是士族门阀)而言的,对于老百姓东吴政权一直是大加镇压,特别是对居住在山地的所谓“山越”(这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在江南、岭南山区居住的各族人民的总称),更是采用“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禽尽”政策,也就是要把他们全部变成这些门阀大地主的农奴和私人军队。
第二条是与施德缓刑政策相对应的对于地方士族门阀的纵容。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采用“复客制”,也就是对依附于大地主的那些佃客,免除一切负担,实际上也就是鼓励大地主对自耕农进行土地和人身的兼并。另一方面,采用世袭领兵制,使那些地方豪强的私人武装固定化、合法化、扩大化。复客制强化了豪族的经济实力,而世袭领兵制则强化了这些地方大族的军事实力。这对地方大族而言,比什么九品官人法①之类的有吸引力多了。于是,江东大族对东吴政权那是相当拥护。
孙权的一系列举动使得他的政权得到了地方豪强的普遍支持,同时也使得地方豪强的势力在东吴政权中极大的膨胀起来,地位大幅提高。
处于政权底层的士族门阀集团地位上升,会不会与原来处于上层的功臣集团发生冲突呢?不会。原因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代军事将领陆续去世,而他们的儿子继承父业,其家族本身也已经变成了以门第出身为官的门阀。
我们知道,如果任由地方士族门阀势力扩张,就会威胁到皇权。孙权当然知道其中危险,他对此也有安排。
一是壮大皇族的力量。在魏蜀吴三国中,以皇族而论,东吴孙氏皇族的力量最强。举几个例子,孙瑜为奋威将军,丹阳太守;孙奂为扬威将军,沙羡侯,江夏太守;孙贲,征虏将军,豫章太守;孙邻,威远将军,豫章太守(继孙贲之后);孙韶,曾任广陵太守,后又任镇北将军,领军在外数十年;孙峻,受孙权遗诏辅政,领武卫将军,封都乡侯,后又升任丞相大将军,富春侯。如此等等,不可胜数。
二是重新捡起屠刀对一些敢冒头的士族门阀大开杀戒。比如,当江东的这些门阀插手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的皇位继承权争夺战时,孙权就毫不犹豫地举起屠刀。结果陆逊被逼死,朱据被赐死,顾谭被流放。
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东吴的政权结构了。东吴政权是一个以孙氏皇族为核心、地方豪强为外围的一个族群大联盟。打个比喻,这个政权就好像一根麻绳,中间最粗的一股是孙氏皇族,其他地方大族都绕着它。
四、最后的汉政权
曹操头顶着汉献帝、左脚踩着汝颍集团、右脚踩着谯沛集团,孙权身上绕着孙氏家族和地方士族门阀,那刘备的蜀汉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与曹魏、东吴都大不一样。
首先,建国的过程就不一样。中国历史上没有什么政权是按照规划建立的,唯有蜀汉是个例外。它是先有规划、后有地盘。当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时候,刘备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一块地盘都没有。当时刘备暂居的新野是找亲戚刘表借的。然而,就在这个规划出台不久以后,先是曹操把荆州从刘表儿子手里抢来送了半个给刘备,然后是刘璋把刘备请到自己家里当主人。结果,刘备没花多少气力就得了荆益二州,接着又夺了汉中,正好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相吻合。
其次,所依靠的力量也不同。曹操名义上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但实际上,依靠的是汝颍集团和谯沛集团两个地方豪强集团,主要手段是武力征服。孙权这边就更直接,就是凭着武装力量硬打硬杀出来的政权,然后再对地方上的士族门阀加以安抚、收买。而刘备呢?荆州是捡来的,益州是骗来的。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运气是一个方面,军事力量也占了一部分,但更重要的依靠力量是政治号召力。因为他姓刘,是宗室,所以他得到了拥护汉室势力的一致支持。对于这些拥护汉室的人来说,拥护刘备、刘表、刘璋都是一样的,而三者一比较,刘备最有才,最有可能实现汉室的复兴,当然支持刘备。可以说,刘备政权是当时所有拥汉派的希望所在,是东汉帝国的真正继承者。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观点是对的,蜀汉是正统。
由于建国的过程和依靠力量都比较特殊,刘备的蜀汉政权的权力架构也比较特殊。皇帝是整个政权的核心,是精神领袖,这一点是雷打不动的。刘备死后,刘禅那么没用,但是蜀汉上下都忠于他,没有一个人想过取代他,原因何在?就因为他姓刘,是整个蜀汉政权的精神领袖,没有他整个政权就会垮掉。在皇帝之下,有两个集团。一个是忠于汉室的知识分子集团,代表人物是诸葛亮、法正、蒋琬等人;另一个是忠于汉室的军事将领集团,代表人物是关羽、张飞、赵云、魏延等人。这两个集团的结合点开始是刘备,后来是诸葛亮。与曹魏和东吴不同,蜀汉政权中是没有士族门阀席位的,因此蜀汉政权的阶级基础与曹魏、东吴完全不同,是一个以中小地主和自耕农为基础的政权。
由于蜀汉是这样一个政权,其政策就与另外两国大不相同。
第一,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刘璋当政期间,宽容豪强,使“蜀土人士专权自恣”,这些豪强和中原地区的豪族一样,也有自己的田庄、徒附、部曲、奴婢等,势力很大。这对于蜀汉政权的威胁很大。对付这么一支势力,蜀汉政权的做法是打压,“威之以法”,“限之以爵”。《三国志·张裔传》记载张裔称赞诸葛亮“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可见蜀汉政权在执法、用人等方面不以门第论高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士族门阀没有任何特权。
第二,扶持自耕农和中小地主的发展。具体说就是支持小农经济的发展,按史书的记载就是:“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以境劝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这里所谓的民,是指负担赋役的自耕农。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蜀国“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百姓布野,余粮栖亩”,富强起来了。
第三,南抚夷越。蜀吴两国都是弱国、小国,主要敌人都在北方,而在自己的南方又都有少数民族。但由于两国的阶级基础不同,对待少数民族的方式完全相反。吴国采用的办法是掠夺,以满足地方豪强大地主对奴婢、部曲、农奴等的需要。而蜀国的政策则是安抚为主,让夷越少数民族实行自治,力争和平共处,不要影响中小地主和自耕农的正常生产生活。这也就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诸葛亮南征,攻心为上的战略。
第四,北伐中原。北伐中原是蜀国前期政权稳定的必然要求。蜀汉政权的核心是刘备和刘禅为代表的汉室,而复兴汉室就是这个政权存在的政治目标。对于蜀汉政权的支持者来说,拥护蜀汉的原因不在于这个政权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而在于这个政权能够承担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蜀汉政权必须通过北伐来保证自己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
本来现在应该谈谈蜀汉为什么会灭亡了,但是,有几个问题得先澄清一下。
第一,蜀汉是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政权吗?
表面上看,是的。蜀汉从221年刘备称帝算起,到263年后主刘禅投降,总共历时四十二年。而曹魏从220年曹丕篡汉开始,到265年禅让给司马炎,总共是四十五年年;东吴从229年孙权称帝开始算,到280年西晋吞吴,总共五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