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
40388000000028

第28章 明代游记(4)

【原文】

千山①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嶪蓊郁,时有佳气,如海蜃然。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出南门,过八里庄、石门、钓鱼台。台,盖屯戍旧址也。东北有温泉,莹洁可鉴。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高不满丈,深倍之,广半。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前有亭,曰一览。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乱溪而东,岩壑窈窕,僧房半出云间,扶杖登之。

明晨己丑,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蛲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由此至大安,自东而北。自龙泉至此,约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行复数里,隍堂中开,诸山罗列,高爽清旷。视三寺为最西峰,空洞倚天。徐子题曰:“通明天”。是夕,有雨意。

翼日庚寅,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东有罗汉洞,高寒袭人。又数息,至双井,一在树下,一在乱石间,泉甚冽。又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粟。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藤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趺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自大安山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起视山冈,两浮屠相向争耸,乃自中会反祖越。

从者病,取道石桥,宿南村农家。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③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注释】

①千山:今辽宁省鞍山市东南的千朵莲花山,简称千山。

②瓯脱:一作“区脱”,匈奴语,意为边境屯守之处。

③柳州:今广西省柳州市。

【赏析】

作者被贬戍守东北边地,在由抚顺所转调盖州卫的途中,顺道和友人一起游览了千山,写下这篇游记。文中没有浓烈的抒情,也没有高深的议论,但处处流露出作者欣喜和满足的感情;文末虽然借千山而有所寄寓,但读来也感到纯然发自作者内心,自然而真挚,于平淡中见真切,于自然中见深情,就是这篇游记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文章在结构上,完全符合古代游记散文的一般规律。而且,作者并不刻意追求构思的新颖,而是顺乎自然地随着自己的游踪对千山主要名胜一一加以介绍;他并不刻意追求手法巧妙,而是以质朴无华的文笔如实地描山绘水;他也不刻意追求文辞的华美,而是以简炼自然的语言进行描述,通篇可以用“质朴自然”四字来概括。我们可以用质朴自然四字来概括本文的写作风格。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胜地大多在中原地区和东南一带;尽管作者并非名人,千山也不会因为作者此次一游而名噪一时;但是,今天的读者读过本文之后,也能够从中了解我们祖国辽阔大地河山之美,了解热爱山水自然之美自古就是我国人民的一种高尚情趣。

游金焦两山记

【作者简介】

王叔承(生卒年不详),初名允光,字叔承,改字承父,晚年又改字子幻,自号昆仑山人,明代吴江(今江苏省吴江市)人。大约生活在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性嗜酒,纵游吴越山水。其诗为当时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所称赞,也善于写散文。有《吴越游编》、《荔子编》、《楚游编》、《岳游编》等。

【原文】

丙寅五月,同陈贞甫、范伯桢、仲昭兄弟为金山①游。自京口渡江而西,数里及山。由修廊左折入寺,廊壁嵌古今碑题数十百,虚敞临江。寺中,观中泠泉亭,而井之水,经品为天下第一云。又左右三四折,数百步,至吞海亭。又上则留云亭。亭立绝顶,所谓妙高峰也。东顾海门,南绝吴、越②,上游北襟淮、扬③;长江自岷、夔、湘、汩涌天西来,分下山足,两岸商舟万计,樯立如林,江山奇胜,飘然神爽。下峰而南,至江天阁,悬空俯江,大可憩望,辄倚栏觞咏。可二时许,见月出江上,辄徙酌寺门,面石簰山地饮。山即郭璞墓,酾酒吊之,则暮潮明月作白,如大雪垂天,江寒逼人,不知为夏。又渔舟明灭波际,如画工写意家素缣飞洒水墨也。忽忆异时同商任叔、陆伯玉游此。今商生客死,陆生病,不果来。死生离别,觉江水悠悠者。山有日照崖、头陀崖、朝阳洞、龙池,会暮夜,不及游。水有善财石,亦曰鹘山④,分状证之,盖两肖也。月下扪张清河诗碑,指识其字,议者谓张后无诗。或又诵杜少陵“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之句云。

游金之明日游焦。焦山⑤去金山下流十五里,是日风大逆,舟人扬帆就风,横折而下,倍直道六七,乃抵山。其半有关侯⑥祠,饭焉。去祠左折,上登佳处亭,榴花甚吐,童子折一枝,佐饮。见山下江船乱流,僧曰:“渔鲥鱼者,斤可十八钱,买而及釜,犹鲅鲅生动也。”右折而上,至吸江亭,则亭对金山而高倍,留云山亦大于金。金山峻绝,当津渡要冲者易;焦有田可稻麦,山根多巨奇石,如乱兽卧草中,草树四垂,如衣女萝衣者,固幽僻藏胜。夫金、焦,伯仲山也,乃坐焦而酹金云。顷之,客有买鲥鱼来者,果鲜活色青,鳃微开合,遂烹鱼,酌水晶庵、石庭庵。瞰江,又面隔江石壁,不减金之长廊耳。会日暮云垂,且雨,乃濯足江渚而去。按东汉焦光隐此,三诏不起,山以名。今嘉靖中杨继盛又大书“椒山”二字于壁,及其名氏日月。椒山,杨所自号也,盖焦、椒同音,或其自负。杨后竟以劾奸论死。忠臣处士,名节略等。陈子曰:“焦山亦云椒山矣。”

【注释】

①金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本在长江中,清末时因江沙淤积,与长江南岸相连。

②吴、越: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

③淮、扬:泛指今安徽、江苏两省的长江以北地区。

④善财石:在金山东面江中。善财,指观音菩萨身边的善财童子。鹘:一种鹰类猛禽。

⑤焦山:也作椒山、谯山、樵山,在今镇江市东北,在长江之中,因东汉末年焦光在此隐居而得名。

⑥关侯:三国时蜀将关羽,曾受封为汉寿亭侯,故称关侯。

【赏析】

作者和友人在分别游览了金山和焦山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金山是津渡要冲,山上有古今碑题数十上百,中泠泉水天下闻名;登绝顶则观长江气势雄伟,江面商船万计。作者初登时尚觉飘然神爽,倚栏觞咏;但酾酒吊古而倍感江寒逼人,赏月怀旧而顿觉江水悠悠。在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中,游人心情沉郁,仅只验证山名、扪碑诵诗而已。

作者笔下的金山,实在是一个世事纷繁之处。文章先以“游金之明日游焦”一语贯通,结构简单却很严密。焦山幽僻藏胜,山上榴花盛开,江中渔船乱流;田里种稻麦,山间有奇石。游人怀着极高的游兴,折榴佐酒,买鱼畅饮,直至日暮冒雨濯足江渚而去。随后又考据历史,议论山名,大发忠臣处士、名节略同之感。

作者显然是把金、焦二山对比着来写的。他通过说明它们不同的地理位置,描绘它们不同的景致,叙述游人不同的活动,抒写自己不同的感受,赋予这两座伯仲之山以不同的情境。全文文中有画,景中有史,既写出金、焦二山景象的不同特点,又寄托作者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感慨。

浣花溪记

【作者简介】

钟惺(1574~1624),明代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胡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竟陵派创始人,时人称其诗文为“竟陵体”。其诗文主张“幽情单绪,孤行静寄”,提倡一种幽深孤峰的风格,但由于过度追求形式,大部分作品流于孤僻的苦涩。有《隐秀轩集》。

【原文】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①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

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州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②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③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注释】

①浣花溪:一名濯锦江,又称百花潭,流经四川成都西郊。

②磬折:磬为一种形如矩的乐器。磬折即折腰如磬,极表恭敬。

③夔:长江三峡之一的瞿塘峡,因地当川东门户,故有此称。

【赏析】

钟惺是明代竟陵派的代表人物,其论文强调“幽深孤峭”的风格,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这篇《浣花溪记》就很能体现这一点。

浣花溪又名百花潭,是成都西郊名胜,这里的溪流、绿树,加上两岸的风光隽秀幽荚,令人回肠荡气。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是千古诗圣杜甫结庐而居的住所,也是诸多绝妙诗句的诞生地,所以秀美的自然风光中蕴含着丰裕的人文精神,这是阅读这篇散文时首先应当意识到的。本文正是作者游览杜工部祠后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细腻生动地描绘了作者游览浣花溪杜工部祠的情况,以简洁清秀的笔调,写出了浣花溪所经流过的自然风景、名胜古迹的特色,在简要地描写了杜工部祠后,作者又大发感慨,对诗人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胜境而居住的安详胸怀表示赞赏。文章体现出了钟惺创作的个性特点,“是日清晨,偶然独往”,一路行来,幽深无人。可谓“孤行静穷”,而后面对“磬折喧溢”的厌烦,却又表现的是“幽情单绪”。文章描写细腻,曲折有致,以游踪为线索,结构井然。同时,文末议论,虽受宋代欧苏的影响,但却也使文章增色不少,比之单纯记游散文内涵意蕴要深刻丰富。

《浣花溪记》全文不过五百余字,但展示的内容却很丰富,如浣花溪的总体特征及近十个自然人文景观的描绘;对杜甫人生经历的追忆和其精神境界的体悟,这一切都能看出钟惺驾驭语言文字的艺术功力和独具一格的审美视角,作者对自然美景如诗如画的描绘,对人文意蕴含蓄深刻的体悟,以及艺术展示上的独特魅力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剡溪记

【作者简介】

陈仁锡(1581~1636),字明卿,明代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天启二年(1622)以殿试第三名授翰林编修,因不肯与魏忠贤同流合污而遭诬陷,经友人相救,削职归乡。崇祯时召回,置国子司业、南京国子祭酒。从青年时代起,博洽好学,所著颇多。有《书考》、《重订古周礼》、《古文奇赏》等。

【原文】

溪江平渡,二十里,望上虞①、龙珠山,翠色扑人。三四曲,为金星吐月山,陶家卜窀穸。面前一山吐萼,树皆垂云。左一小山郁起,竹木森茂,而一小岗尾之。沿溪,山二十余,乍起乍伏。举头阙处,则有远岫补之。水六七折,溪田遶其中,溪声如近,见树根浮面,宛若舣舟其下。入画则摩诘,入诗则青莲。山不甚奇而峭,水不甚阔而秀,人家不多而山呼谷应。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境亦不寥寂。

稍前则冯家浦,若雉堞环拱,而晚照沙平,水波容与,远山皆碧。霸王山突起江面,山后修竹崇岗,汇为一湖,如半月,日照风帆如云,而东西两霸王山可招臂呼。盖溪江、水口二镇,山皆错绣。临江一壁独出,江流八百,束如驾马而斗。一松两巢,如承露盘。小浦藏舟,绿树为家,遥闻声而思。想天工造此溪山,神慵意懒,涂抹成峰峦,唾余是波浪。傍溪诸山,高者与屋平,低者人行反出其上。凌霄之树,可伯叔行,初出之笋,可兄弟行。如老人不耐行走,持杖缓行,常匐伏,常趺坐,宜闲云数片,往来其间。亦宜远跳,山与云齐,江挟风涌,令人目不敢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