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38244600000042

第42章 摇人际交往(3)

交往中,某些人之所以会产生自卑心理,大致有几种原因:其一,生理上存在缺陷。如体形、体质、身高、相貌等与人对比相形见绌,并始终为自己所意识,成为心灵上的阴影。交往时,自感不如对方,致使情绪低落,无积极性,自律性强,拘束,被动,表现出严重的自卑感;其二,能力相对较低。能力低是交往自卑滋生的主要原因。有的人各方面能力都比较低,反映在交往中也自感低人三分,不敢平等交往,不敢理直气壮。而有的人仅是言语表达能力比较弱,不善言辞,遇到口若悬河、能说会道的人就自叹不如。由于自己看不起自己,交往时就放不开胆量;其三,遭受过交往挫折。交往挫折引起的消极情绪体验也是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假如某人在某一次交往中曾遭受过重大挫折,失败的情绪记忆往往会长期挥之不去。交往中,一经唤起旧有记忆,即会发生习惯性焦虑反应,从而抑制交往行为;其四,个性缺陷。某些个性心理特征也有碍于正常交往。例如,气质类型属于抑郁质的人原本较为内倾,不善于交往,容易产生恐惧和畏缩,一旦在交往中遭受挫折,长时期会处于心神不安状态,无法摆脱心理阴影,交往主动性更差,不自觉地表现出自卑倾向。又例如,富于想象、过于敏感的人在交往中总感到别人在一刻不停地注视与评价自己,总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被别人所否定,紧张和压抑的情绪状态中既有焦虑也有自卑。

既然自卑有碍于人际交往,就要努力克服自卑。注意以下三点对减弱或消除交往自卑有一定帮助。

第一,要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自卑源于对自己和他人的错误认知与判断,如对自己的能力、品质、条件评价过低,而对他人评价过高,就可能产生自卑感。所以,要克服自卑就应转变对己对人的认识与评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明,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既然如此,对己对人都应作客观分析,要一分为二。不要总想着自己不足而忽视自己的长处,同样也不要总盯着别人的长处而忽视其不足。如能多想想自己的长处、优点,对克制自卑、提升自信和自尊是有益的。

第二,要努力克服缺点。尽管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但相对比较而言,有人优点居多,缺点较少,而有人则相反。要使自己能真正摆脱自卑感的纠缠,关键在于要克服缺点。当自己的各方面能得到增强,并达到相当程度时,自我否定的自卑感就会自然消失。交往中,就会趾高气昂,一改那种自感低人三分的心态。

第三,要恢复与增强自信、自尊。自卑的滋生与泛化是自信、自尊被压抑的结果。一个人如能自觉恢复或增强自信、自尊,就能克服自卑。而自信、自尊的恢复与增强是建立在成功交往基础之上的。任何成功的交往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人的自信与自尊。成功的交往又取决于两个因素,即能力与目标。能力增强了取得成功交往的可能性就大。而目标(期望值)对成功与否的界定起关键作用,因为成功与否是相对于交往目标而言。如目标定得过高,即使已取得了部分成果,但最终目标尚未实现,仍会看作失败。相反,如目标定得相对较低,即使无取得重大交往成果,但基本目标实现,就能看作成功。所以,要提高交往成功的机率,以增强自信,交往目标不拟定得过高。大目标须经若干子目标才能逐渐达到。每一子目标的实现就是一次成功,如此循序渐进,就能逐渐以自信取代自卑。有了自信,交往中就容易有自尊。

第四,要设计良好的自我形象。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受自我形象的影响。众所周知,一身式样得体、颜色舒适的服装会使自己精神焕发、神采奕奕。烫(理)一下头发也会使人自感年轻数岁。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对情绪与自信的作用确实不能低估。有鉴于此,因自身缺陷引起的自卑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能以设计良好的自我形象来加以弥补。所以,人际交往中为自己设计良好的自我形象,将大大有助于自信的维护。

二、如何摆脱左右为难

复杂的人际交往常常会产生种种矛盾,引起心理冲突,使人左右为难,陷入两难境地。交往中经常出现的心理冲突有四种:

1.接近———接近型冲突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自己却又无法兼得,只能选取其中之一时,往往会出现接近———接近型冲突(也称双趋冲突)。例如,你进入一个新班组后,对两个同事(A与B)有好感,希望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A与B也愿意与你交往,渴望建立良好关系。然而,A与B之间却积9很深,几乎处于势不两立的状态。这种情况下,你选择任何一方交往,都可能使另一方不满意。在暂时无力调解A与B之间的矛盾时,究竟选择哪一位作为交往对象,由此引起的心理冲突就是接近———接近冲突。

面临接近———接近冲突时,如两种目标的吸引力有明显差异。依据“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选择一个更有吸引力的目标,就能摆脱左右为难的境遇。然而,如果两种目标的吸引力比较接近,摆脱冲突相对就比较困难。如果实在无法作出抉择,就只能暂时放弃两个目标而追求另一折衷目标。

2.回避———回避型冲突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都是自己力图回避的,却又无法兼弃,必须选取其中之一,在舍取哪一目标时,就会产生回避———回避型冲突。例如,你有一个好朋友(A),某一天A要求你做一件事,但你对该事无兴趣,而你拒绝A的请求,又怕影响双方的关系。这样,你就会陷入心理冲突之中。

面临回避———回避型冲突时,只要是非原则性问题,通常依据“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选择一个勉强可以接受的目标,尽量缓解矛盾。当然,如是原则性问题就应另当别论了。

3.接近———回避型冲突

这类心理冲突是指,一个目标本身对自己有吸引力,但达到该目标的途径却不满意,于是,在舍取该目标时,就会陷入“接近———回避型”冲突之中。例如,自己与同班组的同事(A)关系不太好,但自己一直有与A搞好关系的愿望。最近A因病在家静养,自己很想借此机会去看望A,以缓解双方关系。但自己又担心A方不会接受自己,更怕自己处于尴尬境地。究竟是否该去看望A,使自己犹豫不决,经受心理冲突之苦。

由于接近———回避型冲突是由同一目标兼有两种相反的性质所引起,在趋向具有吸引力目标的同时,又会产生无法回避的矛盾。对目标渴求得越强烈,对目标产生的结果也越担心。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冲突更为激烈,决策也就更为困难。一般认为,如要尽快摆脱这类犹豫不决的冲突状态,须对目标的利弊得失进行仔细分析,然后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从大局、长远出发,果断决策。否则,如长期处于对立意向的冲突中,容易导致行为不断失误。当然,有的人即使作了决断,仍可能返回到犹豫之中,这完全取决于人的意志力。

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该类冲突是指,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同时具有吸引力和排斥作用,这时就不能简单选择一个目标或回避另一目标,而应考虑多种目标中的正负效应。这种由多重选择引起的心理冲突,即为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这类心理冲突经常发生在我们对事物的选择过程中,因为事物都可一分为二,每一事物都可能具有正负效应。例如,选择交往对象时,就可能因不同对象同时具有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而引起“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对于引起“多重接近——

回避型”冲突的多种目标,通常采用正负作用相互补偿的方法进行决策。如果有的目标具有的正面作用大于不利的负面作用,我们就趋向该目标;反之,目标具有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我们就回避该目标。当然,如果几种目标具有的正负作用很难判断,或判断的结果表明几种目标的正负作用十分接近,如遇这种情况,只有作较长时间的考察和充分权衡利弊之后,才能作出抉择,摆脱左右为难的境地。抉择的依据显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个人的功利得失、家庭成员的观点与立场、是否符合道德与法律、社会成员的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