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变成走进孩子内心的魔力
每次参加同学的聚会,最常聊的就是孩子。“我们家的那个孩子太顽皮了”,“我儿子也那样,像是没长耳朵似的,你说什么他都当没听到”,我女儿更离谱,你说话她点头,你转过身去,她还是我行我素,气死你没商量”……
你是否也为孩子这样不服管教而头痛呢?其实,孩子不服管教的原因有很多,父母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则是很重要的因素。
语言是有魔力的,你的一句话,可以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关心,让你走进他的内心,彼此成为朋友,也可以疏远你们之间的关系,让孩子对你关上内心的大门。
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是当孩子无法满足父母的心愿时,许多父母便会感到悲观失望、心灰意冷,并在不经意间对孩子的未来加以否定。比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不认真读书或是不听自己话时,就气急败坏地说出一些令人泄气的话:“你这辈子完蛋了!”“你将来还会有什么出息呢?”“你还想考上北大,做梦吧!”
确实,说出这些话让父母很解气,但却对孩子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因为它很可能磨蚀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而当孩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人时,他怎么会好好读书呢?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孩子犯罪是因为长期生活在父母的蔑视中,对未来的信心受到了打击,产生了挫折感。于是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从而走向堕落,变得自暴自弃起来。不论孩子的年纪如何,父母对他的评价都是孩子最在乎的,父母对孩子前途的否定,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打击。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对父母的话更加在意。
李薇是一个初三的学生,父母都对她说:“你好好读书就行了,不要为其他的事情担心。”但是他们不知道,李薇的,成绩并不理想,每当考试失败的时候,她总是悄悄落泪,但是又不敢告诉父母。
初三上学期的期中考试结束了,李薇的成绩十分不理想,她的心理负担很重,害怕父母的批评和责骂,害怕亲戚朋友的笑话。但是可怕的事情终于来了,放学回家后妈妈问李薇:“期中考试的成绩怎么样?”李薇吞吞吐吐了半天,不敢把成绩告诉妈妈。这时爸爸走了过来,严厉地问李薇:“考得怎么样啊?不会说话吗?”李薇只好如实相告。
果然不出李薇的预料,爸爸妈妈得知了她的成绩非常生气。他们说:“我们给你好吃的好喝的,不让你做任何事情,你竟然考这么一点点,看来你这辈子完了,读完初中就去打工算了,考什么大学啊!”
面对父母的责骂,李薇默默地流着眼泪。说实话,李薇也付出了,每天她都在认真地学,可是……爸爸妈妈从来没有体会到她的感受,进步了不给予鼓励,退步了又非常不满,李薇的心一次又一次地被父母伤害。面对责骂,她不敢争辩什么,她害怕伤害了父母。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他们心里会很难受,他们希望父母给自己安慰和鼓励,而不是批评和指责,特别是否认孩子的未来,把孩子看得一无是处更是错误的。
许多父母对孩子有这样一种心理,那就是“恨铁不成钢,急死亲爹娘”。他们为孩子投入了许多金钱和心血,孩子的成绩却远离他们的期望,这确实是一件让人沮丧的事情。但是那也不必急着否定孩子的未来。因为一个人的前途和未来是难以预料的。如今的许多企业家,在童年的时候或是农家子弟,或是调皮捣蛋的“坏孩子”。
一个人能否有美好的未来;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有的孩子不会读书,但是擅长经营,有的孩子不会写作,但是擅长与人打交道。所以,父母不能轻率地否定孩子的未来,不管孩子目前多么平淡无奇,只要给孩子鼓励和认可,让孩子对未来抱着“前途大有可为”的信念,就会激起无穷的力量。
爱迪生、安徒生以及爱因斯坦等等,在孩童时期并不是父母眼中的聪明孩子。但是他们在父母的鼓励下,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非凡的成就。所以,请父母不要把孩子看扁了,不要把话说绝了。
心理学家在调查中发现,带有“傻瓜”、“没用的东西”、“废物”、“你这辈子完蛋了”等字眼的话语是最让孩子们感到恐惧和自卑的话。孩子之所以害怕父母或老师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他们的心理、意志是脆弱的,他们也希望得到肯定和支持,孩子在精神上阳光与否,取决于父母的话够不够激励;粗暴的呵斥只会让孩子觉得颜面扫地,无地自容。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年幼时成长起来的,有谁没在小时候出现过错误和问题呢?聪明的父母绝对不会否定孩子的未来,而是用指导的话语引导他们渡过难关。聪明的教育方式就是不挖苦自己的孩子。请抛弃一些负面的评论吧,向自己的孩子倾注更多的关爱。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和孩子一起探讨他们的“新发现”
孩子们常常会将在生活中的“新发现”告诉父母。这些所谓的“新发现”在成人眼里不值一提,然而它们对孩子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这不仅表明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而且表示他们在观察和思考。因此,我们应该赏识孩子的新奇发现,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分享发现新奇事物的快乐。
千万不要嘲笑孩子幼稚的“新发现”,也不要将孩子的发现当成可笑的游戏而忽略,而应该鼓励孩子,引导孩子发现更多的新事物。比如父母可以经常问问孩子:“今天有什么新发现吗?”诸如此类的引导性问题,可以提醒孩子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丁叮上幼儿园了,妈妈每天都会去接他放学。在回家的路上,妈妈会问孩子:“丁叮,今天幼儿园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而这时,丁叮就会把今天在幼儿园发生的某件事情讲给妈妈听。妈妈听丁叮讲完后会再问:“丁叮啊,你对这件事怎么看?从中有什么收获和发现吗?”于是,丁叮又把自己对事情的意见和想法说给妈妈听,而且经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丁叮说完,妈妈总是会夸奖他说:“丁叮真不错,观察得真仔细!”或是告诉丁叮:“这个发现很好!”在妈妈不断的引导和赏识下,丁叮逐渐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孩子一些不经意的发现,大人们会认为这有悖于成人的思维,与此同时不加以提醒,孩子很快就会忘记。因为孩子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事物,新事物的出现会将旧的“新发现”取而代之。所以,父母有必要对孩子常常提醒和提问,让孩子回忆事物的进程和探索其中,这样的教育对开发孩子的思维很有利。
“书看完了,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呀?”这句话可以很好地激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当你给孩子买回来积木之后,孩子可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堆积奇形怪状的东西,而不是玩具制造商所设计的标准玩法。而当孩子让你欣赏他的“杰作”时,你应该表示认可和称赞:“哇,这种新鲜的玩法很不错,再努力玩出新花样吧!”孩子听了你的称赞,一定会努力尝试新的玩法。
通过恰当的问题引导孩子去发现新的奥秘,鼓励孩子得到最后的结论。这样孩子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思维能力也因此得到开拓,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有一天,程杰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德国的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当他看到高斯8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著名的数学定理时,不禁觉得很震惊。刚刚八岁的儿子恰好在这时走了过来。于是他赶紧对孩子说:“你能帮爸爸一个忙吗?”“什么?”儿子歪着脑袋问。“1到100这100个数相加等于多少?你算算看。”
儿子随即拿起纸和笔就算了起来,嘴里还念叨着:“这么多,算起来太麻烦恶。”过了很久,孩子终于完成了那道题目,他舒了口气:“我的天啊,算了半天才得出结果,5050!”
“嗯,不错,答案很正确,但是时间太长了一点。你想不想知道一个更快的算法?”程杰问儿子。儿子兴奋地凑过去:“当然想啊!什么办法啊?”
“那你过来看看这样的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程杰于是在纸上写:1+100,2+99,3+98……孩子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那张纸上。不一会儿,孩子若有所悟地爸爸说:“我发现,从1加到100有50个101”
“是啊,儿子,你看这样是不是简单多了!”程杰对儿子说。
“嗯!的确是一个好办法啊!”儿子使劲地点头。
程杰鼓励着孩子,并说道:“其实这是一个和你同龄的外国小孩发现的,他叫高斯。你能发现说明你也很棒,只要坚持下去,爸爸认为会有更多的发现等着你!”孩子坚定地告诉爸爸:“我一定要向他学习!”
孩子大脑发育最好的时间段是幼儿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着极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作为父母,应当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孩子,及时看到孩子的新发现,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并给孩子赞赏和鼓励,让孩子学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
赏识孩子的新奇发现,就要求父母多关注孩子。假如小孩看完一本连环画后就将这本书随手丢在一边,父母对此也不闻不问,孩子还能有什么发现呢?假如父母问问孩子:“看完这本连环画有什么想法和发现呢?”孩子或许就会将自己的“高见”娓娓道来。长此以往,孩子会培养一种留心观察事物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遇到疑问,他们会自己思考答案。孩子的观察力和探索能力也因此得到培养。
每个孩子都有一双慧眼,而父母更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孩子的慧眼,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和激励孩子,让他们在观察和探索事物的过程中,享受到求知的快乐,他们就会给我们一些令人惊喜的发现。
用故事和孩子进行心灵间的交流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不是训斥孩子,就是讲言过其实的大道理。不要忘了,你面对的是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而不是下属。而且这样做的效果真的好吗?
虽然你怒气冲冲地教训了孩子,可是孩子不一定会改正错误。父母的责备可能会让孩子一时反省,但你会发现,下次孩子还是照旧,于是父母不断地重复“大道理”,但孩子就是不断地重复犯错。
大道理是要讲的,孩子也是要管的,只是父母得用心学习一些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前面的章节我们提过,陪孩子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亲子活动。同样,父母可以把大道理藏在小故事里,讲给孩子听。
给孩子讲讲故事,是最好的亲子互动,远远强于陪孩子一起看电视节目。父母可以利用饭后或假日轻松的时间,陪他们天马行空地聊天,讲一个简单的故事,和孩子分享一本童书,寓教于乐。
对于12岁之前的孩子,父母更要多抽一些时间来陪他聊天,多讲一些故事给他听,比如寓言故事,孩子容易理解。孩子也许喜欢反复听一样的故事,此时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在此提供一个方法,即试着玩故事。针对孩子关注的或喜欢的角度,轮流扮演故事里的角色,陪孩子玩不一样的游戏。在有趣的互动过程,以及多变的故事情节中讨论彼此的心得。如此的互动,不但能增加孩子的创意,也是最好的心灵交流时刻。
小王三岁的儿子不知为什么突然不喝牛奶了,一直持续了两三个月,小王始终没有办法。有一天,儿子告诉爸爸,他晚上做了一个可怕的梦。小王随口说:“你要是每天喝点儿牛奶,就可以不做梦了”。儿子听了以后,居然每天都追着爸爸妈妈要牛奶喝。
“牛奶事件”启发了小王,孩子从小就喜欢听故事,总是叫爸爸妈妈给他讲故事听,由于年纪小,孩子总是把故事里的情节当真。于是,小王以儿子的言行为蓝本,把想要告诉孩子的道理编进故事里,有空就讲给儿子听。什么懒虫王国的故事(儿子赖床不肯早起的时候),脏贝贝冒险记(儿子不爱洗手的时候),不上幼儿园的小白兔(儿子不肯去幼儿园的时候)等等。刚开始,孩子并没有把故事中的人和事同自己联系起来,但听了几次后多少有点明白了爸爸的“指桑骂槐”之意,爸爸也总是提示着孩子把故事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开始小王有些担心,怕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意图会反感或是觉得不好意思,但让小王开心的是,孩子并没有像以前那样难于管教,反而是默默地接受了。过了半年,他还会编个小故事说说爸爸妈妈的错误呢。
上述故事中小王爸爸的做法,其他父母也可以借鉴一下。虽然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但是他们并不傻,他们能感受到父母的喜怒哀乐,也会随着年纪的增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做错了事,会怕父母责怪,也会讨厌父母没完没了的说教。换个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可能效果会更好。
孩子的成长记忆,是依靠生活点滴的经验累积而成,任何父母都不希望孩子长大以后回忆起童年时,发现全都是父母的训斥与不满。太过严厉的管教,会让孩子与父母产生距离,虽然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谁都不希望自己养大的孩子总是提心吊胆地与父母相处,甚至谨言慎行,导致尊敬有余而亲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