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布尼茨看来,连续性的这两个方面并非彼此不相关的,相反是相互联系的。只是由于所有事物在其存在方面是连续的,没有空隙的,因而才有同一事物的前后相继的逐渐变化,才有莱布尼茨所谓的个体实体的现在状态包含它的过去状态,并孕育着未来状态。他写道:“对于我来说,宇宙中每一事物由于形而上学的理由而相互联系着,以致于它的现在总是孕育着它的未来,任何既定的状态如果不借助接近的先前状态就自然是不可解释的。如果否认这一点,宇宙就会有空隙,这会是违背充足理由原则的,而且在解释现象时就不得不求助于奇迹或求助于纯粹的巧合。”以上莱布尼茨的诸多阐述表明,连续性原则对于莱布尼茨来说并不像罗素所说的那样不重要,相反具有根本的重要性。罗素在谈到这条原则的重要性时,提出了上述看法。他说:“在对莱布尼茨的阐释中,这条原则通常具有一种突出的地位,但是我未能看出,除了被运用于数学之外,它还有任何大的重要性。”罗素的这种看法是难以成立的。莱布尼茨之所以要反复论述这条原则,晚年尤其如此,是因为这条原则对于他的形而上学来说是根本性的。如果说不可辨别者的同一性原则是他的个体独立自主原理的主要事实依据的话,那么连续性原则是他的宇宙普遍和谐原理的主要事实依据。
这两条原则对于两条原理的意义不同于对单子的本性和特性的分析对于两条原理的意义。对单子的本性和特性的分析可以说是一条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分析、论证,而这两条原则可以说是一种事实的、科学的分析、论证。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前者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分析,后者则是一种外在的、现象的分析。当然,这两种论证又是互补的、互相说明的。我们之所以能说所有个体既有差异又是连续的,是因为构成个体的单子在质上各不相同,在数量上是无限的,而且是变化发展的;我们之所以能说单子数量无限、各不相同而又变化发展,其重要根据又在于个体事物既各不相同又是连续的。具体谈到连续性原则,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既然整个宇宙的个体事物无论从静态上看还是从动态上看都是连续的,也就是有次序的,那么这种次序就是和谐,宇宙普遍地连续就等于说宇宙普遍地和谐。可以看出,如果不承认这条原则,至少很难直接得出宇宙中所有事物都是有序共存、和谐变化的。
不仅如此,这条原则并不是像罗素所说的那样,只对数学有意义,对哲学和其他学科没有重要意义。莱布尼茨在1702年给Varignon的信中明确指出,“我肯定地认为,这条原则是一条一般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几何学,而且也适用于物理学。”在《神正论》中,他又说:“我也已经表明,那条优秀的连续性法则在那里被观察到,我也许是陈述这条原则的第一人,它是笛卡尔先生、Fubry教父、Pardies教父、马勒伯朗士教父及其他人的规则不能通过其检验的试金石。根据这条法则,人们必定能把静止看作是一种在连续地减弱之后消失的运动,同样也能把相等看作是一种消失的不等,正像两个不相等的物体中较大的一个连续地减小,而较小的一个保持它的尺寸时就会发生的情形一样。作为这一考察的结果,不相等的形体或运动中的形体的一般规则必定也可用于相等的形体或用于其中一个是静止的形体,正如这个规则运用于特殊情形一样。这导致了一种真正的运动法则,而不会导致笛卡尔先生及其他有才智的人所发明的某些法则,在这一点上,这些规则被证明是有消极影响的,人们可以预言,实验将不会偏袒它们。”对于莱布尼茨来说,连续性法则是宇宙的一条普遍法则,既然如此,它也就应当是所有自然科学研究不能违背的原则。
四、前定和谐
以上我们分别考察了单子的能动性与被动性、由单子构成的个体实体的灵魂与形体,以及由个体实体构成的宇宙的个体实体之间的关系。从这些考察不难看出,在莱布尼茨对所有这些关系的阐述中贯穿着一种次序和和谐的思想,对于他来说,所有这些关系都是共存、一致、伴随、适应的关系。由这些关系构成的宇宙,无论是从微观上看还是从宏观上看都是普遍和谐的。关于这一思想,莱布尼茨有许多直接的、明确的论述。在1687年给阿尔诺的信中,他提出:“每一个实体或完全的存在都是作为一个有区别的世界,除上帝之外独立于其他每一事物……然而,这种独立并不妨碍实体彼此之间的交往,因为既然所有被创造的实体是同一个统治者根据同一种设计连续产生的,并且表达同一宇宙或相同现象,它们就是准确地彼此一致的。这就使我们说,一个作用另一个,因为一个比另一个更分明地表达它们的变化的理由或原因。”他把这种看法称之为“实体彼此之间共存或一致的假设”。关于这个假设的内容,他在同一封信中阐述说:“简言之,要是用一个例子加以说明的话,我可以说,我所主张的共存可比作几个不同的乐队或合唱队,它们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不能彼此看见或听见,每一乐队都遵循它们的乐谱,它们仍然能保持完美的一致,以致于听见所有这一切的人在它们之中发现有一种和谐,这种和谐是奇妙的,而且比它们之间有任何联系更令人惊奇得多。甚至还可能会这样,在这两个合唱队之一中的某个人将通过这一合唱队判断另一合唱队在做什么,甚至将形成这样一种习惯(特别是如果我们假设他不用看见他自己的合唱队就能听见它,不用看见另一合唱队就能听见它),即通过他的想象的帮助,他将不再想到他在其中的合唱队,而只想到另一合唱队,或者把他自己的合唱队仅仅当作另一合唱队的回音。”
显然,莱布尼茨的这种“合唱队”比喻,既适用于简单实体或单子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复合实体或个体实体之间的关系,当然同样适用于个体内部的形体与灵魂的关系。不过,由于形体与灵魂的关系是当时讨论的热点,对此莱布尼茨作了更多直接的论述。例如他说:“因为灵魂的本性在以一种非常精确的方式(虽然清晰程度有不同)表象着宇宙,灵魂自行产生的表象所组成的序列,就自然地与宇宙本身的变化所组成的系列相一致。另一方面,形体也是被安排好来适应灵魂的,凡是认为向外活动之处,形体都会迎合着去适应它。”“这个体系使形体好像(自然这是不可能的)根本没有灵魂似地活动着,使灵魂好像根本没有形体似的活动着,并且使两者好像彼此互相影响似的活动着。”形体与灵魂的和谐关系他借用了当时流行的“两个钟”的比喻作了形象的说明,这一点我们在下面再详述。
现在的问题是,按照莱布尼茨个体独立自主的原理,构成个体实体的所有单子,以及个体实体本身是完全独立的,单子与单子之间,灵魂与形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没有实在的因果作用,而只有观念上的相互作用,即彼此表象或表达。另一方面,单子和个体又都是能动的,由于内在的活动而不断变化发展。既然如此,单子和个体怎么会在空间上有序共处、时间上协调变化呢?根据前面的分析似乎可以说,是因为宇宙是一个充实体,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事物与事物紧密联系着,没有虚空,因而它必定是共处有序的,而且只能协调变化。似乎还可以说,因为每个单子和每个个体实体都是一面镜子,它们都能反映整个宇宙的状态,因而可以根据宇宙中其他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对于莱布尼茨来说,这一切似乎不够充分、有力,而且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也好,说它们是反映整个宇宙的镜子也好,本身也还需要根据。尤其是,这一切无法对当时哲学界普遍关注的灵魂与形体的关系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基于上述想法和他的形而上学理论的需要,他提出了他的前定和谐学说。从下面的分析将会看到,他的这种学说是他一方面要坚持个体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宇宙的普遍和谐,而不得不提出的用以论证他的两大形而上学原理的假设。这个假设或系统对于莱布尼茨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他常常把他的形而上学称为前定和谐系统,而称他自己为“前定和谐系统的作者”,而且为阐明他的这个系统及其与交互作用论和偶因论的关系作了巨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