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全书
39805400000051

第51章 策略与规则:冲突永远存在

中国是一个并不缺乏博弈的国家,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十分缺乏博弈论的国家。

这种说法似乎很矛盾,实际上解释起来十分简单:中国的历史上,策略的选择,在一个博弈对局中的应对,例子比比皆是,整个一部《资治通鉴》,就是一部博弈斗争的历史。

但同时,中国的博弈者,基本上都持有同一种观念,那就是当自己的实力不够强的时候,就会尽可能地摸透这个博弈对局中的规则,和各方的力量对比,从而制定出最有效、最可行的方略来应对,让自己顺利胜出;而一旦他们的力量大到足以左右局势,却又完全无视规则的存在,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实力来解决一切,而不是遵守博弈的规则来个“费厄泼赖”(Fair Play)。

鲁迅之所以说,翻开二十四史,写满了“吃人”,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说,如果屈原没有被冷落,没有被贬,而是被楚王重视,成了执政的大臣,他会怎么做?在他面前,只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用暴力手段消灭他的政敌,保证他的主张能够顺利实行;另一种选择是对政敌采取宽容政策。但是自己的主张受到政敌的抵毁。最终失败,甚至自己都被政敌反戈一击,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这样看来,无论屈原选择杀掉政敌,还是选择不杀掉政敌,姑息养奸,最后被政敌所杀,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用暴力解决问题,让“吃人”成为博弈斗争的唯一法宝。

用博弈论来解释,我们只能分析说,屈原在这场博弈的哪个环节失策;或者说,他本应使用什么策略来站稳脚跟,赢得楚王的信任。但是他却没有做到,而且事后一步一步走得更远,错误不可挽回。

博弈论永远不可能教我们,要用“吃人”来解决一切博弈难题。因为,博弈论是基于理性基础上的一种策略性思维,而不是血淋淋的斗争与从肉体上消灭对手。

历史永远比理论更加复杂,历史的现象也比理论更加丰富,让人无法破解历史中掺杂难分的乱局。这是因为,就每个人而言,具体的、实际的利益,有时候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甚至会突破理性,走向极端。

因此,对于中国历史人物的博弈策略,更多地是关注“零和博弈”和“负和博弈”。事实也是这样,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各方都皆大欢喜的“正和博弈”,多的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策略斗争。但是,读完这本书,希望读者能够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均衡点,应用自己的最佳策略,做出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