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自古人才荟萃,名流辈出。楚国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始终在江陵。
在湖北省江陵县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即郢都故址的周围,分布有大量楚墓,其年代大约从春秋中期至公元前278年。
建国以后,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市博物馆等单位在纪南城内及其外围的调查中,发现各类楚墓两千八百多座,已发掘的有八百余座,有多重棺椁的贵族墓和小型的平民墓,出土文物达七千余件,为研究东周时期楚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一)江陵的总体概况
江陵,又名荆州城。今为荆州市和荆州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南,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部,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古称“七省通衢”。
江陵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普遍种植稻谷。江陵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春秋时就是中国南方最大最繁华的都会。
1.地理环境 江陵因“以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名。1998年7月2日,经******批准设立江陵县,辖资市、滩桥、熊河、白马寺、沙岗、普济、郝穴七镇和马家寨、秦市两乡以及三湖、六合垸两个管理区。
江陵因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条件优越而倍受世人关注。古代社会,江陵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2.历史记载 江陵从春秋战国至五代十国,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历时515年。城池由砖城墙、土筑城垣、护城河组成。现存砖城为明、清建筑。春秋战国时,为楚船官地和楚王行宫渚宫。
江陵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秦灭楚后,成为历代封王置府的重镇。江陵城也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历史上“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传说三国蜀将关云长镇守荆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传王母娘娘旨意,说荆州刀兵动得太多,要收回置于神地,不准凡人争夺。
关公忠于其兄不让荆州,于是想了一个计策,对仙女说:“你们在西北,我在东南,各筑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鸡鸣止,谁先筑好,谁就管理这个地方。”
九仙女用衣裙兜土,关公伐芦苇筑城。关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鸡尚未鸣。关公振动鸡笼芦席,公鸡啼鸣,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这就是现在荆州城北门外九女琢的来历。
晋永和八年,桓温督荆州,将旧城与新城合并为一。后梁乾化二年,荆州节度使高季兴据江陵称王,建南平国,驱使民工十余万,大筑重城,致发郭外25公里冢墓取砖,后梁龙德元年遣都指挥使倪可福修外郭,后唐天成二年筑子城。
南宋淳熙间,以城多溃圮,安抚使赵雄奏请修筑,为砖城十余公里,元至十三年,忽必烈攻下荆州,诏令毁城。至正二十四年,平章杨瑾依旧基修复。
明崇祯十六年时,张献忠陷江陵,再次将城墙拆毁。清顺治三年,沿用旧基重建,之后曾多次维修。
荆州古城地处连东西贯南北的交通要塞,历来均为兵家必争之地,荆州城屡毁屡建,现在的荆州古城最后一次修建是在清朝顺治三年,依原址而建,保存至今,是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整古城。
荆州古城总面积4.6平方公里,分为三层,最外层为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护城河全长一万多米,宽三十多米,水深约四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连。
荆州古城分为三层,外边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据说当年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浆,因而城墙特别的坚固。
城墙四周原有东门、小东门、北门、小北门、西门、南门六座城门,除小东门外,其它五座城门都由两道门组成,有瓮城。
新中国成立后,又新开三座城门,分别是新东门、新南门、新北门,均无瓮城,原来六座城门上都有城门楼,分别是宾阳楼、望江楼、九阳楼、曲江楼、朝宗楼、景龙楼等,其中以曲江楼和景龙楼最为出名。
城墙下部条石砌成墙脚,上用巨大城砖砌墙外壳。墙身内侧及墙脚均用石灰糯米浆嵌缝,坚固异常。城墙东西长,南北短,呈多边形。依地势而高下,顺湖池而迂回,居高远望,水如素练,城似游龙。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陵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和战略中心,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
3.风景名胜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名句,让江陵享誉海内外。羊祜取鹤教舞、铁牛镇江守域给人留下美丽的传说和珍贵的遗迹。
江陵城内的古建筑很多,著名的有太晖观、元妙观、开元观、掷甲山、点将台、落帽山、画扇峰等。太晖观是明洪武二十六年湘献王朱柏所建,主体建筑金殿屹立于高大平台之上,飞楼涌殿,华拱画梁,顶覆铜瓦,雄甲荆楚,有“小金顶”“赛武当”之称。
江陵城人文景观众多,历史遗迹遍布。现已探明的楚城遗址有5座,楚文化遗址73处,大型古墓葬800余座,境内还有乌林古战场、华容古道、三气周瑜芦花荡、关羽点将台、章华寺、万寿宝塔等名胜古迹。
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即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楚纪南故城、八岭山古基群、荆州古城墙、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阴湘城遗址和走马岭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0余处。
江陵城荆江大堤沙市段西的万寿宝塔,为明辽王朱宪火节所建,迄今已有四百五十余年。宝塔高四十余米,为八面七层建筑,外壁饰有汉白玉雕佛像一百余座,内壁有花砖浮雕佛像近千幅,姿态各异。置身于塔旁的临江长廊,凭栏俯瞰,惊涛拍岸,大江东去,百舸争流,气象万千。
位于荆州古城开元观的荆州博物馆有馆藏文物十二余万件。其中的玉石陶器、楚国漆器、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西汉古尸等,堪称稀世珍品,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和观赏价值。
铁牛建于清咸丰九年,由荆州知府唐际盛主持,金火工甘福兴铸造。采用泥模拼块组合,群炉铁水浇铸工艺。造型雄伟,神态威武逼真。其背上铭文为:“嶙嶙峋峋,其德贞纯。吐秀孕宝,守捍江滨。骇浪不作,怪族胥驯。千秋万代兮,福我下民。”
表达了江陵人民战胜洪水,企盼幸福的美好愿望。1958年2月28日,******前往视察三峡途中,与李富春、李先念等冒着风雪视察了郝穴铁牛矶至沙市五十多公里的险要堤段。
荆江大堤镇江铁牛和铁牛矶,已成为创建中华第一堤的标志,是人民战胜洪水的象征。如今,铁牛矶护岸工程的兴建,铁牛南侧新修的江陵抗战纪念园,以及大堤内外滩高大的水杉树林,已辟为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场所和游乐景点。
(二)江陵楚墓的发掘
1965年秋天,湖北省荆州地区开始修建漳河水库,不久,工人们就在楚国郢都纪南城西北方向的望山和沙塚地带发现了一大片地下墓葬,从此掀开了对江陵望山楚墓发掘的序幕。
1975年的深秋,江陵县政府开始了龙桥河改道工程。工程东起雨台山东部,经雨台山中南部、龙会桥,西至纪南城内的三岔河,全长约七公里。开挖地段集中在纪南城东的雨台山,东西长两千余米、南北宽八十余米、深不足八米。
然而工程一开工,在地表土下就暴露出了五百余座中小型墓,根据地形和楚墓情况分析,整个雨台山面积约为十二平方公里,至少有楚墓五万座以上。在江陵,像雨台山这样的墓地已发现三十多处,楚墓数量之多可见一斑。
雨台山是一条由西北向东南走向的山岭,属纪山余脉。南北长约八公里,东西最宽约四公里,面积约三十二平方公里。在它的南部,是一片稻田和岗地,558座楚墓便密集的分布在这里。1986年,为修建荆沙铁路工程,湖北省博物馆以及原江陵县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又在这里发掘楚墓三百余座。
在这里发掘的楚墓级别不高,基本上都是下层贵族和平民的墓,但却数量庞大,两次发掘近九百座墓葬,是湖北地区发现楚墓最多的楚墓群。
这批楚墓约从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前段共四百余年,不仅数量多,而且跨度也很多长。第一次发掘出土了随葬器物四千二百余件,第二次发掘又出土一千三百多件。
组合齐全的陶器、铁质生产工具、青铜器、精美绝伦的玉器和漆木器,还有竹器和丝麻织物。大量器物的出土,为人们了解楚国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1978年,当时江陵九店公社砖瓦厂,正在生产取土的过程中,一些墓葬显露了出来。于是,继雨台山楚墓群的发掘之后,又一大型楚墓群逐渐披露。
在楚故都纪南城东北是一片绵延起伏的丘陵岗地,在丘陵西部边缘处的施家洼和西南的范家坡东边,密集分布着现已发掘清理的九店楚墓东周墓群。
墓地西南距纪南城1.2公里至1.5公里,南距江陵县城8.5公里,北距九店两公里,发掘区海拔高程43米至50.9米。和雨台山楚墓为配合铁路建设所进行的急速抢救性的发掘不同,九店楚墓的发掘工作自1981年正式开始,至1989年底才告一段落,整整用了近十年时间。
在发掘面积达二十多万平方米的广大范围内,发掘区域基本上全部揭露,因而保证了整个墓地资料的完整性,为揭示墓地布局,探讨楚墓葬制度乃至对楚文化的研究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此次共在九店墓地发掘清理墓葬597座,是历年来在同一墓地发掘墓葬最多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将这597座墓葬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墓19座,下葬年代始于西周晚期止于春秋中期偏晚,属于周文化的江汉类型;乙组墓578座,下葬年代始于春秋中期偏晚;止于战国末期,多数属于典型的楚人墓葬,极少数巴、越、秦人的墓葬夹处其间。
也有学者认为甲组墓也是楚人墓,与乙组墓文化性质相同,只是年代不同而已。
在当时江陵县观音垱公社五山大队北部的长湖沿岸自东向西排列着五个土冢。据当地人讲,明清时期,人们曾在五个土冢中最大、最东的一个冢上建过天星道观。
墓葬东北面紧靠长湖,长年累月湖水不断地吞没墓室上的封土和墓室内的填土。
1978年,荆州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将其编号为“天星观1号墓”,发掘中,并没有发现道观遗迹。当挖去封土后,在墓口平面、封土青灰泥堆积底部,露出了规整的盗洞口。洞内遗弃了一批铁质盗墓工具和陶器。从遗迹和遗物来看,盗墓年代大约在战国晚期。
1999年秋冬季节,江汉平原久旱无雨,造成长湖在2000年的初春出现了几十年少见的下降水位,原来波涛浩淼的长湖显露出一个个滩涂。
同年2月9日傍晚,北风呼啸,寒气袭人。天星观村一组的吴于福来到长湖岸边放鸭子,忽然看见一伙人鬼鬼祟祟。
吴老汉心生疑虑,大喊一声:“你们想干什么?”那伙人见有人,立即溜掉。
第二天一早,吴老汉迅速将情况报告给村主任张永福,张永福又立即向文物主管部门报告。
荆州博物馆的考古专家赶到现场,果然发现一个刚刚被盗掘过的大型古墓葬。考古工作者立即对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因为这里距“天星观1号墓”不远,所以被编号为“天星观2号墓”。
此墓坑残长9.1米,宽8米,深至椁垫板底部4.5米。墓道残长5.28米,北部宽3.9米,南部宽3米。葬具为二椁二棺。
同1号墓相似,该墓同样因为被盗掘过而让人遗憾,又同样因为出土的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文物而让人欣喜不已。随葬品有青铜器、漆木器、竹器、骨角器、玉石陶料器、银器、丝麻织品和皮革等,共计1430件。
(三)荆州楚墓的分布
20世纪90年代初已有学者统计全国发掘的东周墓已发掘一万五千座左右。在东起上海,北达山东、河南,西至四川,南至两广的辽阔地域里都有楚墓的分布,其中以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最为集中。
与长沙相比,江陵的楚墓,一是棺椁等保存更好,没有遭到近代的盗扰;二是一些墓的规模更大、规格更高,因而出土的文物也更完整、更丰富;三是江陵许多的楚墓,时代都比长沙的早。
湖北的楚墓闻名于全国,而荆州则是湖北楚墓群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大大小小的各级楚墓星罗云布的闪耀在江汉平原的大地上。
荆州地区的楚墓在考古学上被分为纪郢区。中心地域是以纪南城为中心的数十公里的范围。在这里已发现墓葬四十多处,每一处墓葬分布均很密集,有的一处就可达万座以上,数十处估计总数多达数十万座楚墓。纪南城四周的楚墓最为密集,四周已发掘的楚墓数量已超过3000座。
从发掘的墓葬来看,无论哪一个地方,只要发现了一座楚墓,在其附近一定能找到更多的楚墓。
(四)江陵楚墓的来历
江陵楚墓是东周时期的楚国墓葬。史籍记载此处原为楚国郢都所在地。城市的兴衰往往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楚国崛起于江汉地域,其城市也首先兴起于此。
随着楚国的强盛及向外的扩张,楚国城市也向四周扩展。这些城市成为楚文化远播的桥梁,楚国政治统治的工具,经济文化发展的枢纽,军事扩张的基地,抵御外侵的堡垒。
这些城市的兴衰史也是楚文化的兴衰史。
楚国的城市见于文献记载的不下200座,是诸侯列国中城市最多的国家。楚城是楚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楚国历史文化的具体体现。但历史的长河早已将其湮没,留在人类记忆中的只能是一些描叙而已,要再现楚国城市曾经的辉煌,唯赖考古发现了。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国均居其一。国力最盛时,楚国领土几乎涵盖半个中国。楚以外的诸候国家的墓葬,无论从规模、数量、密集度,还是保存的完整性,都逊色不少。
楚国的都城为郢都。自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徙郢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历时412年郢都一直是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也是当时南方最大的都会。当时的繁荣景象为“车彀击,人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蔽也”。
据介绍,由于秦朝推行焚书坑儒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几乎绝迹,了解这段历史主要依靠考古发现。楚墓的发掘与研究,是楚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先秦历史研究中也占据独特的地位。
上世纪60年代后,湖北省开始大规模发掘楚墓。考古专家发现,全省各地几乎都有楚墓,而且数量惊人,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