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军事知识
38219200000025

第25章 高新科技武器(3)

核地雷

装有核爆炸装置的地雷,亦称原子爆破装置。核地雷可单个或密集埋设在土中、不同深度的雷井内或敌人的军事设施等目标内。引爆方式有定时或遥控指令两种。为了防止意外伤害通常装有安全密码装置。美军20世纪60年代中期装备部队的有中型核地雷和特种核地雷。中型核地雷,爆炸威力为0.1~0.5万吨TNT当量,重约181公斤;另一种是特种核地雷,爆炸威力为10~100吨TNT当量不等,重量约70公斤,可由一个士兵随身携带。

核深水炸弹

核深水炸弹是装有核爆炸装置的深水炸弹。通常由飞机或反潜直升机作为投放工具,也可由舰载反潜火箭发射,它的杀伤威力从千吨到万吨级TNT当量。

当用来攻击水下数十至数百米潜艇目标时,采用深水压力引信,炸弹落到水中预定的深度后爆炸,利用核爆炸时产生的强大水中冲击波,压毁潜艇的外壳。如用l枚1万吨级TNT当量的核深水炸弹攻击百米左右的水下目标时,可将l公里范围内的潜艇击沉或使其严重毁坏。

核钻地弹

它是为提高核武器摧毁战略指挥防护工程和战略导弹基地等深地下坚固工程效能而发展的一种核武器。核钻地弹的弹坑通常比相同当量的触地核爆炸的弹坑大几十倍,钻地爆炸对地下坚固工程的冲击破坏效应比相同当量触地爆炸要大几倍至几十倍。1~2万吨地下核爆炸对地下工程的地冲击效应约相当于100万吨触地核爆炸的地冲击效应。1998年4月1日,美国钻地核弹B61—11在成功地进行最后2次空投实验后进人了美国核武库。1998年9月28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托诺帕试验基地进行了一次核钻地弹的模拟试验。第一级火箭把1.2米长的弹头送到6.4公里的高空,第二级火箭将弹头撞地速度提高到626米/秒并穿透地层,穿人坚硬火山岩的深度达到6.6米。钻地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将使核武库的爆炸当量数大为减少,而摧毁能力却大大加强,因此倍受美国政府重视。

金属氢武器

用金属氢作为核爆炸药的一种新一代核武器。氢气在一定的压力下可转化成在室温下无需密封可保持很长的时间的固体结晶体金属氢。1996年3月21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核武器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宣布,他们用“气枪”在几分之一秒把氢压缩成了金属。金属氢的爆炸威力相当于同等质量TNT炸药的25~35倍。正因为它具有如此高的爆炸威力,美国已经把它列为国家点火装置的实验研究项目。

核同质异能素武器

利用质量数和原子序数相同、在可测量的时间内具有不同能量和放射性的两个核素或多个核素释放能量的原理开发的新一代核武器。理论研究表明,同质量的核同质异能素释放出来的能量比普通高能炸药大100万倍。如果该武器试验成功,可作为“干净”氢弹的“扳机”。目前,美国和法国的有关研究机构正在研究核同质异能素的性质及其释放能量的方法。

反物质武器

利用物质与它的反物质(如正电子与负电子、质子与反质子)相互作用(“湮没”反应)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压缩钚、铀丸产生链式反应的核武器。

理论研究表明,只要几微克的反物质就可用作热核爆炸的扳机,或者用来激励出极强的x射线或叮射线。1986年和1995年,欧洲核研究中心曾两次在电磁装置上捕获到了反质子,1996年11月22日宣布,他们用粒子对撞机获得了反氢原子。但是,生产和储存反物质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目前,美国的费米实验室、欧洲核研究中心以及俄罗斯的高能物理研究所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与实验。

4.“干”“温”有别:氢弹

第一枚氢弹是用液态氘作为轻核材料的,故人们把它称为“湿式”氢弹。

这种氢弹体积庞大,飞机和导弹无法运载,加上人工制造的氘成本很高,而且它的放射性半衰期又很短,不能长期贮藏,所以必须寻找新的固体的热核材料来代替液态氘或氚,于是导致了“干式”氢弹的诞生。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家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热核燃料:氘化锂。锂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3号位置,它与铀形成鲜明的对比:铀是最重的放射性金属元素,而锂是最轻的金属元素。锂在地壳中的含量为万分之一,排行第27位。天然锂有两个同位素:IJi7和Li6,在天然锂中大部分是Li7。Li7的原子核里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Li6的核里有3个质子和3个中子。Li6受中子轰击后,分裂成氦核和氚核,同时放出巨大的能量。因此Li6和氘的化合物——氘化锂可以作为热核燃料。这种化合物是固体,不需要冷却来进行压缩,因此人们把用这种热核材料制成的氢弹叫作“干式”氢弹。

“干式”氢弹同样需要用原子弹作“扳机”。当起爆的原子弹爆炸时,“6在中子的轰击下分裂为氦核和氚核,氚核和氘核又在超高温下发生聚变反应,产生氦核和中子,并放出大量能量。这两个反应互相配合,即氚氘聚变反应的氚由Li8的分裂提供,而Li6的分裂反应所需的中子可从氚氘聚变反应中获得。氢弹中所需要的氚就这样自动地产生出来了。由于氚与氘的热核反应在极短时间内使温度进一步提高,因而氚和氘的聚变反应也能迅速地进行。甚至Li6也能与氘直接进行热核反应。此时将发生好几种释放能量的反应:Li6的分裂,氚与氘的聚变。

“干式”氢弹不仅成本低,而且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运载,因此可作为实用化核武器。1953年8月12日,苏联首次进行了空投氢弹试验。1956年5月21日,美国进行了首次空投氢弹试验。此后,英国、法国及俄国,也都宣布进行了类似的核试验。

5.“肮脏”氢弹:三相弹

核武器在研制的初级阶段,科学家追求的是高比威力。最初是只有裂变反应的原子弹,然后是用原子弹作“扳机”,有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两个过程的“裂变一聚变弹”,又称“两相弹”。后来又出现了一种“裂变一聚变一裂变弹”,即 。

“三相弹”。它是一种威力更大的核弹——氢铀弹,是最早被用作武器的一种普通氢弹。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各国的核武库中,绝大多数战略武器都属于这种三相弹。

三相弹结构上的特点是:以天然铀或浓缩铀作热核燃料的外壳,中心是充当“扳机”和u235或Pu239,周围是热核材料氘化锂。当氢弹爆炸时,中心裂变物质裂变反应所产生的高温引起氘化锂聚变反应,聚变反应所产生大量中子特别是高能中子进入壳体,又引起铀核裂变,“裂变一聚变一再裂变”一系列反应过程,使氢弹的威力成倍地提高。由于氘化锂聚变时能释放出大量的高能中子,足以使一块普通的铀在这些高能中子的轰击下发生裂变,不存在使铀发生自持链式反应的临界大小问题,所以铀外壳可以做得很厚,这种核武器的威力可以做得很大。

三相弹又被人们称为“脏弹”。它的爆炸威力一般是裂变和聚变能量各占一半,有时裂变能量可占总量的80%。但是,裂变比例越大,产生的放射性物质也就越多,造成的放射性污染也就越严重。1954年2月8日,美国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上爆炸了一枚威力约为1500万吨梯恩梯当量的三相弹。由于是地面核试验,爆后放射性尘雾笼罩了南太平洋1.8万平方千米地区上空,导致236名马绍尔群岛居民、31名美国人、23名日本渔民受到意外的放射性伤害,其中还有一名日本渔民于当年9月死亡。同年美国进行的另一次代号为“MK一7”的氢弹试验,也是一枚三相弹,威力约1100万吨梯恩梯当量,造成的放射污染也很严重。这两次核试验暴露了三相弹的“肮脏”问题,引起了美国对研制“干净”氢弹的关注。

6.信息时代的“杀手锏”:核电磁脉冲武器1962年6月9日,美国夏威夷瓦胡岛上的照明变压器突然烧毁,造成大面积停电,檀香山所有街区电灯同时熄灭,电话不通,收音机不响,各种电子仪器失灵,整个地区处于一片混乱。经查,当日并没有出现雷电和人为破坏的异常现象。那么谁是罪魁祸首呢?几年后人们才知道,那天美国在距该岛1280千米外的约翰顿岛上400千米的高空爆炸了一颗140万吨梯恩梯当量的核弹,这次试验产生的核电磁脉冲给檀香山人民开了一个不大也不小的玩笑。

这一偶然的意外事件,引起了美国军方和国会的高度重视,能不能制造一种武器,利用在大气层以上的核爆炸,使之产生大量定向或不定向的强电磁脉冲,来摧毁、破坏敌方的电子通信系统呢?1970年,美国开始了专项研究。1974年,苏联也着手研制核电磁脉冲武器。

核电磁脉冲武器是利用强烈的电磁脉冲辐射,破坏雷达、计算机、动力等电磁有关设备,以夺取战场优势的一种武器系统。它的理论机制并不十分复杂:它在爆炸时,会释放出极强的y射线。射线所具有的高能可使空气发生电离;电离产生的电子以光速离开爆心,使爆心周围聚集了大量的正离子形成强电磁场;电磁场高速向外辐射就产生了核电磁脉冲。核弹头经过改造,使其爆炸后的能量更多地甚至占核爆炸总能量的40%转换成电磁波,便成为核电磁脉冲弹。

普通核武器爆炸时都会产生核电磁脉冲,只不过核电磁脉冲弹在这方面的能量要强得多,破坏作用和范围也要大得多。一枚100万吨当量的核电磁脉冲弹在400千米高空爆炸时,破坏覆盖范围可达2200千米,能使这一区域里电子系统的元器件、线路、电网等受到破坏乃至被毁。

核电磁脉冲弹是一种性能独特、威力强大、以敌方电子信息系统为主要作战对象、可同时实施压制性和摧毁性硬杀伤的信息武器。它可导致敌通信系统瘫痪。1961年10月30日,苏联在新地岛爆炸了一枚威力为5800万吨当量的氢弹,其产生的核电磁脉冲,使美国阿拉斯加和格陵兰的预警雷达以及4000千米范围内的远程通信系统失灵达24小时之久。它能毁坏武器系统,核电磁脉冲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进攻作战手段,在很远的距离内破坏导弹和弹头内部的电子线路,甚至使弹头内的裂变物质受到破坏。在战略防御时,它可使导弹或战略轰炸机群自毁或失控;战略进攻时,可作为先遣弹头,毁坏、干拢敌各种探测、预警电子系统甚至地下井内的导弹,并能严重破坏敌高空轨道上运行的卫星、飞船、导弹等飞行器。对于未进行或有效进行抗核加固的敌方地下导弹发射井、指挥控制中心,核电磁脉冲可加以毁伤,使导弹不能发射,电子系统设备完全被毁。

目前,陆海空天电五维战争已经成为现代战争尤其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主要模式。所谓“电”,主要指的是电磁战。谁控制了战场制电磁权,谁就掌握了制胜主动权。因此,为了夺取这种主动权,美国、俄罗斯等国正在加紧研制核电磁脉冲弹,力争抢先一步生产出当量小、便于发射和投掷的实战性弹头。美、俄还正加紧研制不是利用核爆炸而是利用激光效应、带电粒子效应或脉冲放射性等原理制造的战术型电磁脉冲武器。这种武器不存在核武器的禁忌,一旦研制成功,将会很快在战场上使用,可能成为信息时代首先被广泛使用的最具威力的武器。

7.海湾综合症的罪魁祸首:贫铀弹

一提起铀,人们自然就会与核武器联系起来,可这里所说的贫铀弹是不会产生蘑菇云的,简单地说,它是一枚高性能穿甲弹。所谓贫铀,是生产核裂变材料后的剩余物,过去一直被当作废料,由于它带有放射性,至今也没找到一种简单、方便的处理方法。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开展了贫铀利用方面的调查研究,提出利用其硬度是钢的2.5倍的特点制造穿甲弹的设想。

经过实验发现,用贫铀合金制成的穿甲弹,硬度高、穿透力强、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而且还具有可燃性和价格低廉的特点。因此,美国等国家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贫铀虽然不会产生核爆炸,但其微弱的放射性会散播到很远的地方,飘入空中、落到地面、进入河流。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特别是作为武器在战场上使用后,大小碎片分布范围广,而且放射性是听、摸、看、感觉不到的。人们接触后会产生各种病变,包括癌症、肾脏病变、免疫功能失常等,最后走向死亡。清除这种放射性污染很困难,因为炸弹中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长达数十年。使用放射性武器不仅给身体带来危害,也将给战争地区造成难以挽回的生态破坏。海湾战争期间,美英两国对伊拉克部队至少发射了70万枚贫铀弹。

2000年9月3日,美国核医疗专家阿萨夫·杜拉科维奇教授宣布,根据他的研究,贫铀弹是造成海湾战争中美英士兵“海湾综合症”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