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人口增多,环境恶化,竞争激烈,人人都会面临压力。压力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调适——这正是心理健康的秘诀所在。
心灵平静则事半功倍
许多人都在追求心灵平静,那么,心灵平静到底有什么益处呢?你或许有这种经验,当你心里烦恼时,你常常会做错事情或做出不正确的决定。相反的,当你情绪平稳,心灵平静的时刻,你的头脑思路清晰,能做出较正确的判定。正确的判断和决定能减少一错再错的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以此推理,你心灵平静时,做起事情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心灵平静不但能使你不容易产生怒火而得罪人、增加麻烦,而且也能使你心平气和的情绪感染他人,使别人觉得你随和可亲。因此,心灵平静能使你的人缘好,好人缘除了会使你和家人及朋友相处得比以往愉快之外,还使你与同事相处得更融治,大家共事更能互相支持,你做起事来也会比以往顺利得多。既然你的人缘好,那就具备所谓做事成功的三大要素:天时、地利、人和之中的“人和”一大要素,为你以后的事业与人生的成功,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生活中,你或许会发现以下的几个事实:当你没有烦恼、心灵平静时,学习东西比较容易上手。为什么小孩子学习东西比大人快得多,原因在于小孩子心灵纯净少烦恼。有许多老龄人士以前都没有玩过乐器或画过画,但年纪老了反而能学好这类艺术,他们自己都觉得很惊讶,但这也是因为他们的心灵比年轻时平静得多。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的心灵平静时,能充分地发挥自己内在的潜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创造成功奇迹
心理学上自我激励主要是指自己激发自己,使自己具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
着名宗教领袖马丁·路德曾说过:“世界上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其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
在希尔博士的《心理创富法》一书里,首次揭示出6个自我激励的步骤。
(1)规定一个固定的日期,一定要在这日期之前把你要求的钱赚到手;没有时间表,你的船永远不会“泊岸”。
(2)不妨每天两次,大声朗诵你写下的计划的内容。一次在晚上就寝之前,另一次在早上起床之后。当你朗诵的时候,你必须看到、感觉到和深信你已经拥有这些钱!
(3)确确实实地决定,你将会付出什么努力与多少代价去换取你所需要的钱;世界上是没有不劳而获这回事的。
(4)不可单靠记忆,一定要白纸黑字。
(5)你要在心里确定你希望拥有的财富数字,笼统地说“我需要很多、很多的钱”是没有用的,你必须确定你要求的财富具体数目。
(6)制定一个实现你理想的可行性计划,并马上进行。
你要习惯“行动”,不能够再耽于“空想”。
从表面上看这一组合是非常简单的,所以希尔博士一再叮咛:
“对一些没有接受过严格心灵锻炼的人来说,以上6个步骤是‘行不通’的……请你先记住,将这些步骤传下来的人不是没有完善意识和创富勇气的平庸之辈,而是世界上经济和政治领域中颇为成功的一些杰出人物。”
不管现在你在哪个行业工作,如果你心里有了一个既定目标,或一个将要实现的愿望,并且你有强烈的创造想象欲望,你一开始就要学会从各个角度去激励自己,那么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只不过时间有长有短而已。
拿破仑在带兵横扫欧洲之前,曾经在内心想象中“演习”了多年的军事。韦伯和摩尔根也告诉我们:“拿破仑在上学的时候所做的阅读笔记,在付印时竟达满满400页之多。他把秘书想象成一个司令,画出科西嘉岛的地图,经过精确的数学计算后,标出他可能布防的各种情况。”
世界旅馆业巨头康拉德·希尔顿在拥有一家旅馆之前,很早就想象自己在经营旅馆。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常常“扮演”旅馆经理的角色。成功后的希尔顿,便将他的连锁店发展到世界各地。
卡耐基认为,如果你充分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任何活动,那么,你实际上就能获得成功。一旦你善于激励自己去探索那些陌生的领域,便有可能体验到人世间的种种乐趣。富兰克林、贝多芬、达·芬奇、爱因斯坦、伽利略、罗素、萧伯纳、丘吉尔以及许多其他伟人,他们大多是敢于探索未知的先驱者,在许多方面与普通的人一样平常,只不过是他们善于在所有事物面前激励自己行动罢了。如此一来,人们可以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打开心灵的窗口,进行那些自己一向认为力所不能及的活动。否则,人们只会以同样的方式重复进行同样的活动,直到生命终结。伟人之所以伟大,往往体现在其探索的品质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气上。
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必胜心,是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的坚定信念。这种坚定信念,不管遇到了多么严重的挫折,不论碰到了多么巨大的困难,都不会发生动摇。
遇到挫折后,必胜心的恢复和保持,来源于对自我的否定之否定。自信是对自我的肯定,失败是对自我的否定,必胜心则是对自我进行否定之否定之后才得以恢复和保持的。它是在经历失败的打击后,增强了挫折承受力的基础上对自信的恢复。也只有完成对自我的辩证否定,才能恢复自信,并在更高水平上回归自我,才能恢复和保持必胜心。人们在确立某项活动的目标,开始从事该活动时,除了受某种外在的强制或特殊的需要外,通常都是充满自信,至少是有点儿自信的,否则就不会自觉、主动地开始该活动。但是活动开始后,失败将会对原有的自信予以破坏甚至严重摧毁,使人部分地甚至完全地失去自信。
生命始于正视
一个人的失败,往往不是由于缺少选择,而是由于缺乏正视。
成功者都是具有强烈自主意志的人,而选择,是具有自主意志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存在主义者甚至还进一步强调:“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然而,选择的基点在哪儿?那就是在做出决策前,对问题的真正认识。
要对问题有真正的认识,首先就必须正视问题。但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正视问题,而是匆忙地跳过这一阶段进入到决策——选择的层次。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心灵无法面对各种压力,尤其是困境的压力。对这一点,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有深刻的体会。当他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开始执政时,首先平息了弥漫在全国的恐慌情绪。其中一句话已成名言:“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其实,只要正视,你会发现使你害怕的事并不那么可怕。所谓“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在根本上到底谁怕谁!只要正视,人在面临机会时,就不会感到机会那样渺茫或“吓人”。事实上,我们有太多的没抓住机会的悔恨,是来自于与机会擦肩而过时,自己没有停下来多看它一眼。
正视是惯性的死敌,是对压力的坦然面对。正视是此时此地的无畏。
正视是一个人独立意志的基本标志。正视不是邀别人和自己一起正视,而是独自正视。
正视是对必需时间的确认。逼自己正视,就是逼自己有正视的时间。这一时间只为这一独特的心理空间所占。于是他会从容、镇定、举重若轻地去应对……
正视来自于心胸的博大。博大的心胸来自于“世界很大,人生苦短”的感悟,以及不愿生命在准备与闪避之间交替“打滑”的勇猛意志。
成功生命从自主开始,自主生命从正视开始。给生命一对正视的眼睛吧!
释放精神压力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竞争激烈,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这时让我们来学点“阿Q精神”也许不无好处。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在世界文学之林也占有一席之地。阿Q已经成了举世闻名的“典型人物”。在我国,几乎连小学生都知道阿Q,“阿Q精神”更是家喻户晓。
在某些情况下,“阿Q精神”可以起到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积极作用。譬如,阿Q挨了别人的打,自言自语骂一声“儿子打老予”,他怒气发泄了,心理平衡了,不再感到痛苦了。假如他不骂那一声,而是把怒气闷在心中,那迟早要“憋”出病来。我想,阿Q若不是因“闹革命”被抓去杀头,他肯定可以高寿。
细推起来,“阿Q精神”并非中国专利,外国也有“阿Q精神”。如前美国总统林肯,他的“阿Q精神”就十分典型。一次,有位议员当众羞辱了林肯。林肯回家后,气得连饭也吃不下,于是摊开信纸,给那位议员写了一封长信,用非常尖刻的语言将对方骂了个狗血淋头,然后美滋滋地上床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林肯部下要替他把信发出,他却将信撕了。部下不解,林肯笑着解释:“我在写信过程中已经出了气,何必把它寄出去?”
俄国作家契诃夫不但自己有“阿Q精神”,而且极力将他的“阿Q精神”灌输给读者,让他们在不幸降临时,以“阿Q精神”来安慰自己,以求得心理平衡。契诃夫曾经写过一篇题为《生活是美好的》文章,其“腔调”和阿Q的“儿子打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看这段文字:“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烧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也要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要是有穷亲戚到别墅来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依此类推,朋友,照着我的劝告去做吧,你的生活会欢乐无穷!”细读并回味以上文字,我们便会感到:契诃夫的这套“理论”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
在法国,有一个新兴职业,叫做陪话女郎,也是“阿Q精神”在国外的派生物。顾名思义,陪话女郎即专门陪你说话,你心中不管有什么“苦水”,尽管往她身上“倾泻”,她会笑纳,照单全收,全无半丝恼怒。同时,陪话女郎还能为你排忧解难,说些好听的话给你解闷,一切为了客户身心健康。她们的劳酬是以小时计费,你另给小费她也乐意收下。法国的孤独老人,以及“有闲阶层”的贵夫人,就喜欢找“陪话女郎”聊天,前者寻求慰藉,后者意在发泄。他们倾谈心中的苦闷,痛诉人生的不幸。陪话女郎一边认真聆听顾主的“投诉”,一边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说一些对方爱听的语言,直到顾主心满意足这才离去。顾主消了气,陪话女郎得了利,皆大欢喜。
最聪明的要数日本人,他们不但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就连运用“阿Q精神”也别有新招。以上列举的几个国家,其“阿Q精神”仅仅用在消除心中怒气求得心理平衡这个层次上面,而日本人却棋高一招,用“阿Q精神”来推动生产,提高工效。
日本的有识之士领悟到: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上下级长期相处,难免产生矛盾。下级受了上级的气,只敢怒而不敢言,心理上感到压抑。如果不及时将“压抑”释放出来,将会产生负效应,甚至破坏作用,不利于工作或生产,激化上下级矛盾。于是,头脑精明的厂长和董事长便想出一个高招:将自己的形象做成橡皮模具,大小高矮面部五官和自己一模一样,把模具置于一间“出气室”内。凡心中有气没处发泄的工人或职员,都可以到“出气室”对上司的模具拳打脚踢,大声怒骂,将你的怨气、怒气统统爆发出来。出了气,心理平衡了,工作效益自然提高了。有家工厂作了统计:自从设立了“出气室”之后,该厂的生产效率比原先提高了7.9%。
从此我们得出结论:“阿Q精神”并非坏事,它内含科学性。对于心理失控的人来说,它是一剂良药,使他们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不至于因心理压力得不到正确疏导而做出失去理智,譬如打人、毁物甚至杀人、放火或者自杀之类的偏激行为。如今,“阿Q精神”已经走出了中国国界,成了“国际通行”的医治心理疾病的辅助手段,在治疗人类心理失衡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对“阿Q精神”这一宝贵的“国有资产”,应当好好利用和开发,使其在治疗心理疾病,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方面,充分地发挥作用。
真朋友像杯凉白开
朋友之间的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虽没有骨肉血脉的相连,但却有一种亲情无法替代的东西,也许在生活中的某个瞬间你会发现,身边最好的朋友会与你产生一种心灵互动。
但是,与甜蜜的爱情相比,友情显得平淡无奇;与温馨的亲情相比,友情难免索然寡味。爱情如美酒,亲情似浓汤,友情则像杯凉白开。口干舌燥的人,最需要的莫过于一杯沁润心脾的水;当一个人苦闷不堪的时候,朋友伸过来的手往往胜过恋人的热吻和亲人的慰藉。水是生命的主要元素,朋友是人生的基本支柱。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无须背负海枯石烂的誓言,不用防备“朝三暮四”的变迁,不必讲究嘘寒问暖的客套,也不用顾忌牵肠挂肚的担心,朋友就是那个愿意做你听众、却不让你内心不安的人。打电话安慰也罢,促膝谈心直到东方发白也好,烦闷与苦恼尽可以和盘托出。你感激他的耐心,他感谢你的信任,然后互道珍重各走各的路。
朋友间相处应该保持这样一种原则:既能感受到对方的温暖又免于相互的伤害。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人际交往中双方所保持的空间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表现,研究发现,亲密关系(父母和子女、情人、夫妻间)的距离为0.4米,个人关系(朋友、熟人间)的距离一般为0.5米,社会关系(一般认识者之间)一般为1~3米,公共关系(陌生人、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为3~6米。
说出这个理论,并不是说与朋友、熟人交往非要把距离控制在0.5~1米之间这么精确,但人际互动中的距离的确是人对事物在态度上的一种表现。
朋友、熟人往往是通过沟通,在思想、情趣等方面相通或互补而建立了比较亲密的情谊。在他们面前,我们既不会刻意隐瞒自己的恶习,也不会坦诚地倾诉自己所有的缺点。因此,朋友、熟人能够介入且只能介入的也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在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的父母、爱人一定了解我是否早起刷牙,是否睡前洗脚等一系列的生活细节。所以,他们介入我们生活的程度更深,这样的亲密是任何一个朋友不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