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38198000000035

第35章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14)

从此去往豫章(江西)高安洞山,宣扬独家禅法,以五位之说著称于世。弟子本寂对此说有所发展。

他们说的五位,分正偏、功勋、君臣、王子四种。每一种都分五种位格,叫做五位。

比如正偏五位,是最基本的五位,用正和偏两者,构成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五种位格。良价弟子曹山本寂解释说:“正位即属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随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日:虚玄大道,无著真宗。”用现代话说,正位是本体,是道理,偏位是现象,是事情。大致说来,“正中偏”是背理就事,割裂理事关系,不知理,只知事,不知本体,只知现象。“偏中正”则相反。“正中来”和“兼中至”,都知道圆融理事,但是圆融功夫还差一些,正中来还是偏于理,兼中至偏于事。只有“兼中到”,才是完全圆融理事。这其实是中观学说,换了一套词语。

良价培养了好多弟子,63岁时抱病坐化。

坐化前,有个弟子问:“和尚身体失和,还有没有不病的?”

良价说:“有。”

弟子问:“那不病的还光顾和尚吗?”

良价说:“不是他看我,而是我看他。”

弟子问:“和尚如何看他?”

良价的回答也怪:“我看他的时候,不见有病。”

良价问:“离开这肉皮袋子,你去哪里和我相见?”弟子无言以对。洞山良价就念了一首偈子——

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说完就叫弟子为自己剃头、洗澡、穿衣,然后敲钟聚集众人,跟大家告别,俨然坐化。

众人嚎啕痛哭,哭了几个时辰。洞山良价突然睁开眼睛,对大家说:“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哭有何用?”就安排大众搞个愚痴斋,大众还是恋慕不已。忙乎了七天,才把愚痴斋准备好,洞山跟大家一起用斋。吃完后,洞山说:“僧家无事,临行之际,不要喧哗。”就回到方丈,端坐而逝。出生入死,就这么随心所欲。

曹山本寂禅师继承洞山家风,传了好几代,顶起曹洞宗大名。

曹山本姓黄,泉州莆田(福建莆田)人,840年生,在唐文宗开成5年。小时候很喜欢儒学,19岁出家,25岁受具足戒。举止威仪好像天生就会,样样到家。于是云游方外,去江西参拜洞山。

洞山见面就问: “阁黎名叫什么?”阁黎是规范师,洞山对本寂的尊称。

本寂说:“本寂。”

“那个呢?”洞山又问。

“不名本寂。”本寂答。

洞山于是很器重他。

“那个”究竟问的是哪一个?师徒都了然于胸。本寂在洞山学了数年,密受宗旨,然后离师而去。临行前,洞山问:“打算到哪里去?”

本寂说:“到不变异的地方去。”

洞山问:“不变异的地方,岂有‘去’这回事呢?”

本寂说:“去,也是不变异。”

告别师父,先去曹溪礼拜先师慧能塔,然后回到江西吉水。大众久慕大名,请他去抚州开坛讲法。本寂仰慕六祖慧能的曹溪,就把所住之山改名为曹山。不久天下大乱,又搬到宜黄,在何王观作住持。曹山把何王观改名为“荷玉观”,从此“法席大盛,学者云萃”。洞山的法门,到这里才达到高峰。

曹山发展洞山的法语,对君臣五位作了解释——“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君臣五位虽然是修行的次第或境界,但也可以用在俗界人事方面。佛家儒家在这里可以通达。他进一步回答僧人的问题,说——

第一位君,就是“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是正位,指本体的道、德、理。

第二位臣,就是“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是偏位,指具体的物、智、事。

第三位臣向君,是“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是偏中正,指只见道理,不见事物;只有君主的积极性,舍事入理。

第四位君视臣,是“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是正中偏,指只见事物,不见道理;只有臣下的积极性,背理就事。

第五位君臣道合,就是“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是兼带语,理事圆融,君臣和睦,这就是曹山的无著真宗。

本寂传了几代,法脉终止。

良价的另一位大弟子云居道膺(?~902),使曹洞宗道种不绝如缕。

道膺俗姓王,幽州玉田(河北玉田)人。25岁受具足戒。后来参访洞山良价,两人的对话很有意思,良价很得意他,密授玄旨,后来许他为室中领袖。道膺离开良价,先在三峰,弟子不多,其化不广。后来转到洪州云居山,四众臻萃,15年中,信徒有千余人。大弟子同安道丕所传的法脉,成为曹洞宗传承最久远的一支。

人们说,曹洞宗在五叶里头是最重视学问的一叶,他们从《易经》、道家学说和儒家的君臣父子忠孝学说中吸收了不少东西,比如五位说就跟易经的卦象很有关系,又比如提倡臣奉于君,子顺于父。本寂对弟子说:“君臣只说偏正,不想犯中,所以臣称君不敢斥言,这就是我法宗要。”

如同和风细雨,不哇哇大叫。虽然都提倡圆融,但是临济宗的圆融是青云直上,豪放洒落,触目是道;曹洞宗的圆融则是绵密熨贴,雍容大方,即事而真。

6.一字鬼门关(云门宗)

云门宗以一字关横断去路,愁煞学人。

比如,有学人问:“如何是云门剑?”

禅师答:“祖。”

问:“如何是吹毛剑?”

答:“骼。”

“如何是正法眼?”

“普。”

“如何是云门一路?”

“亲”

“杀父杀母,向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甚么处忏悔?”

“露。”

“凿壁偷光时如何?”

“恰。”

“三身中哪身说法?”

“要。”

如果学人听说“祖”、“骼”、“普”,以为里面有什么可以参悟的玄机,那就中了禅师(不如说是学人自己)的“奸计”。

把守一字关的禅师,就是云门宗“教头”云门文偃。

云门文偃(?~949)俗姓张,参学多人,南岳怀让一系和青原行思一系的师父他都拜过,但一般把他归入青原行思一系。从行思算起,有石头希迁门下的药山惟俨、云岩昙晟、洞山良价。曹山本寂一脉的曹洞宗,石头希迁门下又有荆州天皇寺道悟传龙潭崇信、德山宣鉴(782~865)而到雪峰义存(822~908),义存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创建禅院,常有徒众千多人,云门文偃曾经就学于义存门下。后来文偃在韶州(广东韶关)云门山光奉禅院独辟一字关禅门,人称云门宗,在唐末后的五代极盛一时,直到北宋,仍然山门巍巍,云蒸霞蔚。

文偃从小慧辩天纵,在本地空王寺跟志澄律师出家,探讨律典,穷究十二部经,往往只需读一遍,就能记住。持戒谨严,慧眼未开,前往睦州(江西建德东)道踪和尚参学。道踪是南岳系百丈的门徒,大名鼎鼎,叫陈尊宿。

道踪一见云门,立时把门关上。

云门敲门,道踪问:“谁?” ’

云门说:“某某。”

道踪问“干什么?”

云门说,“自己的事不明白,请师父指教。”

睦州打开门一看又关上了。这样折腾了三天,这扇方便之门,道踪就是不开。最后文偃趁睦州开门的瞬间硬往里挤,睦州抓住文偃直叫:“快说!快说!”云门正要开口说点什么,睦州一把将他推开,随口说了一句“秦时辘轹钻”,马上把门关上,夹伤了文偃的脚。文偃从此悟入,在睦州那里参学数年。

文偃从前学了那么多经典,不及睦州没头没脑的一句“秦时?轹钻”

和顺手关门一夹。听不懂的话和关死的门反倒让人开悟,这是文偃后来创立云门宗的一个因缘。

有一天,睦州道踪让他去见雪峰义存。到了雪峰禅院,遇到一个僧人。

云门问:“雪峰大师今天上山去了?”

僧人答:“是。”

云门说:“你给我带一段因缘好吗,等雪峰上堂的时候,你如此如此问他。不过不要说是别人告诉你的。”

僧人一一照办,等雪峰上堂,大众聚集,僧人扼腕立地问道:“这老和尚脖子上的铁枷锁,怎么不脱下来?”

雪峰见僧人这么说,就下堂抓住他的胸口说:“快说!快说!”

僧人说不出来。雪峰推开他,说:“不是你说的。”

僧人一口咬定:“是我说的。”

雪峰就叫人来把他绑了,僧人这才说了实话。雪峰立刻招呼众人去庄上把这位大善知识请来。

第二天,云门被迎到雪峰,义存一见就问:“到这里来干什么?”云门低头不语。二人从此心心相印,秘密授受宗旨,一起住了三年。

雪峰化后,文偃十方求学,“核穷殊轨,锋辩险绝,世所盛闻”。主要参访的是灵树知圣禅师。后来礼谒曹溪慧能塔,住在广东韶州云门山,先任首座,后任方丈,创立云门宗,传法弟子有七、八十人,主要流布于岭南、湖南、江西等地,最著名大弟子有德山缘密、香林澄远、洞山守初、巴陵颢鉴、双泉师宽等,法脉久传的还是香林澄远。文偃山门的主要教旨是云门三句,接引方便主要是一字关、三字禅。

云门三句是由弟子德山缘密提炼而成,很著名,号称“云门剑”,“吹毛剑”,锋利无比——(1)函盖乾坤句;(2)截断众流句;(3)随波逐浪句。

函盖乾坤,就是佛理铺天盖地,无所不包;截断众流,就是切断习惯思维,扫尽文字俗见;随波逐浪,就是根据具体情境和学人根器,巧施方便,不拘一格。

一字关也叫一字禅,前头介绍过了,三字禅的作用也差不多,只不过是三字一组。

比如禅师顾视学人,说道:“鉴。”

学人正要回答,禅师又叹道:“咦!”

这就叫做“顾鉴咦”三字禅。

这样的东西在大师那里本来是即兴而起,脱口而出,活泼泼的,如果用多了,或者邯郸学步,东施捧心,肯定是令人作呕,臭气熏天,以至索然无味,无聊之极。

又比如问:“如何是佛?”

答日:“干屎橛。”

“不起一念,还有过错吗?”

“须弥山。”

“如何是法身?”

“六不收。”

颇疑心云门祖师那里到底有没有这些个法门。云门连佛爷都骂,也许不在乎自己的什么法门不法门,什么一字三字禅。

且看云门如何打杀佛祖。有个僧人举出一则公案,说是佛祖刚刚下生,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云门一听,就冒出一句来: “当时我要是在场,一棒子打杀了他喂狗吃,也图个天下太平。”

后现代主义看到这些,也许会自愧不如:原来古已有之,比我还厉害。

其实云门是玩玩罢了,本来自由,本来没有什么偶像可砍。往空中砍一剑,剑也不是剑,不是云门剑吹毛剑。剑手也不是剑手,偶像不是偶像——所以云门说,“好事不如无”。又说,“日日是好日”。因此造个反,闹着玩玩,说不上胆大胆小。和后现代主义比起来,见地本来不同,底蕴有深有浅。

7.哪样不现成(法眼宗)

雪峰义存门下大士如云,得法者56人,其中有首座弟子云门文偃创立云门宗;而雪峰另一个了不起的弟子、也是他原来的师兄弟玄沙师备(837~908)再传罗汉桂琛,桂琛门下的清凉文益(885~958)就开创了法眼宗。

清凉文益,浙江余杭人,俗姓鲁。7岁出家,20受戒,旁通儒典,出入文人雅士之场。后南游福州,参访长庆禅师,没悟,再参宣法大师。后路过漳州地藏院,遇到下雪,暂时寄身,得以会遇罗汉桂琛禅师。

在炉火旁,桂琛问他:“去哪里?”

文益说:“行脚去。”

又问:“什么是行脚?”

文益说:“不知道。”

桂琛意味深长地说:“不知道最亲切。”

又讨论《肇论》,到“天地与我同根”一句,桂琛问: “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己是同还是异?”

文益说:“异。”

桂琛竖起两根指头。

文益说:“同。”

桂琛又竖起两根指头,起身走了。

第二天雪停了,文益辞行,桂琛送他到门边,指着庭前一块石头,问他:“你平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那么这块石头在心内还是在心外?”

文益说:“心内。”

桂琛提醒说: “你一个行脚人,到处走的,怎么把一块石头放在心上呢?”

文益一脸窘相,答不出来,就留下来跟桂琛参禅。

参了个把月,每天都谈体会。桂琛每次都说:“佛法不是这样的。”

文益最后绝望地说:“我已经理屈词穷了。”

桂琛趁机点拨:“要论佛法,一切现成。”

文益立时大悟。

清凉文益后来在临川(江西抚州)崇寿院开堂,参学之众常过千人。

佛典有“以手指月”的比喻,手指代表语言文字,月代表真如佛理。

以手指月,要因指看月,不要只看指。一天有个僧人请教文益:“指我就不问了,如何是月?”

文益说:“哪个是你不问的指?”

又有僧人问:“月我就不问了,如何是指?”

文益说:“月。”

“学人问的是指,和尚怎么答复说月?”

文益说:“因为你问指。”

这一场名实轮回、指月倒腾,三言两语,就把一切语言学逻辑学关于名实关系的争论了结无余,玄机四伏。

文益后来在南唐首都金陵(南京)开辟道场,先在报恩院,后在清凉寺,从此便被称为清凉文益,门庭大盛。化后被南唐主谥号“大法眼禅师”,法眼宗的名称于是乎出。

文益赞同华严宗和法相宗的宗旨,写有《三界唯心颂》和《华严六相义》,作为法眼宗的纲领。又作《宗门十规论》,针砭禅林时弊,整顿禅风,主张读经。

有一天,文益和南唐李王论道之后,一同观赏牡丹花。李王让文益作偈子。文益即赋一首——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