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本文虽名为《游庐山后记》,但重点放在写庐山云景。因是在行进中随着游程立足点的转移而写的,细腻描绘出云海变幻莫测的多种形态和色彩。入锦绣谷后,先用两个比喻写白云奔驰的壮观,又用“道旁草木罗罗然”一笔,描绘出云过之后的清朗景色。“庐山高”石坊的云景,是通过山势和歌声,突出其云海飘忽游去和聚合分散的气势的。而岩上俯视所见云景,重点则在写其“尽天地为绡纨”的银白颜色。最后写归途所见,以风、气、雨、日来烘托不同高度上飘忽不定的云景。作者在描绘云海出现、形成及隐没的过程中,又时时插入对山景和歌声的描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得所塑境界更加优美奇幻。
全文文字清新,风格俊逸,笔法灵活,读来如身临庐山云海其境。在以这介绍山水名胜为主要目的的游记中堪称佳作。
游小盘谷记
【作者简介】
梅曾亮(1786~1856年),字伯言,清代江苏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人。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官户部郎中。后因其弟生病,请求退职,回乡后在扬州书院主持讲学。他早年喜作骈文,后专力为古文,师事姚鼐,与管同齐名,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亦能诗,为时人所重。有《柏枧山房文集、诗集》。
【原文】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①而止。余尝求小盘谷②,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惟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旁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③。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口折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④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⑤,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庭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注释】
①卢龙山:即今南京市内的狮子山,西临长江。南京旧城墙,西北至卢龙山而止。
②小盘谷:作者寻求的诱游胜地,在卢龙山中。
③陂陀:倾斜不平之貌。
④井灶:一种在地上挖坑成井状的锅灶;龈腭:牙床。
⑤团瓢:圆形茅草庵。
【赏析】
这是一篇构思立意别出心裁的游记小品。小盘谷是卢龙山上的一处不为人知,不知其名的景点,文章记述了作者一行上山寻幽探胜的经过,立意和着笔都以一个“求”字为眼目,在表现手法上却巧妙地采用疑笔。作者一行探访,历览了遮天蔽日的大竹林,归云堂一带的村野,桂树掩映的大山谷,高低起伏的卢龙山,却始终没有明确写出小盘谷的所在,仅在文末揣测说“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给人一种求之而未得、似无却实有的总体感受。在叙述游踪时,作者也处处巧布疑阵:曲径歧路探之不可穷,只闻犬吠声却卒不见人,空谷回响无声却似有声,明末遗老的茅舍实有而又虚见,营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氛围。这种疑似之笔,最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令人觉得作者着意探寻的小盘谷,处处都是,处处又不是;也许文中所描绘的所有景致,都属于小盘谷胜境。这样一来,使得本文富于一种朦胧含蓄的韵致,产生一种隔雾观花的艺术效果。作者描绘景物,文辞省净却生动传神,尤其是大谷空响、卢龙山势和月下竹影几处,仅以寥寥数语信手勾勒,就幽趣自成。其语言雅致,造境清峻,颇得柳宗元山水游记之神韵。
君山月夜舟记
【作者简介】
吴敏树(1805~1873),字本深,号南屏,清代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人。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曾任浏阳县训导,不久辞归。擅长古文,其文接近桐城派,但不以桐城相标榜,文笔严谨洗练。有《柈湖文集》、《柈湖诗录》等。
【原文】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①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乃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十数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②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石奇,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③前也。
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④、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循山以归。明日记。
【注释】
①君山:一名湘山、洞庭山,在今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中。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到这里游憩,故名君山。
②郡城:指岳阳城,清岳州治所古为巴陵郡治所。
③响山:在君山上,又叫鸣山,据说人走在上面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
④湘灵:湘水女神,即舜妃湘君。洞庭君:即洞庭之神洞庭龙王。
【赏析】
这是一篇关于洞庭湖的游记,作者选择的族行方式非常独特。作者月夜围绕君山泠舟,以游船的行进为空间线索,以月亮的移动为时间线索,描绘了月夜洞庭秀美的湖光山色,融入游人浓厚的游兴,点缀有关的神话传说,创设了一个幽深寥廓、神秘恍惚的意境。文中写景,景物有疏有密,笔法有粗有细,但都能抓住特色;如描写了泛舟所见的点点渔火、危崖古樟、岳州灯光、湖面水波、水上云气、山坳人家等等,尤其是关于渔火和云气的描写,更是错落有政,维妙维肖,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由景生情,作者对情的升华也是谈今道古,于不经意中又拓开了空间和时间,把君山与赤壁、洞庭与太湖、今人与古人、现实与仙境,巧妙自然地溶在一起,虚虚实实,把月夜洞庭渲染得更加幽远而神秘。文章有一显落的艺术特色,就是文中无一处直接抒发感慨,无一字涉及社会人生,但细细品味游人怀念苏轼的一段叙述,作者显然是有意将君山之游同东坡赤壁之游相类比,时间和景物既然相近,感情与心境的相通自是不言而喻了。
登华山记
【作者简介】
乔光烈(生卒年不详),字敬亭,清代上海(今上海市)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宝鸡(今陕西省宝鸡市)知县。任上,他兴水利、劝农桑,人称乔公桑。累官至湖南巡抚。后以事落职。不久起用为甘肃布政使。服官三十年,洁己奉公。著有《最乐堂集》。
【原文】
岳有五,而太华①之神秀,冠于嵩、衡、岱宗②。《山海经》谓其削成四方,高五千仞。峻极天表,险绝人境,称名山之宗。岳东、西、南凡三峰。其南峰为莲花,视两峰愈甚。然自下望之,三峰隐合,常如一峰。隆隆正起,若古章甫冠状。必登其岭,则分明对出。类菡萏葩敷瓣拆,故谓之岳莲矣。
前世入华山者,多以为神仙之游。自韩退之投书与家人诀,传者争畏其险,或裹足不敢往。客有至者,徘徊其下,仰望而已。顾余观元明时,王履道以下及袁中郎、李之椿十数公亦常径游,亦各有记。读之,喜其奥于境而奇于观也,意恒轩轩动,特未暇一至焉。
乾隆十一年,守官同州,以事来华阴③,抵岳祠。祠起汉世,规模壮巨宏丽,称神明之宫。怪柏森立,多数百岁。有最巨而中空者,谓植自唐开元中云。自祠南行近十里许,有观曰云台,宫曰大素,皆道士所居。宫南又几半里,得郝氏园。园竹数万竿,交翠蒙密,不见日影。坐琅玕中,宜弈宜饮,宜布簟卧,而尤宜于暑。盘薄久之,不知外事之若忘也。自园至华山谷口,有玉泉院。传云:宋处士陈抟旧所居。抟既仙去,其徒以抟嗜睡为之像。若偃卧者,藏院中以奉焉。院有怪石数片,形如蟠龙。清流绕其侧。古木虬枝,婆娑偃蹇。院中人曰:此无忧树也。会日且暮,遂止宿院中。因问道士,登山若何为是?言崎岖佶屈,上下奇险,及见闻诸景状。
明日,蚤起,从道士食讫,即引三四人出院行。凡五里人第一关。又四里至希夷峡。陡崖百尺,人穿石洞中行。既出峡,西折四十余步,为第二关。大石中分,状如关门,类斧劈者。又三里,至桫罗坪。坪势稍夷旷。由第一关至坪,多幽壑曲涧,而张超之谷、车箱之潭、种药之坪、壶公之台④,在山麓者,皆左右绕焉。逾坪而上,为十八盘。以山最陡崱,必旋盘十有八折,乃得升,故以名之盘。既尽为青柯坪,地坦以舒,草木鲜茂。中列祠字。有馆曰青柯。计距玉泉,已二十里矣。登岳者至此,甫及其半,必坐息少休,然自第一关来,虽崎嵚塞侧,尚可僦土人之健且习于险者,以篮舆舁至坪所。过此则千尺髤。一峰直上,中陷如霤,步不得施。《水经注》谓之天井者也。非易装短衣,仰挽铁縆,趾蹋绝壁,如猿猱攀援,度终不可能上。以故游者,惮其艰,至青柯坪,往往辄止。余既度髤,仰见天光,如从井中出,为之汗涊力疲。勉而前,历百尺峡,峡险如髤。东北行二里,过二仙桥,见铁杙横贯壁中。上架木板,为飞梁,下瞰无底。度者面崖攀锁,屏息瞑视,践板以过。板不盈尺,蹑之振振然,益危惴。念昔时凿悬度,施穷人力,疑鬼神所为。自桥益进,为老君犁沟,为阎王碥、苍龙岭。岭两山中断,溪深不测。有石若桥者,南北相属,通往来径。凡长二丈许,形椭以削,类天台石梁,望者心悸。然必度此,乃得至岳上。余既登太顶,谒显灵宫,观玉女井、仰天池,即《图经》所为太乙池者,水才一泓,冬夏不盈耗。顾瞻仙掌,指拇朗列,如抵如擎。俯视瀑布,从百尺峡下垂,玉虹沉沉,倒银汉而挂天绅矣。远望河渭⑤,细仅萦线。其南连山奔峭,如海涛起没无际,莫知纪极。寻朝元洞,洞口风谡谡出吹,寒懔毛发,不可入乃止。初,道士为余言:岳多岩户硐室,仙灵秘迹在焉,其景杳幽殊异,非数日留,不可遍穷。余牵于事,视日已中昃,遂取道还。循峡缘髤复下,至青柯坪上,顾其旁,有所谓回心者,不自知向之勇于往而忘其蘋眙也。比甚暮,仍还止院中。剪灯取酒,兴益清旷,不复思睡。风泉竹树,吹万之声;烟晖日景,变眩之色;岭蹊曲径,窈窕之趣;洞姿石态,诡諔之观,蹬危梯,涩缒曳之险;凡升降上下之得于岳者,悉集乎前;若目犹载之,意犹领之也。遂濡墨缀笔,而记登岳。
【注释】
①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南十里,又名太华山,我国五岳之一,古称西岳。
②嵩:即中岳嵩山。衡:即南岳衡山。岱宗:即东岳泰山。
③华阴:县名,今陕西省华阴市。
④壶公之台:壶公石室在华山西北孤峰上,可容十余人。
⑤河渭:黄河、渭水。
【赏析】
本文描述的是作者游览华山的行迹,向我们生动的介绍了作者腿中的华山,让广大读者领略到了华山之胜,更有种如临其境之感。
作者立意在于一个“险”字,行文也就以探险为线索。起首一段,总述华山的高度、山势和山形,开门见山,突出了华山“峻极天表,险绝人境”的特点。接着,作者又借韩愈投书诀别的传闻,说明不少游人争畏其险,而自己则因其险而好奇。这样,就为下文作了铺垫。以下按照登山的路线记游。先写在山麓所见,虽不见其险,但在行文笔致上,却明显是反衬之笔,故而又借道士之口点出登山之路上下奇险,造成悬念。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写第二天登山极顶的过程。作者顺着游踪先写至青柯坪一路夷旷坦舒的地势,这些不见其险的叙写,又为下面写历险极顶蓄足了气势。作者精于剪裁,详写了千尺髤和二仙桥,而略写百尺峡和石梁。文中具体地展现出那里奇险的地势山形,介绍了游人历险的种种情状,令人读来为之心动。接着,作者又细致地描绘了山顶所见的雄伟壮观的景象,暗示出历奇险才得览奇观这样一个道理。最后,作者又细写了自己下山以后清旷的心境和满足的感受,对两天来的历险奇遇作了一个生动的总结。
通读全文,我们会发现,作者是用一种简治的、冷峻的笔调、说明的方式来记述登山探险的经过,极少具体描写自己行动如何艰难、内心如何惊惧,似乎一切都是顺乎自然,不足介意的。这正好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险、敢于攀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