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肝脏病中医诊疗与调养
38199700000008

第8章 肝脏病的诊疗常识(3)

4.其它疗法

(1)针刺疗法

①梅花针叩刺

【刺激部位】I.脊柱两侧(轻叩);Ⅱ.第4至10胸椎(棘突间横叩);Ⅲ.上腹部肝胆区(密叩肝区)。

【适应症】慢性肝炎肝功能异常伴有肝区疼痛、腹胀、纳呆者。

②耳穴针刺(或按压) 【取穴】肝、胆、脾。腹胀者加大肠、三焦、皮质下、乏力者加神门;胁痛者加交感、胃。

【方法】常规消毒后,针刺以上穴位,注意不要穿透耳背后的皮肤,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两耳交替,每周2~3次。5次为一疗程。

(2)灸法

【取穴】第一组:肝俞、脾俞、大椎、至阳、足三里。第二组:期门、章门、中脘、膻中、阴陵泉。

【方法】两组穴交替行麦粒灸或隔饼灸。麦粒灸每壮艾柱约1.5mg,每次每穴7壮;隔饼灸艾柱重2g,下衬附子饼和脱脂棉花,每次灸5壮。两法均隔日施治1次。

【适应症】慢性乙型肝炎。

(3)水针疗法

【取穴】第一组:肝俞、中都。第二组:足三里、日月。

【药液及方法】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用肝太乐,每次每穴1ml,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或用肌苷酸钠每次200~400mg,平均注入所选穴位,隔日1次,5周为1疗程,疗程间隔1周;或用50%丹参注射液,取药4ml,每穴注入2ml,每天1次,32天为一疗程。

【适应症】慢性肝炎。

(4)敷贴法

【部位】脐部(神阙穴)

【药用】甜瓜蒂、秦艽各100g,青皮、紫草、黄芩各30g,铜绿15g,冰片6g。除甜瓜蒂、冰片另研外,余药混合研粉,合并过60目筛,装入3cm×5cm大小的薄膜塑料袋,每袋约15g,密封备用。用时消毒脐部,将药粉倒入神阙穴约填满2/3,用4cm×4cm胶布菱形密封。周围不留空隙,防止药粉漏出影响疗效。成人每次0.15g,小儿0.1g,48小时换药1次。用药后脐周皮肤泛红,出现丘疹,可涂消炎软膏,停药1~2天。如脐孔流水、糜烂、红肿,停药4~6天,愈后再用。

【适应症】慢性肝炎转氨酶升高者。此外,慢性肝炎肝功能异常者还可选用“发泡敷”。

【部位】肝区或脾区。

【药用】鲜山辣椒全草若干,捣成烂泥状,敷于肝或脾区,面积5cm×5cm,厚1cm,上盖薄膜塑料,胶布固定10~12h,见局部皮肤起泡即除去。待水泡大至一定程度,常规消毒后穿刺放液,创面涂龙胆紫,15天后再敷第二次。

慢性肝炎除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同用外敷法外,亦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如胁痛,乏力,失眠等,选用不同的敷贴法帮助康复,具体如下:

I.补肝膏:

鳖甲10g,党参、生地、熟地、枸杞子、五味子、当归、枣皮各64g,黄芪、白术、白芍、川芎、醋香附、山药、枣仁、五灵脂各32g,柴胡、丹皮、栀子、龙胆草、瓜蒌、黄芩、茯苓、木通、羌活、防风、泽泻、甘草各22g,连翘、续断、吴茱萸、陈皮、法半夏、红花各12g,薄荷、肉桂各6g,乌梅5个。用麻油熬,黄丹收膏,加牛胶搅匀,贴痛处。具有补肝肾、益气生血之效。适用肝炎虚证型胁肋隐痛者。

Ⅱ.悯劳膏:

生地64g,黄连32g,党参、玄参、丹参、当归、天冬、麦冬、远志、枣仁、柏子仁、茯神、桔梗、五味子各15g。

麻油熬,黄丹收膏,加朱砂32g搅匀,贴关元穴。具有养血滋阴,除烦安神之功,用于肝血亏虚之失眠、头晕,烦热,口干者。

Ⅲ.脾肾双补膏:

苍术、熟地各500g,五味子、云苓各250g,干姜32g,圳椒15g,麻油熬,黄丹收膏,贴肾俞,脾俞。适用于慢性肝炎脾肾亏虚者。

Ⅳ.双仁糊:

桃仁、杏仁各30g,栀子、桑椹子各15g。共研为细未,加醋适量,调成糊状,贴神阙穴,每2天换药1次。适用于慢性肝炎瘀血阻络型。

三、淤胆型肝炎(CSH)

淤胆型肝炎(Ctlolesl:atic jepatitis,CSH)又称胆汁郁积型肝炎或毛细胆小管性肝炎。由毛细胆管中胆汁不能主动排泄或分泌入胆小管中而引起。临床常表现肝内梗阻性黄疸。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淤胆型肝炎。此外,药物因素也可引起淤胆型肝炎。但由于肝炎病毒为导致CSH的主要原因,故一般认为CsH即胆汁郁积型病毒性肝炎。CSH可呈急性或慢性临床表现,一般甲型与戊型肝炎病毒常引起急性淤胆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临床过程。

(一)淤胆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1.黄疸:特征为肝内梗阻性黄疸。表现为深度黄疸,持续3周以上,有时司达1年以上。

2.皮肤瘙痒,尿呈深黄色,大便灰白色。

3.急性淤胆型肝炎临床表现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等,但症状较轻。

4.慢性淤胆型肝炎除有上述表现外,可见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或下肢水肿。部分病人可见眼睑、面颊部、躯干部及腹股沟等皮肤皱折处出现黄色瘤。

5.心率减退,肝脏肿大,部分病人可有脾脏肿大。

(二)淤胆型肝炎的诊断

淤胆型肝炎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作肝穿病检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1.临床上表现为较长时期(>;3周)的肝内完全梗阻性黄疸及皮肤搔痒。

2.实验室检查

(1)主要表现为病毒性肝炎的标志物(抗原、抗体)阳性,但必须注意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也不能肯定就是淤胆型肝炎,特别是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的标志物阳性更是这样,因为两种病毒都能形成慢性感染,在慢性感染的过程中再发生其他类型的肝内淤胆是完全可能的,例如一个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的病人同时HBsAg阳性。

这个病人虽有可能为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淤胆型肝炎,但也完全有可能是一个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又罹患了其他类型的黄疸,如胰头癌、壶腹癌、药物性肝炎等。抗阳性或阳性也有类似情况。另外,除目前已经知道的6型病毒性肝炎外,还可能存在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因此即使6种肝炎病毒标志物均阴性,也还不能完全排除病毒性肝炎。

(2)血清胆红素显著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Y一谷酰转肽酶明显升高,血清转氨酶(ALT)可见轻度或中度升高。

(3)尿胆红素呈强阳性,尿胆原明显降低。

(4)粪胆原含量降低。

3.影像学检查

(1)B型超声:显示无胆囊和胆管扩张的影像,是鉴别肝内与肝外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方法。

(2)cT扫描:对多数患者可获准确诊断。

4.肝穿病检

腹腔镜下取肝组织作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方法。

5.排除了肝外梗阻性黄疸和药物性、妊娠性、先天性黄疸、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三)淤胆型肝炎的鉴别诊断

1.急性黄疸型肝炎:

起病急,伴畏寒,发热,全身症状重,黄疸持续时间短。sVH的临床表现虽类似AH,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等,但症状较轻。

2.重症肝炎:

在黄疸进行性加重时,全身症状也明显恶化,如极度乏力,食欲消失,明显腹胀,肝脏缩小,迅速出现腹水及明显出血倾向。

3.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

出现黄疸前有损肝药物(如氯丙嗪、甲基****素、硫脲嘧啶、磺胺药、红霉素、丙酸酯等)用药史,起病时常有过敏现象,如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停药后病情好转,黄疸可迅速消退。

4.肝外梗阻性黄疸:

这种黄疸和淤胆型肝炎的鉴别非常重要,因两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很不相同。前者常需手术治疗,后者则手术常是禁忌的。肝外梗阻性黄疸的常见病因有胰头癌、壶腹癌、胆管癌、肝门或总胆管部位的淋巴结肿大(转移癌或结核)、总胆管囊肿、总胆管狭窄、总胆管结石等。其中以肿瘤为多见。在肝内外梗阻的鉴别中,超声波检查常有较大帮助。只要能肯定有肝外或/和肝内胆管扩张,常提示为肝外梗阻性黄疸,如发现总胆管扩张,胆囊胀大,脂餐后不缩小,常说明梗阻部位在总胆管下端,如只发现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常提示肝门部位有梗阻。B超亦可发现肝外、肝内和胰腺的占位性病变。cT也可发现。必要时可用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胆道造影或经皮经肝胆道造影,常可肯定梗阻部位。此外,以下情况亦常有较大意义:大便潜血持续阳性或/和十二指肠引流液为血性常提示壶腹痛,胎甲球蛋白强阳性且逐步升高提示肝细胞癌,反之,患者如果比较年轻,如果有明确的黄疸前期表现,且血清转氨酶很高则常提示为淤胆型肝炎。

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本病约90%为女性患者,且以中年后妇女多见,黄疸常长期存在,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血中抗线粒体抗体大多阳性。肝组织活检具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

6.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直接胆红素增高型:此病又可分为I型(Dubin一Iol-1RSOEL氏综合征)和Ⅱ型(Rolor氏综合征)。常呈家族性,持续黄疸,时轻时重。其最大特点是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常正常,故与病毒性肝炎引起的淤胆性肝炎不难鉴别。

7.妊娠黄疸:

为妊娠期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多发生于妊娠后期(最后3个月),常以皮肤瘙痒起病,夜间尤甚,继而出现黄疽,但黄疸多不太高。分娩后1~2周内黄疸及瘙痒即可自然消退,再次妊娠又可复发。

(四)淤胆型肝炎的西医治疗要点:

1.由于急性淤胆型肝炎预后良好,绝大多数病人黄疸持续的时间虽较长(可达3~6个月),但最后常能逐渐自愈。仅极个别病例有可能发展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因此按一般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即可。

2.对黄疽较重,持续时间较长,按一般病毒性肝炎治疗无效者或慢性活动性肝炎有肝内胆汁淤积现象者则应采取较为积极的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对急性乙型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超过3个月,但乙肝病毒复制标志明显者,或考虑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目前较有效的药物有干扰素,阿糖腺苷,无环鸟苷,聚肌胞等。

(2)支持疗法。可提高血浆白蛋白含量,提高胶体渗透压,有利于水肿及腹水消退;可提高血清P"I、A,促进肝细胞修复,改善全身症状。常用的方法是输新鲜血浆或输入白蛋白。主要适用于:①慢性淤胆型肝炎伴有明显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测定低于30g/L,特别是伴有水肿,腹水者。②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血清总胆红素>;340tlmol/L。④消化道症状较重,经治疗后黄疸仍继续加重者。

(3)对症治疗。本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黄疸及皮肤瘙痒,故退黄与止痒是对症治疗的重点。常用药物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胰高糖素、胰岛素疗法及消胆胺。

3.淤胆型肝炎对症治疗常用药物

(1)强的松

【作用及用途】可作为治疗淤胆型肝炎的首选药物。具有抗炎及抗过敏作用。其促进黄疸消退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其退黄作用与其具有非特异性消炎作用,能增强胆汁流量和促进胆汁排泄有关。适用于病情较重,消化道症状明显,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0tlmol/L,或用其他方法治疗10天左右黄疸无下降趋势,反而继续加重者。

【剂型与规格】片剂:5mg。

【剂量与用法】口服:开始每日30—40mg,分2次服用。以后每5~7天减5mg,待每日剂量减至15mg时,减量速度应放慢。

【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一般副作用:痤疮,多毛,肥胖(满月脸),待病情好转,激素逐渐停用后症状也随着消失。

严重副作用:自发性溃疡甚至出血,穿孔,血压升高,结核扩散,骨质疏松。此时,应较快速、有计划地停药,改用其他疗法。

禁忌:慢性淤胆型肝炎伴有腹水者不宜使用。老年患者应慎用。

(2)********

【作用及用途】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等不同作用,为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物。此外,还可促进黄疸消退,减轻瘙痒。用于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

【剂型与规格】片剂:15mg;30mg。粉针剂:100mg。

【剂量与用法】每日90~180mg。分3次口服。一般在服药1~2周内即可见黄疸消退,当血清总胆素下降50%时,可适当减量。

【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少数患者服药后可有头晕,困倦,嗜睡,可减量服用。若出现发热,皮疹则应停药。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慎用。不宜长期应用,以免加重肝损伤。

(3)胰高糖素胰岛素疗法

【作用及用途】本疗法具有抑制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促进胆汁分泌排泄的作用。

【剂量与用法】胰高糖素1mg与正规胰岛素10Iu加入5%~10%葡萄糖液250~500nll中,每日早晚各1次,静脉点滴。

【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静脉点滴速度不宜过快。以免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多在用药后3~6小时出现,表现为心慌,大汗,全身无力,血糖明显降低(可低于3.3mITlol/L)。此时,应按低血糖症作相应的处理。

(4)消胆胺

【作用及用途】本品能有效地减少肝肠循环,使血清胆汁酸含量明显降低,又可防止或减轻肝细胞的继发性损伤,从而间接起到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剂型与规格】粉剂:3g。

【剂量与用法】每日6~15g,分3次口服。一般在服药后4~11天瘙痒即可减轻。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至每日1~3g维持。

【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本品味道难闻,可用调味剂伴服,不宜长期服用。

此外,还有一些药亦有报道,可以试用。

(1)川芎嗪:160rag/日,静脉滴注。

(2)酚妥拉明:19mg加于10%葡萄糖250ml中,30~40滴/分,日两次。需密切观察病人血压以免发生血压下降。血容量不足者禁用。

(3)山莨菪碱(654—2):每日静滴60—140rng。据报道,用药后1个月可见血清胆红素下降。

(4)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每日40ml加入10%葡萄糖250毫升中滴注。

(5)强力宁注射液:即甘草甜素的复方制剂。80~100rrll/日。有类似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而副作用较小。

(6)低分子右旋糖酐加肝素:前者每日500ml,后者50mg,每日一次,静脉滴注,3—4周,一般用药2周左右黄疸下降。有出血倾向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