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密宗练功法
密宗是印度佛教后期一些大乘佛教派与婆罗门教相结合而形成的,传入中国后又成为中国佛教教派。其基本理论为“即身成佛”,这样必然要重视形体的修炼,并要求身心兼顾,性命双修。其要领则在于“三密加持”,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
1.身密:指坐法和手印等身相(参见“调五事”)。密宗认为身调则脉调气调,气调则心调。
2.口密:口诵“真言”,有5种诵法。A、莲花诵:念诵时发出声音。B、金刚诵:念诵时动口舌,不出声。c、三摩地诵:念诵时不动口舌,定心观想“真言”文字。D、声生念诵:念诵时观想莲花上有白螺贝,美妙声音由白螺贝发出。E、光明念诵:念想口出光明持诵。而口诵“真言”实际上与密咒无异,密宗认为口诵密咒可破除烦恼暗障,念诵时要求吸气时默念,呼气时不念,并要与“观想”相结合,其字、音均使用梵文。
收功时,则逐渐放弃念诵和“观想”,住心于空。
3.意密:即观想。如观想人身的三脉七轮模式等。三脉:中脉,蓝色,在脊髓中间,从海底至头顶;左脉为红色,下通右****;右脉为白色,下通左****,女性则通子宫。七轮分别是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和顶轮。海底轮相当于男子会阴和女性子宫口,与人体机能、性腺、肾脏相关。生殖轮在生殖器根处,主管性腺、卵巢、****、前列腺等。脐轮在肚脐处,主管肝、脾、胰和肾上腺等。心轮位于心窝处,主管胸腺、心脏、肺脏等。喉轮位于喉根处,主管甲状腺、扁桃腺等。眉问轮位于眉心处,主管脑垂体腺。顶轮位于头顶内,主管松果腺。通过观想三脉七轮,并辅以金刚拳法,可使生理发生显著变化,提高健康水平,延长寿命。
密宗的修持法繁多,大部分来自瑜伽,有的则来自印度,西藏等地区的民间原始巫术。一般来说,密宗包括练气修脉的宝瓶气、三脉七轮、拙火定、大手印、息灾法、增盖法、敬爱法、降伏法、钩召法等等。
《大幻化网导引法》介绍了一种金刚数息方法:随息而观,默察此息出至何处,人至何处,吸时观息由鼻端前33~165厘米左右处吸人,经过喉、心、肺、脐而至密处(会阴),并遍及四肢,贯满全身,如不周遍即时纠正;呼时观息仍出至鼻端前33~165厘米左右处而止。这样观之既久,即可体验到呼吸的远近长短。此后气与心合(心息合一),再观其进住之自性如何。观住时应观住于何处,入则由鼻至脐住,出则由脐至鼻而出。观其住脐为粗观,观其遍住全身为细观,以及观息之冷暖是否适中等等,久之可见地水火风空五气之色:地气色黄、水白、火红、风绿、空蓝。进至观呼出之气呈白“嗡”字,吸入之气为蓝色“啊”字,住则变为红色“畔”字等。最后归于空净。
(五)净土宗练功法
净土宗是专门修持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它认为只要信仰阿弥陀佛,持名念佛不辍,死后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具有诱惑力的说教,令不少信徒为之神往。
从气功角度来看,净土宗的修持方法极为简单易行,它要求信、愿、行。“信”即为信仰它,坚定信心;“愿”即为愿望,下决心修持;“行”就是实行实修。修持时有两种方法:
一为持诵佛号,即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不忘,可以“合诸乱意,收摄散念”,其作用为以“一念代万念”。
二为观想,它又分为观佛像、观想景相和实相念三种。“观佛像”为观想念佛的入门法,可置一塑像或画佛像于面前,注意观察,将其形象牢记在心,然后,“集中意念,停息妄想,专注一境”。“观想景相”即依照《观无量寿经》,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分别作观日、水、地、花台、小佛身、大佛身、观世音等十六种观想。
“实相念”则“观自身及一切法之真实自性,观佛之法身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相可观,无佛可念”,这是净土宗的最高法门。
念佛何以修持养生呢?当我们撇开其教义,单从气功角度来研究,不难理解,念佛确与气功默念字句人静等相似,它们都能扫除妄想,摄心入静,从而有益身心安康。尤其是在持名念佛时,还配合以十二种具体功法,使之养生收效更为显著,这十二种功法为:
1.默念:口唇做念的动作而不出声,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阿弥陀佛”
四字,念时凝神静虑,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此法最为简单,无论何时何地,可以随时随地默念而收摄心归静之效。读者不妨一试。
2.出声念:默念时若昏然难以摄心,可临时改为出声念,逐字朗读,可振作精神,驱除昏沉,防止懈怠。但时间长后易口干唇燥,不宜长期坚持。
3.金刚念:念时声音中和,出声轻微,且声声入耳,字字分明,其要点在于口、耳并用。
4.觉照念:默念时要觉照自性,使我性佛性,我身佛身浑然一体,眼前为光明宏阔、湛然寂然的混沌境界,身外之物已不复存在。长期修持可开发智慧,提高思维能力。
5.观想念:默念与观想相结合,在默念时观想阿弥陀佛的金身和光芒,观想西方净土的各种美妙景象,心生喻悦。
6.追顶念:就是念时出声轻微,一句一句头尾相连不断,一口气连续下去,上旬接下旬,追顶而成。念时集中心思,使杂念无从钻人。
7.礼拜念:边念边拜,这样能在念佛中活动肢体,使身口意“三业”集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摄而不散。
8.记十念:默念时,用数珠记录所念次数,每念十次佛号,数珠过一粒,因此要思虚集中而不外驰。
9.十口气念:采用追顶念,不管念多少句,只要呼气之时,一气念下去就行,一气念完后吸气再念,如此反复十次以上即算练功。对于平日忙碌而无暇练功者来说,此法易学易行,5~10分钟即可。
10.定课念:指每天规定时间念多少遍,以保证念佛的持之以恒。
11.四威仪念:就是平时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念念不忘佛号。
12.念不念皆念:念至炉火纯青之时,即使口里不念,心里也时时刻刻在念。
据实验证明,不会气功而仅以虔诚心专注念佛或念诵经文者,与会气功者入静时的脑电、心电极为相近,脑电表现出额、枕各部分功率谱能级增高,波形十分活跃等特征;而心电与脑电之间在幅度与频率上表现出协同关系,据认为这是最完美、和谐的潜意识激发状态。
二、调“五事”气功养生法
调“五事”是指佛教修禅之初,必须调节饮食、睡眠、身、息、心,它既是修禅的主要内容,也是练功的重要手段。隋-智凯《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修禅好比“世间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令使不强不懦,然后可就轮绳。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防难,善根难发”。下面便是智凯对“调五事”的详细叙述。
(一)调饮食
饮食本来是用以资身进道的,调饮食就不得过饥过饱,忌食不干净和不宜食的食物。如果吃得太饱,就会气急身满,百脉不通,心气闭塞,坐念不安;倘若吃得太少,又会身赢心悬,意虑不固;假如吃不洁净的食物,就会心识昏迷;假使吃了不宜食的东西,就会引发旧病,使身体机能下降。因此,《坛经》说:“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饮食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是人类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倘若饮食不调,无疑会危害身体健康。据《青海日报》报道,青海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郭传信练功100天后,却食欲大减,仅以稀饭维持生命,继而水米不进,郭自信身体“没病”,“功到臼然成”,不听领导和同志的劝告,也不及时就医,而其妻和两个儿子竟以为这是练功的“必然阶段”,以致最后气绝身亡。
饮食应以不饥不饱为宜。我们知道,吃得太少,会使人体力不支,引起头昏、恶心、出冷汗,甚至休克。长期饮食不够会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体力下降、抵抗力减弱,从而导致疾病产生。而饮食过量又可引起消化不良,暴饮暴食则可引起急性胃肠炎或急性胰腺炎。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养生学家们就十分重视调饮食,这与修禅似乎异曲同工。
(二)调睡眠
初修禅者,首先应保证必要的睡眠时间,但不可放纵贪睡。如果睡眠过多,不但白白浪费时间,而且还令人心地昏沉,难以人定。因此,睡眠时间要恰到好处,“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当然修禅功夫深入后,睡眠会自然减少,所以初修禅者又不可刻意减少睡眠时间,使自己勉强硬撑而坐禅。《坛经》说:“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常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睡眠与人的寿命相关。美国心脏病专家韩明发现,每晚睡眠10小时的人比睡7小时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比例高1倍;因中风而死亡的比例高3.5倍,这说明睡眠太多反而不利于健康。韩明从1966年开始进行这项调查,当时他针对40~80岁的男女发出了80万份调查表,两年后他再分析这群人们所填的调查表,并与他们的现状进行比较,发觉睡眠过多会造成心脏病突发或中风。原来,睡眠时血液循环缓慢,会增加心脏和脑内血凝的危险,甚至引起动脉硬化。
因此,修禅能使睡眠自然减少,无疑是益于人体健康的。
(三)调身
调身要“不宽不急”,端身正坐,犹如奠石。平时不要做过于剧烈的运动,“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恬,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因此,平时宜静,利于修禅入定。而修禅时应把坐垫放牢稳,这样才“久坐无妨”。
然后还要掌握其他调身方法,如“正脚”,有如“跏趺坐”之势;“解衣宽带”,使周身气血自然通畅,但又不可使坐时脱落;“安手”,有如“定印”之势;“正身”,挺动身躯和各关节,使身体自然调畅,然后端直身体;“正头颈”,鼻与脐相对,不可偏斜,头不低不昂;“口吐浊气”,张口缓缓放气,再闭口鼻纳清气,反复3次;“闭口”和“闭眼”。
调身实际上是一种躯体姿势和动作的锻炼,也算是静极而动的自发功或是自我保健按摩。调身一方面有助于大脑进入静状态,同时也有利于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并影响到全身各个系统。中医认为“人为血气之属”,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在调身时,气血运行得以加强,从而直接影响到全身的血液循环机能。有实验表明,修禅时,大多数人可见手指增粗,脉搏波迅速扩张,最明显的可达原来的3~4倍,甲皱微循环流速增快,长度增加,管径扩大,因而外周阻力下降,结果是心脏输出量增加,而血压下降。同时,修禅还可使脑阻抗血流量相对减少,而血管弹性则改善,这也有助于大脑进入入静状态。
(四)调息
调息要不涩不滑,“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而息有风、喘、气、息四相:
风相——鼻中出入之息有声音;
喘相——息虽然无声,但呼吸结滞不畅;
气相——息虽无声也很通畅,但呼吸所出入的气息不细微;息想——呼吸不但无声、出入通畅,而且气息很微细绵长,若有若无,不易被察觉。
在这四种呼吸现象中,前三种都是不协调的,佛教称之为“不调相”,只有“息相”方可入定,被称为“调相”。正如智凯所说“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因此,调息时“当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
调息是对人体呼吸系统的调节,它产生复杂的生理神经反射机制。调息要求用主观意志去控制和引导自动呼吸,使呼吸自然达到深、长、柔、缓的特点,其呼吸频率一般可从原来的每分钟14~18次降低到7~9次或更少,此时从呼吸描记曲线上可见波幅加大而均匀,频率减慢,它反映了情绪的稳定。用X光观察其膈肌活动,可见上下活动范围比平时增加2~3倍。增强了氧气交换,肺功能测定表明,每分钟通气量减少约三分之一,吐气中二氧化碳成分增加,氧气成分减少,说明肺泡氧气交换充分,这就激发了心血管和全身各个系统的功能。尤其是随着加深的腹式呼吸运动,产生了内脏按摩作用,增强了胸腹腔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消化液的分泌,胃肠道的蠕动,改善了消化吸收功能。
(五)调心
调心要不沉不浮,“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即定住,则心易安静”。修禅时若内心昏沉,无所记录,头好低垂,则为“沉”;若心念飘忽,身亦不安,念外意缘,则为“浮”。因此,只有不沉不浮,才可入定。
若能入定,又有“心宽病象”、“心急病象”之说。“心宽病象”是心志散漫,身体倾倚曲逶,口中流涎,心理暗晦。此时应“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而“心急病相”是因摄心太猛而入定,导致胸臆急痛,此时应宽放其心,想气向下身而流。
因此,调心要排除杂念,意念归一,大脑逐渐进人_种特殊的人静状态。研究表明,此时脑细胞的活动趋向有序化,大脑的精神的意识和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得到锻炼,从而使之进入特殊的功能状态,这与清醒和睡眠都有所不同,表现在练功中脑电波显著增强,并从枕叶向额叶扩散,且不易受外界刺激影响而消失。近年来有人用计算机分析,脑电功率谱技术表明,修禅入定后,a波的中心从枕叶逐渐向额叶转移,且左右脑半球从不对称趋向对称,这是脑细胞活动处于有序化和同步化的良好生理状态,有利于细胞的修复和调整,并调节大脑各级生命中枢的活动,使修禅的主观感觉为一种特殊的身心愉悦状态“a状态”。
调心通过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增强了皮层和皮层下各级中枢的协调性,降低了机体的应激状态和对环境劣性刺激的敏感性,提高了机体的修复和抗病能力,并能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能力。
调五事不仅涉及练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辅助方法,而且还包括一些重要的练功原则,尤其是“调身、调息、调心”这三调对我国静功的发展影响较大,它既适宜于坐禅功法,又普遍用于各种静功乃至动功,使“三调”为各家所接纳。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修禅有益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修禅后,脑电图上出现a节律,使大脑皮层进入稳定状态,从而有益于神经系统和自我调节。修禅三个月后,红血球和血红蛋白增加,白血球可增加13%~23%,而且其吞噬能力可增强40%,吞噬指数可提高99%,肺结核病的血沉转为正常的人约占89%,饮食、睡眠和体重改善者达90%以上。肾上腺皮质类激素、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多巴胺活性,特别是β-羟化酶活性均见降低,因而从生化和内分泌角度证明了练功确实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减轻应激反应。有人发现:性激素如血浆雌激素和****酮水平也得到了调整。
总之,“调五事”不仅为气功界所重视,而且已逐渐引起世界上许多医学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