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全书
39805400000008

第8章 走出零和游戏——“囚徒困境”的破解(4)

“一报还一报”稳定成功的原因是它综合了善良性、报复性、宽容性和清晰性。它的善良性防止它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他的报复性使得对方试过一次背叛之后就不敢再背叛,它的宽容性有助于恢复合作。它的清晰性使它容易被对方理解,从而实现长期的合作。

比如说,在战斗中,逃跑往往是避免送命的最好办法。如果你这边的每个人都逃跑,那么你们大概没有一个人活得成。在这种情况下,囚徒困境就会出现。假设你和其他很多人被征召入伍,结果你们在战场上遇到了敌军。姑且假定你们都不怎么爱国,活命是你们的最高目标。逃避危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只有你逃跑,其他的战友都留下来战斗。当然,如果你这边的其他人也跟着逃跑,那么你放弃战斗位置就更显得明智了,因为当敌军打过来时,你一定不希望只剩下自己在应战。因此不管其他弟兄怎么做,逃跑都是你所能采取的最优策略。

这时就会出现囚徒困境,因为如果你这边的每个人都逃跑,敌军就很容易把你们全部俘虏并加以歼灭。因此,与其每个人都逃跑,每个人都留下来可能对你们比较有利。就个人而言,懦弱一点对你比较有利。就集体而言,勇敢一点对大家都好。部队打破这个囚徒困境的方法,很像是黑手党在打破典型的囚徒困境时所使用的手段。在大多数的军队中,如果有士兵在战斗中逃跑,就会被就地正法。因此,退缩就会被枪毙的压力反而对士兵有帮助,因为这等于帮他们破解了囚徒困境。

6.“囚徒困境”的消解与文明

现在,我们为深陷囚徒困境的人提供四条简单的建议。

首先,不要嫉妒。

人们习惯于考虑零和博弈,倾向于采取相对的标准,常常把对方的成功与自己的成功对立起来。这种标准导致了嫉妒,企图抵消对方已经得到的优势。在囚徒困境下,抵消对方优势只能通过背叛来实现,但是背叛又会召来更多的背叛及对方的惩罚。因此嫉妒就是自我毁灭。

“一报还一报”获胜不是靠打击对方,而是靠由对方引出对双方都有好处的行为。“一报还一报”如此坚持对双方有利的结果,从而使它获得比其他任何策略都高的总分。

其次,不要首先背叛。

虽然一开始选择背叛能获得一定的利益,但由于能被它占便宜的傻瓜越来越少,它最终也会消亡。因此,只会占傻瓜便宜的人是没有用的,它只是一个自我毁灭的过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善良的策略在最初看来似乎是很有希望的,但长期下去会毁坏自己成功所必须的条件。

第三,对合作与背叛都要给予回报。

“一报还一报”的超常成功给出了一个简单又很有力量的建议:要回报。在第一步合作之后,“一报还一报”只是简单地重复对方在上一步的所为。但这个简单的规则却出奇有效。因为当对方合作时,他得到的也是善意的合作;当对方背叛时,他将受到同样的报复。但一旦对方恢复合作,“一报还一报”的宽容性又使他很快恢复到合作关系上来。所以,只有给予有效的回报,才能保持合作的稳定性。

第四,不要耍小聪明。

在囚徒困境中,我们很容易耍小聪明。然而,事实证明这只能是得不偿失;而且,复杂的规则也未必会比简单的规则做得更好。对方对你的行为是有反应的,在“囚徒困境”中,不应该把对方看作是一心想背叛你的。对方把你的行为看作你是否回报合作的信号。因此,你的行为将会反射到自己身上。

另一个过分聪明的策略就是“永久报复”策略。这个策略是对方合作它就合作,对方一旦背叛一次,它就绝不合作。由于这个策略是善良的,它与其他善良的策略合作得很好,但对于那些偶尔背叛但准备一旦受到惩罚就合作的策略来说,它太快放弃合作了。这使得它缺乏宽容性,而降低了自己的合作几率。

在“重复囚徒困境”中,你要从对方的合作中获得好处,诀窍在于鼓励合作,一个好的方式就是你表明愿意合作,这就是“一报还一报”如此有效的原因。

在基督教的教义里有“当别人打你左脸,再把右脸给他”的话,印度“圣雄”甘地也曾主张非暴力不合作。这些教诲从道德上不能说不对,从策略上说,无论“逆来顺受”还是“以柔克刚”,也都有其合理性,但问题是逆来顺受之后会怎么样?

一个可预见的结果是,你越让步,对方越会进一步欺负你,直到弄得你无路可退,到了这个时候,你是否还能再忍受呢?

另一个可预见的结果是,对方会从你的“宽容”中得到鼓励,去欺负其他人,结果是,人人生活在一个邪恶的世界里。

所以,在人际、群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中,唾面自干的逆来顺受是不宜提倡的,委曲求全、以德报怨,是应该酌情运用的。对恶行的惩罚,对恶人的威慑与对善行的奖励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世界各国都有详细缜密的法律规范人民的行为,社会也会用道德等“不成文的法律”保证合作,作为个人,也要通过勇敢维护自己的权利,来回击恶意的侵犯,这不仅是为了自己,同时也为了大家。

其实,宽容固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斗,但过度的宽容就是软弱,它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但是必须看到,即使是“一报还一报”这种有效破解“囚徒困境”的理想策略,也难免陷入“两败俱伤”的危险。“一报还一报”策略的麻烦在于,一旦结下仇恨,它就会无休止地继续下去。任何一个错误都会反复出现,犹如回声。一方对另一方的背叛行为进行惩罚,对手受惩罚之后,不甘示弱,进行反击。这一反击又招致第二次惩罚……当“一报还一报”策略纠缠在一起时,将陷入“循环报复”的局面,难以脱身。特别需要提到的是,简单的“一报还一报”在充满随机性的现实社会里,可能是有缺陷的。“一报还一报”的核心是对任何行为都要有及时有效的回报,当然,这种策略的前提是“不主动侵犯他人”,这大大降低了它们相互伤害的机会。

但是,这种前提是理论性的,在规则明确的游戏里它也许可以得到完美的遵循,但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各种欲望和利益冲突的复杂性,使“不主动侵犯他人”这一限定条件变得模糊不清了。也许你认为自己只是在以正当手段谋求个人的利益,或者只是奉命行事,可是有人会认为你已经侵犯到了他的权益,他有权作出报复。而受到报复的你会认为对方是无端挑衅,同样也作出反击。由此,很容易形成怨怨相报的局面,而可悲的是,这场也许会使双方毁灭的争斗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理由。

这样的悲剧在人类历史中可以说是层出不穷。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中的格兰杰福特家族与谢泼德森家族的世代仇恨,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例子,说明以牙还牙的行动是怎样导致两败俱伤的。

当哈克贝利·费恩试图了解格兰杰福特家族与谢泼德森家族世仇的源头究竟是什么时,他却遇到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难题: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巴克?——为了土地吗?”

“我估计是的——我不知道。”

“那么,究竟是谁开的枪呢?是格兰杰福特家的人还是谢泼德森家的人?”

“天哪,我怎么会知道呢?那是多久以前的事啊。”

“有没有人知道呢?”

“噢,有的,老爸知道,我估计,还有其他一些老头子,不过现在他们也不晓得当初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在这个例子中,矛盾双方一定不愿意停止争斗,除非他们觉得两家已经打平了。但是,就在这样持续不断的寻求打平的过程中,他们实际上是出手越来越重,最后甚至会为此送了命,几乎没有可能回到起点,重新谋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双方的不和了。因为,争斗一旦开始,就不会按照人们的意志发展了。

一个伤害由另一个伤害来偿还,并且每一次报复都引起了一轮新的报复,这是“一报还一报”的严重的问题。“一报还一报”策略缺少的是一个宣布“到此为止”的方法。因此,若将这一策略用于必然包含误解的情形,就会变得很危险。

人们都同意,为了从上述那种怨怨相报的麻烦中解放出来,人们应该“抛弃过去,面向未来”。可是这一原则在现实中应用起来却困难重重,因为放弃武力威慑不但意味着情感和利益上的损失,而且在互不信任的情况下,也很难保证得到对方的善意回应。人们之所以相互仇视和伤害,仅仅是因为他们无力摆脱“报复与反报复”的怪圈。任何一方的退,都可能使自己陷入任人宰割的处境。所以“合乎逻辑”的选择是:先保住自身的利益,等待对方先让步。可这样做,困境就永远无解。

为了解决它易被挑起报复的缺点,学者们设计了一套改良方法。这些改良方法多了些宽容。要么采取“有限的可激怒性”即容忍对方偶尔的侵犯行为,直到超出预定的次数或比例之后,才采取报复行动。要么降低报复强度,并根据对方的一贯表现决定宽容程度。

有限的可激怒性是一个用来达至稳定合作的策略的有效特性。“一报还一报”是用与对方背叛完全等量的背叛来反应,但在许多情况下,如果这个反应次数稍稍小于挑衅次数的话,合作的稳定性便可以得到增强。否则将很容易陷入彼此无止境地反应对方的上一步背叛的情况中。

降低报复强度也许是一个更好的策略,这样既能够减弱冲突的震荡,又能提供一个信号使对方不敢尝试无缘无故的背叛。它是一个基于“一报还一报”的但又比“一报还一报”多一点儿宽容的策略。它也是大致公平的,尤其在一个自私自利的没有集权的世界里,它确实不仅促进自身的福利,而且也能增加其他人的福利。

现在回到那个哈克贝利·费恩遇到的困境。假设你是其中一个大家族的新任族长,你的家族与另一个家族之间有百年的恩怨,但是谁也消灭不了对方,你一方面希望结束这循环报复的沉重命运,一方面又要维护家族的利益,你该怎么做呢?

假设双方的仇怨太深,没有通过谈判达成和解的基础,而且,你也不能指望对方的领导者和你一样明智。你该如何在不伤害自己的同时,实现和平呢?

和对方分辨谁是谁非是没有意义的,你可以在认为双方大致达到平衡的时候宣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当然,这样做也许会因为对方认为自己吃亏了而无效。如果这样,你可以选择适当降低报复强度,如果对方也是理智的话,也会相应地降低报复强度,为将来的和平创造可能性。

我们在保证一报还一报原则的同时,也要强调以合作为原则的合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