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恐怖的超级武器
38626400000019

第19章 海上霸王——战舰(1)

海洋“巨无霸”——航空母舰

“什么军舰是最大的军舰?”看到这个问题,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航空母舰”。

是的,航空母舰是现有舰种中吨位、体积、作战能力等方面均居首位的大型舰艇,人称“浮动的海上机场”。

人们之所以将航空母舰称为“浮动的海上机场”,主要因为航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飞机为主要武器的大型水面舰只,而且,航空母舰上最显眼的就是与陆地飞机场跑道相似的飞行甲板。在一般舰艇上,主甲板最长只有200米左右,最短的只有10多米,最宽也不超过40米,最窄只有几米。相比较而言,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就显得特别大、特别宽,并且呈多边形状,航空母舰飞行甲板的面积要比一般舰艇大几倍甚至十几倍。如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总长332.9米,飞行甲板宽76.8米,相当三个多足球场的面积。

航空母舰的大还不仅仅体现在飞行甲板的面积上,现代航空母舰的舰体高度少则40多米,多则有70多米,相当于一二十层大厦的高度,可与座落在长安街上的“北京饭店”比高低。舰空母舰既大又高,舱室当然不少了。如美国的“小鹰”级航空母舰,全舰共有1500个大小不同的舱室,相当于“北京饭店”房间的总数。

航空母舰的大还体现在排水量上,排水量小的也有2万吨,大的可达9万吨以上,不论其他,仅美国“肯尼迪”号航空母航上的两个锚,每个就重达30吨,锚链重达246吨;美国“企业”号航空母舰上有4个螺旋桨,每个螺旋桨直径达6米以上,重量也近30吨。

航空母舰“大”的第四个体现就是载有多种武器与大量弹药。航空母舰上装载的飞机有歼击机、攻击机、反潜机、预警机、侦察机、加油机、救护机等多种多样,少至40多架,多至近百架。除此之外,航空母舰上还装备有各类火炮和导弹发射架等自卫武器。

航空母舰“大”的第五个体现就是电子设备数量惊人。一艘现代航空母舰,仅各种雷达发射机就有80余部,接收机约有150余部,雷达天线近70个,无线电台百余部,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战术数据系统”,它指挥各种武器迅速准确地对敌射击。

航空母舰“大”的第六个体现就是发动机的“劲儿”特别大。如美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满载排水量91400吨,相当于9000辆装满货物的解放牌卡车或1100多个装满货物的火车皮的总重量,可航空母舰航行起来的速度却不慢,达30~35节,相当于一般客轮的3~4倍,而这一切,全是由于航空母舰有一套“劲儿”特大的动力装置。就“尼米兹”号航空母舰而言,其动力装置的功率竟达30万匹马力!差不多与一座中等城市厂矿企业所需的动力相当。此外,航空母舰上所需要的用电量也很大,一般现代化的航空母舰的总发电量达2万千瓦,与一座中等城市照明用电量持平。

在所有的兵器中,航空母舰最大,站在有3个足球场大的飞行甲板上,人们也常常感到自身的渺小,但是,与陆地机场相比,航空母舰上的飞行甲板又太小了,两者相差四五十倍,而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却比一般陆地机场多得多,那么,航空母舰上的飞机怎样在这窄小的“机场”上起飞的呢?原来,现代航空母舰上均有斜角甲板,升降机、弹射器、助降器、拦阻索五大“法宝”。

现代航空母舰分排水量在3万吨以上、能携带上百架飞机的重航空母舰,排水量在1~3万吨、携带45架左右飞机的轻航空母舰,排水量只有1万吨左右、设有装甲和水下防护舱的护航航空母舰三大类。按排水量大小,人们又将航空母舰分为大、中、小类,6万吨以上为大型航空母舰,2~6万吨为中型航空母舰,2万吨以下为小型航空母舰。此外,人们还按所担负的作战使命将其分为攻击型航空母舰、反潜型航空母舰和泛用型航空母舰三大类。

航空母舰诞生历史并不长。1910年11月,美国人在轻巡洋舰“伯明翰”号上铺设了一条26米长的木制飞行跑道,第一次使飞机从舰艇上起飞。两个月后,美国人又一次在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的后甲板上铺设了长36米的木制跑道,并每隔一米装一条两端拴着沙袋的绳索进行了着舰试验。这两次试验的成功,使航空母舰的诞生成为可能。1918年,英国海军将一艘巡洋舰的前、后甲板上的主炮塔拆除,铺上木制跑道,以甲板中部的上层建筑为界,前面的跑道供飞机起飞用,后面的跑道供飞机降落用,这艘改装后的巡洋舰被称为“飞机搭载舰”,它能载20架飞机,是人类史上第一艘用旧军舰改装成的航空母舰。1922年,美国将一艘运煤船改装成全通式飞机甲板的航空母舰“兰格利”号。1922年底,人类史上第一艘专门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凤翔”号航空母舰在日本诞生了,这艘航空母舰已初步具有现代航空母舰的样子,具有全通式飞行甲板,上层建筑很小,且位于右舷,该舰排水量7000多吨,长160多米,航速25节,携带飞机21架。

不过,航空母舰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从其诞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人们还迷恋“巨舰大炮”,将战列舰和巡洋舰当作海战的主力,而将航空母舰看成辅助兵力,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以6艘航空母舰和2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偷袭珍珠港成功之后,人们才发现了航空母舰不可小视的作战能力。之后的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又一次证明航空母舰起到决定海战胜负的主导作用。这几次海战震惊了各国海军,各海军强国纷纷掀起建造新型航空母舰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各国已建成或正在建造的航空母舰有200艘左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海军大国都把主要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设计建造新型的航空母舰和其他新型舰艇上,他们不是追求数量上的多,而是从作战威力上入手。总之,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空母舰的数量不断下降,但由于采用了新技术,航空母舰的战术、技术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作战能力大多了。

海上多面手——驱逐舰

一个世纪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战场上出现了以水雷为主要武器的水雷艇,接着水雷发展演变为有自动航行装置的鱼雷,水雷艇则演变为鱼雷艇。这种携带着爆炸威力大的鱼雷的小艇是机动灵活的海上尖兵,大型军舰在它面前就像大象碰上老鼠,受到了致命的威胁。夜幕中,鱼雷艇悄悄袭击敌方大舰,屡屡奏效。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看似庞然大物的战舰,就在一声巨响中解体,而施放鱼雷的小艇早已逃之夭夭。当时最大的战舰,包括舰队指挥官乘坐的旗舰,都吃过鱼雷艇的苦头。

巨舰难以制服机动灵活的鱼雷艇,有人便提出建造一种比巨舰小、比鱼雷艇大的舰,用来消灭鱼雷艇,保护自己的巨舰。在论证中,又提出,这种舰上设以大炮,轰击鱼雷艇,同时,配备鱼雷,用以攻击敌方大舰。可见,驱逐舰在诞生的时候,就以“多面手”的性质定向了。

着名的英国造船师A·亚罗于1892年正式向政府和军方提出建造专门对付鱼雷艇的军舰。经过各方论证,1893年,英国建造了姊妹舰哈沃克号和霍内特号。它们都是装备有鱼雷的驱逐舰,排水量为240吨,长54.8米,宽5.48米,经过试验,航速达到了27节,成为当时世界上航速最高的军舰。它们是世界上最早的驱逐舰,为“海上霸主”英国增色不少。起初命名为“鱼雷艇驱逐舰”,意思是用来击毁和赶跑鱼雷艇的舰。后来简称驱逐舰。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德、俄、法、美、日等国共建造驱逐舰近600艘。这些驱逐舰的满载排水量1000~1300吨,航速30~37节,多采用蒸汽轮机主动力装置,装备88~102毫米舰炮数门,450~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2~3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驱逐舰在许多国家的海军中成为数量最多的舰种。

20世纪50年代出现导弹驱逐舰,装备有舰空导弹、舰舰导弹和反潜导弹。美国于1953年建成“米切尔”级导弹驱逐舰,满载排水量5200吨,装备“鞑靼人”舰空导弹。苏联于1957年建成“基尔丁”级导弹驱逐舰,满载排水量3500吨,装备“SS-N-1”舰舰导弹。英、法、加拿大、日本等国也相继建成导弹驱逐舰。60年代以后,多数驱逐舰采用柴油机-燃气轮机联合动力装置或全燃气轮机动力装置;普遍装备反潜直升机、舰艇指挥控制自动化系统及电子对抗系统等先进电子设备。进一步增大续航力,提高防空、反潜快速反应能力。

70年代以后,驱逐舰排水量趋向大型化;采用燃气轮机或联合动力装置,并加装能量回收系统;提高舰载直升机的搜索、反潜能力;普遍装备反导弹防御系统;进一步加强对空对海探测能力,完善指挥控制自动化系统;强化电子对抗系统,提高抗击制导武器和电子对抗能力。

本来,人们研制驱逐舰的初衷,主要让它打击鱼雷艇,捎带着用鱼雷攻击敌巨舰。可见,那时人们是让它充当以战列舰、巡洋舰为核心力量的海军舰队的辅助力量。驱逐舰的武器以鱼雷、大炮为主,所以又叫“雷击舰”。然而,在实战中,人们一方面扩大驱逐舰的躯体,使其续航力、舰载量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又不断把越来越多的武器安装到驱逐舰上,让它用多种武器打击多种目标。1935年,意大利进兵埃塞俄比亚时,出动了大批作战飞机。各国海军由此得到启发:航空兵力对海上舰队同样构成威胁,舰队应有足够的防空力量。不仅航空母舰上有充足的飞机与敌空中力量对抗,而且驱逐舰也应担负起共同的防空使命。到1939年,世界上就出现了防空驱逐舰——舰上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防空武器。紧接着,许多国家的海军又让驱逐舰担负起布雷、巡逻、护航、登陆支援等使命。结果证明,这些不大不小的驱逐舰,对人们赋予的这些使命都能胜任。随着深水炸弹的出现,驱逐舰又担负起反潜的任务。

时至今日,从全世界来看,驱逐舰主要担负6种任务:1、担负航母编队的防空和反潜任务;2、协同编队防空、反潜和对海攻击;3、担负两栖编队的防空和反潜任务;4、承担海上补给编队的护卫;5、在两栖作战中实施火力支援;6、海上巡逻、警戒、封锁、搜索和救援。

海上卫兵——反水雷舰艇

水雷是一种古老的水中兵器,由于它构造简单、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威力巨大,所以对舰船具有很大威胁。在过去的战争中,水雷武器曾炸沉、炸伤过无以计数的舰船。

从水雷武器出现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开始研究如何对付水雷。19世纪50年代的克里木战争中,出现了第一艘专门用来对付水雷的扫雷艇。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系列的反水雷的舰艇,包括:扫雷舰艇;破雷舰;猎雷舰艇。这些舰艇是水雷的克星,人们将其称作海上工兵。

扫雷舰艇是一种使用扫雷具搜索和排除水雷的舰艇。包括舰队扫雷舰、基地扫雷舰、港湾扫雷艇和扫雷母舰等。舰队扫雷舰,亦称大型扫雷舰或远洋扫雷舰。排水量600~1000吨,航速14~20节。装备有大型接触扫雷具、磁性扫雷具、音响扫雷具、探雷设备及20~76毫米舰炮数座。可扫除布设在50~100米水深的水雷。续航力大,适航性好,拖曳力强,主要用于舰艇编队和运输船队在航行中导航扫雷。基地扫雷舰,亦称中型扫雷舰或近海扫雷舰。排水量500~600吨,航速10~15节。装备有中型接触扫雷具、磁性扫雷具、音响扫雷具、探雷设备及20~40毫米舰炮数座。可扫除布设在30~50米水深的水雷。具有较好的防雷性能,在反水雷舰艇中数量最多。港湾扫雷艇,亦称小型扫雷艇。有拖曳式扫雷艇和艇具合一遥控扫雷艇。排水量多在400吨以下,航速10~20节。装备有小型扫雷具和20毫米舰炮或机枪。机动灵活,有较好的防雷性能,用于扫除浅水区狭窄航道布设在30米以内水深的水雷。扫雷母舰,排水量数千吨,包括扫雷供应母舰、舰载扫雷艇母舰和扫雷直升机母舰。早在日俄战争(1904~1905)中,交战双方都使用了由勤务舰船改装而成的扫雷舰艇。1909~1910年,俄国首先专门设计建造扫雷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国建成大、中型扫雷舰2000余艘,舰上只装备接触扫雷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磁性水雷和音响水雷,随之研究出防雷性能好的低磁、低噪音扫雷舰艇和磁性扫雷具、音响扫雷具。参战扫雷舰艇达2260余艘。战后,新型水雷的不断出现和发展,对扫雷舰艇的防雷和扫雷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普遍采用无磁或低磁材料的船体结构,无磁、低磁、低振动和低噪音的动力装置及其他机械、设备;研制新型扫雷具等。20世纪70年代,出现玻璃钢船体结构的扫雷舰艇、艇具合一遥控扫雷艇和气垫扫雷艇等。很多新造的扫雷舰艇上装有猎雷设备,其防雷、扫雷性能有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