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后的革命战争岁月中,朱德担任过一系列重要职务,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土地革命时期,他历任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长征途中,他对张国焘分裂红军的活动进行了坚决而机智的斗争,在张国焘指责中央北上抗日的决议、威逼他与******断绝关系时,朱德斥责了这种做法,并说,就是你把我劈成两半,也割不断我和******的联系。他还说,****朱毛,人家外国人都以为“****”是一个人,哪有朱反对毛的。由于朱德等人既坚持原则,又维护红军的团结,从而避免了红军的分裂,为革命保存了力量。******高度赞扬朱总司令的高尚品德和斗争策略,称他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抗日战争中,朱德是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后,任总司令)。他率领和指挥八路军深人敌后,建立了广大的敌后根据地。在八年抗战中,他和******一起指挥各个解放区的战斗,同日军作战,为打败日寇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等职。他和******一起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夺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他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街,在十大元帅中排在首位。他还是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2.“创业艰难百战多”:陈毅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首诗是陈毅元帅《梅岭三章》中的一篇,它抒发了作者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不屈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操。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3年,陈毅加人中国共产党。1927年南昌起义后,陈毅从武汉赶到江西,追上了已经离开南昌南下的起义部队,经******介绍,在叶挺的“铁军”二十五师任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在潮汕地区,起义部队遭到重大失败,转战中处境极为艰难。这时,陈毅在全体军人大会上对大家说:“在胜利发展的情况下,做英雄是容易的,在失败退却的局面下,做英雄就困难得多。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在朱德和陈毅的率领下,这支队伍终于渡过了难关,于1928年4月在井冈山与******率领的队伍会师,使革命事业开始走向新的胜利。此后,陈毅历任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党代表、师长,******军委书记、军政治部主任,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等职。
1934年,中央红军反“围剿”失败,主力部队撤离根据地,开始长征。陈毅因战斗中负重伤而奉命留下,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条件下,领导了极为艰苦的3年南方游击战争。1936年冬,陈毅所部被国民党重兵围困在梅岭,情况危急,生死难卜。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境下,陈毅写下了《梅岭三章》的诗篇。
1937年,国共两党为了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义再度合作,陈毅这才率红军游击战士一起从深山老林中走出来,并与其他一些游击队一起合编为新四军,同中华民族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新的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担任过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陈毅任新四军代军长,与刘少奇等指挥华中9万部队,在日军、伪军、国民党顽固派的夹击中坚持抗战,发展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他率部在山东孟良崮全歼国民党王牌部队七十四师,并参与组织和指挥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后又率部打过长江,解放了南京及上海等地。建国后,陈毅历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他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
3.足智多谋树丰碑: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四川开县人。1912年,他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历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1930年回国后,历任****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等职。长征途中,刘伯承不顾个人安危,深人当时与汉族矛盾很深的彝民区,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海子塘边结为兄弟,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不仅使红军大队顺利通过彝民区,而且用实际行动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当地民族间的矛盾。抗日战争期间,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运用“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的战法,成功地部署并指挥了长生口、神头岭两次战斗。特别是神头岭战斗,由于伏击部队伪装十分巧妙,战斗发起前日军没有任何察觉,待战斗打响,日军步兵还没有展开,骑兵还没有上马,炮兵还没有支起炮架,就被八路军消灭了。就连当时的侵华日军,也称这次战斗显示了“支那第一流的游击战术”、“八路军游击战的典型战术”。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与******一起,指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绩。建国后,他历任****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他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同志曾经对刘伯承的军事才能做出高度评价,说他的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刘伯承在战争中为什么能够神机妙算、多谋善断呢?应该说,这是与他刻苦钻研军事理论分不开的。早在旧军队中时,他就经常抽空读书学习。当时有人说:“咱们当兵的,有今天没有明天,读书有什么用?”他回答说:“读书有用。多读书,多掌握知识,多学点战术,就能多打胜仗,那我们就不但有今天,而且还会有明天,有后天,有将来!”参加共产党后,他更是博采古今中外军事学术的精华,运用于中国的革命战争,从而成了我军智勇双全的大军事家。
4.战场将帅,两弹元勋:聂荣臻
聂荣臻不但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丰功伟绩,而且为国防科技做出了卓越贡献。
说起中国的“两弹”——原子弹和导弹,人们都会想起一个人——被称作“两弹元勋”的聂荣臻元帅。
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县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于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历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湖北省委军委书记,****前敌军委书记,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1927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1931年到中央苏区后,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参加指挥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1934年,率部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中,他担任八路军一五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及百团大战,创建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晋察冀人民解放军转战华北,任华北军区司令员,参与指挥了平津战役。建国后,他先后担任北京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副总理兼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他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聂荣臻不仅在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丰功伟绩,而且在建国后又为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防科技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主持国防科技工作期间,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国防科技,更是取得了令全世界震惊的成就。1964年,我国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不久,我国的氢弹也试验成功。同时,我国的导弹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也取得了重大的发展。这些成就,无不凝聚了‘聂荣臻元帅的心血,无怪乎连外国人也说他是“中国原子弹和导弹之父”。
5.传奇将帅:叶挺
叶挺是我军的创建者和卓越的指挥者之一。他的革命生涯坎坷曲折,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北伐战争时期,有一支百战百胜、所向无敌的英雄的部队,这支部队就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这个团的团长就是“北伐名将”叶挺。
叶挺(1986~1946),原名为恂,广东省惠阳县人。少年时就读于腾云小学、惠州中学。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不久认识孙中山,逐渐接受三民主义,并加入中国国民党。1922年军阀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他因保护孙中山有功,受到孙中山特别奖励。1924年去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教育。10个月后回国,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在北伐战争中,他英勇善战,攻无不克,在攻打湖北汀泗桥、贺胜桥两次战役中,击溃了军阀吴佩孚的主力,战功卓著,威震全国。在武昌战役中,他又首先率部攻人城内。叶挺独立团因此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叶挺也被誉为“北伐名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叶挺参加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十一军军长。起义失败后,他转道香港,不久又返回广州,参加领导了广州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和总司令。抗日战争时期,叶挺任新四军军长,坚持华中敌后抗战,开辟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国民党军围攻新四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不顾个人安危,出面与国民党军队谈判,遭到扣留。此后,他饱尝了5年多的铁窗生活。在监狱中,他大义凛然,不为敌人的威胁利诱所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和爱国民主人士的声援下,国民党政府被迫于1946年3月释放了叶挺。出狱第二天,叶挺就致电党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很快复电,批准他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8日,叶挺等由重庆乘飞机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在西省兴县殉难。******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的题词,以表达人们对叶挺的哀思之情。
6.鞠躬尽瘁为人民:贺龙
贺龙(1896~1969),原名贺文常,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贺龙10多岁时,为了谋生糊FI,就给财主赶骡牵马,驮盐贩药。途中,他经常路过一个叫做芭茅溪的小镇。这个小镇离桑植县城100余里,镇上设了一个盐局。在这里,贺龙目睹许多穷人受到敲诈勒索,被逼得倾家荡产,甚至没了性命。因此,这个地方被穷人叫做“拔毛溪”、“鬼门关”,盐局被叫做“阎王局”。贺龙更是恨死了盐局里的那些税警。1916年的一天,刚满20岁的贺龙,下决心要捣毁盐局,为民除害,夺取枪支,武装自己。一天晚上,在与小叔父贺士忠商量好后,他们从住宿的客店借了两把菜刀,各持一把,又分头邀来了10多个亲邻好友,向芭茅溪飞奔而去。路上,大家推举贺龙为首领,指挥大家行动。来到镇上时,他们与守夜的民夫接上了头,顺利地逼近了盐局的大门。他们用一根大檩木撞开了大门,贺龙抓起一把木椅,首先冲上楼去。面对持枪抵抗的税警队长,贺龙一面用木椅挡住对方,一面手持菜刀猛砍,几下就把对方砍死了。盐局局长还在被窝里,就当了俘虏。贺龙由此拉起了一支农民武装,并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历任县讨袁护国军总指挥、湘西护国军营长、靖国军团长、四川警备旅旅长、混成旅旅长、建国川军师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