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不会寅吃卯粮,但须做到未雨绸缪。
人生的很多启发往往来源于艺术作品,关于养老这个话题,我也忍不住想到从一部电影中找到真理。这部电影,就是可以看个三五遍的《涉外大饭店》。
对于热爱电影的人来说,2012年上映的《涉外大饭店》是近年来一部为数不多的佳作。究其原因,不但是因为这部电影集中了众多的英国老戏骨(诸如《唐顿庄园》的老太太扮演者 玛吉·史密斯),也是因为它关注了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虽然只是一部虚构的电影,但他还是对当前的老年人的状态做出了惟妙惟肖的描述。比如,比尔·奈伊扮演的是一名公务员,他与妻子貌合神离,但退休后的退休金也只能让他在老年聚居区找到一个简陋的住所。这被他的妻子狠狠的数落了一番。他妻子是个明白人,因为即便按照我们的现实逻辑,作为一个公务员,退休之后混成这样,也真是太丢份了。朱迪·丹奇所扮演的寡妇,则是在丈夫去世后不能安然的住在自己的公寓中——因为这个公寓要卖掉,以便还清他去世老公的那些债务。而玛吉·史密斯扮演的角色更是惨烈。她年轻时做管家,结果老来被弃,只得自己住在狭小的公寓中。她的腿需要动手术,却在臃肿的医疗系统内排不上号医治,更何况还有昂贵的药费,最后她不得不决定到便宜的印度去解决这个手术问题。
一句话概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老无所依,而如果再想想这种老无所依现象竟然还是出现在一个发达国家英国,那么这件事情,用一句还算时髦的话说更算是细思恐极了。
也许大家会觉得这只是一种电影而不真实,但实际上,统计数字却足以说明一切。汇丰做过的一个调查说,现在英国人有超过五分之一的打算在退休之后要继续工作了。因为他们手头的钱和退休金,不足以支撑他们活到死去。他们已然退不起休了。英国人退休的年龄是65岁,而平均寿命则是80岁。
若看看其他的国家,这种最后可能老无所依的现象的确也不是个例。比如在日本,人们退休的年龄在不断延迟,这一方面的确是因为个人兴趣,但为了保证退休之后的生活,也是一个实际因素。中国也不用说有这样的问题,延迟退休年龄的新闻,一旦跳出来,就必定是吵得人仰马翻。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虽然不是真理,但若说普遍存在,也不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说法。
若要深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当然可以列举出很多的原因。人口老龄化,新生人口不足,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工资水平难以提高等等,都是其中的因素。当然如果简单点,用一句中国的老话“寅吃卯粮”来概括全世界出现养老金缺口的问题,也算是合理的。
寅吃卯粮的首先当然是国家层面。政府在养老体系上的失误,缺乏改革和变化,是导致在未来出现养老问题的重要原因。很多国家忙于应付现在,忽视未来——有时候是因为对这个国家而言,现在这个关口本身就很难过了,有的则是真的在繁荣时期大肆挥霍,没有好好考虑未来的问题。
此外,个体方面的因素也不能不提。很多国家的养老都不能靠国家,所以必须要个人为自己做好打算。但是人作为个体也常常忽略早作准备的习惯。这其中的最明显表现就是没有为未来存够钱。典型的发达国家中的一部分典型人群,他们甚至根本就没有储蓄的习惯。汇丰的调查同样证实了这一点,而当人们终于意识到改为未来做点打算的时候,似乎也真的有点晚了。人活着,钱没了。这种痛苦,真的绝不亚于人死了钱没花了。
同样是一句中国老话,“未雨绸缪”也许是我们能想出的最好的面对这种窘迫的方法。国家层面的事情我们这里就不用谈了(说得还少吗),但就个体方面而言,这一点的意义的确需要重申。
对于每个个人,未雨绸缪当然需要正确的方法。不同的群体总有不同的策略,但是及早认识到养老这个问题也是自己的问题,并开始行动起来,则可能是最重要的。储蓄或者长期投资,因人而异,各有优点,但绝对不能的自然是不去储蓄或者投资。而且最关键的是,越早意识到这一点越重要。
关于如何投资如何储蓄是另外一个可以写的问题。但这里只想说的是,投资最重要的是要有计划,此外,一定要坚持。积少成多,才是个人理财安全理财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开源节流、储蓄和投资贯彻的是富兰克林省一分钱就是赚了一分钱的真理。然而,若是在这方面缺乏意识或者行动晚了,那么增加自己的工作技能,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则恐怕是一个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多一份才能,就多一份吃饭的本领,这就要求我们还是要努力工作,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能在晚年比别人获得更好。
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不管我们如何争论,如何不满,但现实若是真的这样,那么需要我们去工作的时间还真的只能是越来越长。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无法改变它。所以,我们能做的是积极面对这种可能性。比只是忧虑或者焦躁不安,这样做或许更有助于解决自己的问题。
养老本身似乎就是养老的问题,但实际上对于个人来说,他其实是一生的事业规划和财富规划问题。早点意识到这一点,早点行动,相信肯定会为自己的人生加分。
行文至此,不禁想起获得艾美奖最佳剧集,搜狐上大热的美剧《绝命毒师》。这部剧集讲述的是一个生活窘迫身患绝症的化学老师,为了给死后的妻子儿女留下足够的生活费用,转而走向制毒贩毒道路的故事。化学老师摇身变成大毒枭,这种“知识改变命运”的黑色幽默,着实是对美国毒品横行,经济衰落的一种解构甚至讽刺。但是,硬要把这种黑色故事看出正能量的话,我也得说,“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真是没错的,但前提别忘了,就是要做正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