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未来的108种可能
4230500000013

第13章 消费暖气,更需要消费温暖

一些人告诉我,他们常常感觉自己很穷,买不起很多日常必需的东西:房子、医疗产品、教育服务……以前,供应就意味着市场的成功,但后来供应改善了,我们却消费不起了。这多么让人沮丧。

有时走进一个商店里,就觉得我们的消费水平好像还停留在前现代,据说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比如我们消费汽车,还多是关注它喻示的身份,而不是关注它的移动性;我们消费电脑,还多是关注它的工作能力,而不是关注它的使用快感;我们消费暖气,而不是消费温暖;我们消费住房,而不是消费家庭。

如今,品牌成了生活世界的形象,其地位超过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市场分成了两部分:廉价品领域和奢侈品领域。而中间市场部分逐渐缩小,在未来,它会几乎缩小得看不见。因此,如果一个社会在二三十年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成了奢侈品,或者所有商品还都是廉价品,人们肯定是要造反的。

德国未来学家马蒂亚斯·霍尔茨向我们指明了消费演化的轨迹:对应于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后工业文化和知识经济,从供应方面看,是从商品、产品、服务到经历;从经销商看,是从商人、制造商、供应商到策划者;从购买者看,是从市场、使用者、顾客到宾客;从需求因素看,是从使用价值、质量、使用到轰动。但是,至少,目前绝大部分中国消费者还无法体会到什么叫做“宾客”,而绝大部分卖家也不知道何为“策划”。

更烦心的是价格问题。比如房价,几乎完全操纵在房地产商的手中,要命的是房地产商又常常跟政府打成了一片。购房者眼巴巴看着它节节攀升却毫无办法。但未来学家说,在今后的社会,当关系理顺了,价格应该是在大范围内是可以自由决定的。商品交换发展为个体与供应商之间的自由协定。顾客在互联网上输入需求,供应商便送货上门。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为实现这样的美梦而付出巨大努力。

我们的消费观还停留在前现代的另一个证明是,我们因为买不起更多的,所以就拼命追求耐用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和硬件价格普遍下跌,商品具有强烈的可替换和使用随意性,可能刚买不久的东西在下一个街道的转角处就被扔掉了。那么,我们消费什么呢?未来学家说,经济的焦点落在了非物质的事物上,比如信息、知识和知识转换。

在中国,倒也并不是说完全没有这样的消费,只是信息和知识的消费往往建立在人际关系上。所以餐饮消费一直静悄悄地支撑着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几十年来,中国人的外观变化不大,像北京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相对于吃,人们的穿着过于随便和不拘礼节。这正是工业社会甚至农业社会的消费观。只能往好的方面想:如今的五粮液和鲍鱼肯定都是知识经济的。

这种消费的目的之一,是要处理好中间环节。比如土地从批出来到变成房子,中间要经过好多人。通过请客吃饭,普通消费者就有可能成为消息灵通的优化消费者,由此一举掌握环节中的关键人物。这个关键人物,是居间贸易者。在中国,居间贸易者的能量巨大,经常性地,顾客甚至要在贿赂他们后,才能顺利进入消费过程。能够有机会贿赂到居间贸易者的顾客,是多么幸福啊。

然而,未来的趋势,应该是居间贸易在价值创造链中消失。顾客是向制造商直接购买,或向黑市购买。黑市在这里不再是贬义——考虑到如果正规市场比黑市还黑的话。也就是直接供应、按需供应和专业供应将发展起来。进而会出现“生产型消费者”的概念,顾客与卖主合二为一,这不再是营销,而据说是一种文化。如果说,我们现在的社交,是为消费服务的,那么,未来的消费,则是通过各种专业服务,使消费者从购买行为中解放出来,进入社交层面。或者说,所有的消费都为社交服务,甚至就是社交本身。社交才真正变为一种愉悦而不是累赘。饭桌上拼那么多酒然后去厕所吐掉,的确有些不可思议。

于是,我们将看到,在龙卷风中搭便车,喇嘛的长途跋涉,在野外爬上参天大树,都是消费。用霍尔茨的话说:经历带来愉悦,娱乐消遣人类。但在我看来,多少是异想天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