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
38234900000003

第3章 中国政治史(2)

7.六王归一,秦统一

秦国从秦惠文王时起,采用丞相张仪的“连横”之策,破坏关东六国的“合纵”攻秦,并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终于在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了天下。

秦王赢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认为“名号不变,元以称成功,传后世”。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又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后人称为秦始皇。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称二世,三世,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意见,把天下划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以下设县。每个郡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官长去治理。在中央,秦始皇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内史等几个重要的官职,协助皇帝治理国家。

秦始皇建立的这一套封建****的政治体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后来各个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政治体制,大体上是在秦制的基础上逐步演变的。

秦始皇还下令,把原来六国的兵器全都收缴到京城咸阳来,把这些兵器全都熔化,铸成了十二个大铜人和许多铜钟。把它们树立在咸阳宫殿前面的两侧,象征着秦始皇灭亡六国统一中原的伟大功绩。

为了适应国家的统一,秦始皇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统一货币。又规定了统一的车轨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修建驿道。

秦始皇的这些措施,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很大。

8.秦亡以后的楚汉之争

秦二世即位后,过着奢华的生活,老百姓都怨声载道。

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后,被秦始皇消灭了的六国的贵族,纷纷挤进了起义阵营。

其中包括楚国名将后代项梁、项羽和江苏沛县人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军被镇压下去之后,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成为反对秦****的主力。

刘邦是秦朝时的亭长。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他杀死了沛县县令,宣布起义。起义后,沛县周围的两三千人加入了起义军,但转战半年多发展不大,于是刘邦投奔了项梁的起义军。此后刘邦和项羽经常一道配合作战,屡立战功。公元前208年9月,项梁战死,项羽成了楚军的首领。楚怀王封刘邦为武安侯,派他率兵去攻打关中,并宣布,谁先占领关中就在关中当王。公元前206年10月,汉王刘邦打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在刘邦攻打关中的时候,项羽正与秦军主力大战。消灭了秦军之后,项羽率大军进抵函谷关。破关而人,驻军鸿门,准备攻打刘邦。而这时项羽有四十万大军,刘邦兵力不过十万,不是项羽的对手。刘邦听从了张良的意见,亲自去鸿门会见项羽,以求和好,项羽设宴招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此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居巴蜀汉中一带。

刘邦受封之后,离开咸阳,进驻汉中,决心要和项羽决一胜负,于是进行了几年的楚汉战争。打到了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项羽兵疲粮尽,接受了刘邦的建议,双方罢兵讲和,约定以鸿沟为界,两分天下,鸿沟以西归汉,以东归楚。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国号汉,建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西汉,也叫前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接着,刘邦大举进攻项羽,项羽大败,自杀而死。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获胜,统一了天下。

9.刘秀恢复汉室

公元8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做了皇帝,接着,他打着复古改制的幌子,下令变法。

王莽还想借对外战争来缓和国内的矛盾,这样又引起了匈奴、西域、西南各部族的反对。王莽又征用民夫,加重捐税,纵容残酷的官吏,对老百姓加重刑罚。这样,就逼得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了。

公元17年,湖北当阳爆发绿林山农民大起义,公元18年,山东莒县又爆发赤眉农民大起义。这两支农民起义军一起,天下百姓纷纷响应,至公元23年9月,绿林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在逃跑中被杀。历时十五年的“新”朝终于彻底覆亡。

在农民起义战争过程中,汉宗室刘秀起兵加入绿林军,并逐渐掌握了绿林军主要军事大权。

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和他的哥哥刘绩在春陵起兵,人数大约七八千人。不久,与平林、下江农民军合兵。次年,共同拥立刘玄为更始帝,刘秀任更始政权太常、偏将军。在绿林军与新莽军的昆阳大战中,刘秀突围召集援兵大败新莽军队,立有大功。更始二年(公元24年),消灭割据邯郸称帝的王郎,被封为萧王。同年秋天,击降并收编黄河以北地区的铜马、高湖、重连等部农民军,实力大大扩充,众至数十万。随即南下击败赤眉军别部和青犊、上江、铁胫等部农民军,并消灭更始政权驻守河北的谢躬军。又派邓禹西征,乘赤眉军和更始帝军激战之机,从中渔利。更始三年(公元25年)正月,刘秀留寇恂、冯异等据守河内与更始政权留守洛阳的朱鲔相持,亲率大军北征,击溃尤来、大枪、五幡等部农民军。四月,回军南下。六月至鄗(今河北高邑东),即皇帝位,建号光武。七月,派兵围攻洛阳,十月招降洛阳守将朱鲔,遂定都洛阳,建立了东汉王朝。

10.三国鼎立,各执一隅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中,全国各地群雄并起,他们乘机占领州郡,扩充实力,在镇压了黄巾起义之后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曹操、袁绍、刘表、孙策和孙权、刘备是其中著名的几家。各派军阀之间,展开混战。

曹操在公元196年挟持汉献帝到许昌后,当年就实行两汉以来发展起来的屯田制,以恢复生产,增加军粮。兴修水利,开辟稻田,召集流亡的农民和逃亡的奴隶回乡屯垦,又令兵士在休闲期间随地开荒,奠定了曹操军事上、政治上的经济基础,也稳定了他所占领地域内的社会秩序。

曹操在几年之内,先后攻灭了北方的吕布、袁术、张绣等。而这时袁绍在河北势力还很大。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曹操大破袁绍,到205年全部占据了袁绍的四州。北方除马腾、韩遂割据凉州外,其他势力均被曹操平定。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进攻荆州,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想顺流而下攻取江东。但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于刘备和孙权的联军,造成了曹操、刘备、孙权鼎足三分的形势。

赤壁之战后,刘备听从军师诸葛亮的谋划,占据了荆州的北部,并南下湖南占领了武陵、长沙,继续向长江上游发展,最后又占领了益州。公元215年,孙、刘两家交兵,平分了荆州。曹操北上破了凉州,取了汉中。公元219年刘备又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同年孙权进占了荆州全部,至此,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公元220年曹****,他儿子曹丕废除了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建都于洛阳,占有北中国地区和今苏北、皖北及湖北襄樊一带。公元221年刘备在四川称帝,国号汉,历史上称为蜀国,建都于成都。蜀国占有今四川、西康东南部、云南、贵州、陕西南部和甘肃南部的一部分。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今南京)。

三国鼎立的局面,从公元220年开始,到280年西晋灭吴而结束,共六十年。

11.分久必合,西晋统一

三国时期北方的曹魏政权,传到曹丕的孙子曹芳时,朝政大权被一个阴险狡诈的大臣司马懿通过政变从政敌曹爽手中夺去,使曹魏朝廷实质上变成了司马氏的天下。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专揽国政,巩固了司马氏的地位。司马师死后,他的弟弟司马昭被继封为大将军,继续掌握朝政。公元260年,魏帝曹髦被司马昭的属下杀死。随后,司马昭立燕王曹宇之子曹奂即了帝位。司马昭要想把曹魏的皇权推翻,自己取而代之,并使人心服口服,就得先灭掉蜀国和吴国。

那样,既能提高自己的威望,又可以免得蜀、吴两国从外部乘机捣乱。他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应该先灭蜀,然后再灭吴。因为蜀国自从诸葛亮死了以后,宦官当权,政治一塌糊涂。因此,他调集了18万大军,于魏元帝曹奂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分三路伐蜀。三路伐蜀大军很快打到成都附近。

蜀汉后主刘禅,听说魏军打来,赶紧叫大臣们帮他拿主意。光禄大夫谯周建议他交出大印,向魏军投降,他没加思考就接受了。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一月,刘禅正式奉玺印及户口册簿等出降。

司马昭灭亡了蜀汉,威信大大提高了。有了建立司马氏家天下的条件。可是灭蜀后不久,司马昭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享受了从祖父、伯父和父亲那里留下的果实,当上了晋王,掌握了魏国大权。

司马炎兵不血刃,接管了曹魏政权,改国号为晋,他就是晋武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变成了南北对峙,下一步,晋武帝就着手准备灭吴国了。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大将杜预率20万大军进攻吴国,晋军势如破竹,很快打到都城建邺,吴帝孙皓走投无路,派使者递出降书。割据江东百年之久的吴政权从此灭亡。久合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又出现了一次统一的局面。

12.东晋十六国,南北对峙

西晋短期统一之后,中国历史又陷入了分裂的局面。在南方有汉族的东晋政权,而北方则由五个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作东晋十六国时期。

316年,西晋灭亡。西晋皇族司马睿称晋王,继而称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年号建武,史称东晋。东晋统治的区域,基本在淮河以南地区。自西晋末年开始,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开发和经济发展。东晋时期,曾数次北伐,祖逖北伐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但是,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贪图苟安,历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其间还与北方前秦政权爆发淝水之战,击退前秦的南侵,保护了江南安定的局面。东晋政权的建立是依靠士族的势力。此后,士族门阀权倾一时,进而贪图享乐,沉溺于清闲、放荡之中。庶族于东晋后期崛起。元熙二年(420年),出身庶族的大将刘裕,废晋帝司马德文,东晋灭亡。东晋政权共历11帝,104年。

与东晋政权同时,先后由5个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16个主要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五胡,指这一时期居住在我国北方地区的5个少数民族。即:匈奴、鲜卑、羯、氐、羌。西晋末年,这些民族相继内迁中原北部地区。自永安元年(304年)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9年)的135年间,这5个民族先后建立了16个割据政权,即: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和夏。故称十六国。另有冉魏、西燕和北魏的前身代国,也都是同时出现的割据政权,但这三国一般不列入十六国之内。

东晋十六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的雏形,少数民族登上政治舞台,也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打下了基础。

13.促进民族融合的孝文帝改革

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自从北魏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决心采取改革的措施。

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40亩,妇女每人20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

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国力日渐强盛。

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洛阳是中原古都,是汉人的政治文化中心,孝文帝通过考虑决心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

孝文帝先是用计说服了顽固守旧的大臣同意迁都。公元493年,他以伐齐为名率大军南下。一路上行军劳苦,大臣们纷纷劝孝文帝撤兵。孝文帝借机宣布迁都洛阳。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30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30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

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

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