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在从事儿童歌舞创作的过程中,已开始注意通过音乐刻画歌舞剧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音乐的朗诵性、戏剧性等问题。尤其是创作于20年代末的《小小画家》,由于在音乐创作上具有了人物个性化及音乐发展的戏剧化特点,被公认为中国歌剧的启蒙之作,对此后的中国歌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3年以后,他曾为郭沫若的话剧《虎符》配歌作曲,并写过一些宣传抗日救亡的爱国歌曲。40年代末和50年代,为许多外国电影配译音乐;创作出版了少儿歌曲集《快乐的早晨》;并为木偶片《胖嫂回娘家》、《机智的山羊》、《双胞胎》和《一个新足球》等作曲。
15.赵元任:中国钢琴曲先驱
赵元任(1892~1982),字宣仲,原籍江苏武进县,出生于天津,中国近现代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
1910年夏,赵元任赴美留学,在美国留学十年间,他除主修数学、物理学外,还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音乐。他曾先后向括尔斯、席佛曼等教授学习钢琴,向姜斯东教授学习作曲。刚开始学习作曲,他就运用中国民族曲调配置和声。他第一次发表的作品是钢琴曲《和平进行曲》,这首作品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发表最早的中国钢琴曲。
从1922年起,赵元任在业余时间创作了《卖布谣》、《劳动歌》、《秋钟》等几首早期的歌曲。
1925年应聘回国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是清华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此间,他担任清华学校音乐委员会主任。他除担任教学工作外,还去江苏、浙江、广东等地调查方言,同时收集、记录当地的民间歌曲。1928年,他将自己创作的声乐作品收入《新诗歌集》出版,并为歌集写了“谱头语”、“序言”和“歌曲注释”,阐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以及对于建立中国民族新音乐的看法。
20世纪30年代,赵元任为宣传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891~1946)所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创作了《小先生歌》、《手脑相长歌》、《自立立人歌》等学校歌曲。1935年,他为进步电影《都市风光》创作了主题歌《西洋镜歌》。
在抗日救亡运动时期,他创作了《抵抗》、《背着枪》、《我是北方人》等歌曲。
16.刘天华:一代二胡演奏宗师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县人,中国民族音乐改革家,二胡演奏宗师。他为继承和发展民族器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五四”时代杰出的音乐家。
刘天华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受其父及兄长的影响自幼接受了兰时的新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1909年他到常州中学求学,初始接触音乐。
刘天华虽未接受过专门的音乐教育,但他凭自己勤奋好学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断地在音乐的演奏、教学、理论等各领域学习和探索。
在刘天华短促的37年生命中,有20年的岁月是献给了清贫的音乐教育事业。
这20年的教学过程也是他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过程。他学习的面很广,民族乐器除二胡、琵琶外,三弦、胡琴也能演奏,还有西乐钢琴、小提琴、小号;他对昆曲、京剧、佛曲、俗曲都有所研究,他还自修了西洋作曲理论,他把学习、研究、创作、演奏、教学有机地结合成一体,构成了他的全部的音乐生活。
作为二胡演奏家,他改革T-胡,使二胡无论在音域、音质、音量、指法及弓法方面均有很大改进,提高了二胡的表现能力。使二胡从民间状态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他还建立了新的二胡学派,至今仍为音乐院校继承和推行。刘天华的音乐创作,虽数量有限,但却包含了他对改良和振兴国乐的思想及努力。
刘天华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的一生是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一生,他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得以继承的先驱。
17.贺绿汀:革命歌曲的先锋
贺绿汀(1903~?),湖南邵阳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23年考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学习音乐、绘画。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在****东江特委宣传部工作。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选修理论作曲与钢琴,师从黄自先生。1934年秋以《牧童短笛》、《摇篮曲》获俄籍作曲家兼钢琴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头奖和荣誉二等奖。
抗战争爆发后曾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皖南事变”后赴苏北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鲁艺工作团培养音乐干部。1949年解放后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分会主席和上海音乐学院院长。1979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1983年当选为国际音理会荣誉会员。
在60多年的音乐艺术生涯中,贺绿汀共创作了包括歌曲、大型合唱曲、歌剧、电影音乐、话剧配乐、管弦乐及器乐独奏曲等多种体裁的作品近300首(部),并撰译有140余篇论文、译文等。
在贺绿汀的管弦乐作品里,广为人们熟知的是《晚会》和《森吉德玛》。贺绿汀的声乐作品更直接地与中国革命的历程联系在一起。早在1927年写的《暴动歌》,30年代为16部进步电影配乐,其中的《十字街头》的插曲《春天里》、《马路天使》的插曲《四季歌》与《天涯歌女》深受群众欢迎。1937年末在山西临汾的刘庄八路军办事处写成的《游击队歌》,在1938年新年在八路军高级将领会议的晚会上首演时,即得到了朱德等将军和战士的赞扬,并迅速传遍全国各地。不久,他又创作了反映流亡在嘉陵江畔的东北人民思念沦陷故乡的独唱歌曲《嘉陵江上》。
18.黄自:杰出的音乐教育家
黄自(1904~1938),江苏省沙县(今属上海市)人,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黄自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黄自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洋音乐,并学习钢琴、和声。1924年公费留学美国。
192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取得音乐学士学位。后经欧洲回国,任教于沪江大学,并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兼课。1930年在国立音专任理论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1936年发起创办上海管弦乐团。1937年辞去教务主任职务,从事编写专业音乐教材。翌年春因患伤寒在上海去世。
黄自是30年代中国最有影响的专业音乐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数量虽不多,但所涉及的体裁有管弦乐、清唱剧、艺术歌曲、儿童歌曲等诸多领域,而且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质量,因而对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管弦乐《怀旧》序曲是黄自于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时的毕业作品。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也是美国交响乐队演出的第一部中国作品。
黄自音乐作品占主要地位的还是爱国歌曲和抒情歌曲。“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他在中国率先谱作了鼓舞抗日斗志的爱国歌曲。写得最成功和影响最大的是合唱曲《抗敌歌》和《旗正飘飘》。它们不仅是黄自的代表作,也属“五四”以来中国最优秀的合唱作品之列。他的抒情艺术歌曲善于用精炼简洁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意境,结构工整严谨,钢琴伴奏与声乐相得益彰,风格典雅精致,多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精品。他的一些社会性题材的歌曲以及为中、小学生创作的歌曲也都因曲调优美流畅,感情明朗朴实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黄自培养出了贺绿汀、江定仙、刘雪庵、陈田鹤等一批优秀作曲家。他的爱国思想,正直纯朴、谦虚好学、和蔼可亲的为人,多才多艺、渊博的学识等,都堪称一代师表。
19.冼星海:现代杰出的音乐家
冼星海(1905~1945),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杰出的作曲家。冼星海自幼酷爱音乐,曾参加学校乐队,演奏小提琴和单簧管,并担任过指挥。1926年到北京,在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选习小提琴。1928年夏到上海,入国立音乐学院学小提琴。1929年7月,在院刊第3号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曾参加“南国社”的戏剧活动。
1929年冬,冼星海从上海到法国巴黎学习音乐。他先后师从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师从巴黎音乐学院教授丢卡学习理论作曲,并于1935年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丢卡的高级作曲班学作曲。在法国学习时问,冼星海创作了,《风》和《d小调小提琴奏呜曲》等作品。
1936年参加了歌曲作者协会等进步音乐组织,并先后在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影业公司担任配音和作曲,开始创作救亡歌曲和进步的电影音乐。这时所作歌曲有《救国军歌》、《夜半歌声》、《热血》、《拉犁歌》、《青年进行曲》等,得到了进步文化界的赞扬,并在群众中广泛传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冼星海参加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沿沪宁、陇海铁路线进行抗日救亡文艺宣传;10月到武汉,翌年春冼星海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如《保卫卢沟桥》、《祖国的孩子们》、《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1938年11月,冼星海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1939年6月加人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新生活,革命人民的思想风貌,丰富的民问音乐的滋养,以及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崇高理想,激发起冼星海蓬勃的创作热情,他写出了杰出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歌曲《反攻》、《三八妇女节歌》、《打倒汪精卫》等,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1940年5月,为完成延安电影团摄制的大型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后期制作和配乐工作,冼星海同袁牧之一起离延安去苏联,后因苏德战争爆发,被迫返回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乌兰巴托,在当地中国工人俱乐部教音乐。1942年底返回苏联,同苏联音乐工作者们结识,并曾协助建立库斯坦那伊的音乐馆。在苏联和蒙古期间,冼星海坚持创作,完成了自1935年即开始创作的《民族解放交响曲》,并写了《神圣之战交响曲》以及《满江红》等4部管弦乐组曲和许多声乐、器乐作品。1944年底,他在病榻上完成了管弦乐曲《中国狂想曲》。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歌曲数百首,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其中《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代表作。
20.吕骥:中国古典乐理研究先驱
吕骥(1909~),原名吕展青,湖南湘潭人。中国近现代著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吕骥自幼喜爱音乐,曾自学箫、笛、扬琴、琵琶。1932年在武汉与张庚等创建武汉左翼戏剧家同盟。1933年参加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的活动。1935年聂耳出国后他主持音乐小组的工作。1936年他在上海组织了歌曲作者协会和歌曲研究会。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进步电影的音乐工作,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群众歌曲,曾三次就读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声乐与作曲理论。
1937年初吕骥从上海到北平、绥远等地,在群众中开展救亡歌咏活动。同年110月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工作,并参加筹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该院任音乐系主任、教务主任、副院长等职。抗战胜利后吕骥率延安鲁艺大部分师生赴东北解放区,先后任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副院长、院长。1949年,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成立,吕骥当选为主席,并负责筹建中央音乐学院并任副院长。他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二、三届主席,第四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名誉主席。1985年当选为国际音乐理事会的名誉会员。
吕骥的创作主要是声乐作品,其中《新编“九一八”小唱》、《保卫马德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凤凰涅架》、《反对细菌战》、《美国黑人要自由》、《游红山公园》等有较大影响。他的声乐作品在题材、形式、音调的构成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群众性,不少歌曲曾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鼓舞作用。大型合唱《凤凰涅架》运用四声部、八声部合唱在五个乐章中,在曲调、结构、风格上都有新的探索,把戏剧性与叙事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吕骥有大量音乐理论著述,尤其重视中国古典音乐的研究,撰写了不少指导中国音乐活动的文章。在他的主持下,由中国音协与文化部合作,开展了《中国民间音乐集成》的编辑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1.聂耳:英年早逝的作曲家
聂耳(1912~1935),云南昆明人。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活动家。1918年课余师从民间音乐家学习演奏笛子、胡琴、三弦、月琴等民族乐器,熟悉传统乐曲。1922年入私立求实小学高级部,为该校“学生音乐团”的活跃成员。
1927年考入云南第一师范高级英文组,与友人组织“九九音乐社”,经常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戏剧演出活动,并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聂耳在上海工作之余坚持学习小提琴和外文,阅读文艺理论书籍。1931年3月,适黎锦晖主持的“明月歌剧社”招考乐队练习生,遂前往应试,被录取,任小提琴手。在明月歌剧社期间,聂耳一方面努力提高专业技巧,师从普杜什卡接受严格的小提琴训练外,还自修钢琴、和声学、作曲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