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未解之谜全记录
38014700000025

第25章 中国四大美女之谜(2)

四大美人各人都因其有姿色而得宠于一时,但是她们都处在统治者争斗的锋芒上,因此都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们的死,都不是寿终正寝。貂蝉也应了自古红颜多薄命之说。作为历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虽在《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等正史中有所记载,但是,对于她为何出塞匈奴,历来众说纷纭,贬褒不一。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晋时为避司马昭讳,时人也称她为明君和明妃。

据传,她是齐国王襄的女儿,竟宁元年(前33年),她年方17,被汉元帝选入宫中,汉元帝是按画工的画像选宫女的,深居后宫的宫女们,为了能被皇上幸如,总想把自己画得美点。所以,她们不惜重金贿赂画工。王昭君初入宫廷,一来不懂这些规矩,所以没有备下这笔贿金;二来自恃美貌,不愁皇上不召见。

据说,画工毛延寿当画到王昭君的眼睛时,便启口说:“这画人的传神之笔在于点睛,真是一点千金呀!”昭君对毛的暗示虽心领神会,但她并没有买他的账,相反讽讥了他几句便离去了。

毛延寿见她如此傲慢,便把那点该点到昭君眼睛上的丹青,点到了她的脸上。就是这么一点,竟让王昭君在掖庭里苦守了不知多少时光。

这时,恰好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要娶汉人女子为妻。元帝正苦于无法抵御匈奴的侵犯,见到呼韩邪单于来朝求娶,觉得正是开展政治和亲外交的好时机,于是便赐给他五名宫女。王昭君久居深宫,面见圣上无望,积怨甚深,听说匈奴前来求亲联姻,便主动要求离汉宫去匈奴。汉元帝只知她缺少姿色,因此同意了她的要求。到了呼韩邪单于临别的那天,汉元帝见王昭君丰容盛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不禁大吃一惊。他本想把她留下,可是怕失信于人,只好忍痛割爱,让王昭君出塞和亲。

据传,汉元帝由此对画工毛延寿大为恼火,遂有杀毛延寿等画工之说。从上面记载的情况看,王昭君为何出塞应这样解释:王昭君因自傲,未买通画工毛延寿,结果被丑化。美貌的昭君因此得不到皇上的宠爱。她久留宫中实在无聊,于是自请去匈奴。经汉元帝同意,便出塞去和亲了。

历史上也有人认为,王昭君所以出塞,是毛延寿设下的救国计策。

据传,竟宁元年,王昭君以良家女被选人宫中。宫廷画工毛延寿见其貌美非凡,生怕已经沉恋于女色的汉元帝更不能自拔而误国,于是在画王昭君肖像时,有意把她丑化了。

汉元帝未能察觉。

后来呼韩邪入朝要娶汉人女子为妻,汉元帝原想以丑送人,结果误将王昭君送了出去。

当见到昭君其真面目后,曾想反悔。无奈君主出言,驷马难追,于是,只得忍痛割爱了。

历史上一些文人认为毛延寿此举实在高明。汉元帝好色,如果不把王昭君送出去,她有朝一日得宠,就会变为妲己式的人物,到时误国殃民,后患无穷。

有诗道:“延寿丹青本诳君,和亲犹未敛胡尘。穹卢自恨嫔戎主,泉壤相逢愧汉臣。玉骨已消青冢底,香魂犹绕黑河滨。愁云晴锁天山路,野花闲花也怨春。”在这里,毛延寿成了“忠臣唯有毛延寿,能送名妃出宫门”的大好人了。

据正史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对汉匈边疆的安宁起了良好的作用。

《汉书.匈奴传》载,昭君出塞和亲,在呼韩邪父子当政时期,汉匈关系和睦说明政治联姻是有积极意义的。

可是也有人认为,汉室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用妇人美女安邦息事,实在是有伤国体。王昭君为何出塞虽众说纷纭,但她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故事流传至今,谁也不会有不同意见。杜甫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是对王昭君一生的高度概括。杨贵妃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她那传奇的一生曾触发无数骚客文人的才情,为之吟诗作赋。

然而,这位国色天香的美女究竟归宿如何呢?史书记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阳沦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狈地与众臣逃跑,其爱妾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可是,文人赋咏与史家记述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因此杨贵妃的最后归宿至今还留下许多疑问。

杨贵妃,号太真,小字玉环,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东南)人。她天姿聪颖,能歌善舞。初为唐玄宗之子寿王之妃。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玄宗因武惠妃去世,召杨贵妃人宫充任妃嫔,深得玄宗宠爱。天宝四年(745年)被封为贵妃。其姐姐兄弟均由此而显贵,堂兄杨国忠官至宰相。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皇亲国戚,在三军将士的护驾下仓皇出逃。行至马嵬驿,随军将士哗变,杀死杨国忠,进而又迫使玄宗杀杨贵妃。唐玄宗迫于形势,只好忍痛割爱,舍弃贵妃。杨贵妃的最终结局到底如何呢?她是死于暴乱之中,还是出逃他乡了呢?种种说法,把杨贵妃烘托出谜一样传奇,后人至今追寻不止。

据史料记载,认为杨贵妃死于马嵬驿佛堂者居多。

《旧唐书.杨贵妃传》载:唐玄宗迫于禁军将领陈玄礼等要求,只好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堂”。

《唐国史补》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

《资治通鉴.唐纪》中亦有同样记载。另一种说法是,杨贵妃系吞金而死。刘禹锡曾作《马嵬行》一诗,诗中云:“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悠忽葬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诗中可以看出,杨贵妃是吞金而死。陈寅恪先生对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贵人饮金屑”之语得自“里中儿”,故而才与众说有异。又说:“吾国昔时贵显者,致死之方法多种兼用,吞金不过其一。杨贵妃缢死前,或曾吞金,是以里中儿传得此说,亦未可知。”(《元白诗笺证稿》)还有一种说法,在日本民间和学术界较为流行。认为马嵬兵变中被缢身亡的是杨贵妃的侍女。

当时禁军主帅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她,与高力士合谋,用侍女代死。尔后,派人护送杨贵妃出逃,在上海登船,逃至日本。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命方士到日本向贵妃面呈佛像两尊,贵妃亦以玉簪答之。但终究未能回国,在日本终其天年。目前在日本不仅有杨贵妃东渡的种种传说,甚至还留有杨贵妃的多处遗迹。比如,在日本山口县向津具半岛油谷町久津二尊院内的右侧,有被称为“杨贵妃墓”的“五轮塔”;在荻市长寿寺中有供奉杨贵妃的“十三塔”;在日本的京都泉涌寺有“杨贵妃观音堂”,堂中供奉着“杨贵妃观音像”等等。

以上遗迹,都作为名胜古迹编列在日本的导游手册中。另一种说法是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于20年代,为白居易《长恨歌》撰文时分析: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不然为什么玄宗从四川回朝路过马嵬驿时,找不到杨贵妃的尸骨。

据此推论说:真正的杨贵妃可能“金蝉脱壳”流落到当时的女道士院(娼妓院),当了妓女。更令人拍案惊奇的说法是,杨贵妃逃亡美洲了。

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中称,他通过对我国古籍的考证,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伴往美洲了。

下落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贵妃的死因与下落传闻越来越多,特别是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借助丰富的想象,使杨贵妃这个历史人物,更具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