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平
纪念馆在我国的分布十分广泛。全国的近200座纪念馆,保存着数目庞大的革命文物,构成了纪念馆最主要的宝贵资源。纪念馆及其珍藏的革命文物在传承历史、教育警示后人上有独特的作用。
一、革命文物的深刻内涵及社会文化价值
革命文物是指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遗址和纪念物品。从时间概念上讲,是指1840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对中国人民来说,这100余年的历史充满了屈辱,同时也充满了抗争。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与外强进行了极为壮烈的斗争,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结束了百年屈辱,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革命文物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尽管革命文物只占近现代文物的一小部分,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却是巨大的,影响也将是持久和长远的。
革命文物记载和反映了我国社会在近现代的深刻变迁,这种变迁既包括政治的,也包括经济的、文化的和科技的等各个领域。因此,革命文物记载的不仅仅是政治史、社会史,也包括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等。“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的极端统治,一部浩瀚的历史被简单地解读成了政治史,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文化大革命”后,史学研究逐步转向整个社会,纪念馆也在不断调整其角色,向人文方向转变,开始从人性的角度解析革命文物的价值。事实上,纪念馆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上,确实具有很大的优势和独特的作用。在崭新的21世纪,如何深刻挖掘和利用革命文物的价值,如何更好地传承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充分发挥纪念馆的警示教育作用,对保证民族独立,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的价值是其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也是多方面的。通常情况下,文物具有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但对革命文物来讲,其艺术性等直接价值不大。在很大程度上讲,革命文物属于文化产品和政治历史产品,史料性和文化性是其最基本的价值。由于革命文物与重大的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等密切相关,因此每一件革命文物都凝聚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它的经历和它所见证的历史事件本身就包含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对民众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教育价值。但革命文物的这种价值是以隐性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在研究革命史的同时,对革命文物的价值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与时俱进地开发革命文物的内在价值,使革命文物的纪念价值、教育价值、史料价值淋漓尽致地凸显出来。试举两例。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1943年为中央党校的题词。党校修建大礼堂时,将这四个大字分别镌刻在四块粗砂石上,镶嵌在党校礼堂正面的墙壁上。1947年3月,胡宗南占领延安后党校礼堂被毁,四块石刻被埋于地下。全国解放后,四块石刻被挖掘出来珍藏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这四块石刻显然非常珍贵。但这样的介绍却平淡无奇。如果以中央党校校训为切入点,进一步探求毛泽东青年时代对实事求是的崇尚和20世纪40年代对实事求是作出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直到最后成为党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传家宝,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深挖后,毛泽东“实事求是”的题词就变得十分充实丰满,人们听过介绍后,就会明白,实事求是不仅是党的思想灵魂,是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法宝,而且也是今后任何历史时期,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党持续不断地在人民的支持下取得胜利的基础。
再比如周恩来的皮大衣。这是一件很普通的皮大衣,周恩来穿了10个年头,邓颖超穿了6个年头。通常在介绍这件一级革命文物时,着重介绍周恩来穿着它参加了许多重大的政治活动及在转战陕北途中,它雨天遮雨,晚上当被,冬天当大衣。这样的介绍突出的是它的历史价值,而忽略了它的社会文化价值。众所周知,周恩来和邓颖超是一对伟人,位高权重,但周恩来却穿了它整整10年,邓颖超穿了它整整6个年头。一件普通的皮大衣,两位伟人先后穿了16个年头。看着它被磨损的底边,磨破的衣袖,任何人的心里都无法平静。因为这件皮大衣处处体现了中华民族勤俭节朴的传统美德,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为人民的民本思想。这或许才是这件革命文物最大的价值。
每件革命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激荡人心的故事。特别是党领导下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留下了更多更感人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人的灵魂有强大的净化力,对人的行为有切实的教化作用。面对全球化浪潮下形形色色的诱惑,外化革命文物的深刻内涵,从人文的角度挖掘和发挥其社会文化价值,对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意义尤其重大。
二、革命文物是巨大的教育资源。传播教育资源,教育民众是纪念馆的首要目的
纪念馆是收藏、研究、展示革命文物的专门机构,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由于纪念馆特有的纪念文物和纪念文化,长期以来,来纪念馆参观的人往往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内心深处怀有较大的膜拜成分。事实上,纪念馆也是围绕这一实际而开展工作的。虽然近十几年来,国家在不断强化纪念馆的教育作用,并命名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纪念馆所蕴藏的教育资源远未有效开发出来,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还沉睡在库房中。就是那些展出的文物,对其价值的挖掘仍然缺乏深度、缺乏时代性,与党提出的与时俱进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开发革命文物这份宝贵资源,是纪念馆在新时期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1关于革命文物的征集及档案资料的完善
文物的多少及其价值的大小直接决定着纪念馆的存在与发展前途。所以,增加藏品是纪念馆的首要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许多纪念馆的藏品已比较丰富,但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在征集文物时留下了一些缺憾,比如缺乏录像资料等。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老同志大多数已经谢世,为数不多的健在者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是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的鲜活载体,因此,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这些尚健在的老同志进行访问和录像无疑会丰富馆藏,有助于对历史的研究。其次,由于政治的和一些客观的原因,一大部分革命文物的档案资料不很全面,甚至存在一些错误。完善档案资料,是纪念馆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一份全面客观的档案资料,就是一则真实生动形象的故事,就是一段激荡人心的历史。做好这一工作,既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
2关于革命文物的研究与展览
研究与展览是纪念馆的中心工作。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纪念馆的影响力和拓展力。首先,革命文物的社会价值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是由专门的研究人员挖掘外化的,而展览就是研究成果的具体展示。现在,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日趋客观,充分体现了尊重史实的科学作风。但市场经济下整个社会普遍出现的浮躁之风,对一些研究人员产生了冲击。他们研究历史,加入了太多的想像成分,甚至故意演绎历史,须知,这种只为博得一时喝彩的研究是要贻误子孙的。因此,在研究和展示上,研究人员必须摆正心态,然后去正视历史。科学态度和高尚的品行是研究者的最基本素质。其次,在陈列展览上,要大胆创新。一般来说,革命文物的展示应凝重、沉稳、庄严,它和流行文化是排斥的。但由于人们的审美要求日益多样化,因此在布展时,不仅要追求多样性和新颖性,争取从新的角度、新的视点来展示革命文物,将陈列展览办得既庄重严肃,又生动有趣,使纪念馆对人们产生出一种吸引力,使人流连忘返。再次,重视讲解队伍的建设。解说服务有助于观众的理解,入情入理的讲解对革命文物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有较大的促进和帮助作用。在讲解队伍的建设中,必须注重解说人员内在素质的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较为深刻的理解是其素质的灵魂。切记,解说员是以解说历史为己任,他们的任务不是对历史作语言的解读,他们更不是花瓶。庄重、大方和对历史知识的全面掌握才是他们最有力的武器。
3关于无形文化遗产的研究及革命遗址的利用
陈列展览是纪念馆革命文物的最基本的宣传形式。一个展览就是一部完整的历史,纪念馆的宣传应以它的展览为基点。这种形式比较传统。虽然现在已不单局限于实物、图片、文字,而是大量应用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展示技术,但这种宣传总体上讲依然是静止的和单调的,特别是在对无形文化遗产的宣传上,显得十分苍白。延安时期,我党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培育了延安精神。这些精神文化产品博大精深,单靠几件文物,几个展览根本无法展现其深刻内涵,观众也不可能从一个展览和几件文物中感受到其精神实质。因此,纪念馆在办好展览,开展大众化宣传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研究,并使这种传承和研究变为自觉的行为。这样,纪念馆的发展就有了更加厚实的底蕴,纪念馆的教育功能就能得到较大的发挥。
纪念馆往往管理着大量的革命遗址,这是纪念馆的一个显著特点。受战争的制约,这些遗址的共同特点是简陋朴实,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这也正是它的感人之处。观众的心灵正是在这种简陋和朴实中得到震撼和启迪。这些遗址是研究革命史的活标本,纪念馆因此必须保护好这些革命遗址,使其永远保持历史风貌,使观众一看到这些革命遗存,就从心底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应该指出的是,库存文物和革命遗址是一个整体,孤立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会使研究展览陷入片面性,就难免削弱其对观众的教化作用。这就要求,对遗址的保存不仅要外貌不变,而且内部陈列布置也必须做到原汁原味,即做到形和神的有机统一。
革命文物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价值就是它对民众的教育意义,纪念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展现历史的同时,把教育资源传播出去。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时俱进地挖掘和利用革命文物的深刻内涵及社会价值,纪念馆的功能才能切实有效地发挥出来。这是纪念馆及其文物工作者在新时期所肩负的重要而光荣的职责。
(作者:延安革命纪念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