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肝脏病中医诊疗与调养
38199700000007

第7章 肝脏病的诊疗常识(2)

(3)肝郁气滞型 【临床表现】两胁胀痛,胸闷嗳气,纳少泛呕,心烦易怒,低热口苦,舌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g,白芍15g,郁金15g,枳壳15g,香附6g,川楝子12g,元胡10g,丹参15g,板兰根30g,栀子9g,丹皮9g,甘草6g。

3.中药针剂。主要用清开灵注射液。

【主要成分】胆酸、水牛角、黄芩甙、栀子、金银花等。

【功效】清热解毒,镇静安神。具有保护肝脏,促进损伤的肝细胞再生和修复的作用。

【适应症】可用于治疗急性肝炎。

【剂型与规格】注射剂:20ml。

【剂量与用法】20ml加入100A,葡萄糖250nll中静脉点滴。小儿量减半。

4.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取穴】①黄疸重者:取阳陵泉。

②消化道症状重者:取足三里、太冲、配天枢、支沟。

③肝区痛者:取期门、章门、足三里。

④肝功能不正常:取肝俞、至阳、足三里、太冲。

⑤恶心呕吐者:取内关、合谷、中脘。

⑥转氨酶高者:取至阳、大椎、阳陵泉。

【手法】用泻法,留针15~30分钟,每10分钟行一次针,每日1次,十天为一疗程。

(2)灸法

【取法】肝俞、阴陵泉、太冲、内庭、每日灸卜2次,每穴灸3—5壮。

【加减】①呕吐加内关。

②便秘加天枢。

③神疲乏力加气海。

④大便溏泄加关元。

(3)水针疗法

【取穴】肝俞、肝热(第5胸椎棘突旁开1.5寸,斜刺0.5~1寸),右期门,中都、日月。亦可按针刺疗法中的取穴进行选穴。

【药液及方法】用维生素B1,黄疸消退后改用板兰根注射液或用茵陈甘草注射液,每穴1ml,每日1次,10—21次为一疗程;或用当归注射液,每穴0.5~1ml,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或用654—2,每穴1~2毫克,2~3周为一疗程。

(4)外治法

①外敷法

【取穴】神阙、至阳、期门、阳陵泉。

【药用】砂仁30g,白糖50g,鲜鲫鱼1条。先将砂仁研未,鲫鱼捣烂去刺,再将白糖混合捣匀如膏状。每次取1/3,分别敷贴于穴位上,用纱布敷盖,橡皮膏固定,每日换贴1次,7天为1疗程。

②涂搽法:

【部位】脐部

【药用】茵陈、栀子、大黄、芒硝各30g,杏仁、常山、巴豆霜各12g,豆豉50g,浓煎取汁,装瓶备用。用时以纱布或棉花蘸药汁,轻轻搽脐部,并炒药渣熨脐部。每日1~2次,每剂药用2~4次,10日为1疗程。有腹泻者宜慎用。

二、慢性肝炎(cH)

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CA)是指肝脏的炎症、组织学及生物化学的异常征象持续超过6个月,病情无明显好转,或肝内有活动性炎症变化者。即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仍未治愈,或肝功能反复异常超过半年以上的肝炎。病毒(乙型、丁型、丙型、庚型肝炎病毒及EB病毒等)、寄生虫、酒精中毒、伤寒杆菌、疟原虫感染均可引发慢性肝炎。临床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后者常与肝硬化同时存在。

(一)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1.慢性迁延性肝炎的表现

多属无黄疸型,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区隐痛不适,厌油腻食物,腹胀,部分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头晕、失眠等症。体检可见肝脏大小正常或轻度肿大,质地较软,有触痛或肝区叩击痛。脾脏多无肿大。ALT可长期持续或间歇性轻度增高。

2.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肝炎症状较明显,可有乏力,纳差,腹胀,腹泻,肝区痛或触痛,可反复出现黄疸,肝肿大,质地偏硬,并可出现肝掌,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面色晦暗(肝病面容),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检查明显异常,ALT持续升高;或反复升高;白/球蛋白比值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患者(尤以乙肝患者)易出现自身免疫性损伤,如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慢性活动性肝炎往往预后不良,部分病例转变为肝硬化、肝癌。

(二)慢性肝炎的诊断

1.慢性迁延性肝炎的诊断

①肝炎病史超过半年尚未痊愈。

②病情较轻,仅有肝区痛和乏力。

③轻度肝功能损害或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不够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2.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诊断

①既往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超过半年。

②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便溏等。

④体征:肝肿大,质地中等硬度以上。可伴有蜘蛛痣,肝病容,肝掌或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者。

④实验室检查: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活力反复或持续升高,伴有浊度试验(麝浊、锌浊)长期异常或血浆白蛋白减低,或血浆白、球蛋白比例异常,或丙种球蛋白增高,或血清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增高。

⑤肝外器官表现:如关节炎,肾炎,脉管炎,皮疹或干燥综合征等。

以上五项中第④项实验室检查为必需条件。

(三)慢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cH应与其他血清转氨酶升高或肝肿大以及临床表现相似的疾病进行鉴别。

1.药物性肝病:

有服用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史,及时停药病情可稳定好转,临床表现类似cH,严重者常发生出血倾向,腹水形成,肝昏迷以致死亡。

2.原发性肝癌:

肝区疼痛不适;肝脏进行性肿大质硬,有明显压痛;进行性消瘦、恶病质、发热;高血钙、低血糖;甲胎蛋白呈强阳性;B超、cT、肝穿刺病检有利于明确诊断。

3.肝硬化:

除具有慢性肝炎的症状、晚期常出现腹水、食管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征,B超及穿刺病理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但早期肝硬化仍难以与之鉴别,需综合考虑。

4.脂肪肝:

症状与体征基本与CH相同,可有血清转氨酶轻度或中度升高。

不同点在于脂肪肝伴有血脂含量升高,而肝功能其他项目多属正常。

(四)西医治疗要点

1.慢性肝炎中多为乙型肝炎。除适当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的保肝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及使用肝损害药物外,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清除病毒。

2.慢性迁延性肝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及合并症时,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不需要卧床休息及限制饮食。如果症状明显及ALT增高者应适当休息,可参照慢性活动性肝炎治疗。

3.慢性活动性肝炎可通过免疫调节或抗病毒疗法及导向疗法或基因疗法,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

4.慢性活动性肝炎常用药物

(1)免疫调节剂。主要用免疫核糖核酸(抗乙肝病毒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作用及用途】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剂型与规格】粉针剂:每支3mg相当1g白细胞所含的核糖核酸)。

【剂量与用法】每次2~3mg,每周注射1次。疗程一般为4~6个月。

【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有的产品含有微量蛋白,应注意过敏反应。药品适合在低温0℃以下保存。

此外,还有一些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如胸腺肽、辅酶Q…云芝多糖、香茹多糖、及猪苓多糖加乙肝疫苗、LAK细胞、肝炎灵和左旋咪唑等),亦可提高机体免疫,以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某些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D青霉胺等)仅适用于有明显自身免疫表现的慢性活动性肝炎。

(2)抗病毒药物。

①干扰素

【作用及用途】可阻止病毒复制,抑制细胞增殖,增强致敏淋巴的细胞毒作用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剂型与规格】注射用干扰素(冻干):每支100万IU;300万IU:500万IU。

【剂量与用法】500万IU,肌肉或皮下注射。每周3次或隔日1次。3~6个月为1疗程。

【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副作用有发热、肌肉疼痛、脱发、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药物需在冰箱内(6~8℃)贮存。

②阿糖腺苷

【作用及用途】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剂型与规格】注射液(混悬液):200rag(1m1),1000mg(5m1)

【剂量与用法】成人每日400mg,儿童每日80rag,加入5%葡萄糖500nl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一15为一疗程。

【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厌食等;本品不可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配好的液体不可冷藏以免析出结晶。

③无环鸟苷

【作用及用途】可抑制肝炎病毒复制。

【剂型与规格】胶囊剂:每粒胶囊200mg。注射用无环鸟苷(冻干制剂):每瓶500mg(标示量),含钠盐549mg,折合纯品500mg。

【剂量与用法】每日15mg/kg(体重),加入10%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为一疗程。

【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不良反应有皮疹,荨麻疹,一时陛血清肌酐升高;不可快速推注,不可用肌肉和皮下注射。

此外,还有一些高效干扰素诱导剂,如聚肌胞可诱生机体细胞产生内源性干扰素;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使产生抗病毒的作用。因此,聚肌胞能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使e抗原转阴,但对表面抗原阴转作用不明显。常用量2~4mg/次,隔日肌注1次,3个月为一疗程。一般临床联合用药疗效优于单用,常短程大剂量用激素再用聚肌胞,或在使用聚肌胞前注射低浓度外源性干扰素作为启动,均能提高临床疗效。副作用小,偶见低热。

(3)保肝药物

①联苯双脂

【作用及用途】可减轻肝损害,降低转氨酶。适用于慢性迁延性肝炎ALT升高者。

【剂型与规格】片剂:每片25mg;50mg。

【剂量与用法】口服:每次50mg,每日3次。连服3个月。

【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个别病人可有轻度恶心,停药后部分病人出现ALT反跳。

②促肝细胞生长素

【作用及用途】本品具有促进肝细胞再生,恢复肝功能的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重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剂型与规格】注射用品(冻干制剂):每支20mg;40mg。

【剂量与用法】每次40rag~80mg,加入10%葡萄糖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视病情而定,一般为1个月。

【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本品不良反应较少,有时可出现低热;本品使用前如变为棕黄色忌用;本品置4℃冰箱内保存。

(五)中医治疗要点

1.慢性肝炎属中医“胁痛”、“黄疸”、“虚劳”等范畴。

其病因一般认为是外感湿热疫毒,内则郁怒伤肝,饮食不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亏损。病机特点为正虚邪恋,病势缠绵,病情长期反复波动。由于西医尚缺乏真正能够清除病毒的特效治疗及用药,因此中医药在其治疗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主要以祛邪扶正为主。

2.辨证论治

(1)肝胆湿热型

【临床表现】右胁胀痛,脘腹满闷,口苦纳呆,恶心欲呕,或见黄疸,小便色黄,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蒿芩清胆汤加减:青蒿9g,黄芩10g,陈皮9g,半夏9g,枳壳12g,竹茹10g,茯苓15g,薏仁30g,青黛3g(布包煎),柴胡12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

(2)肝郁脾虚型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胁肋疼痛,肢体倦怠乏力,纳食减少,口干乏味。舌淡苔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中。

【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10g,当归12g,白芍15g,党参15g,白术9g,茯苓15g,枳实10g,川楝子10g,砂仁6g,佛手15g,甘草6g。

(3)瘀血阻络型

【临床表现】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丝,胁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或胁下有蜘蛛痣,肝掌,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散结。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6g,桃仁9g,红花9g,赤芍15g,柴胡10g,枳壳10g,丹参15g,郁金10g,紫草15g,香附6g鳖甲(先煎)15g,川楝子10g,元胡9g。

【注意】孕妇慎用。

(4)肝肾阴虚型

【临床表现】胁痛隐隐,劳累尤甚,口燥咽干,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心烦不寐,低热或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养血柔肝。

【方药】一贯煎加减:生地15g,麦冬15g,沙参15g,枸杞15g,当归10g,川楝子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丹皮9g,丹参15g,甘草6g。

(5)脾肾阳虚型

【临床表现】久病不愈,胁肋隐痛,脱腹胀满,食欲不振,神疲畏寒,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治法】健脾温肾,助阳化湿。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制附子6g,党参15g,白术9g,茯苓15g,干姜6g,薏米15g,仙茅10g仙灵脾15舀大腹皮15g,香附9g,甘草6g。

3.中药针剂,主要用猪苓多糖注射液。

【主要成份】猪苓多糖

【功效】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适应症】慢性乙型肝炎。

【剂型与规格】注射液:每支20mg(2m1),40mg(2m1)。

【剂量与用法】40mg,每日1次。肌肉注射。连用20天,停10天,反复使用3个月。本品一般与乙肝疫苗联合使用,乙肝疫苗301g,每2周1次,肌肉注射,6次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