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慧缘佛医学
38234000000001

第1章 前言

近年来,前来请慧缘先生医治疾病、规划市政、勘察风水、起名号的人士、公司遍布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良好信息的调整,这些公司和个人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果和社会效益,并使许许多多的有缘人士身心健康,吉祥如意。

慧缘佛医学是慧缘上师数十年来对佛教医学研究应用和教学的总结,有很高的研究和实用价值。

慧缘佛医学的问世,不仅向人们揭示了佛教医学的奥秘和特点,其最大的愿望是给各寺庙有志研习佛教医学的僧尼法师们提供一本完善的学习范本,也给对佛教医疗学有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本参考书,书中较详细地介绍了佛医学的来龙去脉,佛教医学神秘的特点及运用方法,并将现代中西医学理论和方法与之相结合,使佛教医疗学更趋于完善,也使之更便于学习和运用。

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容易学习和掌握疗病方法,书中运用中医和佛医共同对疾病的诊断和描述方法,详细介绍了佛医和中医的良效,治疗方法,通俗易懂,便.于学习和实用。

由于本书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古老而新颖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方法,其中许多方法对很多疑难杂病具有独特和神奇的疗效。无论是僧尼或是医务工作者,还.是:帝望享受健康吉祥人生的广大读者,只要您抽些许时间一读《慧缘佛医学》,都能使您受益久远。

《慧缘风水学》《慧缘姓名学》《慧缘佛医学》系列丛书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陆续编辑出版,距今已十年有余。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瞬间,但作为系列文化图书能在十年间重印几十次,单本发行量达数十万册,至今仍然畅销不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经历了五千年人类文明孕育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边,她蕴涵着华夏祖先的智慧和一代代传承者的心血,继承弘扬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出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在“慧缘系列丛书”问世十周年之际,特邀作者慧缘大师来到江西南昌对丛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修订,修订后重新再版的《慧缘风水学》《慧缘姓名学》《慧缘佛医学》系列丛书无论内容还是装帧设计都焕然一新,这必将更有助于该丛书的发行传播,也是广大读者所企盼的。

与佛家有关的“风水学”姓名学”“佛医学”在祖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佛学界慧缘大师专精于此,著述勤勉,且行文简洁流畅,立意深入浅出,非常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为大家提供了一份实用型、又不失文化品位和具有资料掌故特点的精神食粮。

十多年来反复重印的实践证明该丛书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符合社会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相信这次修订再版会进一步赢得各界朋友与广大读者的赞誉与欢迎。

值此甲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喜庆之际,谨以此丛书表达我们祝福祖国传统文化繁荣昌盛、不断创新的良好心愿。

现代文明给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可以更好享受人生,但对人体健康并不都是有利的。如生活、工作的快节奏,常使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身心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再加之激烈的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优越的生活条件,污染的生存环境等,均对人的健康有较大的影响。人们要争取健康长寿,除了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现代医学对疾病的防治外,还要学会修身养性,保持心理健康,从高度紧张的现代文明中解脱出来。

佛教医学是印度佛教医学和中国中医学相结合的修炼养生和治疗疾病的独特的医疗养生学。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有感于人世的生老病死等各种苦恼,便放弃了印度的王族生活,离家修炼并创立了佛教,其教义长期以来在亚洲及欧美地区流行,成为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教)之一。

在佛教经典著作中,有很大一部分著作总结了人类治疗疾病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据隋唐史书记载,通过佛教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10余种。据有关统计资料,集佛教经典之大成的《大藏经》中专医学或:步论医学的经书约有400部,既有关于医药卫生、生理病理的记录,也存心理健康、修心养性方面的叙述,仅此类名词术语就有4600多条。

《大智度论》认为,生病有“外缘”和“内缘”两因。外缘是生病的外在条件,如寒热、饥渴、摔伤、扭伤等;内缘是生病的内在条件,如纵欲贪色、发怒、恐惧,思虑等。《摩诃止观辅行》第32卷说,贪恋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可产生相应的内脏疾病,认为人体一切生命现象都会在体内器官机能活动中有所反应,通过对这些生命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推测内在器官的病理和生理变化。

在汉末三国时期流传的小乘佛教,吸取中医“元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认为“元气”配合得好,则人心神平和,不会产生种种欲望和烦恼;如果“元气”配合不好,“阴阳五行”不协调,心神就会失去平和,种种欲望和烦恼就会油然而生。

在分析疾病原因的基础上,佛教还把疾病分为“身病”和“心病”两种。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佛教的“心病”指内心的贪执、恐怖、忧愁、憎恨等苦恼,实际上便包含着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身病”是指身体的皮肤、肌肉、骨骼、神经和五脏六腑的不适,是生理性疾病。

佛教医学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摩诃止观辅行》第32卷说,医生必须先正确诊断病情,分析病因,一个好的医生应能很精确地辨别各种疾病症状。在治“身病”时,该书提出了药物、饮食、养生、运动(如瑜伽术、气功、太极拳、武术等)、按摩法、痛捏法、修定功(静坐)、修观想等多种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与中医养生治病的方法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医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心理学的作用,他关心人类的心理状况和所谓的“苦难”,对人生的价值、意义作出了特定的判断,提出了一整套调整人们思想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并赋予它们以生动形象的心理学解释。对于“心病”,则认为主要由烦恼产生,无尽的烦恼可归纳为84000种(“八万四千尘劳”),皆因为执蓍于自我(“我执”)而引起。《教乘法数》认为,有84000种对治法门(方法)来治疗烦恼。《天台四教仪》和《大乘义章》则提出了6种对治方法: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空观等。这些与现代心理学的许多治疗方法是相通的。

佛教医学认为,适当的饮食能使人保持健康,而饮食不当则会造成疾病。佛教医学吸收了古代中医的饮食疗法进行治病的尝试。《摩诃止观辅行》就有饮食“五味”与疾病关系的记载。《禅门日诵》也说:“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佛教在“五戒”中,规定了不饮酒。为了收到禁酒的成效,对饮酒者进行严厉的惩罚。

它主观上是为了避免酒的刺激,保证个人的精神安宁,客观上则对人体健康不无裨益。

佛教的素食对民间饮食习惯产生了一定影响,至今仍有人少吃或不吃荤腥,可见素食风尚持久不衰。佛教素食别具风味,可舒张血管,降低血压,调节情绪。适当素食,对预防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佛教一方面坚持戒酒和素食,另一方面提倡饮茶。僧人早起洗漱后先饮茶再札佛,饭后先饮茶再作佛,饮茶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后来,饮茶习惯逐渐传向民间,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茶文化。饮茶的普及,客观上也有利于大众的健康。

佛教还创造了禅定法作为修炼的方法,希望通过禅定,超出生死轮回,脱离生灭,达到人生的解脱,获得神秘的佛教真理。而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可练就调身养心、息心静坐之功,起到了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作用。

佛教拒修炼方法归结为“六度”,除禅定外,还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智慧”,宣传道德责任和奉献精神,主张去恶从善和自我约束。在“五戒”中,还有“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鼓励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信任和了解。

佛教医学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浅显通俗的语言,把佛教关于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其中包括佛教基本理论、佛教心理健康、佛教饮食保健、佛教医疗技法、佛教气功、佛教武术等内容,它对于我们追求幸福生活,寻求健康长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