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4月,他认识了左翼作家兼诗人田汉,建立了与左翼文艺界的联系,进一步坚定了走革命音乐道路的信心。7月间,他用“******”的笔名发表了著名的战斗性短文《中国歌舞短论》,于1932年8月前往北平,在此期间,聂耳积极参与北平左翼戏剧家联盟和左翼音乐家联盟的演出活动和组织建设,并师从外籍教师托诺夫继续学习小提琴。11月重返上海,参加左翼音乐、戏剧、电影等多方面的工作,积极从事创作和评论活动。同时还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随后又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在创作和音乐活动的同时,他仍坚持学习音乐技术,除继续师从普杜什卡学小提琴外,从1933年12月起,每周都去参加上海工部局由施劳特斯基指挥的交响乐队的排练和演出。1934年4月,聂耳进百代唱片公司,与任光共同主持音乐部,组织录制了一批进步歌曲唱片。同年建百代国乐队,选编并领导演奏录制了《金蛇狂舞》等7首民族器乐曲。他借“百代新声会”音乐会上的演出扩大革命歌曲的影响。在“百代”期间,他又向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外籍教授阿克夏科夫学习作曲理论。1935年1月他转入联华影业公司二厂任音乐部主任。1935年4月18日抵东京。在日本,聂耳考察了日本的音乐、戏剧、电影等方面的动态,向日本文艺界介绍了中国音乐的新发展,并加紧学习外语和音乐。7月17日在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逝世,年仅23岁。
聂耳一生共创作有37首歌曲,其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这些歌曲从不同的角度倾诉了饱经忧患的中华民族的苦难与不平,但他们不是无望地呻吟,而是在感情深处的绝唱!
22.郑律成:军旅音乐大师
郑律成(1918~1976),朝鲜人,出生于朝鲜金罗南道光州杨林町的一个贫农家庭。郑律成幼年时曾受其姐姐影响,较早接触音乐,学习六弦琴。1935年,他向在上海的俄籍女声乐家克里洛娃学习声乐。1938年5月转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第一期学习。同年8月,他被分配在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任音乐指导。1939秋,他转回“鲁艺”,任音乐系声乐教员。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先后任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兼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1950年定居中国,一直在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工作。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郑律成曾经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特别是《延安颂》、《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等歌曲,在当时流传最广泛。
郑律成于1939年在延安创作的《八路军大合唱》共有六首歌曲组成。其中《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在当时流传最广。《八路军进行曲》在解放战争时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新中国建立后,此歌又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首歌塑造了人民军队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英武形象,表现了八路军为民族、为人民,奋勇向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八路军军歌》同样是一首威武雄壮的人民军队的战歌。
23.喻宜萱: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
喻宜萱(1909~),江西萍乡市人。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1933年7月毕业后在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任教。1935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文学院音乐系,主修音乐与教育的研究生课程,师从意大利美声学派的男中音歌唱家、指挥家E·达德利。留美期间,曾在纽约、费城、旧金山、佛罗里达等地举行过多次独唱会和广播演唱。1939年回国,先后在成都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和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任教,并在各地举行独唱音乐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在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61年起,兼任副院长。1957年,在莫斯科第6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担任声乐比赛评委。1960年曾应邀赴柏林,担任舒曼国际比赛评委。历任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协顾问。
喻宜萱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艺术造诣,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成为中国乐坛上享有盛誉的抒情戏剧女高音歌唱家。她的演唱,热情奔放、朴素严谨。其声音圆润洪亮,色彩浓郁。她十分注重恰切表现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演唱曲目中外兼蓄,尤其重视现代创作歌曲和民间歌曲。
喻宜萱长期从事声乐教学,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教学体系。她十分重视学生的声乐基本功训练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注意培育学生正确而丰富的音乐旨趣。数十年来,她培养了许多具有较高水平的声乐人才,在声乐教材建设和声乐理论研究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她主持编订并出版了《中国歌曲》,《西洋歌剧咏叹调选集》和《法国艺术歌曲》等10多种声乐教材。
24.朗毓秀:花腔女高音之王
朗毓秀(1918~),上海人。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1934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7年赴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留学,主修声乐,兼学钢琴。1941年毕业回国后,在上海、天津、北京、重庆、南京等地举行独唱音乐会。1944年任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教授。1946年赴美国,人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师范学院音乐系学习。1948年回国,任成都华西大学音乐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西南音乐专科学校、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兼系主任,并先后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及四川分会副主席。
朗毓秀在国立音专就读时即已开始演唱活动,曾为百代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和为影片配唱,如《天伦歌》、《乡愁》、《西湖春晓》和《大地进行曲》等。1937年应外籍作曲家A·阿甫夏洛穆夫之邀,演唱他的大型舞剧《柳堤边》中的插曲。1956年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西欧,在罗马、日内瓦、巴黎、伯尔尼、里昂五座城市举行了独唱音乐会,深受好评。
朗毓秀是位抒情兼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她的音色优美圆润,吐字准确清楚,行腔委婉,对语言深有考究,善于从整体上揭示歌曲内容,表达不同歌曲的艺:术风格。长期以来她潜心向戏曲艺人学习,为探索中西结合的演唱方法作了努力。
她演唱的曲目相当广泛,除擅长演唱西洋古典歌剧选曲、外国民歌和近代艺术歌曲外,中国歌剧插曲和民歌、戏曲、曲艺选段等,也都是她经常演唱的曲日。
几十年来,朗毓秀作为音乐教育家,培养了一批具有相当水平的声乐专门人才。此外,由于她精通英、法、德等国语言,也从事有关音乐专业的编译工作。
主要译著有P·M·马·腊费奥蒂的《卡鲁索的歌唱方法》、沃伦的《声乐应考学生手册》、E·普丽兹的《伊莉莎白·舒曼的教学》等,并编译有《西洋艺术歌曲二十首》。
25.郭兰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郭兰英(1930~),山西平遥人。自幼喜爱音乐,中国女高音歌唱家。6岁学唱山西梆子。7岁于山西太原开化寺戏园初次登台,13岁已在戏曲表寅方面初露头角。先后演出过《李三娘挑水》、《二度梅》等传统剧目。1946年伙,在张家口脱离了戏曲团,参加华北联大文工团,走进了革命文艺队伍。1948年,她主演了新歌剧《白毛女》,获得成功。1949年4月,她随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了在匈牙利举行的第2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以演唱《妇女自由歌》获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附属歌舞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任演员,主演了新歌剧《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春雷》、《红霞》、《窦娥冤》等。她作为中国艺术的使者,曾访问了苏联、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意大利、日本等20个国家,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郭兰英嗓音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行腔富于韵味,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歌唱特色。由于她少年时受过戏曲演员的严格训练,艺术功底很深,她的演唱兼蓄神、情、形、声、腔、字六艺之美。她所扮演的人物,达到了歌唱与表演的高度和谐统一,为中国新歌剧表演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她演唱的代表性曲目有《王大妈要和平》、《翻身道情》、《南泥湾》、《绣金匾》以及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歌剧《刘胡兰》中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和《小二黑结婚》中的《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等。
26.杨嘉仁:中国指挥艺术之先驱
杨嘉仁(1912~1966),江苏南京人。中国指挥家、音乐教育家。1932年9月进南京金陵大学教育系,同时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选习音乐。1937年底赴美国,在密执安大学音乐学院研究部理论系攻读音乐教育及合唱指挥。回国后在上海之汇文理学院、金陵神学院、圣约翰大学、沪汇书院音乐系及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上海教育局音乐中心站主任。1947年起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音乐理论及指挥法教授,并兼任沪汇大学音乐系教授。
1948年任上海音专作曲组主任。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创设指挥系时他负责建系工作,并任该系系主任。
杨嘉仁有较高的音乐秉赋和坚实的钢琴与音乐理论基础。他的指挥善于把握乐曲的情绪,对乐曲风格的处理细致人微,独具特色。1953年由他指挥的中央合唱团,在第4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以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获银质奖章。1957年,他代表中国去莫斯科参加第6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任国际艺术竞赛评判委员会的评委。
在多年的教学和演出实践中,杨嘉仁不仅为中国培养了新一代的音乐指挥,还担任过钢琴、键盘和声、曲式和作品分析、总谱读法等课程的教学。他和夫人程卓如合编的《曲式学大纲》,于1952年由上海音乐公司出版。
27.傅聪:杰出的钢琴演奏家
傅聪(1934~),上海人。中国著名钢琴家。从小受其父影响,三四岁即喜好文艺及西方古典音乐。8岁开始学钢琴。1944年,从师学习3年,打下了钢琴演奏的坚实基础。1946年入中学,同时继续学钢琴。1951年,师从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勃朗斯坦夫人学琴1年。1952年2月,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贝多芬的《“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受到爵乐界的好评。1953年,在布加恸斯特举行的第4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中获钢琴比赛第3名,并被邀赴尔欧各国演出。1954年,去波兰学习,翌年3月,在第5届肖邦国际钢琴作品比赛中荣获第3名和演奏“马祖卡”的最佳奖。后留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进修。
1958年12月毕业后定居伦敦。此后,一直作为职业钢琴家,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并为各大唱片公司录制了不少唱片,在国际乐坛上享有一定的声誉。1979~1988年多次归国讲学、演出。1982年12月受聘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兼职教授。
傅聪是一位学识渊博、感情敏锐,具有诗人气质的钢琴家,擅长以精致的技巧和细腻的触键,演奏一些韵味和意境深邃的欧洲作曲家的作品,尤以擅长演奏莫扎特、肖邦、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而著称。他凭借自己具备的对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深厚素养,常以中国传统的哲学、伦理、诗词和美术等方面的理论观点和艺术表现方法,去理解和解释欧洲音乐家的作品,因而他的演奏富于中国和东方风格的神韵和意境,形成了他在钢琴表演艺术方面卓然一家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欧洲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1.中世纪的教会和世俗音乐
1.中世纪教会音乐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封建统治的中世纪。
而自从公元235年基督教被定为国教以来,唱歌赞美上帝,就一直是基督教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基督教的教会歌曲
中世纪基督教的教会歌曲有四派:a.拜占庭歌曲是拜占庭帝国(公元330~1453)的宗教歌曲;b.安布罗斯歌曲因米兰主教圣安布罗斯(340~397)得名;。.高卢歌曲是法国教会中用法语演唱的圣歌;d.莫萨拉布歌曲是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的教会歌曲。
(2)格列高利歌曲
格列高利歌曲又称格列高利素歌,是罗马教会的圣歌,因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40~605)得名。格列高利素歌用于纪念耶稣最后晚餐的弥撒礼和每天诵唱的八课圣事。
2.中世纪世俗音乐
中世纪的民间音乐和教会音乐都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的,民间曲调和民间歌词,不断渗透到教会音乐中来。反之,民间音乐也在调式结构、曲体结构、复调织体等方面受到教会音乐的影响。最初吸收了民间音乐因素才丰富起来的素歌曲调,后来又反过来对民间歌曲和器乐曲给予影响。
法国和德国的行吟诗人是中世纪世俗音乐的创作者、表演者和传播者,对中世纪世俗音乐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