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荆楚风韵:江陵楚墓(文化之美)
40396600000003

第3章 江陵楚墓的特点

20世纪60年代,湖北的楚墓发掘开始崭露头角。随着张家山楚墓群、葛陂寺楚墓群、拍马山楚墓群、望山墓和沙冢1号墓等一批中小型楚墓的发掘,不仅打破了湖北作为楚国中心地没有楚墓发现的境况,而且一大批精美的文物也随之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湖北楚墓不仅分布广泛、数量繁多,而且因为土壤、气候等因素,许多楚墓以及随葬物品都保存完好。同时,这些几千年前的楚墓也都保留了当时的许多墓葬特点,对于研究当时楚国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江陵楚墓的分期

楚墓形制清楚,墓具完整,有大量的随葬器物,其组合关系和演变情况有一定规律可寻,历史的分期断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根据专家的研究,江陵楚墓可分为春秋、战国两大阶段,每一阶段又可分早、中、晚期。

第一批保存较好的423座墓葬,可以分为六期。

第一期为春秋中期,共9座墓,其中无椁无棺墓2座、单棺墓7座;

第二期为春秋晚期,共65座,其中单棺墓56座、一椁一棺墓9座;

第三期为战国早期,共115座,其中无椁无棺墓6座、单棺墓45座、一椁一棺墓54座,另有10座墓的棺椁形制不清;

第四期为战国中期前段,共139座,其中一椁一棺墓118座、单棺墓20座、一椁重棺墓一座;

第五期为战国中期后段,共56座,其中无椁无棺墓一座、单棺墓24座、一椁一棺墓27座、一椁两并棺墓两座、棺椁形制不清的墓2座;

第六期为战国晚期,共39座,一椁一棺墓15座、单棺墓22座、一椁重棺墓一座、棺椁形制不清墓一座。

从以上的分期断代可以看出,其中战国中前期的墓葬最为丰富,这也正是楚国最强盛的时候。到了战国中后期,随着秦国的不断打击,楚国开始走向了衰落,这里墓葬也逐渐减少。

春秋时代的墓比战国时代的少,尤其是春秋早、中期的更少,且以小型墓居多,随葬品以实用陶器为主,组合主要为鬲、钵、豆、罐。春秋晚期主要为鬲、钵、长颈壶。长颈壶很有特色,为其它地区所少见。

战国以后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种类和数量均较丰富,战国早期已较多地用鼎、壶或鼎、敦、壶一类的仿铜陶礼器陪葬。战国中期以后,小墓多使用一套陶礼器,等级稍高者在两套以上。

(二)江陵楚墓的分类

荆州江陵的楚墓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别全,对研究古代楚国时期阶级等级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这里既有上层贵族墓,也有中、下层贵族墓,还有一般平民甚至奴隶的墓,这在其它地区是少见的,可谓其一大特色。

1.中层和上层贵族墓 这一类多为有封土的大中型墓,距纪南城较远,一般都在五公里以外。江陵的考古工作者把境内有封土的墓分成了七个墓区片。

一是八岭山片区。八岭山在纪南城正西四公里左右,为南北走向的长蛇形,南北长约八公里,东西宽约两公里。在《江陵县志》中记载:“崇岭八道,蜿蜒若游龙,获云龙山也。”这一片区共有封土墓三百座左右。在八岭山的每座山头上,几乎无处不有大小古冢。

二是纪山片区。纪山在纪南城北11公里,正在江陵与荆门市交界之处。纪山之巅,有一纪山寺,正对纪南城。这一片区包括荆门市境内的很多古冢,范围含纪山西南,即纪南城西北的藤店、裁缝店一带。

纪山寺四周和八岭山一样亦是古冢林立,江陵和荆门加起来,整个纪山的大小楚墓共有近四百座。封土墓主要集中在纪山寺以南江陵境内。

三是双冢、川店片区。此片区在纪南城西北25公里,正当荆门、江陵、当阳三地交界之处。这一片区基本为南北走向的山岗,北端较高,蜿蜒向南逐渐低矮,在山岗上共有封土墓近百座。

四是雨台山片区。在纪南城正东五百米左右,在其西、南、东三面为长湖的港汊环绕,北面是平原。此处,为略隆起的丘陵土岗,大小墓葬均分布在岗地上,有封土墓一百多座。

五是孙山片区。在纪南城东北十公里左右,包括封土墓的岳场、九店、董场一些丘陵岗地。此片共有封土墓数十座。

六是观音垱片区。在纪南城东南15公里至25公里,有封土墓的大多分布在长湖南岸的高地,共有近二十座,其中有像“天星观1号墓”这样的重大发现。

七是拍马山片区。此片在纪南城南三公里处,土冢分布在平地中略突起的高岗上,不很集中,共有大小封土墓二十座左右。

以上这些土冢都是从地面调查所见,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可以肯定,都是墓葬,并且绝大多数都是楚墓。这些有封土的楚墓大多身份较高,椁多室,棺多重层,有丰厚的随葬品,有的可能是级别相当高的贵族墓。

2.下层贵族与平民墓 这类多为有封土的小型墓或没有封土的墓,距纪南城较近,尤以纪南城四周五公里的范围内较密集。

中上层贵族大多会在城外选择风水宝地并大兴土木,而下层贵族和平民没有这样的条件,只能就近简单埋葬。所以,中上层贵族墓离纪南城较远,而下层贵族和平民墓却大多离城较近。

纪南城四周已发现三十多处墓地,最近的距纪南城不到一公里,如城北武昌义地,距城外仅300米;城东雨台山秦家嘴距城也不到一公里。

次近的墓距城在两公里范围内,如城北关坪,城东北施家洼、狗獾子洞、范家坡、九店、奶妈坟,东部雨台山、七亩上,南部拍马山、西南部葛陂寺等。

稍远的距城在五公里范围内,多集中于南部,如荆州砖瓦厂、傅家台、张家山、溪峨山、太晖观、太湖港、李家台以及东南部的鸡公山、岳山和东部的黄山等。

更远一些,即十公里范围外的,东南部有关沮口、谭家湾南港桥。西南部有万城,西北部有马山砖瓦厂、联山、沙冢、藤店、枣林岗、李家嘴和背部的紫荆山砖瓦厂等。

据统计,这些墓地已发现的楚墓已达五千余座,已发掘的有三千座左右。其中发掘楚墓最多的是雨台山墓地,其次的是九店墓地,再次是张家山墓地,其余各地墓地发掘的楚墓由几座到数十座不等。

这些墓地,除雨台山个别墓有封土以外,其余基本都没有封土。因此在地面上看不出任何痕迹。有的已为农田,有的已为鱼塘,也有的盖上了房屋或成了现代的坟场。

(三)江陵楚墓的形制

江陵楚墓贵族墓均有大型封土堆,墓坑有台阶和斜坡墓道,椁多室,棺多层。

其中,“天星观1号墓”封土残高7.1米,墓口长41.2米,宽37.2米,斜坡墓道长18.8米,从墓口至椁盖板深8.9米,墓壁有15级台阶,这都体现了墓主人崇高的地位和身份。

葬具为一椁三馆,棺椁均保存完好。整个椁室有隔板或隔樑分隔为5大室、7小室,长8.20米、宽7.50米、深3.16米。其中南室两间、东室两间以及北室、西室、中室。东边设有乐室、西边设有兵器室。

整个棺椁用木材约一百五十余立方米。椁的四周填白膏泥,室间用整木料垒成隔墙。椁内三棺层层套合。

一般士和平民的墓,规模较小,均为土坑竖穴,无封土和台阶,多为一棺一椁或单棺无椁。一棺一椁的墓,有的在椁室内棺首或棺侧留有空隙,放置随葬品,习称头厢或边厢。

木棺有三种形制。第一种为长形弧棺,即盖板与两侧棺板都为弧形的,底板不落地;第二种盖板与两边壁板都为平直的,底板亦不落地;第三种为长方盒状棺,但很少见。棺内一般有竹席裹尸,死者为仰身直肢。

“马山1号墓”死者衣衾保存完好,面部还有覆盖物有,双手各握一卷绢团,即所谓“握手”,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葬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