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
38234900000002

第2章 中国政治史(1)

1.洪荒时代的中国先民

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据考古发现,很早以前,中国就出现了古人类的活动。迄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是元谋人,又称元谋直立人,简称元谋人。1965年5月,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地处元谋盆地的边缘地带。出土的早期人类化石包括两枚左右上内侧门齿,属于同一位成年人个体。据古地磁法测定,元谋猿人生活的年代距今有170万年。考古发现证明元谋猿人已经能够使用和制造工具,并通过狩猎劳动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而且还懂得火的使用。

较元谋人晚些的古人类化石是蓝田人,因发现于陕西蓝田县而得名。1963年,在县城西北泄湖陈家窝村附近,出土一个完好的猿人下颌骨,并附连有13颗牙齿,属老年女性。据古地磁法测定,陈家窝蓝田猿人生活年代距今65万至53万年间。1964年,在县城东九间房公主岭又发现时代更早的猿人化石及其遗存。公主岭蓝田猿人生活年代距今98万至67万年间。

最著名的古人类发现是北京人化石,出土于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洞穴堆积层中。据测定,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距今为70万年至23万年,前后经历40余万年。北京猿人的体质形态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原始性,与现代人有较大的差距,处于猿类向现代人进化的过程中。北京猿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双手已经能够比较灵巧自如地作出各种形态和动作,以从事各种劳动。北京猿人不仅已经使用火,并能控制和管理火。

再晚一些的古人类化石是山顶洞人,因发现于北京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北京猿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最初发现于1930年,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为1.8万年左右。对这些人类化石的鉴定分析表明,山顶洞人的体质形态较北京猿人更为进步,已和现代人基本一致。

2.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黄帝是我国氏族社会后期中原地区最大的部族黄部族的首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能干的领袖,是中华民族(主要是汉族)的祖先。传说黄帝姓公孙,也有人说他姓姬,名叫轩辕。

黄帝做了部族首领,将部族的领地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并用云作为官名,命令他们各管一方。

黄帝领导人们改变了游猎生活,教大家修盖房屋,驯养家畜,种植五谷,在黄河流域定居下来。为了便利黄河两岸的交通,黄帝创制了船和车。

尧是炎帝、黄帝之后的又一个最有威望的部落首领。当时,天下太平,人们的生活比以前好过多了,而尧的生活却十分俭朴。

尧日理万机,为人们勤勤恳恳地办事。人们非常拥戴他、敬仰他,相信他。

但尧办事并不独断,他经常召开部落会议,凡事都征求大家的意见,同大家商量,最后综合大家的看法行动。

尧在位日久,渐渐感到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联盟议事会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虞舜聪敏有才,诚实敦厚,而且能尽孝道,是合适人选。于是向尧作了推荐。

尧为了慎重起见,对舜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经过一段时期的了解和考察,尧发现舜确实是个有德之人。尧让舜去教化人民,人民都很顺从他;尧让舜去担任各种官职,他就把各种事务处理得有条不紊;尧让舜到国都的四门去招待宾客,各地宾客都肃然起敬;尧又让舜到大山下的茂密森林中去,即使暴风雷雨来临,他也不迷路。尧考察舜达三年之久,认为他确实德才兼备,足以建功立业,决定传位于他。

舜是我国上古时期继尧之后的又一个著名的贤君。他根据部落首领各人的特长,分别委以不同的职务,如:禹担任司空,主管水土方面的工作;后稷担任司农,主管农业方面工作;契担任司徒,主管教化方面的工作;皋陶担任司法官,主管刑罚方面的工作;倕担任共工,主管手工业方面的工作;益担任虞官,主管山林、湖泊、草木鸟兽方面的工作;伯夷担任秩宗,主管祭祀典礼方面的工作;夔担任典乐官,主管教育贵族子弟方面的工作;龙担任纳吉,专门负责传达舜的命令和转达下情。

尧舜时代,洪水肆虐中原。尧决心根治水患,便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上,向各氏族、部落酋长征询治洪人选。主管四方事务的酋长四岳推荐鲧。鲧认为洪水泛滥的根源在于地势高低不平。因此,他将高地铲低、低地填高,又到处筑堤堵载洪水。然而洪水依然无路排泄,便四处冲垮堤岸,再度危害人民。鲧苦心经营九年,一无所成,治水遂告失败。

舜即位以后,杀了鲧,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壅塞法为疏导法,带领人民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把洪水导人大海,完成了治水的使命。

禹为人聪敏勤勉,言而有信,仁而可亲,又能以身为法度,加以治水巨功,威望日益增高,此时舜年事已高。舜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上提名由禹继天子之位,得到了各氏族、部落酋长们的一致赞同。禹继位后,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频频巡行盟会。涂山大会,就是禹以天子身份对江南地区各氏族、部落的一次重要盟会。为了纪念这次盛会,禹把各方诸侯、方伯贡献的铜铸成九个大鼎,象征夏统治下的九州,作为镇国之宝。

夏禹到了晚年,也像尧和舜一样,想找一个贤能的人做自己的继承人。最初人们推荐皋陶。皋陶死得早,人们又推荐皋陶的儿子伯益。十年以后,夏禹巡视到会稽时,死在那里。按理应当由伯益来继承王位,可是夏禹的儿子夏启不同意。夏启宣称天下是他父亲夏禹辛辛苦苦奋斗得来的,已经成了他们家的私产,父亲死了,私产应当传给儿子,所以王位应当由他来继承。夏启用武力把伯益赶到箕山南边,然后在钧台(今河南省禹县)举行大规模宴会,公开宣布自己做了夏朝的第二代王。从此,选贤任能的公天下制度,变成为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家天下制度了。

3.改朝换代的“汤武革命”

夏王朝统治了大约四百多年,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夏桀。他是个出名的暴君,他残酷压迫人民,对奴隶镇压更重。夏桀还是个好色之徒,他听说东方小国有施氏有个女儿叫妹喜的长得很美,就下令叫有施氏把女儿进献给他,有施氏不同意,夏桀恼羞成怒,亲率大军前去讨伐,有施氏为免灭国之灾,只好将妹喜献给夏桀。夏桀得了妹喜十分高兴,回到夏都就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

正当夏桀腐败暴虐之时,黄河下游的商国开始强大起来。商国的首领叫汤,是个很得民心,很有才干的人。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他表面上对桀服从,暗地里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商汤在伊尹的协助之下,国势日益强大。后来商汤看到灭夏的时机已到,就发动了讨伐战争。

夏、商两军在鸣条交战,夏桀的军队被打败。最后,夏桀逃到了南巢。在南巢因遭人唾弃,夫妻双双饿死在南巢山中。

这样,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

商的最后一个国王叫纣。纣王好酒色、喜淫乐。纣王昏淫无道,致使百姓怨恨、诸侯离异。为了重振天子权威,纣发明一种“炮烙之法”,用“炮烙之法”残害无辜,诸侯梅伯大为不满。他劝谏纣废除此酷刑,纣王大怒,将他剁成肉酱,强迫其他诸侯来吃这肉酱。纣王****日甚一日,人民的不满也日甚一日。

这时,在西部周原崛起的周国已经强大起来。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下,积极准备推翻商纣王。周武王即位后,乘机率领军队进攻纣王,结果纣王的军队在牧野大败,纣王逃到行宫的鹿台上****身亡。

商汤和周武王发动的讨伐暴君、改朝换代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汤武革命。”

4.周武王裂土封侯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领大军冲进朝歌。朝歌的老百姓听说周军进城,都出来夹道欢迎,并慰劳周军将士们,因为周军把他们从暴君的统治下解救了出来。

在攻克朝歌的第二天,周武王于朝歌郊外设立了祭坛,举行祭礼大典。武王两次说:我恭敬地顺从天意,继承殷商的天命!从此,周王朝正式建立。

周王朝建立之后,为了控制新征服的广大地区,武王进行大规模分封。武王所封主要有以下四类人:一是古代圣王后裔。神农、黄帝、尧、舜、禹等,都是上古帝王,其氏族、部落有一定社会声望,与殷纣王室又有一定矛盾,分封他们可以孤立殷人,扩大社会影响。所以,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二是功臣谋士。在灭商战争中,他们或者屡出奇谋,或者陷阵冲锋,功不可没,分封他们足以鼓舞军心,同时可以镇守要冲之地。功臣谋士很多,而以师尚父为首,武王封他于齐,其他人也依次授封。三是同胞兄弟。武王兄弟很多,他们之中有的本身就是功臣谋士,是最高统治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如周公旦、召公爽等。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周王的骨肉至亲,与周王朝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利益关系。分封他们不仅有利于调节最高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而且可以让他们分散各地,屏卫周室。所以武王封周公于鲁、召公于燕、叔鲜于管、叔度于蔡,等等。四是殷商之后。殷纣虽然一朝覆亡,但是它毕竟经营几百年之久,残余势力依然很强,时刻准备反扑。为了安抚殷商遗民之心,稳定大局,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于殷。受封时,均举行册封仪式,宣布册命,授予土地和人民,以及官属、礼器、仪仗、奴隶等。受封者则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聘述职、随王祭祀等义务,为拱卫周王室效力。

5.平王东迁国运衰

周朝“共和行政”的第十四年,周厉王在避难地彘生病死亡。周公和召公便让太子静继承了王位,这便是周宣王。周宣王在位几十年,在周公和召公的辅佐下,政治比较清明,使周的统治中兴了一阵。公元前781年,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周幽王继位,又使周朝向下坡路滑去。

周幽王是个好色之徒,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妃子。褒姒平时不爱笑,周幽王想办法逗她笑,可想了许多办法都没用。后来,他让人点燃了报警烽火,四方诸侯见到烽火,以为有外敌来犯,纷纷发兵来勤王。褒姒见到诸侯被骗,笑了起来。

然而,周幽王从此失去了天下诸侯的信任。

后来,褒姒生了儿子伯服,周幽王更加宠爱,并决定废了原妻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宜臼怕遭到迫害,便逃到了母亲的娘家申国。但周幽王并不罢休,他于公元前772年召集诸侯在嵩山开会,要求诸侯发兵攻打申国,企图用武力杀害宜臼。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和少数民族犬戎一起起兵进攻镐京。当时,周幽王正在宫中与褒姒寻欢作乐,听到申侯率兵杀来,并且还有缯侯和犬戎的军队相助,赶紧派人去点燃烽火,向各地诸侯报警。诸侯们以前都上过周幽王的当,大家谁都不肯发兵前往。周幽王孤立无援,镐京的兵又少,很快被犬戎的兵攻了进来。幽王见城已破,无处藏身,只好带着褒姒和儿子伯服仓惶逃跑。犬戎的兵见幽王逃跑,在后紧追,最终在骊山那儿赶上。犬戎兵杀了周幽王和伯服,把褒姒掳掠而去。连宫殿里的珍宝都被犬戎抢光了。

周幽王被杀以后,申侯护送太子宜臼到镐京继承了王位,就是周平王。周平王看犬戎离镐京不远,决定把都城迁到武王时就已修建好的雒邑(今河南洛阳)。因镐京在西,雒邑在东,史家便从平王东迁开始称之为东周。

6.使秦国强盛的商鞅变法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又叫卫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建议秦孝公实行变法,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同年,商鞅在秦国实行第一次变法。变法的内容为:

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国王的亲属如果没有功劳,都不能享受贵族待遇;平民百姓只要立下军功,同样可以赏赐封爵。

笫二,实行户籍制和连坐法。凡居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要进行户籍登记,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家犯法,其他人不予告发,十家连坐,告发者有奖励。

第三,奖励耕织。凡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能使粮食和布帛增加产量者,可以免除本人的劳役和赋税;凡不安心务农而从事工商业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要全冢投入官府罚做官奴。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商鞅为了进一步巩固秦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进行了第二次变法。第二次变法主要是关于土地制度和行政制度方面的改革,其内容为:

第一,把若干小乡合并为县,县里设有县令、县丞、县尉,分别负责全县的政治、军事等事务;

第二,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即废除土地国有制,确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并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的买卖;

第三,革除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经过商鞅的两次变法,秦国的生产力提高了,经济发展了,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国库充盈,军力大盛。这就为后来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