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总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也许你的前方会是让人惊喜的风景,但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抵达目的地之前,必定会经历漫长黑夜里的辛勤与汗水。辩证地看待人生中的苦与乐、成与败,才能放下心中的执念,为自己的人生旅途作出正确的选择。当真正做到了简单放下,你才能轻松主宰属于自己的生活。
辩证地看待一切
生活无处不哲学,一个人的人生也无时不辩证。只要大家细心体会,就会发现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有它的两面性。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可是人们虽然都熟悉这个道理,但要真正读懂、读透、领悟到它的精髓,是有很大难度的。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体味着人生百态,感受着世态炎凉,很多时候都觉得生命空虚而无意义,现实生活一次又一次地开他们的玩笑,似乎在拿他们取乐,于是他们越来越忧郁,越来越提不起精神,也越来越走向了消极堕落。然而,在生活中多懂点辩证法,辩证地对待自己,辩证地对待他人,辩证地对待人生,这时你就会发现,生活原比自己以为的要有趣、可爱得多。
人生就是一部辩证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感觉到了人生就是一部充满着矛盾统一和斗争的辩证法。因而,如何掌握辨证法的精义,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把握时机,细化分析,进而达到与时俱进的完美境界,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要学的功课。
说到人生,最大不过生死。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静悟数年,终于得道成佛,他的思想精髓是:一切苦难来自希望,如果不再渴望幸福、渴望舒适、渴望赞赏、渴望柔情,那么我们也不会在缺乏这一切时感到悲伤。只需消除渴望,人就可以消除苦难。人正因为恐惧死亡,才会进入生死轮回,永远无法摆脱苦难的宿命。只有无所求,死后才能进入虚幻无苦的境界,也才能涅槃重生。然而,难道我们连渴望幸福、渴望舒适、渴望赞赏、渴望柔情都是错误的吗?若是当真在这样一个无趣的世界中,又有什么活的意义呢?
与其把自己的快乐剥夺,倒不如辩证地看待生死。人生的起点是“生”,终点是“死”。由此可知,出生之后,一个生命便诞生了,但同时也开始了迈向死亡的过程,这个死亡的终点是必然要到来的。俗话说得好,“出来混,迟早都是还的。”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不论是英雄豪杰,还是流氓恶棍,最终都逃不过死亡这一劫。然而,求生拒死却是人的本能。因此,越是掌控资源多的人,越是想更多、更久地掌控人世间的资源为己所用,就越是希望活得更久。从秦始皇派徐福东渡求仙,到汉武帝迷信方术之士;从唐太宗误食丹药,到明世宗笃信道教,无一例外都是出于乞求长生不死的目的。但除了为后人留下笑柄和教训外,丝毫没有延缓其走向人生终点的进程。
既然来到人世,任何人就必然要有告别人世的那一刻,无非是或迟或早,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区别而已。既然如此,我们就大可不必太过畏惧死亡。其实,死亡就如同源于山巅的小溪经过了千转百回、顺风逆流之后,最终平静地汇入大海,即从物我相分重回天人合一。当活着时,不用惧怕死亡,因为我们还活着;当死亡后,更不用惧怕死亡,因为我们已经不知道死亡为何物。更何况,死即是生的起点,这正如俗话说得那样,“二十年后,我又是一条好汉”。只不过,我们需要讲究一下走向死亡的方式,毕竟人生一世就死这一次。是惋惜留恋,还是听之任之;是壮烈,还是渺小;是闻者下泪,还是欣喜若狂。这些差别是我们可以判断、可以选择、可以取舍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然后此生也就无悔了。
看问题需要用辩证的眼光
众所周知,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人们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而不能用片面、静止、绝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其实,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辩证法作为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它早已存在,人们也一直在适用着,只不过是人们不知道罢了。
相传北宋时期,江南有一对看风水的师兄弟,专业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有一天,他们前往一座很有名气的大山去寻找风水宝地。当他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看到一块空地上盖了一间茅屋,他们仔细看了看茅屋前后左右的地形地势,不觉同时惊叫了起来,“哇,好一块风水宝地!”那师弟说:“师兄,这茅屋盖得正是地方,依我看它能出三个状元。”然而,师兄却说:“不对,这只能出一个状元。”那师弟不服气了,便大声争论了起来:“你看,这是‘三龙戏珠’,那是‘七星拱月’……根据师傅书里讲的,非常明显嘛,就是要出三个状元的,一个都不会少。”师兄说:“师弟呀,这些你都讲得很对,我也没忘记。但是,你想过没有?一旦这户人家有人中了第一个状元,他们家就会像大家说的那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请问,他们家以后还会继续住在这小茅屋里吗?不会吧?他们家就会搬到热闹的城里去,如果还继续住在这既偏僻又破旧的茅屋里,那不把那状元的脸都丢尽了吗?因此,他们一定会把茅屋拆掉,或者是用一把火烧掉。茅屋既然都不存在了,那风水自然也就被破坏了。由此,我才说这间小茅屋只能出一个状元。”
不错,当我们分析一个问题时,不能只是按照书本上的死套路来看,这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发展一小步就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变化。而最后答案是否正确,看待问题是否全面,这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够提前用辩证的眼光预见到这种变化了。
活用辩证法,让人学会看开
再聪明的人也无法将这个世界建设得完美无瑕,苦心经营多年的事物往往也会在转瞬间分崩离析,这是人生必须要面对的悲哀。学会辩证地看待一切,你将会守住心灵的净土,让虚妄的杂芜无法生长;积极面对生活,面对每天升起的那轮朝阳,让幸福伴它升起;挥手告别夕阳,让苦难随它而去。静观花开花落,闲看云卷云舒,走自己的路,体味人生的真谛。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有一天家里被窃了,朋友赶紧写信安慰他。可没想到的是,罗斯福却并没有在意,他回信说:“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心里很平静。因为,第一,窃贼只偷走了我的财物,并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窃贼只偷走一部分东西,而非全部;第三,这也是最值得庆幸的事,即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辩证地对待人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而这也是一种醒悟,一种境界,是一个人自信的源泉,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动力。要做到辩证地对待人生,关键是要有健康的心态。首先,要在名利面前,贵在自足,难在知止。“有房万间,睡不过三尺;有粮万担,吃不过三餐。”其次,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只是一时,不是一世;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因为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会到来。正所谓:“天都会刮风下雨,何况人乎?”再次,要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人生环境,即认真协调好自我身心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四对关系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充满了辩证的关系,是按从里到外、由近到远的逻辑展开的,并且相互制约和影响,对实现人生的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人生的旅途之中,由于每个人生存的客观环境和所处的条件不同,遭遇和结果便会异彩纷呈、各有千秋。想要成功就需要我们做到辩证地分析和对待所发生的一切,并且始终保持一个乐观的情绪,积极面对人生。这样我们才能够遇事泰然,面对困境毫无惧色,昂首品味生活酸涩,尔后笑看云开日出。
得不到的幸福是幻影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观点,“得不到的,总是好的,比得到了的好得多。”比如,有佳人焉,惊鸿一瞥,视为天人,但从此不再相见,可以留下无穷想象。幸福不在于得到,而在于得不到。没得到时,由于总在孜孜以求,求得艰辛万苦,所以感觉遥遥的彼岸应该是幸福的终点;而一旦得到了,欲望满足了,幸福感渐渐麻木了,便觉得不过如此,又会去追逐下一个欲望。幸福不在于拥有,而在于失去,习惯了原本该有的,不觉得幸福,突然间失去了,才知道原来拥有的是多么的幸福。
于是,就开始这周而复始的悲剧。对于得不到的,这一生都在汲汲营营地追求,最后头破血流。不但所谓的幸福仍是幻影,甚至连身边原本拥有的幸福却也渐渐成为泡沫,飘然飞走了,只落得孑然一身的悲惨境地。
得不到的终是虚幻
古龙笔下有很多美丽的坏女人,《多情剑客无情剑》(又名《小李飞刀》)中的林仙儿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越是我得不到的,我就越想得到。”这就是林仙儿告诉自己的。诚然,对得不到的东西反而更加渴望,这几乎是人所共有的心态,只是有些人知难而退,而有些人则会不择手段地去争取,即使毁掉,也不让给他人。林仙儿就属于后者。
林仙儿是书中的天下第一美人,她的兴趣就是征服男人,而且,她的确做到了。她征服的男人无论美丑老幼,从龙小云到上官金虹,从阿飞到荆无命。百晓生那兵器谱根本就是为她做的名单,除了天机老人神出鬼没,从上官金虹开始,全都坠入她的魔网。只有一个人除外,那就是李寻欢。所以李寻欢是她的最恨,是她的伤疤,是她的眼中钉肉中刺,只因为那是她唯一一个没有征服的男人。
林仙儿却又不是一般的美女,她有着更加远大的志向,什么神水宫、绣玉谷她根本不屑一顾,她心中的领地就是整个江湖。然而,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男人,有男人的地方就是她的疆土,她是武林中第一美女,有多少男人心甘情愿在她裙下匍匐。她聪明,她编织的局将多少人骗进其中而不自知,只是她骗不了李寻欢,于是她不安,她恐惧。
得不到,那就毁灭吧。从此,她目标变了,什么都无所谓,只要李寻欢死。为了这个目标她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可是,这就仿佛同她骗不了李寻欢一样,她根本无法害死李寻欢。终于,林仙儿在不计后果地追逐后,伤痕累累,心力交瘁,她匍匐在污泥和雨水中,忽然想通了,原来自己真正爱的是阿飞,因为在这个世上,只有他是真心地对她好。可是,就在同一时间的那间寂寞寒冷、充满血腥味的小屋里,阿飞也忽然想通了,原来林仙儿并不值得自己爱,残酷的梦魇终于醒来,他决定重新做回原来的阿飞。
林仙儿最后一次出场是在青楼,性格变了,甚至连外貌都变了,她就这样从最美丽到最丑陋,从最豪华的青楼到最卑贱的娼寮,甚至没有人相信她曾是天下第一美人,空剩一声叹息而已。其实,林仙儿本是上天的宠儿,美貌、聪慧、爱情,所有女人所能梦想的幸福她统统都得到了。她本应该是世上最幸福的女人,可惜她不懂得珍惜,贪婪地想用自己原本拥有的东西去换取更多,最终变得一无所有。
舍弃该舍弃的,珍惜该珍惜的
张爱玲的《红玫瑰白玫瑰》中有这样一句绝对堪称为经典的话,“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这句话清楚明白地道出了不少人心中的那种“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想法。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喜爱、厌恶都跟事物本身无关,而有关的只是那“得没得到”。
可在这样的心境下,我们又收获了什么呢?身边的总是不好的,而渴望的却又是不可得的,于是悲哀,于是痛苦。何必呢?也许换种想法,你身边已经拥有的其实正是自己所渴望的,而你一直渴望的,此时则变成了自己所不屑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多看看身边已经拥有的呢?
有这样一个佛家故事。从前,有一座圆音寺,一只蜘蛛在那里安了家,由于每天受到佛法的熏陶,它便开始有了悟性。有一天,佛祖光临了圆音寺,离开寺庙的时候,不轻易间地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佛祖停下来,想看看这只在寺庙安家的蜘蛛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没有悟到什么,便问:“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点了点头,离开了。
一千年后,佛祖又问了蜘蛛同样的问题,蜘蛛的答案也还是一样。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突然,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这时,佛祖又来了,问蜘蛛:“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便依然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就让你到人间走一趟吧。”
蜘蛛到了人间变成了一个富家小姐,取名为蛛儿。一晃,蛛儿是个十六岁的婀娜少女了,长的楚楚动人。一日,皇帝决定为新科状元郎甘鹿中士举行庆功宴席,好多人前来捧场,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更不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祖赐予她的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