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38197400000003

第3章 做事智慧(2)

后来霍氏家族由骄横而造反,受到诛灭,告发霍氏家族的人,都得到了封赏。于是,有人特为徐生上书皇帝说:“小臣听说,有客人到主人家,看见他的炉灶烟囱是笔直的。旁边又放了一大堆柴禾,客人便向主人建议,把直烟囱改成拐弯的,把柴禾挪远点,否则容易发生火灾。主人不以为然,没有及时采纳。不久,家里果然失火,周围邻里齐来扑救,幸而把火扑灭。于是,主人杀牛买酒,设宴酬谢乡邻在救火中烧得焦头烂额的被安置在上席,其余按其出力救火的情况,依次列坐,却没有邀请建议改造烟囱的人。有人对这位主人说:‘当初假如听了客人的建议,就不需要今天杀牛买酒、大排谢宴,就可以避免火灾。如今根据功劳而设宴谢客,而焦头烂额者反为上宾吗?’主人才忽然醒悟而快邀请先前建议的客人。如今茂陵徐生几次上书,提到霍氏家族将走向叛逆,应该趁早提防杜绝。当时如果徐生的言论得到采纳,那么,今天国家就不会用土地、爵位封赏功臣的浪费,而霍家也不会有谋反受诛的败亡。过去的意见已经得到证明,而徐生单单不被看成有功而受赏。希望陛下能够鉴察,应该看重改造烟囱、搬开柴禾、防患于未然的妙微,使其功劳列于焦头烂额、临时救火之辈的上面。”

于是,皇上赐给徐生十匹帛,以后又提拔他为郎官。

很多人羡慕那些将车开得飞快的人,觉得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神驰目眩的感觉,德国车王舒马赫却不这样认为。

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我继续从事这项运动还有其他目的,我希望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让这项运动超越国界,超越一切界限,甚至超出人们想像的极限。”

不过舒马赫并不是那种喜欢拿自己生命开玩笑的莽夫,他追求的只是速度的极限,但并不是生命的极限。“从理论上来说,车手的任务就是将车的各项技能发挥到极至,但不是将自己的生命也燃烧到极至。所以每当遇到弯道或者有人发生事故的时候,我都会减慢速度,因为我知道,这一定就是那个地段的极限了,我不可能再超越他们。不过为了体验到赛车的性能极限,我总是将车速提升到看起来根本不可能达到的一种速度,但我始终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用兵有言日①:“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②。”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③。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亡吾宝④。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⑤。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兵法家说,我不敢主动挑起战争,宁愿后发制人;不敢前进一寸,宁愿后退一尺。这叫做摆成没有阵式的阵式,捋起没有手臂的袖子,抓住没有敌人的敌人,拿着没有兵器的兵器。

灾祸没有比轻视敌人更大的,轻视敌人几乎要把我的法宝丧失殆尽了。所以说,势均力敌的两军相临,具有仁慈之心的一方获胜。

①用兵,用兵者。

②敢,能愿之意。为主,指主动进攻。为客,指守以待敌。攻者为主,守者为客。句意:我不采取攻势而宁愿采取守势,不前进一寸而宁愿后退一尺。

③行,阵,这里是动词,对阵作战。攘,援臂。此指援臂搏斗。执,抓住,此用为夺取之意。扔,强力牵行。“是谓”四句,均就敌方言之。

由于我守而不攻,退而不进,如此敌人虽欲对阵而无阵可对,虽要援臂搏斗而无臂可援,虽欲夺我兵器而无兵器可夺,虽欲引敌相拼而无敌可拼。

④轻敌,轻视敌人,即过低估计敌人力量而盲目冒进。几,殆。二句谓,灾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将葬送我方的生命。

⑤抗,敌。抗兵,指力量相当的两军。加,陵。相加,两军相到凌逼,即相对之意。哀,思,哀者思深。二句谓,力量相敌的两军相对,哀而思深者胜。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故用兵临阵,要心怀忧思,即使胜利者也应“以哀悲莅之”,“以丧礼处之”。如此用兵,才不致轻敌冒进,乃能取胜。

老子不仅是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军事家。他主张在不得已的战争中,要以退为进,切忌轻举进攻。这也是老子的无为思想在军事中的具体运用。

在老子看来,主动出击去侵略别人,其本身在道德仁义上就输给了别人。因为我们主动出击,对方就为正义而战,人都是有正义感的,对方的民众因我们的贸然进攻而心怀愤怒,其战争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其还击的力度就会很大,这对我们是极其不利的。相反,如果我们守而不攻,给对方主动出击的机会,我方的士兵就会愤然还击,制敌于败局。

主动进犯别人微不足道的一寸,都会被对方视为凌辱,就会有遭受反击的可能,所以主动进犯别人应极力避免;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后退一尺,我们表现出的是谦让和宽容的美德,虽然仅为微不足道的一尺,却会感化对方,使对方也以退让相待。

老子在这里强调,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不是骄傲轻敌而不做应战的准备。骄傲轻敌的人必败无疑,这对我们也有启发,不论在任何领域,骄傲自大轻视他人都是违反客观规律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

老子最后说“哀者胜矣”,点明了自己的主旨,这里的“哀”不是悲哀,而是心怀仁慈的意思,老子认为应在战争中怀着一颗仁慈的心,只有怀着一颗仁慈之心,才能在战争中不滥杀无辜的生灵,这种审慎的态度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公元前204年,平定了魏地的韩信和张耳率领几万大军,想通过太行山区的井陉。赵王歇和成安君陈馀,就把二十万兵聚集在井陉关的隘口。

赵将广武君李左车对成安君陈馀说:“韩信正攻下魏地,其锋锐不可当。但是,我们的井陉关道路非常狭隘,不能使两辆兵车并行,不能使骑兵排成行列。汉军从几百里外而来,他们的粮车一定落在部队的后面,请您拨给我三万奇兵,抄小路去拦截粮车,您深掘战壕,高筑营垒,坚守阵地,不出兵交战。这样,他们往前不能进,向后不能退,我再用奇兵切断他们后路,叫他们没有一点吃的、用的,不出十天,我们就可以得到韩信和张耳的头颅。不然,我们就会成为他们的俘虏。”

陈馀却说:“韩信现在的兵力,口头上号称有几万,其实不过几千人罢了!像这样兵力薄弱跋涉千里的疲惫不堪的军队,我们反而避开不打,以后遇到强大的敌人怎么办呢?那么其他的诸侯就会笑话我们怯懦,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了。”

且说韩信派人刺探赵军情况,听说陈馀没有按照李左车的计策行事,这才大胆地向那狭长的隘路挺进。在不到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半夜里发出突击的命令,挑选两千轻骑,让他们每人携带一面红色汉旗,从近道沿着山路隐蔽行进到赵军军营附近。临行前,韩信对他们说:“赵军看到我军败退,一定会倾巢出动追击我军,到那时你们迅即冲入赵营,把他们的旗帜拔了,换上我军的旗帜。”

接着,韩信派一万人作先头部队,开出营寨,面向赵军,背向河水,排开了阵势。赵军见后,都嘲笑汉军愚蠢。天亮后,韩信率领部分军队开出井陉口隘道。赵军果然全部拉出军队迎击。双方交战了很久,汉军假装败退,赵军全力追击,远离了军营。韩信事先派出的那两千轻骑,早已埋伏在赵营的附近,这时趁机冲人赵营,把赵国的旗帜都拔了,换上了两千面汉军的旗帜。

再说韩信、张耳率军退入背水的军阵之中,因为那里没有退路了,个个拼死作战,赵军一下子不能取胜。打了一阵拉锯战,赵军想收兵回营,可是回头一看,营账上全是汉军的红色旗帜,大为惊恐,以为汉军已经俘虏了赵王及他们的将领们了。汉军见赵军阵势大乱,趁机两路夹击,大破赵军,杀了陈馀,活捉了赵王歇和李左车。

战斗结束后,有人问韩信:“兵法上说,作战时要背山临水,可是将军却背水为阵,反其道而行,这是什么战术呀?”

韩信说:“这个在兵法上是有的。兵书上说:‘必须把军队置于险境,士兵才能奋勇作战,然后可以绝处逢生,获得胜利。’如果把这些平素并没有受过训练的将士安置在可以逃生的地方,他们就都逃走了,怎么还能任用他们作战制乱呢?”

诸将都非常佩服地说:“这真是我们想不到的啊!”

每一项工作都有其价值所在,不分大小、轻重,惟有认真对待,才不会前功后弃。下面的故事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小冯与小黄竞争部门经理一职时竟然输在一纸总结上。小冯爱好文学,发表文章不少于百万字,又有5年的文秘工作经历,知道他的人都认为他写的总结会比小黄好。

公司部门经理跳槽没几天,总经理就把小冯和小黄叫进了办公室,直奔主题地说:“根据你们平时的表现,你们当中的一员将是新的部门经理,请你们这几天交一份自己的业绩工作总结报告上来。”

小冯当然有意部门经理之职,可又觉得这份总结有些多余。本人表现如何?业绩如何?写与不写都在那里摆着呢!自有公论。于是写总结也就不太用心,几句话完成,但为了表现自己的文采,用词造句还是斟酌了一番。

就在小冯上交了总结后,小黄请小冯吃宵夜,求小冯帮他修改总结。

他讨好说:“老兄,都知道你的文笔非常好,这忙你一定要帮我。”小冯说:“咱们是对手,你就不怕我把你的总结越写越差。”小黄笑嘻嘻地说:“你老兄不是这种人,我知道的。”经不住小黄的高帽,小冯真答应了。

接过小黄的厚厚初稿,小冯吓了一跳,这家伙这么用心呀。但很快小冯就释然了:跑业务的人总结真这么重要吗?不至于吧!于是坦然答应帮小黄润色总结,可是在修改总结时他觉得这是一件令人后悔的事,因为小黄的文字太差了,而小冯又想显示自己,经过近一个星期的修改,小黄终于把小冯修改好的总结交了上去。

几天后,公司宣布小黄晋升为部门经理。散会后,总经理把失落的小冯叫到他的面前说:“无论从哪方面,我都看好你的,也多次在老板面前推荐你,可这次你却输在一份总结上。”见小冯嘴巴张得老大,总经理说:“老板看了你们两人的总结后,决定要提升小黄,小黄的总结找出了自己工作中的问题症结,制定出有效的计划,比你那份好多了。”

小冯想告诉总经理,小黄那份总结花了他多少脑细胞,但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小冯知道自己不是输在一份总结上,自信写文案总结肯定比小黄内行,但他输在对事情的认识上,认为小事一桩,没有好好地去写总结。如果当初知道这份总结这么重要的话,也许……他的心理失去了平衡,而这种失衡源于他没有很好地平衡与竞争对手的力量,以为自己业绩比对手强。小黄不同,他知道自己的业绩不如小冯,但他想在总结上突破,并利用小冯的特长完善总结,结果他胜了小冯,当上了经理。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不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②。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③。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④。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自然规律不正像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补充些。

自然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的道却不是这样,是减少不足的而补充有余的。

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

所以圣人做出了贡献不依赖,成功了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①天之道,自然法则。张弓,拉弦开弓。《说文》:“张,施弓弦也。”

自然法则就如拉弦开弓,高了就压下一点,低了就抬高一一点,拉得过满就适当减力,拉得不足就适当用力。

②损,减损。补,弥补。“天之道”减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

却不是如此,减损不足以供奉有余。人之道,实指统治者的行为。损不足以奉有余,指向穷苦人民掠夺供统治者奢靡花费。

③“孰能有余”二句的意思是,谁能以有余供给天下的不足,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④见,表现,显露。贤,贤能。

老子以“天之道”和“人之道”作对比,突出“天之道”的博大和“人之道”的渺小。进而主张“人之道”要效仿“天之道”。“天之道”的特点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在讲“天之道”时,老子使用的是比喻的手法,老子将“天之道”比喻成张开的弓箭,张开的弓箭是为了射捕猎物,要随着猎物的位置的移动而改变,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加以补足。所以“天之道”就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老子在讲完“天之道”后并没有停下,而是很自然地引出了“人之道”。“人之道”和“天之道”恰好相反。“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反对这种人间法则,他认为只会造成天贫富不均和权利的不平等,古人说: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不均是一切祸乱产生的根源,大自然的法则是追求平等,所以它能长存;而人间的法则是不平等,所以人心才会不安,才会有****的发生。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把圣人的所作所为做典范,圣人决不会将自己推到溢满的地位,他们会将自己多余的部分分给不足的人,而决不炫耀,而是适当地贬损自己,始终保持谦和、恭敬、卑下的德行。圣人有所作为而不据为己有,有功而不居功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