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的艺术在于听而不是说
要了解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倾听他们的讲话,从他们的话中,得知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生活。孩子总希望父母能与他共享快乐或分担愤怒、恐惧、压抑与悲伤。如果父母能认真听孩子倾诉,那就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孩子把问题说出来,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孩子遇到麻烦事、危险事时敢于对父母说,这已经可以让父母看到教育的成功之处了。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就不能说得太多,而更多的是需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遇到的问题。很多时候,孩子可能不需要我们来帮他解决问题,只是一种诉说,就像我们难过时也想把心里的苦闷说出来给别人听一样。特别是在你没办法分辨孩子是想向你求助还只是吐吐苦水之前,先别急着给孩子意见。
孙老师到玲玲家家访,玲玲的妈妈对孙老师说:“我发现玲玲不爱说话了。以前她总是把什么事情都告诉我,我都嫌她烦。现在她和我们说话就像是挤牙膏一样,我们问一句她答一句,问多一句,她就不耐烦。我们也搞不懂孩子现在想些什么,都挺担心的。”孙老师说:“那玲玲和其他人的交流怎么样呢?”玲玲的妈妈说:“她和同学倒是挺能聊的,拿起电话就不放下了,还被我说过好几次呢!”
孙老师说:“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听听孩子有什么想法。”
玲玲一开始有些支支吾吾,在老师的鼓励下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她与朋友聊天时什么话都能说,例如在学校里受了委屈告诉她的朋友,他们会耐心地听完,然后还会告诉她,他们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并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如果告诉父母的话,父母肯定会迫不及待地说:“你在学校又出问题了?”如果孩子还想解释是老师冤枉了她的话,父母会呵斥说:“你没犯错老师还能冤枉你吗?那么多学生为什么就冤枉你一个呀?还要撒谎!”父母还会翻出她以前犯的错误。她觉得本来就挺委屈,想找人倾诉,现在却又被父母训斥了一番。
没有一个家长不愿意了解自己的孩子,但在面对孩子的那一刻,却往往陷入了‘我说你听’的怪圈。我们总觉得孩子所走的每一步都需要得到成年人的指导和教育,否则就走不下去。有了这样一种思想,父母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孩子,甚至认为孩子有时的倾诉是一种“叛逆”行为。这样,自然就不可能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教导得再多再好也无法取代孩子自身的发展,孩子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成长轨迹,父母应该从孩子心灵的声音里找到答案。
上述故事中玲玲的话告诉我们,亲子沟通所存在的问题都是因为父母“说”的多,“听”的少。在亲子沟通中,倾听的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甚至比“说”更重要,倾听才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径。倾听孩子,并不意味着你认可他的情绪,也不意味着你纵容他。父母通过倾听孩子,可以使孩子逐渐增长应付挑战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自信地接受人生的挑战。
家长请收起唠叨,还孩子一片清净
在中国式家教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孩子进行叮嘱。当孩子玩耍的时候,父母唠叨:“快点去学习,作业还没有做完就开始玩。”当孩子不小心犯了错时,父母唠叨:“怎么这么不小心,长脑子了吗?”
通常,唠叨的话语就是机械地重复,一句话说了很多遍,会让孩子变得躁动不安,让孩子不能将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
事实上,父母唠叨的内容大多是指向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没完没了地数落孩子,对他冷嘲热讽,就算说些表扬的话,也大多都是规劝式的“不许这样”、“不要那样”等,让孩子认为没有一点点自尊。同时,造成孩子心理叛逆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的唠叨,消极对抗,甚至和父母直接来场针尖对麦芒的大战,造成家庭紧张的局势。
一天课间,两个孩子进行了这样一番有趣的对话:
“嗨!昨天我妈妈又唠叨了一晚上,就因为我考试时不小心漏写了一个小数点,听得我头都变成了两个!”
“你那算什么呀,上次我考了99分,我爸爸还埋怨我没有考满分,为此拿着试卷唠叨了一整天呢!我当时真想昏过去,因为我越听越烦。”
教育界的一些专家认为,人无完人,世上更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苛求,无异于一直在耳边没完没了“嗡嗡”的苍蝇,让孩子心生厌烦,父母这样做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对他们的话无动于衷。
妈妈早早地起来,一边收拾房间,一边为李华宇准备早餐。6:30,牛奶、鸡蛋、面包准时端上桌,妈妈就开始一遍一遍地叫李华宇起床。妈妈叫了很多遍,一直到快7:00了,李华宇才从床上爬起来,就刷了刷呀,随便吃了两口早餐就应付了事了。
与此同时,从房间里传来妈妈的唠叨:“你这邋遢大王,天天把自己的房间搞得乱七八糟,每天给你“擦不完的屁股”。每天让你起床都得喊破嗓子才动,你这样怎么去上学啊?而且早饭也吃得囫囤吞枣,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胃要是坏了,看你怎么去上学。天天跟你说也没用。要是你每天起床早点的话,还用这么赶时间,也不会总是被老师批评你迟到了……”
李华宇对妈妈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出完喝完抓起书包,一溜烟儿就跑了。妈妈追在李华宇身后喊着:“着什么急呀,毛毛躁躁的,考试也这样,难怪成绩总上不去。哎,上学的东西都带齐了吗,别又落下什么了,真是不能让人省心……”
唠叨是中国父母教育孩子中最常见的错。很多父母受自身文化水平所限,不能直接在学习为孩子提供帮助,因此总是在孩子耳边唠叨,不是问孩子作业做完了没;就是问孩子有没有复习功课。实际上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干扰,还不如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据调查发现:经常唠叨,听的人根本不会往心走。这是因为长时间听同样的话产生了不在乎的心理。所以,身为父母,别把责任都推在孩子身上,平心而论,是不是自己的唠叨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失。
赵娟很喜欢看课外书,每当放学回家,她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少年文艺》或者《故事会》,或是各种各样的作文选。
妈妈一看见赵娟手上的课外书,就生气地说:“作业做完了吗?还看课外书,快去做作业。”赵娟赶紧回答:“我看完这篇文章,马上就去做作业,就10分钟。”“10分钟,你说的啊?”3分钟之后,妈妈又开始埋怨了:“看完了吗?还不赶紧做作业,又要写到晚上12点呀?”赵娟没有理她,而是继续看书,不过心里有点烦。
不一会儿,妈妈又埋怨:“你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人家一回家先做作业,你倒好,拿着课外书看个没完没了,作业写到深夜,时间不够用时就敷衍了事,这样怎么会提高成绩呢!”
每个孩子都知道回家要写作业,父母的唠叨往往会让孩子对写作业感到厌烦。虽然父母有责任对子女的不良习惯进行引导,但是如果没有注意方法而是一味唠叨,不但起不到引导孩子的效果,反而还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反复唠叨只会让孩子心生反感。慢慢地,父母不唠叨了,孩子长期依赖父母的唠叨,没了唠叨的提醒,自己做事也做不好了;唠叨还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并随之产生叛逆心理;随意性唠叨更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因此根本记不住你说的重点。所以,父母们请收起你们的唠叨,还孩子一个清净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