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齿木疗法
古代佛教僧侣外出化缘时,总是携带一根长短为十二指(约25厘米左右),约小手指粗细的木条——杨柳枝,作为洁齿之“牙刷”。杨柳枝是其必备的“牙刷”,它又叫“齿木”。据晋《法显传》载,释迦在沙祗国“嚼杨柳枝,刺土中,即生长七尺”。因此“齿木”被列为僧人必备的18种日常器物之一。僧人每天早晨及食罢,都要在屏处,将“齿木”的一头嚼成絮状,以剔除齿间滞垢,再将“齿木”撕开刮舌,用后即弃。
《华严经》卷十一说:“初嚼杨柳枝具十德者:一销宿食,二除痰瘾,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皲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佛家以杨柳枝治病,《僧祗律》说:“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柳枝咽之。”
《陀罗尼杂集》卷五载:“牙痛咒杨柳枝七遍,嚼之。”
当然,佛家的“齿木”实际上并不是只有“杨柳枝”一种,凡“苦涩辛辣”的树木,如楮、桃、槐、柞条、葛藤等,均可作为“齿木”。
从“齿木”的功用来看,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刷牙疗法的起源。佛教从杨柳枝等齿木的药用功效出发,以此来清洁口腔,并在敦煌壁画中也有记载,在196窟西壁就有晚唐时期刷牙的壁画,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刷牙史料。刷牙发展至今,虽然佛教的“齿木”洁齿无法与今日的药物刷牙相比,但其“齿木”的药用功效至今仍可运用。
“齿木”的药用
(1)杨柳枝
A.杨柳枝—小把(切细),加水适量,煎至半量,以水漱口,治牙痛。
B.杨柳枝(锉细)、大豆等量,合炒至大豆全裂开,浸于清酒中三日,含于口中频吐,治龋齿。
c.以杨柳枝根25克、猪瘦肉150克(炖汤),以汤煎药服,治风火牙痛。
(2)槐白皮。以槐白皮一把,荆芥穗25克,醋一瓶,煎到半量,入盐少许,热含冷吐,以病愈为度。治牙齿疼痛。
(3)以杨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粉、川芎末,以此擦牙。可预防各种牙病,保护口腔。
二、焚香和香药疗法
戒香定香解脱得,光明云盖遍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薰证寂灭。
佛教徒在焚香时常唱“香赞”偈,认为“香为佛使”,并将修行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这五种功德,喻为“五分香”。《贤愚经》卷六载有这样一个传说,释迦住在祗园时,有长者子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旃檀堂,准备礼请佛陀释迦。他手持香炉,登上高楼,遥望祗国,焚香礼敬,香烟飘袅到释迦头顶上,形成一顶“香云盖”,于是释迦就前往旃檀堂。可见,最初“香”作为弟子传达信心于佛的媒介。
据佛经介绍,释迦还以“香”粉细末融于水中,为众生洗香药浴,用以消灾避难,祛病消烦。后来,佛教徒在修禅炼功时也焚香。以后便逐渐推广成为一种寺院生活的时尚,寺院里总是香气四溢,烟雾缭绕;僧侣们坐禅也以焚香来计“六阶段”,每焚一支香为一阶段,每焚完一支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
焚香在中国民间也是较为普遍的习俗。早在宋辽时代,佛殿里在佛像前设有香水、杂花、烧香、饮食、燃灯五种供物,后来简化成香炉、花瓶、烛台“三具足”,焚香也是在此基础上推广到大众民间。如苏东坡路过广州时,就曾买了好几斤檀香,准备带到澹州去;古人下棋、抚琴、读书、吟诗也焚香助兴。时至今日,在诸多名山佛殿,我们不难见到成群结队的人们身背黄香袋,沿着崎岖的山路,前往佛像前焚香礼拜,许愿祈福。
佛教常用的香料有檀香、甘松、川芎、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安息香、白芨、豆蔻、牛黄等等。这些香料中有的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中药。
香药疗法是佛教利用芳香材料的药用功效进行治病的方法。佛教所用的香料,在佛医和中医古籍中都被认为具有特殊的功效。焚香,以香药洗浴,通过香气环境和香药擦洗,都能起到祛病疗疾,增强体力的作用。有时甚至以香料直接入药。
(1)甘松是一种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具有强烈的松节油样香气。具有理气止痛、醒脾健胃之功。临床上以甘松、木香、厚朴适量,煎服,治各种肠胃疼痛。以甘松20克,广陈皮5克,浸于500毫升沸水内,每半小时煮沸一次,浸3小时即可,分12次服,每日6次。治神经衰弱、癔病、肠胃痉挛等。以甘松、荷叶心、蒿本煎汤,洗浴,可治湿脚气,收湿拔毒。
(2)川芎是常用的中药,它能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临床上用川芎5克,茶叶10克,煎服,于饭前热服,可治风热头痛。以川芎、桂心、木香、当归、桃仁各50克,研为细末,每次5克,热酒调服(或以10克煎水热服)。治产后心腹痛。
(3)龙脑香即冰片,它具有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之功效。《本草衍》称龙脑“清香为百药之先”。临床上,以龙脑3克,卷纸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可治头痛。以龙脑1克,葱汁调化,搽患处。治内外痔疮。
(4)沉香具有降气温中、暖肾纳气、益精壮阳之功效,中医用于治气逆喘息、呕吐呃逆、脘腹胀痛、腰膝虚冷、大肠虚秘、男子精冷等症。入药可煎汤、磨汁或细末内服。
(5)麝香具有开窍、辟秽、通络、散淤之功效,可治中风、痰厥、惊痫、烦闷、心腹暴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等症。
(6)丁香具有温中、温肾、降逆之功效,中医用于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疝气、癣疾等症。
(7)白芨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敛疮等功效,中医用于治肺热咳血、金疮出血、痈疽肿毒、溃疡疼痛、汤火灼伤、手足皲裂等。临床上,以白芨粉抹于患处,可治刀斧损伤肌肉、出血不止。以白芨、芙蓉叶’大黄、黄柏、五倍子研末,以水调擦,治一切疮疖肿毒。白芨研末,每次温开水饮服10克,治肺热吐血不止。
(8)豆蔻具有行气、暖胃、消食、宽中之功效,可治疗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反胃、疟疾等症。
(9)牛黄具有清心、化痰、利胆、镇惊之功效,可用于治热病神昏、癫痫发作、小儿惊风抽搐、口舌生疮、痈疽、疔毒等。
对于以上香药,可根据其功效选用,或以焚香熏嗅,或以香粉涂抹,或以香料浸水洗浴,或以香料入药,均具有一定的疗效。当然也可多味同用。有病者可以治病,无病者可以使人神清气爽,消除疲劳,消热降暑,增强体力和醒脑益智。
三、金篦术和金针拨障疗法
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
两目今先睹,中年似老翁。
看朱渐成碧,着日不禁风,
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赠眼医婆罗门僧》诗。当时,士大夫对印度僧人医术是颇为推崇的。相传这种用金针治疗眼疾的方法为龙树菩萨发明的,龙树菩萨善治眼病,他的眼科著作《龙树眼论》对我国眼科医学的发展影响颇大。他在这部书里,分析眼疾的原因是“过食五辛,多啖炙搏热物油腻之食,饮酒过度,房事无节,极目远视,数看日月,频挠心火,夜读细字,月下观书”,这些话在今天看来也很有道理。他的金针治疗眼疾方法则由印度僧人传人我国。
据《北史》记载,后周时代,有位孝子张元,16岁时,祖父双目失明。张元昼夜礼佛,以求佛能保佑他祖父。他虔诚地拜佛3年,有一天,他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佛经上有“盲人得视”的经文,于是点了七盏佛灯,请七位师父到家里来读此经,祀求祖父双眼恢复光明。到第七天晚上,他梦到有一位老人用“金蓖”为他祖父治眼病,3天后,其祖父果然眼明如初。
这则故事虽然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但却真实地反映了“金篦术”治眼疾的事实。“金篦术”即金针拨障疗法,它通过针拨手术将白内障拨离瞳孔,以恢复其视力,古代又称为“金篦决目”、“开内障眼”。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后,我国医学工作者在此基础上采取中西结合的方法,使之能广泛而有效地运用于临床。据报道,现代金针拨障疗法具有简便安全,患者痛苦小,术后不需卧床和手术器械简单等优点,有效率高达80%以上。
金针拨障疗法主要适于老年性白内障成熟期。因为老年性白内障质地较硬,不易拨破,晶状体悬韧带较脆易断,晶状体比重较大,易下沉固定;尤其是年老体弱或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全身性疾病患者,更适宜于使用本法。
对白内障年轻患者,并发性白内障、小眼球、小角膜、浅前房、窄房角、玻璃体液化及有青光眼趋势患者,均不适宜于本疗法。
凡需运用本疗法治疗者,一定要到眼科医院诊治,绝不可想当然地自行针刺医治。
四、倒灌疗法
中医****疗法至少起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就有用猪胆汁****治便秘的记载。这种****疗法在佛教经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它称之为“倒灌”。佛经有这样的故事:有一个人患有****疾病,医生说“当须倒灌,乃可瘥尔。”并准备好灌具和药物,只等“倒灌”。不料病人自作聪明,竟将“倒灌”的药物服下,使腹部鼓胀难忍,疼痛不已。医生只好把剩余的药给他服下,使其吐泻腹中物,才病愈。可见“倒灌”与中医****疗法大体上相似。
****疗法操作简单,配好药物后,准备肛管,肛管外涂少量石蜡油,以便滑润和减少****及肠粘膜产生的刺激或损伤;再将肛管轻柔插入肛门约10~30毫米,将药液经注射针筒或****筒注入,其用药量及保留时间可根据病情而定。
****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尿毒症、麻痹性肠梗阻及支气管哮喘等有效。由于它是通过肠粘膜局部给药或吸收药物,方法简便,吸收迅速,作用较快,尤其用于通便,疗效显著而迅速。
****疗法配方
(1)取大黄、莱菔子、甘草,水煎,****。可减轻肾功能衰竭症状。
(2)蒲公英、金银花、黄柏、赤芍、当归、甘草,水煎,以30~100毫升****,保留4~8小时。治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3)厚朴、枳实、大黄、黄连、槟榔、沉香、广木香、橘皮,水煎,以500毫升****,保留1~2小时。治麻痹性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