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40096500000093

第93章 左传(9)

子产回答说:“由于我国地方狭小,夹在大国的中间,而大国索求贡纳物品又没有定时,因此不敢安居,尽量搜索我国的财物,随时来朝见贵国。碰上你们的国君没有闲暇,不能见面;又没有得到命令,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接见。我们既不敢把财物送进去,又不敢把它露在外面。要是把它送进去了,那就成了你们国君府库中的财物,没有把它陈列在庭中献给你们的国君,我们是不敢送进去的。要是把这些财物露在外面,又怕它因晴雨不常而腐烂损伤,从而加重我国的罪过。我听说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宫室矮小,没有什么楼、台、亭、阁,却把诸侯住的馆舍建得又高又大,同文公的寝宫一样。仓库和马棚都修得好好的,司空又及时地修治道路,泥水匠也按时来粉刷墙壁。诸侯各国的宾客来了,管柴薪的人在庭院中设置照明火把,有仆人在馆舍巡逻,车马有一定的地方安置,宾客的仆从有人代为服役,管车的官为车轴涂油,清扫的人、看守牛羊的人、喂马的人,各自做他分内的事;各个部门的官吏,各自陈列出待客的物品。文公不让宾客久留,因而也不荒废宾客国内的事;忧乐和宾客同享,事有不完善的派人巡查;宾客不知道的事情,他教导;宾客不周到的地方,他体谅,因此宾客到了晋国,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不顾虑灾祸,不怕盗贼,也不担心气候炽热或潮湿。现在铜鞮的宫室方圆数里,而诸侯住在奴隶住的房子里,大门进不了车,而又有围墙拦着,无法越过。盗贼公开行动,瘟疫流行不设法预防。宾客要会见晋君没有一定的时间,接见的命令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假如不能把墙壁拆毁,这就没有地方收藏我们的财物;如果财物损毁了,那就加重我们的罪过了。我请问您,将对我有什么指示?虽然你们国君有鲁国的丧事,同样也是我国的忧伤。如果能够得到晋君接见进献贡物,我们会把围墙修好再走的,那就是晋君的恩惠了,我们还害怕修围墙的辛劳吗?”

士文伯回报。赵文子说:“完全正确。我们实在不好,用奴隶居住的地方去接待诸侯。这是我的过错。”他派士文伯去向子产道歉。

晋平公用隆重的礼节接见郑简公,举行丰厚的宴会表示友好,然后送他们回去。于是改建了诸侯住的馆舍。

叔向评论这件事情说:“辞令不可以废止就是这样的啊!子产善于辞令,诸侯都沾了他的光。怎么能够放弃辞令呢?《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上说:‘辞令和协,民众团结;辞令动听,民众安定。’这就是懂得善于辞令的好处啊。”

【师说】

春秋末年,郑国作为处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的弱小国家,在夹缝中求生存,经常是夏朝晋而冬朝楚,处境十分艰难。但在子产作执政大臣之后,郑国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很大成绩。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子产陪同郑简公到晋国朝聘,晋平公托故不见。晋国作为盟主,对郑国这个诸侯小国态度轻慢,馆舍简陋狭窄,使郑国带去纳贡的礼物无法安置。子产断然命人拆毁馆舍的墙垣,使车马得以进馆。当晋平公派士文伯来责问子产时,子产不卑不亢地申明自己的理由和态度,句句针锋相对,义正而不阿,词强而不激,使士文伯无言以对,赵文子和晋平公也为之折服,虚心接受意见,向子产谢罪,对郑简公重新礼遇。子产凭自己的机敏和辩才为郑国争得了尊严,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本篇再次宣扬了语言辞令在交际活动中的巨大作用。

【知识卡片】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故事链接】

毛泽东引“诗”

毛泽东在1915年写了一则征友启事,以征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启事的最后一句是:“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前句化用《诗经·小雅·伐木》中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后句则脱胎于《诗经·小雅·正月》中的“将伯助予”句。这一引用使诗显得典雅而富有文采。

1965年夏天的一个周六,毛泽东在去北戴河的列车上与身边的工作人员闲谈,当得知服务员姚淑贤因在列车上工作而影响了她与男朋友的约会时,向小姚表达了歉意和关心。晚上,毛泽东将一首写好的诗交给小姚,让她拿回去给男朋友看看。原来毛泽东抄写的是《诗经·静女》中的一段:“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她的男朋友看到毛泽东亲笔写下的这首古代情诗时,被主席的细腻和关心所感动。他更加支持女友做好服务工作。

求友求偶,友情爱情,皆使伟人怦然心动。《诗经》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昭公二十年 子产论政宽猛

【原文】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大叔:游氏,名吉,郑简公、定公时为卿。】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鲜:少。】死焉。水懦弱,民狎【狎(xiá):轻视。】而玩【玩:玩弄。】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取人:劫取行人。一说“取”,通“聚”。】于萑苻【萑苻(huán pú):泽名,即圃田泽,在今河南中牟西北。】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这四句诗和下面所引六句诗是连在一起的,为《诗经·大雅》中《民劳》篇的第一段。】:‘民亦劳止,汔【汔(qì):庶几,表示希望。】可小康,惠此中国【中国:指中原,即今陕西中部一带,当时是周的腹心地区。】,以绥【绥:安抚。】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从:通“纵”。】诡随【诡随:不顾是非盲目追随别人,也就是“小恶”。】,以谨无良,式【式:语助词,无义。】遏【遏:制止。】寇虐,惨【惨:语助词,犹“曾”“乃”。今本《诗经》作“憯”。】不畏明【明:法律的严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能:意即安抚。】迩【迩:近。这两句诗是总结上面八句的。】,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竞:争竞,急躁。】不<;纟求>;【<;纟求>;(qiú):缓,拖沓。见《诗经·商颂·长发》。】,不刚不柔,布政优优【优优:宽和。】,百禄是遒【遒(qiú):集聚。】。’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译文】

郑国子产有病,对子太叔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会做执政大臣。只有有德的人能够行宽政使百姓服从,那德行次一等的人就不如采取严厉的政策。打个比方,火势很猛烈,人们看见就畏惧,所以很少有人被火烧死;水性很柔弱,人们对它满不在乎,所以很多人被水淹死。因此行宽政很难。”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

太叔执政,不忍心行猛政而行宽政。郑国的盗贼很多,在萑苻劫取行人。太叔后悔行了宽政,说:“我早听了先生的话,就不会弄成这样。”于是调动步兵攻打萑苻的盗贼,把那些人全都杀了。盗贼也就稍稍收敛了一些。

孔子说:“好啊!施政太宽百姓就会轻慢,轻慢就用猛来纠正。施政太猛百姓就要受摧残,受了摧残再施以宽政。以宽调剂猛,以猛调剂宽,政治因此平和。《诗》说:‘老百姓太劳累了,让他们能够稍稍安宁,虽然受恩惠的是中原一带,四方国家也会闻风归顺。’这是说施以宽大的政策来安抚老百姓。‘对小恶不要宽容放纵,坏人就会约束收敛;对盗贼暴行坚决制止,难道他们就不怕法律的严明?’这是说用猛政来纠正偏差。‘怀柔了远方,安抚了国内,周王室得到巩固安定。’这是讲的行宽猛相济的平和政策。《诗》又说:‘不过急也不过缓,不威猛也不软疲,施政宽和,各种福禄都会在这里聚集。’这是说平和到了极点。”

待到子产死后,孔子听了这个消息,流着眼泪说:“子产是古时能够给百姓留下恩惠的那种人啊!”

【师说】

子产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在他执政期间,使郑国这样一个小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空间。本篇写子产在病重时向继任者子太叔托付国政,并介绍自己的执政经验,即要根据情况来确定政策的宽猛。宽政和猛政,相当于王道和霸道,都是古代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手段,子产用水与火作比喻,形象地阐发了二者的关系。子产死后,子太叔执政,没有遵从子产的遗嘱,开始不忍猛而宽,结果引起社会动乱,后来他转而实行猛政,采取严厉镇压措施,使动乱局面稍稍得到控制。他们的做法符合儒家思想,受到孔子的赞扬,并进一步从中总结出“宽猛相济”的政治主张,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知识卡片】

子产主张的“猛政”,实际就是法治,严法酷刑、统治人民。他是早期法家的先驱人物。

【故事链接】

孔子拜访老子

鲁国都城通往东周王城洛邑的大道上,一辆马车急急前行。车上坐着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他相伴的只有一名车夫。这位年轻人就是孔子,他要前去拜访老子。两人见面后,老子一劝孔子不要喜欢议论别人,二劝他忘掉自己,三劝他去掉骄气多欲和故作姿态。老子以长者的身份循循善诱,孔子则执弟子之礼虚心领教。告别老子后,孔子对老子推崇不已,称他是乘风云直上青天的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