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引发无意注意的主观条件
客体刺激能否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也与感受者的主观条件有关。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感受者的需要与兴趣
凡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一个处在饥饿状态的人,对于来自食物的香气特别敏感。而一个处于干渴状态的人,对于眼前晃过的饮料特别敏感。同样,能使人产生直接兴趣的事物也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一个对体育有兴趣的人对体育信息特别敏感。
2.感受者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会影响人对事物的敏感性,情绪过分激动或低落都不利于引发无意注意。俗话说:“乐极生悲”。当人极其兴奋、忘乎所以时,忽视了应该加以注视的现象、警示和征兆,就可能遭受意想不到的祸害。同样,低落的情绪也容易使人忽视许多应该警惕的关注点。
3.感受者的机能状态
当一个人身患疾病,或机体处于疲劳、困倦状态时,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会大大降低,应该引起注意的对象往往被忽视了。工厂里所发生的工伤事故往往是由于职工疏忽造成的,而事故发生的高峰期则是下班前的一段时间,这显然与职工的机体疲劳与困倦有内在联系。
可见,能否引发人的无意注意与客体刺激的特征有关,也与主体的身心状态有内在联系。了解了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利用这些条件,定向地引发自身与他人的无意注意,服务于生活、学习与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采取必要措施,制止某些无意注意(如分心现象)的发生,以提高活动效率。
稳定有意注意的条件与方法
稳定有意注意对工作、学习有重要意义。只要我们善于支配自己的注意力,使其长时间稳定在应该注意的对象上,就容易取得成功。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只要能稳定自己注意力,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个职工只有稳定自己的注意,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数量。一个运动1只有在注意稳定的状态下,才能完成连贯的高难度的动作技巧。
稳定注意之所以能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任务,是因为只有注意稳定时,才能打开心灵世界的“门户”,外界事物才能进入自己的心灵。并由于高度注意某一对象,使自己抑制了对周围其他事物的反映,便于大脑将功能的“触角”集中指向应该发挥作用的对象上。此时,人的意识就处于清醒、紧张状态,就能感知灵敏、思维活跃、记忆牢固。因此注意稳定时,无论是感知事物、研究问题,还是从事学习与工作,都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如要自由支配自己的注意力,使其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必须具备相应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一、发展兴趣
谁都有这种体会:当读到一本有趣的“小说”时,书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往往会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自己的注意力,以致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漠然置之。因此,凡对某一事物富有稳定兴趣的人,才能表现出力求深入、锲而不舍的精神,对该事物才会加以稳定地注意。如一个人对某一事物原来感兴趣,而现在不感兴趣了,要他继续把注意力稳定在这一事物上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培养与发展广泛的兴趣,有利于培养稳定的注意力。兴趣的持久与易变取决于对有关事物的认识深度。对某一事物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就有助于产生稳定的兴趣。反之,对某一事物尚未深刻了解,兴趣则会动摇不定。
二、磨练意志
兴趣有助于稳定注意力,但应该加以稳定注意的对象并不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即使感兴趣,也不会兴趣常在。就学习而言,应该学习的内容不可能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中有时还会碰到困难,困难会使人丧失兴趣,滋生畏难情绪。这时如要继续稳定注意力就不能凭借兴趣来维持了。
再从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来看,没有一点干扰的场合几乎是没有的。我们周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干扰因素来影响我们的注意力。这种干扰因素可能是无关的声音,可能是其他使人感到强烈兴趣的事物,可能是分散注意力的视觉刺激物(光线、闪电等),也可能是自然因素的作用(炎热、寒冷等)。这些对注意力有干扰作用的外界因素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综合的,它们对注意力起着分散作用。
还有,一个人自身的内在因素也会对注意力的保持与否施以影响作用。对注意力起干扰作用的内部因素,可能是个体自身的某些状态(如失眠、困倦、饥饿、病态等),也可能是某些无关的思想情绪(如喜、怒、哀、乐等)。这些来自个体自身的干扰因素有时更强于外部干扰因素。因为,当遭受外界干扰时,我们能采用各种方式去减弱这种干扰,或另辟安静的环境继续从事工作、学习。但任何雅静的环境都丝毫不能减弱来自个体内部的干扰。
因此,为了保证自我随时随地都能专心地学习、工作,除了可以在客观条件方面作些调整外,主要依靠自觉调节自己来维持高度的注意力。也就是说,必须努力使自己获得能抵制各种干扰因素的主观条件,这种主观条件就是自己的意志。
意志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克服困难,推动人去从事达到预定目的的行动,制止与预期目的相矛盾的行为。意志对注意力的作用主要反映在对分心的克服。分心是指注意力离开当前必要的活动而转到与活动无关的事物上,使人不能长时间把注意力稳定在应该注意的事物或活动上,结果明显降低了学习、工作的效率。
意志对于注意力的控制作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主试者故意在干扰性刺激(包括汽车的笛声、铃声、喇叭声以及由留声机放送的音乐等)综合作用的环境中,要求若干被试者去完成一系列比较复杂的脑力工作。实验结果证明,凡是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在这种极其嘈杂的条件下,仍能像在安静的环境中那样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迅速而高质量地完成所指定的工作。只不过在这种嘈杂的条件下工作,要比平时更费精力,因而更容易产生疲劳。在现实中以意志来强行控制注意力的事例比比皆是。******小时候为锻炼“闹中求静”的本领,故意蹲在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城门口看书。据说,俄国大作家果戈理的杰作———《死魂灵》的第一章就是在一个酒馆里写成的。当时,滚动的木球声、各种语言的喧嚷声、服务1的奔跑声混杂在一起,加上令人窒息的烟雾,使人难以忍受。然而果戈理却一直没有离开自己的座位,并一口气写了整整一章。值得欣慰的是,他认为这一章是整本书中最理想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任何干扰性刺激都不具有必然能使人分心的魔力,即使在极其嘈杂的条件下,也不一定就不能够继续专心地从事学习与工作,关键在于一个人能否成为自己的注意力的主人。
意志在某些情况下,还能充当无趣到有趣的桥梁,进而通过有趣来维持注意力。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开始时对某项任务并无兴趣,这时为了使注意力保持下去,就得作出意志努力。此后随着困难的克服,逐渐对任务本身产生了兴趣,这时注意力的维持就不再需要意志努力了。例如,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注意力就开始分散,这时就需要意志来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才会苦苦思索、仔细推敲。不久便会找到正确的解题途径,此时解题活动本身就越来越吸引自己,继续保持注意力就不需意志努力了。
所以,分心问题,实质上也就是意志的强弱问题。在平时只要敢于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闹中求静”的本领,持之以恒,那么意志的“获得性”将使你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能稳定自己的注意力,都能以惊人的效率从事学习与工作,而不受内外干扰因素的影响。
三、牢记目标
一个人的意志作用往往与他对预定目标的明确性、牢记目标的持久性和实现目标的迫切性相联系。目标能使我们的注意力产生“聚焦作用”,朝向某一特定的方向、领域深钻细究,形成一种突破性力量。否则,注意力就会四处扩散,正如四处扩散的阳光不经过聚焦,就不能形成足以引起燃烧的高温一样。当然,无论是一项具体的任务或者一项关系重大的事业,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牢记目标更为重要。牢记目标能使人产生实现目标的渴望,这种渴望既是顽强毅力的源泉,又是集中注意力的内在动因。目标在心中的地位越牢固,实现目标的愿望就越迫切,所引起的行为就越坚定,因而越能长时间地稳定自己的注意力。即使在有严重干扰的条件下,只要牢记目标,心中有谱就能使我们毫不分散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学习、工作。
数学家陈景润就是这样的人。他从学生时代起就埋下了想要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宏6志向。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他始终牢记这一明确而高尚的目标,即使在“牛棚”里也专心致志、倾心于自己的事业。更有趣的是,有一次在马路上走路时,由于集中注意力思考数学问题,结果撞上了树还对树说声“对不起”。可见,要想使自己养成集中注意力的良好品质,最好不断地为自己确立一个一个明确的目标。这种目标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并将目标时刻铭记在心中。这样必能从内心焕发出追求目标的激情,这时你的行为就会坚定有力,要稳定自己的注意力也就不难了。
四、注重习惯
注意力能否集中也与有没有责任感密切相关。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人办事严肃、认真,容易专心从事。反之,无责任感的人对事敷衍了事、心猿意马,思想易开小差。
俗话说:。对事有无责任感往往受制于习惯。平时“习惯成自然”养成了办事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习惯,即使在环境不利时,也能毫不费力地集中注意力,并使其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如平时养成了草率从事,凡事马马虎虎、心不在焉的劣习,即使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中也不会安心从事。这说明,我们要注重自己的习惯,要努力巩固与发展办事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并抑制与根除办事马虎、得过且过的不良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良好的办事习惯的导向下,自觉地维持自己的注意力。
培养良好的办事习惯,最好从小抓起。青少年由于好动不好静,对事容易出现分心走神的毛病。如果能在此时就引导他们,使他们逐渐养成耐心、细致、严格、认真的良好品质,对于形成良好的注意状态,是有深6意义的。相反,如果对他们的不良习性放任自流、不加纠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成为一个三心二意、神思恍惚的人。等到他们自己感到迫切需要纠正这种劣习时,则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五、掌握方法
如要善于支配自己的注意力,使其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除了自身应具备某些条件外,还应掌握方法。有利于稳定注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交替法
要长时间稳定注意力,达到某种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必须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替使用。这是因为,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指向某一对象的注意。无意注意可以减少脑力的无谓消耗和避免身心的过度疲劳。但是,这种注意由于缺乏稳定的目的,会使工作显得杂乱无章、缺乏计划。同时,一旦遇到枯燥乏味、困难与干扰时,注意就会分散,使工作无法继续。所以,单凭无意注意是不可能进行系统而长久的艰苦工作,而必须用有意注意来调节。有意注意是一种具有自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凭借有意注意才能从事系统而复杂的工作。然而,这种注意因过多地使用意志,会造成巨大的紧张,使人很快地发生疲劳而分散注意,最终不能实现预期目的。所以,单凭有意注意也不能持久地和一贯地进行艰苦而繁重的工作,而必须由无意注意来加以调节。
为了弥补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各自缺陷,学习与工作中,我们必须主动地把两种注意相互结合,交替使用,才能组合成一种完美的注意过程,从而达到长时间稳定注意力,圆满完成预定任务的目的。
2.刺激法
使人发生兴趣或强烈影响情绪的外界刺激会引起注意力分散。但并非外界的任何刺激都会引起注意力分散。事实上,在极其安宁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要稳定注意力反而更加困难。英国伦敦曾建造过一座图书馆,设计人员为了使读者在图书馆内能专心地阅读,他们把图书馆设计得与外界影响完全隔离。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读者在图书馆内看书很快就感到疲倦不堪,很难集中注意力。为什么在极安静的环境中注意力反而难以集中呢?原来良好的注意力受大脑的兴奋状态所指示,而大脑的兴奋状态需要一定的刺激来维持,当缺乏外界刺激时,大脑的兴奋就难以维持较高的水平,因而注意力也就难以维持稳定。相反,工作、学习中如果附加一定的微弱刺激,其结果不但不会减弱注意力,反而会加强注意力的稳定。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有意地附加一定的微弱刺激,以起到加强注意力的效果,这就是刺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