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心理现象,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注意。但是,恐怕大多数人对“注意”本身并未加以注意。何为“注意”“注意”有哪些规律?如何利用“注意”规律来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意识指向?了解诸如此类问题,有助于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所以研究“注意”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应用价值。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特征
假如你在看书时,在你身边放上一只台钟,要求你一边看书,一边倾听钟声。在短时间内,你能维持这种状态。但不久,你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顾此失彼的倾向,即不是中断看书而去倾听钟声,就是被书本吸引而忽视钟声。这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只能指向一定事物,而同时必须离开其他事物。心理学上,把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称为“注意”。所以,注意有两种特征,即指向性与集中性。
所谓注意的指向性,就是指在每一瞬间,把我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意识所关注的对象。这有助于我们对客观信息进行有选择地反映。注意所指向的对象可以是客观事物,也可以是我们头脑中的表象与观念,或者我们自身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不过,凡“注意”指向的对象均处在人的意识之中。所以,“注意”的中心就是意识的中心,的边缘就是意识的边缘,边缘之外的对象就处在人“注意”“注意”的意识之外。诚然,注意所指向的对象经常在改变。原先位于注意中心的对象可以逐渐退居到注意的边缘,进而不被注意,此时这些对象就位于人的意识之外。反之,注意之外的对象也可以进入注意范围,甚至成为注意的中心。人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了解与认识就依附于“注意”中心的不断转移。
所谓注意的集中性,就是指把我们的心理活动贯注于某一对象。
注意不仅要有选择地指向某些对象,而且须全神贯注于某些对象,才能达到了解与认识事物的目的。因为人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只有当一个人的心理资源相对集中于某些对象上时,才能保证人对这些事物处在意识清醒、感觉灵敏状态,才能达到最佳的认识效果。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无意注意是预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定向反射,它主要由环境中突然出现的客体刺激所引起。当外界刺激突然发生,作用于人体感官时,人会即刻将相应感官朝向刺激源,试图探明刺激物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以确定自身的行为方向。例如,学生在教室中安静地听教师讲课,一个学生不小心使铅笔盒“啪”一声摔到了地上,此时全班同学都会不由自主地转头张望一下。这种在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下所引起的注视,就属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服从于主体的需要,受意识的调节与支配,具有明显的积极、主动性特征。它是顺利地完成各项实践活动,提高活动效率的基本条件。日常的学习、看书、谈话、工作、考试等都依附于良好的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为了坚持一项毫无兴趣的活动,开始时需要用意志稳定自己的注意力。随着活动的深入,熟练程度的提高,逐渐对活动本身产生了兴趣,此时维持注意不再需要意志努力了,有意注意便转化成了无意注意。不过,这种无意注意仍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是不需要意志努力而已,这种特殊形式的注意就称为“有意后注意”。由于有意后注意既服从于当前活动目的与任务,又无须意志努力,因而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它在完成需时较长的任务中特别有用。
根据注意的指向,也可以把注意分为外部注意与内部注意两种。外部注意的对象是人周围客观存在的事物,其功能将在“注意的功能”一节中作详细介绍。内部注意的对象是主体自身的行为、表象、思想、体验等。人在进行内部注意时常伴有一定的外部表现,或眼睛发呆,或闭眼沉思,或稍动嘴唇,或随手比划。思维加简单的外部动作有利于使内部注意得以延续。通常认为,内部注意有三大功能:其一,内部注意能关注主体、觉知身心状态。不可否认,我们对自身的某些生理、心理活动是无法加以注意的。诸如体内消化与循环、瞳孔反应等无一不是如此。但同样不可否认,极大多数生理、心理活动只有利用内部注意才能被觉知与了解。诸如饥、渴、疼痛之类的生理现象,以及诸如想象、思维之类的心理现象就是如此。其实,内部注意不仅能觉知生理、心理现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引起相应的身心变化。例如,一个人在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去击退威胁,或发现自己企图逃脱的路径被堵塞,因而意识到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包围时,恐惧及相应的生理反应便油然而生。而恐惧及相应的生理反应一旦进一步被自我所注意,反过来就能加剧恐惧及生理反应。恐惧及生理反应正是在与自我注意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加剧。当然,内部注意对自身生理、心理现状的意识和了解,旨在主动地调节、控制自我,达到改善和优化身心的目的。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舒尔茨曾描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病人经医生鉴定被确认得了喉癌。依医生之见,该病人大概只能继续生存六个月至一年。此后,该病人在纽约的一家诊所接受放射治疗,同时每日放松三次,闭眼进入内部注意状态。并想象他的癌细胞受载射线的实际摧毁,想象他的白血球在吞食着死亡的癌细胞,把它们从身体中消灭掉。病人竟然经过三个月的这种特殊治疗恢复了健康。十八个月后病情痊愈;其二,内部注意能反思得失、合理筹划未来。内部注意既能关注现时的主观世界,也能利用表象与语词恢复大脑皮质保留的旧有记忆,重现以往经历,便于重新审视自己或他人的所作所为,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冷静地评价他人,达到反思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重新筹划计谋,规划未来,并将目的、内容、结果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以此指导现实的实践活动。所以,人为了实现自己原先设定的目标,总要利用内部注意,经常不断进行反思,以及时调整偏离目标的行为,力图在计划性、目的性的指导下,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其三,内部注意能操纵思维、制作思想产品。思维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各种事物的属性,揭露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进程。就这一意义上讲,思维远比感知觉所能认识的领域要更广、更深。然而,人的思维活动要得以顺利展开,必须有内部注意的参与。内部注意能维持思维活动的指向并使思维活动不断深入。具体而言,思维在内部注意的参与下,才能利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分析、抽象与概括,或进行判断、推理,形成“假说”或“理论”之类的思想产品。所以,作为高级思想产品的“理论”实质上都是在内部注意的参与之下,利用思维掌握的概念,经过一系列抽象活动而形成的关于事物规律性的知识体系。此外,内部注意还能将概念转化成语言,或进行人际交往,或通过内部语言自觉调节自身行为。
三、注意的功能
注意对一切领域的实践活动都有重要功能,具体说来,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选择功能。注意能使我们选择那些重要的、有意义的、与当前的活动有关的对象加以注意,而避开(抑制、排除)那些不那么重要、意义不大、会干扰当前活动的对象。从而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主要的对象上,圆满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据说,有一次牛顿想煮鸡蛋,他随手拿来一只怀表,用它来计算煮蛋的时间。但过了好长一会儿,他才发现自己手中拿着的是鸡蛋,而正在煮着的却是怀表。牛顿之所以会闹出“看蛋煮表”的笑话,就在于受了注意选择性的捉弄。当他将自己的注意全力投向自己的研究对象时,客观上就会抑制、排除对其他对象的注意。尽管他想要煮蛋,但由于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占据了他的心灵,使他对其他活动的进行都处于一种心不在焉的状态中。这时他唯一注意的就是引力问题。所以,当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后,别人问他如何发现引力定律时,他直言不讳地说:“因为我在全部时间内都把思想不断地集中在这件事上。”
第二,维持功能。注意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活动的顺利进行,直至达到目的。正是注意的这一作用,才使我们能长时间地工作、学习。三国时的关羽,手臂中了毒箭,让名医华佗为他动手术时,特意与人下棋,由于注意集中在布棋的思考中,忘却了疼痛,才使华佗在无麻醉药的时代,给他切开肌肉,把骨里的毒汁刮掉,连刮骨的“悉悉声”,关羽也全然不顾,一直维持到手术结束。
第三,调节功能。注意能对偏离行为目的的活动进行纠正,使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学习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事:一个学生做作业时,另一学生却叫他去打球,由于前者把注意集中在作业上,因此不为后者所鼓动,而是做好作业后才去打球。如果没有注意,前者就会对活动方向失去控制,不能达到预定目的,这正是注意在起着调节作用。反之,由于某种需要,要求人们从一种活动转变为另一种活动时,注意同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只有在注意参与之下,才能顺利完成活动的转变,开始新的活动。
如何引发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能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关注那些预料之外的事物与现象,这在现实生活中有积极意义。例如,偶发事件及灾难事件一旦发生,借助于无意注意,我们就能及时加以探究,了解其性质与状况,便于我们及早作出抉择,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日常生活中,由于某种需要,人为地引发他人的无意注意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例如,交通红绿灯、警灯、广告灯的特殊设置以及橱窗、舞台、广告牌的设计,其目的都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有效地引发无意注意,提高警示或宣传效果。因此,为了某种需要,定向地引发人的无意注意,无论从警示、安全角度,还是从商贸、宣传角度,都是非常必要的。既然如此,那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发人们的无意注意呢?关键在于要了解和掌握引发无意注意的条件与方法。通常认为,足以使人引发无意注意的条件涉及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
一、引发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
引发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是指客观刺激物本身应有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刺激物强度
人的感官对过于微弱的刺激无法感受,也就不能形成相应的感知觉,而无意注意这种定向反射又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之上。因此,客体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足以引起人的感知觉之后,才能促动人产生相应的无意注意。客体刺激越强烈,人对其形成的定向反射越剧烈,越容易引起无意注意。平时,一道强光、一声尖叫、剧烈震动、猛烈碰撞等之所以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就在于这类客体刺激都达到了一定强度。当然,要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具有决定意义的并不是客体刺激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同样强度的一声尖叫,在安静的教室中会引起同学的无意注意,而在嘈杂的运动场上则不会引起同学的无意注意。这说明相对强度(或对比强度)是引发无意注意的重要条件。刺激强度之间的对比关系(或差别)越明显,越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鸡群中的白鹤、夜空背景中的广告灯等都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所以,如要有效地引发人的无意注意,就要善于利用刺激之间的对比关系与差别。
2.刺激物的新异性
客体刺激提供的新异信息也是引发无意注意的重要条件。刺激提供的新异信息越多,越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突然树起的巨大广告牌、长期昏暗的路灯换成了明亮的新型光源、熟悉的学生中出现了一大批陌生的面孔等都能引发我们的无意注意。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喜欢标新立异(如爱穿奇装异服),其目的在于想吸引他人的注意。从中启发我们,如要引起人的注意,要使自己设计的广告、图片、模型、宣传品等能最大限度地引发人的无意注意,必须求“新”、求“异”。
3.刺激物的活动性、多变性
具有活动性、多变性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当我们行进在南京路步行街时,容易引起我们视觉跳动的就是那些不断闪烁的霓虹灯、流光异彩的广告灯、玻璃橱窗中处在运动和变化状态的各类商品。这说明活动的与多变的客体刺激都能有效地引发人的无意注意。这也是设计师为何把舞台与广告设计成动态的原因所在。
总之,要引发人的无意注意可以利用客体刺激的各种特点。为人们安全设置的各种警灯与警示标记,为吸引人们的注意而树立的各种商标、广告图案,都涉及如何引发无意注意的问题,所以无意注意已成为应用心理学的主要对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