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力无比的原子弹
公元1945年8月6日8时16分,美国B-29飞机在日本广岛上空9600米高空投下一个5吨重的大“炸弹”,随即飞走了。当这个大家伙坠离地面约600米时,突然发出令人目眩的十分强烈的白色闪光,接着发生了山崩地裂般的大爆炸。顷刻之间,翻滚着的暗黑色烟幕笼罩了整个广岛,千百根火柱上下飞窜,高温的火焰吸引着四周的空气,形成了无法防避的“暴风火”,广岛随即化为灼热的地狱。火风所到之处,将一切摧毁殆尽!令人恐怖至极!
时隔3天,8月9日11时2分,还是美国B-29飞机,飞抵日本长崎上空,又投下一颗类似的大“炸弹”。瞬间,“先是一阵从未见过的可怕闪光,紧接着便涌起了球形的烟云”,“由地面零点起1000米半径之内,因极其剧烈的爆炸波及热度,全部人畜几乎立即死亡……房屋及其它建筑物均被扫光、倾颓或破坏,各处并发生火灾”,繁华的城市变成一片焦土,街道狼藉,尸横遍野……从未有过的大恐怖!日本朝野惊慌失措,政府要员目瞪口呆,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全国活着的市民一片恐慌,纷纷烧香敬神。无论是天皇还是平民,都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天。
B-29飞机投下的就是原子弹。这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将原子弹运用于战争。
原子弹是利用铀或钚等易裂变重原子核裂变反应瞬时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更确切地应称为裂变武器或裂变弹。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梯恩梯炸药当量,有很大的杀伤破坏力。
原子弹爆炸时,在核爆炸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高温高压气团,这种气团发射出的热辐射使周围的冷空气加热和增压,形成一个高温高压火球,猛烈地向外膨胀,压缩周围空气,形成以超音速向四周传播的冲击波。冲击波能在较大的范围内杀伤人员,破坏武器、装备和工事等。核爆炸火球不断地以光和热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形成了核爆炸的另一个重要杀伤破坏因素——光辐射。光辐射可以直接烧伤人员的皮肤和眼睛,也可以使衣服燃烧,或引起大面积火灾。火球迅速膨胀并上升,体积也不断地扩大,同时在爆心投影点地面掀起尘柱。地面核爆炸时,烟云和尘柱一开始就连接在一起;低空爆炸时,尘柱经过几十秒钟才追及烟云。最后烟云和尘柱形成了高大的蘑菇烟云。核爆炸的放射性烟云在随风飘散的过程中,大量的放射性尘粒逐渐沉降到地面,造成对人员和生物的放射性损伤,破坏生态环境;微小的放射性尘粒长时间停留在空中,造成全球性沉降;形成了核爆炸的又一个重要杀伤破坏效应——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直接或间接地对人员和生物产生放射性伤害,当人体受到一定剂量照射时,可引起放射病。核爆炸一开始,伴随核裂变和其他核反应产生的中子和r射线、X射线等与空气相互作用,由于地面和大气存在不对称等因素会产生非对称电子流,该电子流的增长和消失,激励出很强的电磁脉冲,形成核电磁脉冲,对大范围的电子系统或电气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使指挥、控制、通信失灵。这些不同于常规化学爆炸的特征,形成核武器爆炸特有的5种主要毁伤因素。
原子弹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军事上的一个突出例子。从1938年发现核裂变现象到1945年美国制成原子弹,只花了6年多时间。
1945年以来,原子弹技术不断发展,体积、重量显着减小,战术技术性能日益提高。美国用于203毫米大炮的W33M422核炮弹,重量110~120千克,直径203毫米,长度940毫米,但威力仍可有约1万吨梯恩梯当量。原子弹小型化对于提高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和用作氢弹中的“扳机”,具有重要意义。在改进原子弹的性能方面,发展了助爆型原子弹,即在原子弹中添加热核材料,以使更多的核装料裂变,从而使威力增大,提高裂变装料的利用率。在威力方面,为适应战场使用的需要,发展了多种低威力(千吨、百吨、十吨级梯恩梯当量)的和威力可调的核武器。例如,美国代号为W54/M129的特种核地雷,其威力可调,范围在10~103吨梯恩梯当量,核战斗部重量只有26.6千克。高能炸药的起爆方式和核装置结构也在不断改进,一方面提高高能炸药的利用度和核装料的压缩度,以增大核爆炸威力,节省核装料;另一方面提高核装置的突防能力、生存能力及可靠性。为提高原子弹的安全性能,核装置中敏感的高能炸药已逐渐被钝感高能炸药所代替。这种钝感高能炸药即使在受散弹射击或载机坠毁这类事故中也不易起爆,从而可防止意外的核爆炸,也可防止象钅不这种具有放射性和化学毒性物质的散落所造成的污染。
次声武器
一个物体在空气中振动就会产生声波,并且向四外传播。我们听到的讲话、音乐,车辆及飞机的噪音、弹药的爆炸声等等,都是由于振动,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如果没有空气,也就听不到各种声音。比如,在月球上,那里没有大气,所以声音无法传播,是一个寂静的世界。
声音有高有低,有的声音我们听得到,但有的声音我们听不到。在物理学上根据声音的频率,也就是振动的次数,来划分声波,有一种划分的标准叫做赫兹。人的耳朵听声音有一定的范围,如果频率高于20000赫兹以上,人耳是听不见的,叫做超声波。在医疗上用超声波可以诊断病情,在工业上利用超声波可以探测金属内部有没有杂质。另外,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人的耳朵也听不见,叫做次声波。次声波的频率和人体器官的固有频率十分接近,人有各种各样的器官,这些器官都有振动,有振动就有频率。如果次声波作用到人体后,人体固有频率与次生波频率一致的器官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共振,人体器官就会造成损害,次声武器就是利用这个机理杀伤人员的。
目前研究出两类次声武器,一类是伤害人脑的神经摧毁型次声武器,它发出和人脑震动的频率8~12赫兹接近的次声波。这种次声波和人的脑子发生共振,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影响人的意识和心理,轻的使人感到不舒服,注意力无法集中,难以从事复杂细致的工作,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头痛、恶心、心跳加快、恐惧不安等等,重的会使人神经错乱、休克、丧失思维能力;另一类是损伤内脏的器官杀伤型武器,它发出4~8赫兹的次声波,这种次声波和人的五脏六腑震动的频率相接近。次声波与人的内脏发生强烈的共振,轻的使人肌肉痉挛,全身颤抖,呼吸困难,重的可以造成器官破裂,内脏损伤,甚至使人员死亡。
次声武器是一种用于突然袭击的武器,它可以消灭隐藏在隐蔽所、坦克、潜水艇等等防护很牢固设施中的人员,高强度的次声波所到之处一切有生力量都可能受到损伤。次声武器射击时无声无息,人的耳朵是听不到次声的,所以也把这种武器称为“哑巴武器”。再加上次声波传播的速度非常快,隐蔽射击,可以起到突然袭击的作用,令人无处躲藏。次声波传播的距离很远,它的强度也不容易被大气削弱,一般来说,声波的频率越高,空气和水对它吸收和衰减的作用就越大。比如,我们听到1000赫兹的声音,大气吸收衰减的作用就比较大,但是次声波频率低,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氢弹爆炸时,产生的次声波可以绕地球好几圈,行程可以达到10万千米以上。普通的炸弹爆炸,产生可以听到的声音,只能传出几千米,但爆炸产生的次声波能够传到100千米的距离,在水下传播距离就会更远,达2万千米。次声波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可以穿过各种障碍,声波的频率越低,穿透的能力就越强。比如对于人耳能听到的7千赫的声波,一张厚纸就能把它挡住,但对于7赫兹的次声波来说,一般的墙壁都挡不住它。根据实验,次声波可以穿透10米厚的混凝土。另外,次声频率越低,通过孔洞或缝隙传到隐蔽部内部的能力越强,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次声乘隙而入,轻而易举地杀伤工事内部、坦克及舰艇里的人员。
如何制造次声?可以利用压缩空气、高压蒸汽或高压燃气,让它有控制地突然释放出来,高速气体引起振动,产生次生波。次声枪就是用这种气爆方式作声源,用次声枪作为排除地雷工具,现在已经在使用了,当然也能对人员造成伤亡。利用炸药爆炸产生的次声可以制成次声弹。产生次声还有其他方法,如管式共振法、扬声器法等,次声武器绝大部分还处在试验阶段,真正能够达到实战要求的次声武器还没有。由于目前次声武器很难做到体积小型化,另外它的方向性也很难控制,弄不好很可能伤害自己人,所以还正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之中。
利用声波作为武器,还不仅仅有次声武器。利用高能超声波发生器,也能使敌方人员产生视觉模糊、恶心、呕吐等心理反应,从而使其丧失战斗力。高频声学武器可以产生噪音,能使门窗破碎,使掩体或指挥部内的人员感觉不适,甚至难以忍受,无所适从。美国曾用这种办法进行反恐怖行动。利用扩音机向敌人喊话,也是用声音进行的心理战,可以起到瓦解敌军的作用。我军在解放战争和炮击金门期间,都利用喊话和广播进行宣传战,起到很好的效果。现代正研制有声有像的电视弹,电视弹在空中爆炸后,弹体内的全息投影立即开始工作,敌军不但能听到广播,而且能看到映在天空的标语和图像,这种宣传武器可以扰乱敌军的思想。另外,利用声波欺骗,以假乱真,也是一种迷惑敌军的手段。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对伊拉克的广播、电视进行干扰和欺骗,有时甚至取代了伊拉克的广播信号,使得伊拉克人误以为那是真的官方广播,一时间伊拉克全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请看,用声波作武器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神秘的射频武器
射频武器有什么奥秘的原理吗?
其实,射频的原理十分简单,它以辐射微波(波长1米到1毫米的无线电波)为特征,又称为无线电波或微波武器。射频武器由超高功率微波发射机、大型天线以及电源等其他配套设备构成。射频武器的结构与雷达的发射部分相似,但它所辐射的能量要比雷达大百倍以至万倍。超高功率微波发射机可用单个或多个微波发射管来实现,因此它是一种大型的设备。大型天线把超高功率微波发射机输出的能量会聚在窄波束内,以极高功率照射目标,通过热效应或电磁场感应效应来杀伤人员或破坏目标内部的电子设备。射频武器与粒子束武器和强激光武器相比,有较宽的波束,因而有较大的照射和杀伤范围。另外,它受天气和烟尘等战场环境影响较小,作战适应性较强。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的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能在没有战斗机和电子干扰飞机的支援下,自由出入伊拉克上空,而且伊拉克的防空雷达无法发现,其作战效能令人赞叹不已。那么,像F-117A这样的隐身武器为何能隐“身”呢?除了有独特的气动力外形设计,减少雷达的反射波之外,主要是在材料上下功夫。如美国的B-2隐身轰炸机,不仅在机体中采用了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材料,而且还在机体表面涂有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涂料,吸收雷达的探测信号,使之达到隐身目的。由于雷达发射的微波强度很低,隐身飞机可以安然无恙,但遇到强度比雷达波高出几个数量级的射频武器,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轻者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者甚至立即熔化,成为一缕青烟。而现有的飞机主要由金属材料构成,它们对微波能量吸收较少,故射频武器摧毁隐身飞机,要比摧毁现有飞机所需能量小得多,因而更易实现。因此,射频武器一旦投入到战场使用,必将成为各种隐身武器装备的“克星”。
射频武器不仅是隐身武器装备的“克星”,而且是杀人不见血的恶魔,它能进入目标内部杀伤战斗人员。它对人员的损伤,不同于弹丸和破片的撞击伤,也不同于核弹和其他高爆弹产生的冲击伤,而是一种对人体组织的“软杀伤”。这种“软杀伤”是通过微波对人体的两种效应,即“非热效应”和“热效应”起杀伤作用的。
“非热效应”是人体受到较弱能量的微波照射后引起的。包括心理损伤和微妙的功能减退现象。“非热效应”可使人员神经混乱、头痛、烦躁、记忆力减退。外军有人设想,用微波波束的这种“非热效应”去影响高性能飞机的驾驶员或其他精密武器系统的操作人员,可使之发生变态反应。据认为,3~13毫瓦/平方厘米的微波能量,可对飞机驾驶员的工作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