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赶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只好到景丑家里去借宿。
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关系,在外有君臣关系,这两种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恩为根本,君臣之间以恭敬为根本。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人把仁义的道理讲给齐王听,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的。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君王哪里值得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陈述给齐王,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丑说:“不,我说的不是这个。礼经上说过,父亲召唤,不等到应‘诺’,‘唯’一声就起身;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应起身。可您呢,本来就准备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吧。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其一是爵位,其二是年龄,其三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民间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依仗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要亲自去拜访他们。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现在,天下各国的疆域都差不多,君王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别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随便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
【师说】
文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孟子形象。当齐王几次派人来请他前去的时候,他都借故推脱了。孟子这样做的意思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要求当政者的君王能够“尊贤使能”,“尊德乐道”,礼贤下士,主动放下自己尊贵的架子而启用贤才,甚至拜贤才为老师,就像商汤王对待伊尹、齐桓公对待管仲那样。其实,这也是儒学在用人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他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思考。
【知识卡片】
文中所说的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就是孟子自己。因为在《公孙丑上》里,当公孙王提出把管仲来和孟子相比时,孟子已经说过,自己根本不屑于与管仲相比。比都不愿意比,当然就更不愿意做了。
【故事链接】
张松劝谏刘璋
益州牧刘璋听说曹操占领了荆州,便派遣张松到荆州向曹操致敬示好。尽管张松生得矮小,且性格放荡不羁,但很有见识。曹操不把张松放在眼里,没有礼待张松。曹操的主簿杨修提醒曹操要重用张松,但曹操不以为然。张松因此怨恨曹操,回到益州便劝刘璋接纳刘备,拒绝曹操入境。刘璋听从了张松的意见,结果刘备从此逐渐走上了强盛的道路,并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曹操因为偶然的一次失礼于人最终导致了天下三分的结果。
滕文公为世子
【原文】
滕文公为世子【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成覸(jiàn):齐国的勇士。】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子学生。】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滕:滕国,诸侯国。】,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厥疾不瘳【瘳(chōu):病愈。】。’”
【译文】
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宋国时拜访了孟子。孟子给他讲善良是人之本性的道理,话题不离尧舜。
太子从楚国回来,又来拜访孟子。孟子说:“太子不相信我的话吗?道理都是一致的啊。成覸对齐景公说:‘他是一个男子汉,我也是一个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假如把疆土截长补短也有将近方圆五十里吧,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说:‘如果药吃下去不能使人头昏眼花,那病是不会痊愈的。’”
【师说】
“不忍人之心”的善良本性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的基础,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称尧舜”,这是非常清楚的了。
滕文公再次拜访孟子时,孟子引述他人的一番对话,其目的是为了鼓励滕文公要有实施仁政的勇气。因为,古往今来,不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圣贤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得到。在孟子看来,滕国虽小,但折算起来也有方圆五十里国土,只要是施行仁政,是照样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的。
【知识卡片】
“道性善”和“称尧舜”是孟子思想中的两条纲,而这两方面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道性善”就是宣扬“性善论”。“性善”的正式说法,最早就见于这里。“称尧舜”就是宣扬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孟子口口声声所说的“仁政”,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故事链接】
事半功倍
战国的时候,大思想家孟子有很多学生。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的百姓必定十分欢喜,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施行仁政最好的时机呀!”
陈代曰
【原文】
陈代【陈代:孟子的学生。】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枉:屈。】尺而直寻【寻:八尺为一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田:打猎。】,招虞人以旌【招虞人以旌:虞人,狩猎场的小官。古代君王有所召唤,一定要有相应的标志,旌旗是召唤大夫的,弓是召唤士的,若是召唤虞人只能用皮冠,所以这个虞人不理睬齐景公用旌旗的召唤。《左传·昭公二十年》曾经记载过这件事,孔子对这个虞人有所称赞,所以下文孟子说到“孔子奚取焉”。】,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不忘:不忘本来是常常想到的意思,虽然常常想到自己“在沟壑”和“丧其元”的结局,但并不因此而贪生怕死。所以,这里的“不忘”也可以直接理解为“不怕”。】在沟壑【壑(hè):坑谷,深沟。】,勇士不忘丧其元【元:首,脑袋。】。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赵简子:名鞍,晋国大夫。】使王良【王良:春秋末年有名的善于驾车的人。】与嬖奚【嬖(bì)奚:嬖,宠爱。奚,人名。一个名叫奚的受宠的小臣。】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反命:复命。反同“返”。】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范我驰驱:使我的驱驰规范。“范”在这里作动词,使……规范。】,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诡遇:不按规范驾车。】,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不失其驰,舍矢如破:引自《诗经·小雅·车攻》,意为按规范驾车,箭放出就能射中目标。】。我不贯【贯:同“惯”,习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合作。】,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译文】
陈代说:“您不去拜见诸侯,似乎太拘泥于小节了吧。如今您去拜见诸侯,大则可以实施仁政,使天下归服;小则可以称霸诸侯。况且《志》上说:‘弯曲着的尺子一尺长,伸展开来就有八尺。’您也可以这样以屈求伸啊。”
孟子说:“从前齐景公去打猎,用旌旗召唤猎场的管理员,那个小官因为他召唤的方式不对而不予理睬。齐景公想杀了他,他却一点也不怕,因而受到孔子的称赞。所以,有志之士不怕弃尸山沟,勇敢的人不怕丢掉脑袋。孔子认为那猎场管理员哪一点可取呢?就是肯定他因召唤不当就不去的精神。如果我不等到诸侯的召唤就自己上门去,那是什么行为呢?况且,你所说的弯曲的尺子一尺长,伸展开来就有八尺的说法,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如果只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是弯曲着八尺长,伸展开一尺,那也是有利益的啊,难道也可以去做吗?从前赵简子命令王良为他所宠爱的名叫奚的小臣驾车去打猎,结果整整一天没有打着一只猎物。奚回去后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不会驾车的人了!’有人把这话告诉了王良,王良便对奚说:‘请让我再为您驾一次车。’奚勉强同意了,结果一个早上就打了十只猎物。奚回去后又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会驾车的人啊!’赵简子说:‘那我就让他专门为你驾车吧。’当赵简子征求王良的意见时,王良却不肯干了。他说:‘我按规范为他驾车,他一整天都打不到一只猎物;我不按规范为他驾车,他却一个早上就打了十只猎物。《诗经》上说:按照规范驾车去,箭一放出就中的。我不习惯为他这样的小人驾车,请您让我辞掉这个差事。’驾车的人尚且羞于与不好的射手合作,即便可以打到堆积如山的猎物也不干。如果我现在背离自己的正道去追随那些诸侯,那又是为了什么呢?况且,你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扭曲自己使自己背离正道的人,是不可能让别人正直的。”
【师说】
陈代为孟子出了一个以屈求伸的主意。认为“枉尺而直寻”,先弯曲自己,哪怕显得只有一尺长,有朝一日实现抱负,再伸展开来,就可以有八尺长了。
对于陈代的劝告,孟子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通过讲故事表明了自己的思想。孟子以齐景公时的管理猎场的小官和赵简子时驾车的王良为范例,说明了君子在立身处事上不能苟且,不能搞机会主义的道理。因为,“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把自己弄得弯曲起来,扭曲了人格,是不可能去让别人正直的。所以,孟子坚决不同意陈代的主张,而以“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方正刚直为行为主张。
对于现代人来说,孟子的这一思想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知识卡片】
齐景公,姜姓,名杵臼。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他是春秋后期的齐国君主,他的大臣中有相国晏婴、司马穰苴以及梁邱据等人。齐景公既有治国的壮志豪情,又贪图享乐。作为君主,他不愿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与此相应,他的身边就必有不同的两邦大臣:一邦是治国之臣,一帮是乐身之臣。齐景公也和历史上许多君主一样,运用如此的治国用人之道。
【故事链接】
弯腰的哲学
在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孟买学院,它的正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门高一米五,宽四十厘米。一个成年人进去,必须侧腰弯身,否则只有碰壁了。
这是佛学院为新生上的第一课。所有新来的学生,都会由他的老师带领着来到这个小门,让他进出一次。很显然,所有的人都必须弯腰进出,尽管有些不雅,但却达到了目的。老师教育大家说:“大门进出当然方便,而且可以让人很体面很有风度地进出,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进入的地方没有很宽阔的大门,或者有的大门不是可以随便进入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侧身、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进入,否则你只能被挡在墙外。”
离娄之明
【原文】
孟子曰:“离娄【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之明、公输子【公输子:人名,即公输班(“班”也被写成“般”“盘”),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约生活于鲁定公或者哀公的时代,年龄比孔子小,比墨子大。事迹见于《礼记·檀弓》《战国策》《墨子》等书。】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事迹见于《左传》《礼记》《国语》等。】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闻:名声。】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不愆(qiān)不忘,率由旧章:引自《诗经·大雅·假乐》。愆,过失。率,遵循。】。’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揆(kuí):度量。】,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天之方蹶,无然泄泄(yì):引自《诗经·大雅·板》。蹶,动。泄泄,多言,话多。】。’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非:诋毁。】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