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已经被卷入冲突时,要首先想办法使自己冷静下来,只要保持冷静,冲突就可以被制止。当你遭到对方的打击,要被激怒时,你要对自己说:“我现在的肌肉已经开始紧张了。现在应该放松,慢一点儿,慢一点儿,惊慌失措只能帮倒忙。如此生气毫无价值,我要把他当成一个可笑的家伙。我当然也有急躁和发怒的权力,但是,还是要忍耐一下。现在应该做几次深呼吸。不要乱,问题要一个一个去考虑。也许,他真的想激怒我,好,就让他彻底失望吧。我不应该指望人人都按照我所想的那样去做。放松一点儿,不要逞能。”事件过去后,你要进行一下自我评价,来点儿自我奖赏,别忘了,对自己说:“这件事,我处理得非常好,棒极了。原来,事情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难,虽然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但我还是解决得很好。虽然我有可能更加失态,但我没有那样。我没必要发怒,也可以很好地解决和处理这件事。我的自尊心可能受到了伤害,但如果我不把它看得那么严重,将会更好。我比以前做得要好多了。”
克制自己才能实现自己
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美国,有一位很有才华、曾经做过大学校长的人,竞选美国中西部某州的议会议员。此人精明能干、博学多才,看起来很有希望赢得选举的胜利。但是,在选举的中期,有一个很小的谣言散布开来:三四年前,在该州首府举行的一次教育大会上,他跟一位年轻女教师“有那么一点暧昧的行为”。这实在是一个弥天大谎,这位候选人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并尽力想要为自己辩解。由于按捺不住对这一恶毒谣言的怒火,在以后的每一次集会时,他都要站起来极力澄清事实,证明自己的清白。其实,大部分的选民根本没有听到过这件事,但是,现在人们却愈来愈相信有那么一回事,真是愈抹愈黑。公众们振振有词地反问:“如果他真是无辜的,他为什么要百般为自己狡辩呢?”如此火上加油,这位候选人的情绪变得更坏,也更加气急败坏声嘶力竭地在各种场合下为自己洗刷,谴责谣言的传播。然而,这却更使人们对谣言信以为真。最悲哀的是,连他的太太也开始转而相信谣言,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被破坏殆尽。最后他落选了,从此一蹶不振。
人们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恶意的指控、陷害,更经常会遇到种种不如意。有的人会因此大动肝火,结果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而有的人则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泰然自若地面对各种刁难和不如意,在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198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里根在一次关键的电视辩论中,面对竞选对手卡特对他在当演员时期的生活作风问题发起的蓄意攻击,没有丝毫愤怒的表示,只是微微一笑,诙谐地调侃说:“你又来这一套了。”一时间引得听众哈哈大笑,反而把卡特推入尴尬的境地,从而为自己赢得了更多选民的信赖和支持,并最终获得了大选的胜利。
动不动就火冒三丈的人,内心仿佛有个火山口,不但常喷发出逼人的气焰,自己也总是火气上升,不得安宁。
到百货公司买衣服,常和售货员议价到摔衣服走人。儿子九九乘法表背不好,你也动怒,气得请出“家法”来。先生吃完饭就跷二郎腿看报,不知帮忙洗碗,你更是生了整晚闷气。最近,还有个倒霉鬼只是打错电话被你接到,就莫明其妙挨了你一顿骂……
当然,心中有“气”应该适当宣泄出来,内心才能重获平衡。只是动怒的人得为自己发泄怒气的行径善后,如得罪人、事情的进度受阻、失去朋友或信用等。因此,发泄愤怒还得视状况而定,不然一吐胸中不快后,反而会制造出新的问题来。
火气上升时,新愁旧恨容易一齐涌上心头,人往往被强烈的情绪淹没,而我们往往在了解为什么生气后,气也随之消了大半。因此,除了找适当的发泄方式外,我们还可借了解愤怒的原因,来平息怒气。
当我们发脾气时,其实是想借怒气去“表达”些什么。例如先生不帮妻子做家务,妻子不管是发怒还是生闷气,都是想借此要求丈夫:“你应该做些该做的事。”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人必须明白,自己是生活在社会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成功,就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理智、客观地处理问题。控制并不等于压抑,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励你进取,加强你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如果你把自己的许多能量消耗在自己的消极情感上,不仅容易患病,而且也不会有足够的能量对外界作出强有力的反应,因而一个高情商的人应是一个能成熟地调控自己情绪情感的人。
从小事做起
在生活中有人总爱幻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不想付出艰苦的努力而获得意外的成功,轻轻松松地就达到非凡的目的,马马虎虎就成就一件伟大之事。
一口吞天的想法固然美妙,但不实际。要做成一件大事,非得经历千辛万苦,非得经过磨难,非得付出超常的代价,哪有一蹴而就的美事呢?万丈高楼起于千万块基石的垒筑,浩浩江河源于涓涓细流的汇集,萋萋原野缘于无数碧草。于是微不足道积攒成了伟岸,毫不起眼荟萃成了壮观,不惹人注意铺就了辽远。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一连53次去某银行谋职均碰了钉子,后来却如愿以偿。原来有一次年轻人被婉拒后走出银行,发现地上有一枚图钉,他怕扎伤了别人,便弯腰拾了起来。这一微小的举动被银行董事长从窗口看见,认为如此精细小心的人一定适宜担任银行职员,于是一枚图钉改变了年轻人的命运。后来这年轻人经过奋斗成了一位有名的金融家。
合抱之松,发于毫末;峻峨之山,起于微土;系舸之缆,搓于细缕。小现象包含着大内涵,一滴水可见到太阳的光辉,大是由小构成的。只有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认真稳妥,才能最终成就宏大的事业。因小而不屑,断不能成大器也,只因为人们懂得,“见微而知着”矣!
类似的事不胜枚举:美国一家电器公司的一台关键设备坏了,公司众多的技术人员左修右修找不到症结。公司请了一位专家,专家检查了设备之后,在设备的一处地方用粉笔画了一条线,并告诉人们问题就出在这里。拆开设备一看,果然如此。故障排除后,公司付给专家10000美元报酬。公司里有的人不服气,说画一道线给10000美元太贵了。专家听后说:画一道线只值1美元,而知道在哪里画线却价值9 999美元。公司里那些不服气的人听了,心服口服。确实,那位专家之所以有别人干不了的“一招鲜”,靠的是多年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而绝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使然。正因为这一绝招才使他“灵光”突现,让人刮目相看。
时光是公正的。你愧对了岁月,收获的便是荒芜;你洒下辛勤的汗水,回报你的便是累累硕果;你有了丰厚的实力,幸运之神才会叩响你的大门。
朋友,你若胸有大志,就不妨先从一招一式去努力吧!你想一鸣惊人吗?那就请先踏踏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吧!你若想得到成功的话,就别怕失败和挫折!你的每一次不懈的努力都是胜利的前导,你的每一次热情的投入都会沉淀成一分功力,你的每一次执着的追求便是向成功彼岸的接近和靠拢。
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平凡就孕育了伟大;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希望就会发芽;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命运面前你就是个赢家。
解开心灵的绑绳
在《飘》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斯佳丽的一个典型习惯,每当她遇到什么烦恼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她就对自己说:“我现在不要想它,明天再想好了,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实际上,这种明天再想,就是给心灵松绑的方法。如果你对一个问题想了一整天,仍然没有显着的进展,最好暂时放下这个问题,让问题在睡眠中自然地解决。因为睡眠中没有太多意识的干扰时,也就是最佳的工作时机。
引起紧张、匆忙、焦虑等情绪的另一个原因,是同时想做很多事情的习惯:学生一面看电视,一面做功课;企业家不将注意力集中在他正在口述的事上,却在心里盘算着今天应该完成的另一件事情,心里希望能马上同时解决。
这些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当事者通常都感觉不出来。我们想着眼前的很多工作,而感到神经过敏、忧愁。焦虑不安。
这种神经不安的情绪并不是由于工作而产生的,乃是由于心里的想法——我必须同时完成这些事情。
我们紧张,是因为我们想做不可能的事,这样无可避免地遭受挫折。正确的做法是:一次只做一件事。做完一件事,便会觉得有了一点成就感。
了解这一点。我们的心里就不会想要同时“做”下一件事一;相反地,我们会把精神全部集中于正在进行的事。“给心灵松绑”!以这种态度来做事,我们会感到轻松,不再有匆忙、焦虑的情绪,而且能集中全部注意力去全心思考。
挫折面前没有救世主
美国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经过调查研究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在于其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靠的是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1976年奥运会十项全能冠军的获得者詹纳曾从体育比赛角度作了类似的论述,他说:“高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上、人格上的挑战。”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充分发展自己,使自己取得巨大成就的智慧,可惜不少人却忽视了自我开发的巨大潜力。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心想事成,困难挫折常常与我们不期而遇。如果人们没有精神准备,就会被搞得晕头转向,意志消沉,甚至悲观绝望。所谓挫折,是指因为自身或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阻碍或拖延了人们力求达到的目标时所引起的不良心理体验。如果这种体验持续时间过长或程度过于激烈,就可能引发各种身心疾病。因此,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强对挫折的应变能力是人们健康生存和事业发展所必需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挫折,看到它的普遍性。“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万事如意”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不是人们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挫折固然会使人受到打击,给人带来损失和痛苦,但挫折也能给人激励,让人警觉、奋起、成熟,把人锻炼得更加坚强。挫折既能折磨人,也能考验人、教育人,使人学到许多终身受益的东西。德国诗人歌德说:“斗争是掌握本领的学校,挫折是通往真理的桥梁。”挫折最怕坚韧的意志,而坚忍的意志正是我们铸造辉煌生命的熔炉。在挫折面前,人们唯一的出路是奋起拼搏。只要我们奋起拼搏,百折不挠,挫折就会变成前进的垫脚石,被牢牢地踩在脚下。鲍狄埃说得好:“力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挫折面前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只要我们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会历经挫折而更加成熟和坚强,从而更有信心获得胜利和成功!
拿得起,放得下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难。所谓“放得下”,是指心理状态,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自己轻松自如。
年过八旬的吴阶平教授,在谈及精神养生时介绍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不把悲伤的事放在心上”。他认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总要想得开,以理智克制感情。着名学者季羡林教授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都体现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子女考学,家长的心就首先放不下;老公升职或者发财,老婆也会忐忑不安放不下心,怕男人有钱变坏了;遇到挫折或者因说错话、做错事受到上级和同事指责以及好心被人误解受了委屈,心里总有个结解不开、放不下等。总之,有些人总是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心事不断,愁肠百结,长此以往势必产生心理疲劳,乃至发展为心理障碍。
英国科学家贝佛里奇指出:“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我国唐代着名医药家、养生学家孙思邈,享年102岁。他在论述养生良方时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勿把忿恨耿耿于怀。”他指出这些心理负担都有损于健康和寿命。事实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得很累,无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为习惯于将一些不顺心的事情经常挂在心上放不下来,结果在心里刻上一条又一条“皱纹”。
辨证论治,对症下药。遇到上述各种情况时,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放得下”。在通常情况下,“放得下”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财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是非常潇洒的“放”。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是理智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据专家分析,高智商、思维型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然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忧愁能否放得下。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有很多,正如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忧愁可说是妨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狄更斯说:“苦苦地去做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会带来混乱和苦恼。”泰戈尔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就可称是幸福的“放”,因为没有忧愁确是一种幸福。
最后引用一句中国古人的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让我们一起来学会“放得下”,以此来增强我们的心理弹性,共享“放得下”给自己身心带来的福音。
是否有完美的工作
坦白说,世上并没有“完美的工作”这回事,因为,正如没有人是完美的一样,所有的工作都有遗憾。
对于完美工作的定义,我们很自然联想到薪水高、职位好、休假多等,许多人对这些标准奉行不渝。随着年纪愈长、工作经验愈多,人们发现:薪水高、职位好、休假多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表象,一个人若不认真思考工作对生命的意义,即使再多优越的条件,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快乐,人生依旧有很多遗憾与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