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黄旗大臣见豪格离开,便拔出剑来,说道:“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场面一下子变得非常紧张,到了白热化的状态,双方剑拔弩张,眼看着一场流血事件就要爆发。
代善看着几方势力要火并,赶紧退出崇政殿,阿济格也跟着他出去了。多尔衮暗自想,如果这种情况下自己非要霸王硬上弓,争得了皇位,八旗之间必然会引发一场血雨腥风,势必动摇大清国的基业,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但是如果立豪格为帝的话,自己又将无处容身了,想到这里,权衡利弊,也为了江山百姓大局考虑,多尔衮说:“既然肃亲王无意继承皇位,不如我们再推举他人吧。”
多尔衮知道,在这样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为了大局利益,必须想一个折中的办法。机敏的多尔衮权衡利弊,终于提出了立九皇子福临为帝的意见。
大臣们也都知道,其他皇子太平庸,但是福临这孩子虽然年纪小,却出奇的聪明懂事,他额娘调教得又很好,将来一定有出息。他出生那会儿,宫中还有一道红光……大臣们想到这些,都慢慢地接受了这个提议。
据说,福临出生的时候出现了吉兆,有人说看到了红光,也有人说闻到了香气,在清太宗实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清世祖实录中的记载更为传奇,说庄妃怀着顺治的时候,经常有红光围绕在衣服之间,像是有龙在盘旋。当然这是人为吹捧,并不足以相信,只是当时迷信的人们会觉得,也许顺治就是上天送来的皇嗣继承人。
立福临为皇帝,丝毫不会损害两黄旗的利益,也符合了两黄旗要求立皇子的要求。虽然豪格心中不忿,但是之前是他自己推脱的,也怨不得别人。
索尼率先表示了赞同,其他两黄旗的大臣也纷纷附和。多尔衮见形势有所好转,接着说,福临年幼,最好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共同辅政,等小皇帝长大后再归还政务。多尔衮以退为进,虽然自己没有当皇帝,但是作为摄政王,实际的权力其实也掌握在自己手中。
镶蓝旗的首领济尔哈朗没想到从天上掉下这么大个馅饼,自然是全力支持;年事已高的代善自己本来也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只想大局安稳就行,当然也没有对这个方案提出异议;两白旗因为多尔衮能够摄政,也没有异议,各派终于达到了平衡。决议已出,豪格知道后后悔不迭。为了防止内乱,代善马上又召集百官及亲王贝勒,共同立下了誓书告明天地,宣誓一定会拥戴福临为皇帝,绝无二心。最后,两个摄政王济尔哈朗与多尔衮也对天发誓,一定会好好辅助福临,否则天地将谴责他们,这样确立福临为皇帝的大事终于圆满完成了。这当然符合庄妃和皇后的意思,所以,当她们得知消息后,自然喜不自胜。
就这样,这个影响着今后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政局,就确立下来了。至于多尔衮推举福临为皇帝的原因,后世的诸多文人墨客曾经对此大肆渲染,甚至扯出了他和福临的生母庄妃的所谓风流韵事。
其实,多尔衮之所以会选择福临,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一是他年纪小,好控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定会听自己的话,自己才是实际上的掌权者。而像豪格这样的人,年纪太大,自然不会甘心受自己摆布。
二是福临的生母是永福宫的庄妃,深受先帝宠爱,位分很高,而且她的姑姑又是皇后,那么选她的儿子当皇帝,自然容易被众位大臣接受,说不定先帝也是这么想的。之所以没有选择麟趾官贵妃所生的博穆博果尔,是因为贵妃的名号虽然比庄妃要高一些,但是没什么实际地位。另外,选择济尔哈朗跟自己一起辅政,也是有原因的。要知道,黄、白两旗是主要的竞争对手,福临上台,代表的是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是一定要辅政的,但是光他自己上台,可能对手们不会同意,那就得从对手和中间派里找个人选。
在对方看来,济尔哈朗可以抑制多尔衮,而在多尔衮看来,这个人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