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李世民
40647800000009

第9章 创大唐盛世的千古名君(1)

玄武门之变登帝位

历史上的帝王家为了争夺帝位,发生过不少父子、兄弟相互残杀的悲剧。这一悲剧在李氏唐朝依旧未能幸免,这就是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它既是一场极为惨烈的政变,又是一场蕴酿许久终于爆发的兄弟相残惨剧。

自古以来帝王传位的规定是以嫡长子作为继承人,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理所当然地被立为太子。随着李世民愈来愈多的显赫战功,以及高祖常在朝臣面前对他百般称赞,使得没有多少建树的建成太子深感不安。建成太子资质平平,手下也没有多少人才;弟弟李世民不仅才智过人、骁勇善战,还使得天下的英雄都钦佩他,许多有才能的志士都主动投效到秦王府中。再加上他立下许多战功,收复了众多州郡,他渐渐成了大哥建成的心头刺,不但让建成寝食难安,还迫切地想要拔出。

李建成与四弟李元吉关系最为亲密,李元吉看到大哥愁眉紧锁,就向建成询问原因。李建成把心中的顾虑告诉了李元吉。李元吉本来就看不惯二哥李世民立下赫赫战功,不认为自己无能、贪生怕死,反倒一心觉得是李世民逞强好出风头。现在连和自己最好的大哥都要担心被废去太子之位,他不禁怒火中烧,忙向大哥表示愿意全力支持。

李建成见四下无人便轻声告诉弟弟元吉,自己府中的魏征曾劝他早点除去李世民。元吉听后深表同意,并给李建成出了个主意。他们先是去讨好高祖宠爱的嫔妃,让她们在高祖耳边搬弄一些话语,使高祖不再信任李世民。然后又设计了一个个陷阱,就等着李世民来入网了。

几天后,太子建成便以慰劳李世民为由,在自己的府中邀请家族里的年轻藩王们,共同设宴庆功。席上,太子与齐王元吉一杯又一杯地敬李世民,李世民因为兄弟很久没在一起把盏谈笑,很是高兴,不自觉多喝了两杯,回府的时候走路都摇摇晃晃了。

回到府中后,李世民忽然觉得腹中一阵剧痛,忍不住抱着肚子滚到地下。部下尉迟敬德连忙给他找太医,并通知了李世民的妻兄长孙无忌和总管房玄龄。李世民在太医全力的诊治下总算转危为安。

“我看这里面大有文章,”房玄龄神色严肃,看来心情颇为凝重,“太子和齐王一向对秦王不友善,为何今天如此多礼,居然要设宴款待他呢?”

“你的意思是……”长孙无忌嘴里的话没有问完,脸上显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房玄龄会意地点点头。

“看来我们不能再忍气吞吐声了,去和秦王商量对策吧。”长孙无忌怒声说道。

“秦王,我想您心里一定也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玄龄激动地说,“再不动手,我看总有一天您的命会葬送在他们手中,再说现在情势如此危急,不必再顾虑小节了,您忘了周公也曾大义灭亲,杀了管叔和蔡叔吗?”

李世民坚决地摇摇头说:“自古以来为名利灭了多少人性,他们可以无情,我却不可以无义啊!曹子建的诗很有道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秦王,您不是在害人,是有人要害您啊!”部下纷纷劝道。

“那我就防着他们一点,不让他们的计谋得逞就可以了。”李世民仍旧不肯答应。

这时,高祖已得到消息,亲自从宫中赶来探视,他一看情形,心中也已明白七八分。高祖一边叹息一边劝慰儿子,希望他能原谅建成和元吉,不要和兄弟们反目。李世民答应了。

“听说父王已经知道事情真相了。”建成紧张地拉着元吉说。

“怕什么!”元吉一副有恃无恐的模样,“老二假仁假义,一定不会找我们报复,父王他怎可能杀害自己的亲生骨肉呢?一不做二不休,现在我们要赶紧送东西到后宫去,请那些嫔妃为我们美言几句,再设计谋清除老二的党羽。”建成与元吉一拍即合。

商议之后,兄弟两人分头行事。高祖在后宫嫔妃的谗言下,也认为秦王府中善于谋策的人过多,为避免他们煽动秦王造反,就命李世民将他们驱逐出府。首当其冲的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房、杜二人被驱逐出府,李世民心中十分郁闷。尉迟敬德又告诉秦王,刚才太子派人送份大礼给他,但他拒绝了。

因为秦王府中的部将不为所动,太子和齐王怒火中烧。恰巧在这个时候突厥来犯,太子建成就向高祖推荐李元吉出征迎战,又借口说领兵将士不足,要调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尉迟恭、秦叔宝等一起出征,还要求把秦王府的兵马都划归李元吉部下。高祖同意后,太子和齐王就向秦王府中散布消息说要把府中大将都杀掉。秦王府的将领们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向秦王劝道:“这都要对我们赶尽杀绝了,我们再也无法忍受了,就起兵吧。”李世民点了点头。

李世民先到宫中向高祖告发了太子和齐王的阴谋,高祖决定次日询问二人。第二天一早,太子建成得到阴谋败露的消息后,决定立刻入宫逼高祖让位。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会合后,很放心地由玄武门进入宫中,因为玄武门的守卫是太子自己的人。殊不知,守卫总领常何已经投到秦王门下,这时李世民亲自带一百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走近临湖殿,忽然发觉情况不对,急忙拨马往回跑,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李世民已经带着伏兵从后面喊杀过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但一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一箭射死了太子建成,同时尉迟敬德也射死了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营救,和李世民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敬德将太子和齐王的头割下示众后,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不退去。

变乱结束后,李世民痛哭着跪见高祖,将事情经过上奏。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 高祖经过这一场惊吓,再加上丧子的悲痛,身体、精神日渐衰弱,两个月后宣布退位,由皇太子李世民继位执政,改年号为贞观。

定盟约再退突厥大军

没过多久,玄武门之变就传到了塞北突厥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后,突厥二可汗颉利、突利非常高兴,他们商量了一下,觉得趁着唐朝内乱杀向长安,是消灭唐朝的绝好机会,而且这个时候李世民是不会有空来对付突厥军的,对突厥可以说是少了一大劲敌。 他们立刻发动数十万雄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快地攻下了灵州(宁夏灵武)、凉州(甘肃武威)、会州(甘肃会宁)、原州(甘肃固原),当攻到泾州(甘肃泾州)之时,受到泾州总兵尉迟敬德的强烈反击,被杀千余人,突厥军将领也被俘虏了。虽然尉迟敬德在泾阳之役中取得了胜利,但是无法遏制突厥兵的前进步伐。颉利可汗率领主力驻扎在渭水,把突厥二十万雄兵列阵于渭水北岸,长达数十公里。安顿完军队后,颉利可汗派亲信执失思力进长安打探消息。

“启禀殿下,我们颉利可汗及突利可汗带领的百万雄师,现在已经来到长安城外,等着见殿下您啦。” 耀武扬威的执失思力不可一世地向唐太宗说道。

“哼!”太宗声色俱厉地说,“如此不讲信用的人,还能称他们为可汗吗?记得当初我们两国明明立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约,现在你们却背弃盟约跑到我的城下来耍什么威风!”

执失思力傲慢地抬起头,斜睨着太宗,说道:“这叫此一时彼一时啊!谁叫你们现在自身难保呢?”

“好大的胆子!”太宗站起身大吼,“既然你的国君不讲信用在先,我自然不必对你客气,来人啊,把他拖出去斩了。”

执失思力一看太宗真的动怒了,神色立即转变,谦卑地跪地哀声喊道:“殿下饶命,殿下饶命!”

“殿下,两国相攻不斩来使,杀了他不太好吧?”

“对啊!这么做恐怕有损国家的声誉,殿下请三思而行啊。”全朝的大臣都上前劝说。

太宗根本没想杀他,只不过是想借此挫挫突厥的锐气,听大臣们如此说,便顺水推舟做个人情。

“好吧,既然你们都求情了,看在你们的分上暂时不杀他,把他押到后面去,我倒要亲自去见识见识你们的百万大军。”

太宗立即把长孙无忌等谋臣叫到书房商量对策,他决定用疑兵之计来对付突厥大军。太宗命李靖、长孙无忌到豳州设埋伏,又立刻让京师中的部队急速到玄武门集合。将一切事务交代妥当后,就带着大臣高士廉、房玄龄、萧瑀、周范等人来到渭水河畔。

“叫颉利可汗出来,我们殿下要和他说话!”隔着河水,太宗的部将向对岸喊着。

“殿下,这样太冒险了,您还是回宫里去吧,这里交给我们来处理。”萧瑀脸色铁青着对李世民劝道。

“绝对不可以,这次颉利敢带兵直接攻到京师,就是认为我们这边刚发生内乱,无力应战。我若不出面,就更助长了他的威势与信心,所以,我非亲自出面相迎不可,这样才有可能阻止战争的爆发。”太宗果断地回答。

颉利可汗骑着骏马带着大军,小心翼翼地走到岸边。这时玄武门内的士兵也集合完毕列队来到渭水边,在太宗等人后面排出阵势。颉利勒马停住,抬眼一看,首先看到长安城内巍峨的宫殿,再看到由玄武门直奔渭水边的军队,士兵们个个训练有素,队伍威严整齐,颉利的心缓缓下沉。

“颉利,你为什么不遵守盟约,如此的不守信用呢?趁我们危难时前来加害,难道你们习惯于乘人之危吗?”身穿黄袍、头戴金冠、气度非凡的太宗义正词严地责问,“我们唐朝从建立到统一天下,一直都是以礼义对待贵国,金银玉帛等财物也没少给你们,为何你今天要毁约,破坏两国的友好邦交呢?”这一番话问得颉利哑口无言。

突厥的士兵从来没见过如此勇敢的领袖,只率领几百人马,就敢面对数十万大军,不但毫不惧怕,而且声音铿锵,全身上下仿佛有一股令人慑服的力量。士兵们都低下头,刚才嚣张的气焰消失得无影无踪。

颉利可汗支支吾吾地说:“这一切都是误会,我是听说贵国发生了重大事变,赶忙带兵前来协助的,请殿下明察。”说完下马跪在地上。

“殿下,现在正是攻打他们的好时机。”周范在一旁低声说。

李世民摇摇头,和气地说:“原来是误会啊!既然你千里迢迢地带大军到达京师,那我们就好好地谈一谈吧。”

颉利可汗赶紧向太宗求和,太宗很高兴地答应了。第二天,两军在渭水桥上斩白马立下新的盟约,太宗还赏赐许多金银给突厥军队,让他们高高兴兴地班师回塞北。

“殿下,您怎么有把握能以三言两语化解这一场争战呢?”颉利退走后,朝臣们都好奇地问。

“这就是心理战啊!”太宗满脸自信地说,“他派兵前来只是探探虚实,如果我不敢迎战,就表示京师的兵力不足,我们心里有所畏惧,那对方就有把握可以打败我。一旦我做出早有准备的模样,自然就灭了他的威风。再说,他们深入我国内部,原本想利用我们动乱的情势来趁火打劫的,没想到我们内部十分安定,这已经出乎他们的意料,我再这么一吓唬,你说,他的军心能不溃散吗?”

“殿下,您不是在豳州设防了吗?为什么不趁他们退守时攻打呢?”

“时机尚未成熟,”太宗慎重地说,“我刚即位,国家刚统一,百姓的生活还很困苦,国库不足,现在必须先安定国家,发展生产才是当务之急。如果立即对突厥发动战争,对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但是这个耻辱总有一天会讨回来的。”

大力革新创盛世

唐太宗登基初,由于连年战乱及隋炀帝的昏庸奢靡,国库空虚,百姓生活艰难,国力十分虚弱。太宗决定对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来一个大力革新。他不仅对领兵作战很有才能,对文学也十分喜爱且颇有造诣。当初在秦王府中设立文学馆,招揽许多读书人在馆中工作,这些人除了和李世民一同切磋学问外,更是他施政、问计的参谋。即位以后,太宗将文学馆扩充为弘文馆,聘请专人把馆中收藏的二十万卷图书,以经、史、子、集为别,依甲、乙、丙、丁、戊归类整理成四部。

太宗少年时就认识到人才的作用,他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他不仅任人唯贤,而且知人善用。登基初期,他大力提拔早年追随他的秦府幕僚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太宗任用的文武百官中有出身微寒的程咬金 、秦叔宝、尉迟敬德等,也有出身贵族的李靖等,还有出身少数民族的阿史那社尔等;既有征战中招降的将领岑文本、戴胄、张玄素等,甚至还有大哥李建成的旧部魏征、韦挺等。太宗对他们不讲门户,不分亲疏,不避仇嫌,不论前后,唯才是用,都委以重任。他对每个臣子的长处和弱点都了如指掌,在给他们的职位和与他们商量政事时都能扬长避短、各尽其才。如对房玄龄、杜如晦的任用,太宗让他们互相参照互补己短。为了选拔人才,太宗还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以广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他还规定,凡是县令都要五品以上的中央官吏保举,各州刺史则由皇帝亲自选拔任命。这样,就为唐朝的发展打下了坚固的人才基础,也正是这些人为唐朝即将到来的盛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