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40096500000015

第15章 弟子规(4)

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看见他人罪恶的时候,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刻改掉;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

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时,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饮食不如他人时,用不着担心、郁闷。

【师说】

本则从说话和自身修养两个角度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说话的方法,即要注意语速、突出重点和吐字清晰。二是不要去参与、传播议论人的是非话。正所谓“祸从口出”,这样的话,很容易引起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三是加强品德修养,能够自觉地学习好的,改正不好的。四要重视德学和才艺,不要过多地重视衣服和饮食,即希望每个人加强内在品质的提高,不要贪图享受和爱慕虚荣。

【名言集萃】

有关心灵美的名言俗语:

①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

②外表美的缺陷可以用内心美来弥补,而心灵的卑劣却不是外表美可以抵消的。

③有善心,才有善言。

【故事链接】

柳公权拜师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十二岁即能读诗写文章,并写得一手好字,被称为神童,因此他渐渐骄傲起来。

一天,柳公权在树下写字。这时过来一位卖豆腐脑的老人,柳公权得意地拿着自己写的字,对老人说:“老爷爷,您看我写得棒不棒?”老人说:“这字写得就像我的豆腐脑一样,软塌塌的,没有筋骨。”柳公权很不服气,硬要老人写个字看看。老人说:“我写不好字,可有人用脚都比你用手写得好,不信你明天进城去看看。”

第二天,柳公权来到县城,一进城门就见北街的大槐树上挂了一个幌(huǎng)子,上书“字画汤”三个大字,树下围了许多人。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者,光着双脚,坐在地上,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着笔写对联,写得非常好。柳公权看了既惭愧[1],又敬佩[2],要拜他为师,并请教他写字有什么秘诀[3]。这个老人用脚提笔写道:写完八缸水,染黑一池水,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说:“我生来没有手,用脚写了50多年,现在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听了,很有感触,从此发奋努力,终于独创出中国书法中的“柳体”,成为一代大书法家。

注:

[1]惭愧: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

[2]敬佩:敬重佩服。

[3]秘诀:不为人知的,解决问题的巧妙办法。

闻过怒 闻誉乐

【原文】

闻过怒,闻誉乐【闻:听。过:错误,过失。怒:生气。誉:称赞,赞美。乐:高兴。】。损友来,益友却【损:原意是损坏,这里相当于“坏”。损友:坏的朋友。益友:好的朋友。却:退。】。

闻誉恐,闻过欣【恐:惊恐,害怕。欣:快乐,喜悦。】。直谅(liàng)士,渐相亲【直谅士:正直诚实的知识分子。谅:诚信。亲:亲近。】。

无心非,名为错【心:心思,意念。非:用作动词,做坏事。名:名称,原是名词,这里作动词,称,叫做。错:过错。】。有心非,名为恶(è)【有心:有意为之。恶:罪恶。】。

过能改,归于无【过:过错。无:没有。】。倘(tǎng)掩饰,增一辜(gū)【倘:倘若,如果。掩饰:使用手法来掩盖缺点、错误。增:增加。辜:罪。】。

【译文】

听见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称赞自己就高兴,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如果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没有这些优点,只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我的过错时,心里却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

不小心犯了过错,能勇于改正,错误就会越改越少,渐归于无过。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反而又增加一项掩饰的罪过了。

【师说】

本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鲜明的对比,强调正确面对批评和表扬的重要性;二是在生活中不要故意做错事、做坏事;三是正确面对错误,要做到知错能改。

此则中讲的三条内容,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只有做到正确面对批评、表扬、错误,才能避免我们的人生之旅误入歧途,才能确保人生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航道行驶。

【名言集萃】

有关正确面对错误的名言警句:

①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②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④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遮掩错误就是躲避真理。

——******

【故事链接】

魏徵直谏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统治的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当时有一位大臣,名叫魏徵,一向直言不讳[1],对唐太宗的不当做法,总是提出批评。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就问他:“不知道陛(bì)[2]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就是那个魏徵!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3]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4]地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徵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

魏徵的敢言直谏,避免了唐太宗在许多决策上的失误,从而形成了贞观年间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国富民强的“太平盛世”。

注:

[1]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讳,避忌,隐讳。

[2]陛下:对国王或皇帝的敬称。

[3]侮辱:欺侮羞辱。使人的人格和名誉受到损害。

[4]一声不吭:一句话不说。

凡是人 皆须爱

【原文】

凡是人,皆【皆:都。】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覆:盖住。载:承载。】。

行高者,名自高【者:……的人。自:自然。】。人所重,非貌高【重:尊重。貌:容貌。】。

才大者,望自大【才:才能。望:名望,声望。】。人所服,非言大【服:敬佩,信服。言大:说大话。】。

己有能【己:自己。能:才能,能力。】,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zǐ)【人:别人。轻:轻易。訾:毁谤,非议。】。

勿谄(chǎn)富,勿骄贫【谄:巴结,奉承。富:富有的人。骄:骄傲自大。】。勿厌故,勿喜新【厌:讨厌。故:旧的。】。

【译文】

只要是人,都要相亲相爱。大家都生活在同一蓝天下,同一大地上。

德行高尚的人,他的名望自然也高。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好。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高,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因为他说大话。

自己有才干能力,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不要轻易非议而贬低别人。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要不厌恶、嫌弃亲戚老友,也不一味喜爱新人新朋友。

【师说】

“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这个“众”,我们此地讲的是众人;除了人之外,你还能扩展到动物、植物。三字连起来讲,简单地说就是广泛地爱护众生。联系我们自身,就是提倡我们每个人均要具备宽广的胸襟,拥有一颗博爱的心灵,做到人我一体,放下私心,关怀所有人,爱天下人就像爱自己一样。

本则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人。二是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受人敬重依靠的不是好的容貌和说大话,而是要有受人敬重的德行。三是正确对待身边的人,不以贫富衡量人,不喜新厌旧。

【知识卡片】

趣说“爱”

繁体的“愛”字,中间一个“心”,外面一个“受”,意味着爱需要发自内心,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而不是控制对方一定要跟着自己的方向走。假如是强迫对方一定要听你的话,这就变成了控制,所以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才行。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能变成和谐的世界。

【故事链接】

教诲[1]

一天下午,著名企业——巨象集团总部大厦楼下的花园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修剪低矮的灌(guàn)木。

突然,一团卫生纸抛落在刚剪过的灌木上。白花花的卫生纸在青翠的灌木上显得特别刺眼。老人抬眼望去,是坐在花园边一张长椅上的一个中年妇女扔过来的。中年女人一边对身边的孩子说着什么,一边满不在乎地看着老人。老人什么也没说,捡起那团纸丢进了旁边的垃圾筒。

这时,又一团纸飞了过来。“妈妈,您要干什么?”儿子奇怪地问。中年女人只朝他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吱声。这次,老人仍然没说什么,走过去又将那团纸放进了垃圾筒。可是,老人刚拿起剪刀,第三团纸又落在了他眼前的灌木上。如此这般,老人一连捡起了中年女人扔的六个纸团,但他始终没有流露出不满和厌烦的神色。

“我希望你明白,如果你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只能跟这位老园丁一样没出息,只能干低贱[2]、卑微的工作!”中年女人指着老人在教育儿子。

这时,老人才明白,中年女人生气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她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而自己成了她“现身说法”的“活教材”。

老人听到了中年女人的话,放下剪刀走过去说:“夫人,这是巨象集团的私家花园,按规定只有集团员工才能进来。”

中年女人掏出一张证件朝老人晃了晃,趾(zhǐ)高气扬[3]地说:“我是巨象集团的部门经理,就在这座大厦里工作!”

“我能借你的手机用一下吗?”老人沉思了一会儿说。

中年女人极不情愿地把手机递给老人。老人拨了一个号码,简单地说了几句话。中年女人又乘机教育儿子:“你看这些穷人,这么大年纪了,连个手机也买不起。你今后千万要努力啊!”

这时,中年女人突然看到巨象集团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急匆匆地跑了过来,满脸堆笑地迎向老人,毕恭毕敬[4]地站好。老人指着中年女人对他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巨象集团的职务。”“是!总裁先生。我立刻按您的指示去办!”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应声答道。

老人走到男孩面前,抚摸着他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孩子,我希望你明白,虽然你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你首先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

注:

[1]教诲:教训,教导。

[2]低贱:地位低下卑贱。

[3]趾高气扬: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4]毕恭毕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人不闲 勿事搅

【原文】

人不闲,勿事搅【闲:空闲。搅:打扰,扰乱。】。人不安,勿话扰【扰:扰乱,搅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别人。短:短处,缺点。切:切忌。揭:揭露。】。人有私【私:隐私。】,切莫说。

道人善【道:说。善:名词,善行。】,即是善【善:动词,行善。】。人知之,愈思勉【之:代指“善”。愈:越,更加。勉:尽力,努力。】。

扬人恶【扬:宣扬。恶:名词,罪恶,不良行为。】,即是恶【恶:动词,做坏事。】。疾之甚,祸且作【疾:厌恶,憎恨。这里相当于“批评、指责”。甚:厉害,严重。祸:灾害,祸害。且:将要。作:开始。】。

善相劝,德皆建【善:行善。劝:劝勉。德:品德,德行。】。过不规,道两亏【过:过错。规:告诫,规劝。道:道德,品行。亏:欠缺,短少。】。

【译文】

人家不得空闲,不要用事去打扰他;人家心情不好,也不要用话去打扰他。

别人的缺点,不要去揭露;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去张扬。

宣扬别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在行善,因为别人知道了,就会更加努力行善。宣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等于自己在做坏事。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祸害就要发生了。

善行能相互劝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过错而不相互告诫(jiè),双方的品行都会留下缺陷(xiàn)。

【师说】

本则围绕“扬善去恶”,主要讲与人相处时应该做到四点:一是在别人“不闲”“不安”的时候,不要去打扰别人,意在告诫我们与人交往,需根据别人的情况而定,要时刻为别人着想。二是不要去揭露别人的缺点和隐私。三是通过对比,强调“道人善”的好处和“扬人恶”的坏处。四是告诫我们,要通过相互劝勉,建立良好的德行。

努力做到以上四点,就能“扬善去恶”,就能塑造个人良好的品德。

【名言集萃】

有关善恶的名言警句:

①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左丘明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③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

——罗曼·罗兰

④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

——罗曼·罗兰

【故事链接】

管鲍(bào)之交

齐国的国君齐桓(huán)公是诸侯国中的霸主。齐桓公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有两个得力的助手——管仲和鲍叔牙。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政治家,而他的成功是和鲍叔牙谦虚让人的品德分不开的。

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他们互相帮助,真诚相待。长大以后,他们一同去齐国谋生。当时齐国的国君齐襄(xiāng)王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公子纠(jiū),一个是公子小白。说来真巧,管仲和鲍叔牙分别当了他们两人的老师。齐国发生内乱,齐襄王被杀死,谁来当新国君呢?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便争起来。结果公子小白当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

为了治理好国家,齐桓公问鲍叔牙有什么高见。鲍叔牙说:“您需要一个才智过人的贤人来帮助。”齐桓公说:“难道还有比您更能干的人吗?”鲍叔牙肯定地说:“有,就是管仲。”“管仲?!”提起管仲,齐桓公便咬牙切齿。原来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王位的时候,为保公子纠做国君,有一次,管仲躲在树林中向公子小白暗射了一箭,幸好射在衣带的铜钩上,公子小白才没受伤,所以结下了一箭之仇。鲍叔牙说:“管仲的才能超过我十倍,您要是不记前仇,真心实意请他来,不但能治理好国家,恐怕其他各国也得听您指挥呢!”他说服了齐桓公,设法把管仲请来。管仲见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非常信任他,就决定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了。

管仲在齐桓公的支持下,对齐国进行了一番改革。几年时间,齐国就富强起来,此时为了让管仲充分发挥才能智慧,鲍叔牙却谢绝挽留,悄悄地离开了齐桓公和管仲。他的为人令大家钦(qīn)佩[1],管仲说:“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后来人们常用“管鲍之交”“管鲍遗风”来称赞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

注:

[1]钦佩:尊敬佩服。

凡取与 贵分晓

【原文】

凡取与,贵分晓【取:取得。与:给予。晓:明白。】。与宜多,取宜少【宜:应该,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