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
40388000000029

第29章 明代游记(5)

余方细听溪声落平田,而舟人已指点东山在数行松树间。散发披襟,寻谢公,见晋朝两石将军,高约一丈五,一神气安闲,一威武作色,须眉如戟,各执长剑,各披虎甲,腰玉环,一剑作龙形,一剑作钟形,臂结束,帽下皆悬一带束紧,玉环之上,更有一束。寺僧云:“常走入村间,今半身在泥草中。”余尽搜而得之。初入岭,奇松十树,有二大石,正襟危坐,松枝倒舞,悬百尺而下垂田亩,闻环佩音。一松折躬而上,最奇峭。先是,风倒一枝,枝犹在下。去年雪压一枝,枝在上,作蟠舞势,更可惋痛。此为小石门云。累累而坐者,西眺峰峦,八松蟠卧,则大石门。国庆戒碑立其上,稍上为洗屐②池。池弯月形,四环一涧,池中勺水,经旱不竭。余自天台来,无日不著屐,兹游独晴,又晚霁。自此为蔷薇洞、更衣亭、荷花池亭。池塘尚有茭草,而路旁无洞。闻当年四面惟蔷薇花,结为洞,挟妓游此,故云。洞前后五松,一松倒垂势直,从西眺望,状若交颈洞口。摸索五干,其上独瘦舞腰肢,疑美人影落。再上为龙牙石者二,左牙尤逼肖。上顶一小塔,亦晋朝物。小桥听涧声暗度,一松和之。殿前老梅一枝,山径渐深,湖如片镜。

抵僧房,行二里,无一人。遥望僧房,楼上闲看山头,以手招之而出,为太虚上人。登其楼,见楼右之巅,有屋三楹,太傅祠也。文靖中,康乐公左,袭封康乐公右,皆长髯,风吹须动。闻有百鸟图,以谷掷之,仅存其粃。又有嗣封公浴图,赤身裸立,修髯过腹,惜乎不见。旧有古钟,钟毁,铸为邑塔顶。惟殿后高岗,晋永平元年僧法兰书“棋墅”一字,可珍。若“东眺”、“西眺”二碑隶字,不知何人所书,笔亦奇古。余拜太傅公墓,上西眺崇岗,见戚家山、王家渭山,坐于江面。山一从嵊,一从上虞;一从董浦、汤浦,一从蒿坝。为琵琶州,水港环流,结成琵琶之形,而水方没涧,隐于泥,其声静悄可听。太傅自山顶骑马巡山,路皆平旷,曰调马路。余自寻大石门而下,浮上东眺,见鸦尖山下有灵芝湖。游人皆自西眺止,余在山巅,正观落照。舟移数十步,观泗州州亭,坐指石崇岩中,而一石雄踞临江,即眺石也。行廿里,瞻顾不绝,抵上浦。人家杂红雾中,落照余霞数道。十里,游仙,又十里,即蒿坝云。桥壁五里,壁有夜光,见壁下持灯者。月照帆影,波容零碎。至东关过舟,留一隙观树。

【注释】

①上虞、龙珠山:皆山名。

②屐:一种登山的木鞋。

【赏析】

这是一篇以描写景物见长的山水游记。

作者在一种恬淡宁静的心境下,畅游曹娥江的上游剡溪,尽情欣赏这里的山水风光,或泛舟观景,或登山揽胜,于水中见山,在山上见水,无一处不见其瑰丽,使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说出“入画则摩诘,入诗则青莲”的总体感受,然后顺着自己的游踪,逐一展现出剡溪山水的长幅画卷。他用审美的眼光,恬淡的心情和冷隽的笔调,对每一处胜景进行工笔细描,赋予它们如诗如画的意境之美,令人读后心驰神往。作者在描山绘水的同时,常常穿插进东晋时赫赫有名的谢氏家族中文人武将留下的遗踪古迹,突出了剡溪山水的历史文化特色。

作者在描山绘水时,十分讲究语言运用的技巧。文笔简练,形象生动,有时仅用寥寥数语,甚至只用几个字,便勾画出景物的特色,创造出耐人把玩的意境。这种极富于表现力的文字,把剡溪的山山水水描写得充满灵性,足以引人入胜。

游黄果树瀑布记

【作者简介】

徐弘祖(1587~1641),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文学家旅行家和游记作家。字振之,号霞客,后为避清乾隆帝弘历讳,改“弘”为“宏”,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自幼刻苦好学,博览图经地志,立志从事地理考察,22岁开始出游,直至56岁去世,“驰鹜数万里,踯躅三十年”,足迹遍及现在的华北、华东、华南沿海和云南、贵州等19个省区的山山水水,最后直达中缅边界,为我国地理学历史上的一位伟人。逐日记下考察所得,汇成《徐霞客游记》,描绘具体,词句简练,文笔生动,是一部4余万字的地理、文学巨著。它宛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山水长卷,展现了祖国雄奇瑰丽的万里山河。其人其书被誉为“千古奇人”、“千古奇书”。

【原文】

二十三日①,雇裋夫遵大道南行。二里,从陇头东望双明②西岩,其下犹透明而东也;洞中水西出流壑中,从大道下复西入山麓,再透再入,凡三穿岩腹,而后注于大溪。盖是中洼壑,皆四面山环,水必透穴也。又南逾阜,四升降,共四里,有堡在南山岭头。路从北岭转而西下,又二里,有草坊当路,路左有茅铺一家。又西下,升陟陇壑,共七里,得聚落一坞,曰白水铺,已为中火铺矣。

又西二里,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而不见其下截,盖为对崖所隔也。复逾阜下,半里,遂临其下流,随之汤汤西去;还望东北悬流,恨不能一抵其下。担夫曰:“是为白水河。前有悬坠处,比此更深。”余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慊慊。随流半里,有巨石桥架水上,是为白虹桥。其桥南北横跨,下辟三门,而水流甚阔,每数丈,辄从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白水之名不诬矣。

渡桥北,又随溪西行半里,忽陇菁亏蔽,复闻声如雷,余意又奇境至矣。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但从其上侧身下瞰,不免神悚。而担夫曰:“前有望水亭可憩也。”瞻其亭,犹在对崖之上。

遂从其侧西南下,复度峡南上,共一里余,跻西崖之巅。其亭乃覆茅所为,盖昔望水亭旧址,今以按君道经,恐其停眺,故编茅为之耳。其处正面揖飞流,奔腾喷薄之状,令人可望而不可即也。停憩久之,从亭南西转,涧乃环山转峡东南去,路乃循崖石级西南下。

【注释】

①二十三日:明毅宗崇祯十一年(1638)四月二士三日。

②双明:即双明洞,在今贵州省镇宁县西,又名誉紫云洞、观音洞。

【赏析】

这则旅行日记,记述了作者游览黄果树瀑布的情景,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作为旅行家的情怀和作为文学家的笔致及地理学家的本色。文章着眼于描绘瀑布的水势,通过作者的听觉感受、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运用形象的描写、生动的夸张和贴切的比喻,由远及近又由近而远,写来有声有色,具体可感,把黄果树瀑布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逐步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文章充分体现了作者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和向往、追求自然美的情怀。

武夷游记

【作者简介】

吴拭,生卒年不详。字去尘,号通道人。明代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人,工书画,为诗清古澹隽,又精琴理、制墨及漆器,为时人所重。

【原文】

山与水相映发者,武夷①、匡庐耳。匡庐水在山外,武夷水在山中。匡庐虽峙江湖浩荡间,终是主客相偶,不能尽发其奥;武夷则清溪九曲,流出其中,凡一石一木,皆相映左右。是以武夷可以舟游,匡庐必须杖履。两山者必欲兼之而后可,不则愿从武夷也。盖子欲取足于意,目之所能受,人苦不足,我乃厌余耳。故游而复述之,以补人情缺陷。

武夷,余梦尝往焉。庚申冬,自虎林②取三衢道,水陆兼驰。十四日,至温岭。夜大雪,明日乍霁,从江亭买舟,三十里进武夷溪,登冲祐观,访道士冷因之。因之导余谒三清殿,殿制之宏敞,视拜章台。后为宾云亭,穹碑林立。又后为玉皇阁,宋理宗所赐玉简在焉。从二门度望仙桥,苍松夹道,平达如掌,而山脉远发于小阜,则昔之同亭处,今为会真庙。阜之下人家落落,散不成村,其曾孙③苗裔乎?日渐薄,仰见青霞两朵,混植鸿濛,白云游其腰,红日射其下。因之曰:“此大王、幔亭二峰也。”刹那间,两峰如阿闪佛,遂不再见。而余即以襆被寄顿庙中。

诘旦命舟,因之偕焉。从一曲望兜鍪峰,屼势压人,觉东南狮子诸峰,皆群伏莫敢仰视。右为铁板嶂,绀碧竞叠,柘开甚丽。直下为止止庵,则木稀岗瘠。及至玉女峰,北折为二曲,始觉有异。幽溪一掌,前后若塞,两壁撑天,大概似峡中。左折观仙船岩④,岩受船处虚插嵯峨,奇不依石。移舟登水乐石,薄曦洒影,微颸自澜,众崿改容,鸣泉氵虢氵虢。南折至大藏峰,前后对岸诸山,曰金鸡洞,洞下曰卧龙潭,堆螺刺笋,瑰诡靓媚。过更衣台,历玉华、天柱、晚对诸峰,如困万戟中,妍怪丰瘦,转掉殊态。入泊平林渡,谒文公祠。祠负隐屏峰,一脉直拔,独抱蓊郁,而北户拒云窝,仅数百武。遂舍舟,从磴道仰观接笋,卓上无端,蒨涧飞动。其下崖石刻露,或悬而坠,或仰而擎;仰甍俯槛,如嵌版屋。倚石作垣,柴扉不设,而云窝宾云之堂左次矣。林影欲昏,夕阴下地,月色渐从溪上来,呼酒数酌。复登舟西折,过七曲,得岩三石二,苍屏、天壶、三仰诸峰,皆掠镜擢鬟,夜来媚人。又南折百花岩,经鼓子,并莲花诸峰,寒猿叫影、空雾濛濛,宿鸟惊光,威霜肃肃。乃折上芙蓉滩,是为九曲。忽霜风凄紧,不能进,因之指白烟一带,曰毛竹洞;指渔灯一点,曰齐云峰,遂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