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这场大战有点怪(第一部分)(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品历史)
41808200000003

第3章 河南的冤大头

华盛顿会议商量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收拾中国的乱局。其实,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就已经乱了套。官府和军队严重腐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当年的真实情况。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苦,脑袋也是越来越蠢。当然,北京的那个朝廷也不见得聪明多少,在鸦片战争中被打得惨败,居然还以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压根不反思,学习西方的想法自然更不可能有。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大火烧掉了用民脂民膏建立的圆明园,丢掉首都的大清朝廷才开始明白:再不改变,那就等着继续倒霉吧。于是,“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有了第一批使用机器的工厂、铁路和西洋式学校(主要教外语和军事)。军队也装备了大量洋枪洋炮,还有了相当气派的海军(包括北洋舰队)。这只不过是学了皮毛,可中国人的尾巴又翘上去了,觉得国家已经“中兴”。

1894年7月,为了决定朝鲜这个小伙伴跟谁走,第一次中日大战爆发(甲午战争)。开战前,从慈禧太后到卖早点的小贩,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觉得打不过西洋人的大清肯定能把东洋人打个稀里哗啦,日本会有多难对付呢?在当时的朝廷里,只有李鸿章等极少数明白人才知道明治维新搞得有多么彻底,日本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所以坚决反对开战。但是,大家不会听这类灭自己志气的汉奸言论,巴不得赶紧打一场漂亮干脆的大仗,在日本身上出出气。当然,各位看官都知道结局:那支腐败透顶的中国军队被建立不久的皇军打得找不到北,最后北京城里那个同样腐败无能的朝廷不得不低下了头。1895年4月,清朝议和代表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一大堆。事后,大清上下不敢骂朝廷无能,只好把老李当成替罪羊和出气筒,骂遍了他的十八代祖宗和子孙后代。当时,没有多少中国人真正反思过失败的原因,而朝廷和民间还在高喊着各种“不能西化”的口号。1898年的戊戌变法打算学明治维新的模样来改造中国,可才一百来天就完蛋了(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变法的领导人大多是蠢货,包括康有为)。随后,很多中国人把希望寄托在了历史悠久的武术、“神功”和法术上,参加了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到处杀洋人和信基督教的中国人,最后搞出了全国性的政治运动(背后有朝廷的一帮大人物撑腰),弄得血流成河。结果引来了八国联军,又是一场血雨腥风(在当时的北京城里,美国和日本军队的纪律最好,而俄国和德国的最混蛋)。此时,大清才真正意识到:只有彻底改革才会有出路。于是,朝廷开始搞“新政”:废掉科举,建立西洋式的大中小学校,支持工商业,编练新式军队,学习西方的法律制度。1905年甚至派五位高官到欧美去考察政治制度。没过多久,大清政府宣布:将在1916年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制定和公布宪法,召开全国选举产生的议会。1910年,北京甚至有了“预备”的议会——资政院。这个机构的议员由各省的选民来投票选出(和明治维新产生第一个日本议会很像,选民有财产限制,女人不能参加)。20世纪初的中国好像也要走明治维新的路了。然而,大清已经错过了太多机会,浪费了太多时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这件大事的实际领导者可不是孙中山那个集团),给清朝送终了,而新政改革被丢在了一边。此时,李鸿章的继承人袁世凯站了出来,想把中国的近代化转型大业继续推行下去。

这位北洋军的大帅是河南人,和曹操、司马懿是老乡,而且死后的评价也差不多:一代奸雄。他家是大地主,还出过一品大官,在老家绝对算豪门了。袁世凯曾经几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连个举人都没捞到(省上的考试,成为举人就已经是候补官员了,参考中学课文《范进中举》)。其实,袁大帅的智商非常高,做事很努力,但他真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实在写不出什么太好的八股文来(明清时,科举考试的内容已经非常死板,严重脱离大时代)。和小袁一样遭遇的清末奇才还有大名鼎鼎的左宗棠,不过人家好歹还考上了举人。后来,袁世凯利用家里的关系,在军队里谋到了差事。在清末那个经常打仗的时代中,他的本事很快就显出来了:作战勇敢,办事周到又果断,对部下要求严格又善于收买人心。加上家庭背景和肚子里的墨水(古代中国军队里的文化人真的不多),袁世凯步步高升,最后得到了李鸿章等“洋务派”大臣的欣赏。他对国家的情况非常不满,认为非要从制度上进行改革不可。1895年,朝廷派袁世凯在天津组建和训练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新建陆军(后来发展成了统治中国二十余年的北洋军)。袁大帅完全按照西洋军队的样子来打造这支部队(主要参考了德国陆军),设计的招兵标准和军饷都很高,内部制度也西化了,连发工资的规定都和其它旧军队不同(克扣军饷是当时大清军队里的家常便饭)。他还花钱请懂军事的洋专家来当教官,从李鸿章建立的那些西洋式军事学校里招来大批毕业生当各级军官。为了完全西洋化(洋务派建立的军队只是用了洋枪洋炮),袁世凯对军官的要求更严,从穿衣打扮到指挥作战,必须按洋人的规矩来,要把旧军队的那套玩意全部丢掉。他自己都要参加各种训练,稍息立正加开枪刺杀一样不拉,还参加军中的西洋战术培训班(由洋教官上课),好好听讲。北洋军成了这个古老国家第一批近代化的精英集团,怎么可能愿意再留着脑袋后面那条猪尾巴似的大辫子?大清国内最早剪辫子的就是这支新式部队的军人们。当时,看不惯袁世凯的爱国官员很多,经常上折子告他,写的罪名真是五花八门。比如:用洋人军服丢祖宗的脸;剪辫子是想谋反;贪污军饷(这条最扯淡)。好在慈禧对袁世凯的能力很了解(这位太后可不像很多人说得那么无能),又急着赶紧练出一支像样的新军队来保卫大清江山,所以对那些胡说八道没有太在意。就这样,北洋集团产生了,成为带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急先锋。八国联军走后,大清搞的那些新政就得到了这股强大势力的坚决支持。可是,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新上台的皇室高层居然把袁大帅赶回老家去“养病”。因此,辛亥革命爆发后重新出山的袁世凯和北洋集团不再愿意为大清出力,把爱新觉罗家族逼下了台。

当时,参加辛亥革命的大人物多数认为袁世凯比孙中山更有实力和能力领导这个国家走西方的路(姓孙的不像很多人想得那么好,无论能力还是人品)。袁大帅最后能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不光因为他有枪杆子,个人的名声和能力也很重要。要说这是众望所归和人心所向,其实并不过分。掌握大权后的袁世凯的确做了很多实事。在经济、教育和军事各个方面,他都在把中国往欧美的道路上拉(光看看他在政府里用了多少洋顾问就能知道),甚至准备搞地方自治和民主选举。然而,袁大帅最后却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登基称帝。他要当皇帝,这是对还是错?我不好说,但这个愚蠢举动使北洋集团彻底分裂(段祺瑞等北洋元老还等着接大总统的班呢,哪里容得袁家小子即位),造成了之后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国的近代化再次停了下来。极不争气又愚蠢透顶的大儿子袁克定和身边的一些马屁精用尽各种办法把袁世凯架到火上去烤,一个劲地编造“多数人拥戴大总统称帝”的谎话,最后搞出一个烂摊子,还气死了袁大帅。还有一个大帮凶也跑不了,就是日本政府。当初想从大总统那里多捞好处,拍着胸脯保证支持老袁当皇帝。结果形势一变糟,东洋人就翻脸不认账了。当时,西方各国忙着打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个关键时刻也没有及时出手阻止这场闹剧。

中华民国政府把袁世凯的头像刻到了新造的银元上,所以人们也把那种银钱叫做“袁大头”。后来,这个词又成了袁大帅的外号。以我看,袁世凯应该是一个冤大头,做了那么多很不错的事,最后还被骂得一塌糊涂,和自己的知己李鸿章一样冤枉。他一死,各路人马相互大打出手,哪里还管得了别的。到华盛顿会议后,西方各国才顾得上来认真解决中国问题。经过一番比较,他们选择了浙江的蒋光头来继续搞中国的近代化大业,但没想到这位还不如河南的袁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