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
40388000000032

第32章 清代游记(2)

【原文】

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①诸山离城独近。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北下至风洞②,望七星岩③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空窅渺,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纲、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计行二里许。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则游者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窞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吁!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次日,往南薰亭,堤柳阴翳,山淡远萦绕,改险为平,别为一格。

又次日,游木龙洞。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离离可摘,疑人有心腹肾肠,山亦如之。再至刘仙岩,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腰有洞,空透如一轮明月。

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余从东粤④来,过阳朔,所见山,业已应接不暇。单者,复者,丰者,杀者,揖让者,角斗者,绵延者,斩绝者,虽奇鸧九首,獾疏一角,不足喻其多且怪也。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

记岁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丘一壑,动生感慨,矧诸山之可喜、可愕哉!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

【注释】

①桂林: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诸山:指广西东北部北起兴安、南至阳朔一带的山峰,都是平地拔起,奇峰罗列,大多在桂林市附近。

②风洞:在垒绿山后,洞深风大,故名。

③七星岩:又名栖霞洞、碧虚岩,在普陀山西侧山腰。此处指七星山,七座山峰排列如北斗星座,故名。

④东粤: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赏析】

这篇游记是作者近七十高龄再次游览桂林所作。由此,我们可以肯定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并不在于记游写景,而是想借此来抒发人生感慨,抒写喜愕之情。

作者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独秀峰的风采,然后写游七星岩洞,又因洞中奇景转笔尖刻地讽刺庸俗之士自诩明理行义而实是愚昧无知。接着写木龙洞的乳石,又一反常情,偏用一令人倒胃口的物象作比,是为可愕;随即又突出斗鸡山那似雄鸡展翅的山形,是为可喜。最后总述桂林诸山,突出它们孤峭挺拔、多穴多窍的特点,用了剑穿虫啮、无朋丧偶、妖鸟怪兽等一系列比喻,转而由山及人,揣测两粤人物的特点。其可喜可愕之情也得以充分表现。

综上所述,作者借桂林的山、峰、岩、洞、石等等极富特色的景物,抒发时喜时愕、亦喜亦愕的感情,从而表现出自己不随流俗、孤峭自喜、独成一家的人格特点。文中那种乖张怪戾的主观感受,挖苦讽刺的尖刻笔调,怪异奇特的比喻夸张,再加上优雅简洁的语言风格,都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抒写性情的文学主张。

游珍珠泉记

【作者简介】

王昶(1725~1806),清著名学者、文学家。字德甫,号述庵、兰泉,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乾隆进士,曾从征缅甸等地,官至刑部右侍郎。他学识渊博,能诗词,善古文,通经学考证,好金石之学,时称“通儒”。曾参加纂修《大清一统志》、《续三通》等书。辑有《金石萃编》、《明词综》、《国朝词综》、《湖海诗传》、《湖海文传》等。著有《春融堂文集》。

【原文】

济南府治,为济水所经。济性洑而流,抵巇辄喷涌以上。人斩木剡①其首,杙诸土,才三四寸许,拔而起之,随得泉。泉莹然至清,盖②地皆沙也,以故不为泥所汩。然未有若珍珠泉③之奇。泉在巡抚署廨前,甃为池,方亩许,周以石栏。依栏瞩之,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于面,瑟瑟然④,累累然⑤。《亢仓子》云:“蜕地之谓水,蜕水之谓气,蜕气之谓虚。”观于兹泉也,信⑥。是日雨新霁,偕门人吴琦、杨怀栋游焉,移晷乃去。济南泉得名者凡十有四,兹泉盖称最云。

【注释】

①剡:削尖。

②闰:此处是大概、由于的意思。

③珍珠泉:在今山东济南市泉城路北。

④瑟瑟然:形容泉珠出水面发出的细碎的声音。

⑤累累然:形容泉水涌出时水珠重叠的样子。

⑥信:确实。

【赏析】

济南素有“泉城”之称,其中又以珍珠泉尤负盛名,本文即是以珍珠泉为主题而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小品。此篇游记主要有两大特点。其一,构思突破一般陈式。此类观泉小品大都先写泉水由来,转叙观赏情景,最后以交代同游者作结。此篇则一反常规,将本该放在篇首“是日,雨新霁”的天气情况及“济南泉得名者凡十有四,兹泉盖称最云”的总体情况放在文章的最后。且自然流传,不露痕迹。其二,写景能抓住景观特征,着意渲染,虽字数不多却出神入化:“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于面,瑟瑟然,累累然。”不用华词丽语,只用几个排比句即将泉水的诸多形态、变化,声色俱全地展示出来,有玩味不尽的韵味。全文着墨虽少,但结构完整而脉络分明,笔致婉曲而富有层次,语言简炼而准确生动,确是一篇精短有趣的山水名胜小品佳作。

登泰山记

【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因名室为惜抱轩,又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学识渊博,桃李众多,为桐城派主要作家。工古文,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以阳刚、阴柔区别文风,提倡“神理气味”,贬薄“格律声色”。喜游历,好考察,多纪游吟胜之作,清新俊逸,晓畅简洁,很好地体现了“桐城派”风格。他的文章清真雅正,严谨朴素,其山水游记以清逸动人著称。他编写的《古文类纂》曾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广为流传。著有《惜抱轩全集》。

【原文】

泰山①之阳,汶水②西流,其阴③,济水④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⑤也。最高日观峰⑥,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⑦,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⑧,与知府朱孝纯子颖⑨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⑩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扑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气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

①泰山:古称“岱宗”,又称“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为五岳之首。阳:山的南面。

②汶水:即大汶水。发源于山东原山,向南流经泰安城东。

③阴:山的北面。

④济水:发源于河南王屋山,东流经山东济南,经小清河入海。

⑤古长城: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

⑥日观峰:在泰山山顶,为观日出之胜地。

⑦齐河:山东县名。长清:山东县名。

⑧丁未:指二十八日。

⑨朱孝纯:字子颖,号海愚,山东历城人,曾为泰安知府。

⑩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作者。环水:指护城河。

?徂徕:山名。在泰安东南。

?戊申:十二月二十九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樗蒱:古代的一种赌具,类似骰子。

?岱祠:岱庙。祭祀泰山神东岳大帝。

?碧霞元君:女神名,相传为东岳大帝之女。

?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赏析】

泰山,王岳之首,也是历来文人骚客喜爱之地。本文就是一篇关于泰山的游记散文。本文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看作是古代游记散文中的名篇。它记述了作者于隆冬除夕登游泰山的经过。文章首先以其章法严谨见长。开头简要介绍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势,是全文的总起;然后展开正文。主体部分先用几句话交待游山的时间和人物,紧接着就以游踪为序,进行描叙。其次,本文写景也极有特色。作者既抓住泰山景观自身的特点,又抓住隆冬雪天的时令特点,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写盘山道路迷雾冰滑,衬出登山的艰险;写极顶远望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背景,托出秀美壮观的远景画面。尤其是除夕观日出一段的描写,把特定条件下的日出奇观描写得变化多姿,彩色缤纷;同时写出红日雪光互相映照的山色山形,也极具匠心。结尾概括了泰山各景的“三多”、“三少”、“三无”,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也起到增强文章结构严紧的效果。全文叙述紧扣“登”字,写景围绕“雪”字,取景精而不蔓,叙事简而不序,考证要而不繁,寓情含而不露,造语雅而无饰。全文无一处闲笔,无一字紧赘。细细体味,本文较好地体现了作者“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主张,语言简练精粹,形象生动鲜明,既是桐城派的佳作,也是古代游记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游庐山后记

【作者简介】

恽敬(1757~1817),清散文家。字子居,号简堂,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人。乾隆举人。历官富阳等知县,擢南昌同知,后署吴城同知。他崇尚名节,为官清廉。少喜骈文,后致力于古文,以振兴文学自任,与张惠言同为“阳湖派”创始人。擅长论说文,山水小品亦不乏清峻之作。有《大云山房文稿》等。

【原文】

自白鹿洞西至栗里,皆在庐山之阳,闻其阴益旷奥,未至也。

四月庚申,以事赴德化。壬戌侵晨,沿麓行。小食东林寺①之三笑堂。循高贤堂,跨虎溪,却游西林寺,测香谷泉。出太平宫,漱宝石池②。甲子渡江,览湓口形势。乙丑返,宿报国寺。大雨,溪谷皆溢焉。

丙寅偕沙门无垢,篮舆③曲折行涧中,即锦涧也。度石桥,为锦绣谷,名殊不佳;得红兰数本,宜改为红兰谷。忽白云如野马,傍腋驰去:视前后人,在绡纨中。云过,道旁草木罗罗然④,而涧声清越相和答。遂蹑半云亭,睨试心石,经“庐山高”石坊,石势秀伟不可状。其高峰皆浮天际,而云忽起足下,渐浮渐满,峰尽没。闻云中歌声,华婉动心,近在隔涧,不知为谁者。云散,则见一石皆有一云缭之。忽峰顶有云飞下数百丈,如有人乘之行,散为千百,渐消至无一缕,盖须臾之间已如是。径天池口,至天池寺。寺有石池,水不竭。东出为聚仙亭、文殊岩。岩上俯视,石峰苍碧,自下矗立,云拥之,忽拥起至岩上,尽天地为绡纨色,五尺之外,无他物可见。已尽卷去,日融融然,乃复合为绡纨色,不可辨矣。返天池口,东至佛手岩,行沉云⑤中,大风自后推排,云气吹为雨,洒衣袂。蹊坐升仙台,拊御碑亭,云益重。至半云亭,日乃融融然耳。无垢辞去,遂独过铁塔寺而归。

天池之云,又含鄱岭、神林浦之所未见。他日当赢⑥数月粮居之,观其春秋朝夕之异,至山中之所未至,亦得次第观览,以言纪焉⑦,或有发前人所未言者,未可知也。

【注释】

①东林寺:在庐山北麓,庐山著名寺庙之一,我国佛教净士宗(莲宗)发源地,为东晋高僧慧远主持建造。寺前虎溪自南向西回流,上有石拱桥。三笑堂:在东林寺正殿神远殿侧。

②漱宝石池:在宝石池玩弄池水。

③篮舆:竹轿。这里用作动词。

④罗罗然:清新、疏淡的样子。

⑤沉云:颜色浓深的云。

⑥赢:背,担。

⑦纪: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