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虽然一生处于政治的风口浪尖,拥有着崇高的权力和无尽的财富,可是她却是一个非常简朴、不追求奢华的人,并且非常乐善好施。
早在顺治年间,由于长期的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后来发生了洪灾,孝庄体恤灾民,把平时节省的四万银两拿出来支持顺治赈灾。
到了康熙年间,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将士们终于平定了三藩叛乱。孝庄不但一直关注平叛的进展,还非常关心出征战士的劳苦,经常把宫里节省的银两捐出来犒赏出征的战士。孝庄这种不事奢华、犒赏将士、赈济灾民的表率行为,更使得康熙增加了对祖母的敬仰,她的行为也对康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康熙屡次下令停止圈地,还兴修水利避免河患。
孝庄平时使用的银器,从来都是用坏了修理过再用。她终其一生都没有修造过一处园林,在国家危难时,她则毫不吝啬地拿出银两,捐助国家。孝庄从小就信仰佛教,到佛教圣地——五台山礼佛,是她很多年来一直都怀有的愿望。为此,康熙皇帝特颁发诏令,重新修理了寺庙,并修整了从京城去五台山的道路和桥梁。但终因山路崎岖险峻,孝庄太后未能上五台山礼佛,而是由孙儿代为行礼。虽然孝庄没有能够实现她的愿望,但从未缺少孙儿的体贴孝顺,虽有遗憾却微不足道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事已高的孝庄身体每况愈下。祖母病重期间,康熙皇帝顶着呼啸的北风亲自步行到天坛为祖母祈福。他跪在坛前,泪如雨下,仰望苍穹,乞求上天,以减少自己的寿命为代价,换取祖母生命的延续。此时,康熙皇帝年仅三十四岁,这是何等感人的至爱亲情。虽然康熙皇帝的诚心没能感动上苍,祖母还是离他而去了,但康熙皇帝对长辈的这份孝敬,却由衷地令人敬佩。
孝庄太后与康熙皇帝的祖孙关系,在历代封建帝王家庭中可以说是最为亲密而又最为独特的一种。孝庄太后的爱,弥补了孙儿从小失去父母爱护的感情空白,祖母也成为孙儿生活中最可依赖的亲人。
作为祖母,孝庄太后可称得上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她不仅关怀、爱护孙儿,而且更注重教育、培养孙儿,她的所为是骨肉亲情的自然流露。孝庄太后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对康熙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先是清除鳌拜集团,真正掌握朝廷大权;继而平定三藩之乱,随后,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了台湾。至此,清朝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康熙皇帝曾经多次谈到:自少时失去双亲,在祖母身边三十余年,祖母的抚育培养与谆谆教诲,才有我今天的成绩,没有祖母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祖母的恩情,一生报答不尽。康熙皇帝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把所有对长辈、父母的亲情和孝敬,一并回报给了祖母——孝庄太后。
康熙皇帝对祖母的孝敬,主要体现在“期尽孝养,朝夕侍奉”的行动中,并贯穿其一生。虽日理万机,但每日给祖母清安,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修课。他常常“亲旨慈宁问起居”,“晨昏敬睹慈颜豫”。
每次外出,他都时刻惦念着祖母,即使在南巡途中捕得鲜鱼或在围猎时获取野珍,他也会以最快速度,第一时间进献给祖母。由于晚年的孝庄患有皮肤病,康熙皇帝先后六次亲自陪同祖母到温泉洗浴。一路上他精心照料,无微不至。他不仅关心祖母的饮食起居,而且每次行至道路颠簸时,他都下马,亲手为祖母“扶辇整辕”,“随驾步行”;道路危险处,他亲自踏验,确保无误后,才请祖母过去。有时,利用中途休息时间,他骑马亲察道路,以确保祖母在路途的安全。
在康熙皇帝精心照料和温泉浴的治疗下,孝庄的病情明显好转,一年内曾两次远行便是例证。康熙十一年(1672年),孝庄身体不适,想去汤泉疗养,康熙就马上令工部支出银两,在不扰民的前提下修理道路。临行前的几日,康熙到慈宁官去请安,要求跟祖母一起前往赤城的温泉。孝庄唯恐康熙耽误国事,没有答应,但是康熙非常坚定,说如果我不随祖母你一起去,陪伴你,随行照顾你,我心里会非常不安的。至于国家大事我也已经安排好了,我会让大臣们骑快马,每隔一日给我送来奏折,不会影响国家大事的处理。
孝庄听康熙这样说,就满心欢喜地答应了。在这次前往赤城的路上,康熙接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他最心爱的长子染病去世了,康熙陷入无比的悲痛之中。但是为了不让祖母伤心,继续安心调养身体,他还是每天来到太皇太后的行宫中问候,就像平时一样,装着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在孝庄疗养期间,康熙始终也没有把皇子去世的消息告诉祖母,孝庄得以安心的养病。三月中旬,孝庄一行人开始返回,途中下起了大雨,康熙下马,冒着大雨扶着祖母的轿子。看着孙儿如此尽孝,孝庄觉得特别欣慰。孝庄因为一生操劳,身体也不是特别好,八月的时候她再次身体不适,康熙再次陪伴她前往温泉,路上还一边用心处理朝政。
在康熙的心目中,祖母是与大清江山同等重要的。两个月后,他们在返回的途中,又得到了皇后病重的消息。康熙依然选择了隐瞒祖母,他虽然非常担心皇后的安危,但也害怕因此影响祖母。最终,太医院的吴超经过再三的考虑,还是觉得应该告诉孝庄,以免皇后真的出事被孝庄责怪。
孝庄很疼爱皇后,得知皇后生病便告诉康熙,我已经完全好了,你可以快点去探望了。但是康熙说,我特别来陪伴祖母,不敢有片刻离开。这时有人通传皇后的病加重了,孝庄对康熙说,快点回去吧,皇后如果好了,你可以再过来迎接我,你在这里陪我是尽孝道,现在我让你回去也是尽孝道。康熙这才匆匆回京。
回京后,皇后的病竟然出人意料地好了。康熙再次念及在外的祖母,于是出宫接祖母回家。康熙种种的行为,都是出于他对祖母深厚的感情。
孝庄的晚年是非常幸福的,家庭和睦,子孙孝顺,对于老人来说,这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康熙先后娶妻纳妾六七十之多,儿孙重孙一百五十多个人,这样一个庞大的家庭是不可能没有矛盾的。但是康熙非常的公正和蔼,施恩善待,从来不会厚此薄彼,用他的真心建立了很好的夫妻关系、父子真情,维护了这个大家庭的和谐。
再加上先后的三位皇后都能够主持后宫,好好地孝敬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与其他嫔妃们和谐相处,所以后宫的气氛是很和睦温馨的。
太皇太后失去了唯一的儿子福临后,就把全部的母爱都倾注到她的孙子们身上了。她关心主持他们的教育、婚姻大事,教育他们相亲相爱,携手效力大清。她的四位孙子也让她非常的欣慰和省心。
玄烨继承皇位后,给予他的兄弟们丰厚的待遇。在这位祖母的支持下,康熙给自己的兄弟加封,表达兄弟共同掌理朝廷、共同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的意思。孙子们孝敬祖母,承欢膝下,天真烂漫的样子给了孝庄非常多的欢乐。
孝庄有三个女儿,大女儿是固伦公主,后来改名为固伦雍穆长公主,二女儿就是人们所说的固伦淑慧长公主,这两位公主都嫁到了蒙古,三女儿是固伦端献长公主,嫁到了满洲镶黄旗。孝庄最小的女儿,十六岁便去世了。大女儿处境很好,但是次女巴林经历坎坷,成为孝庄的一块心病,整天为她牵肠挂肚。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夏天,听说巴林公主居住的地方年景不好,康熙知道祖母的心事,就派人把这位姑母接进了京城,并带去了粮食马等物品来救济。巴林公主的到来给了孝庄莫大的安慰,钟爱的女儿和孙子经常围在她的身边其乐融融。
康熙当着祖母与公主的面承诺,等到姑母年迈的时候,会把她接到北京,所有需要的东西都会准备妥当。
太皇太后死后,康熙秉承祖母的意愿,继续善待姑母,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正月,巴林公主病危,康熙来到姑母的病床前,姑母看着孝顺的侄儿,含笑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