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历史备课素材(下)
42819500000046

第46章 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2)

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是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如:地理环境、人口密度、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等。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间:从80年代初开始(对汉族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

生育数量的控制:根据不同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自然生存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区别对待。分两种情况实施计划生育。

第一种:人口超过1000万的少数民族地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二胎,坚决杜绝多生。

第二种:人口在100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二胎,个别的可以生育三胎,不准生育四胎。

但由于各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不同,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个别的也可生育四胎,甚至在人口较少的几个少数民族中不实行计划生育。

婚龄规定:由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殊的人口状况、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差异,《婚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可根据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某些变通的或补充的规定。如新疆、内蒙古和西藏等自治区都把结婚的最低年龄变通为女18岁,男20岁。

藏族脱出一个臂膀

肥腰大袖

藏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其服饰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藏族服饰的这种基本特征大约远在战国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浓厚的高原民族特点。

男女皆爱饰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较多,有银、金、珍珠、玛瑙、玉、松石、丝、翡翠、珊瑚、琥珀等。运用广泛,有头饰、发饰、鬓饰、耳环、项链、胸饰、腰饰、戒指等。造型美观,多为自然形状。妇女都喜欢戴珊瑚、玛瑙、项链和银质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种腰刀、火镰等饰物,也有戴耳环、戒指和手镯的。

配色大胆精巧

藏族服饰的另一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色彩的依次递增和构图上。牧区皮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宽的黑、红、绿、紫色条纹依次排列。她们常用十字纹样的花领袍和靴上作装饰,给人以“慈善”、“爱抚”、“与人为善”的联想。她们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运用复色、金银线,达到和谐的艺术效果,配色十分大胆、精巧。

爱好纹身的壮族

“壮锦”名扬四海

壮族是个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业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壮族的先民就已能织细麻布。以棉线为经、五色绒线为纬制杂邙成的壮锦,更是工艺精湛,名扬四海,明代即已作为皇室规定的贡品。

男女皆穿黎桶

壮族的服装款式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银饰具立体感

壮族妇女的银饰也非常普遍。银饰主要有银簪、银梳、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手镯、戒指、脚环等,不仅种类、式样多,而且制作工艺也颇具民族特色。除了一般的打制、雕刻方法外,胸饰、胸排、项圈、脚环上的花纹,还多采用浮雕、透雕和圆雕的方法,使其更具立体感。

伴郎抢伴娘手镯

姑娘们的手镯,除了装饰意义外,还是爱情的象征。桂西一些地方,新婚之夜,伴郎可以抢伴娘的手镯,作为爱情的信物。

纹身是装饰

过去壮族的图腾崇拜十分普遍,如蛙、鳄、牛等动物图腾,太阳、月亮等天像图腾,榕树、木棉等植物图腾等。人们将其形象刻画在额头、手腕或胸脯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图腾观念的淡漠,纹身逐渐变成了一种装饰,变成了服饰的补充和延伸。后来服装上的边、栏杆,实际上是纹身的延续和变态存在。文身的颜色多为青黑色,与服饰的颜色一致,表现了壮族祖先以黑为美的审美观。至今,壮族人民仍然崇尚蓝黑色。

朝鲜族被称为“白色同胞”

中国的朝鲜族,是部分人从明末清初陆续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逐渐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朝鲜族历来喜穿白衣素服,故有“白衣同胞”之称。进入初期,朝鲜族人民多居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种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和近代文化的输入,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了。

男子爱穿“灯笼裤”

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左衽、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系结在右襟上方。他们还喜欢外套黑色或其他颜色的带纽扣的“背褂”(坎肩)。冬穿短大衣或棉、毛大衣,下穿灯笼裤。这种裤子裤腰宽,裤裆和裤管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穿时将裤腰前部折起后系上腰带,裤管下口用布带系绑。

中老年妇女穿“缠裙”

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缠裙为一幅未经缝合的裙料,由裙腰、裙摆、裙带组成。上窄下宽,裙长及脚面,裙摆较宽,裙上端有许多细褶,裙带酚冥在裙腰两侧,穿时用缠腰一圈后系结在右腰一侧。因为这种裙子很长,穿着时为了不使裙摆拖地,一般都把裙的一端从右边提上来掖在系带里。穿这种裙子时,里面必须加穿素白色的衬裙。

年轻姑娘五光十色

年轻姑娘和少女多穿背心式的带褶筒裙,裙长过膝盖,便于劳动。衣裙的颜色五光十色。

短衣长裙永远不变

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如今妇女们穿用的衣料颜色更是绚丽多彩、不拘一格。只有短衣长裙这一传统民族风格久久不变,因为它符合朝鲜族妇女的审美心理,充分反映了她们温顺、善良和勤劳淳朴的美德。

儿童彩虹在身

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上衣,色彩斑斓,好像彩虹在身,使孩子们显得更加聪慧可爱。关于七彩衣的起源,说法很多。有的认为是出于审美心理;有的认为是出于避邪的目的;还有的认为是过去朝鲜妇女善于保存各种颜色的布块,用来给孩子做衣服等等。

满族旗袍天下驰名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历史上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影响。

满族统一衣冠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故他们所穿的袍服便称为“旗袍”。满族贵族入关统治全国后,清太宗皇太极认为清朝帝王应当维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尤其是维持统治者的民族标志的服饰制度,以此作为固国之本。于是便着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并三令五申,不许亲王大臣学汉人穿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等。要求在宫廷里的侍女奴仆都着满族服装,汉人成年男子衣着发式必须遵从满族的习惯,只有在死后入殓殡葬时方可用汉人衣冠。

白色象征吉祥

满族有尚白习俗,以白为洁,白色象征吉祥如意,所以,他们常在红色或其他颜色的旗袍上有白花边。

妇女梳髻脖子不转动

在满族的服饰中,头饰很有特点。过去,男女都要留头发、结辫。妇女发型富于变化,同男子一样,成年后留发、结辫,或绾或髻。髻的名称和式样也有多种,其中两把头最有特点,流传至今。两把头即将头发梳理整齐后,束在头顶上,然后分成两绺,並梳成一个横的髻,再将其余的头发梳成一个燕尾形的扁髻,压在颈脖的后面,行走时脖子不随意转动,与旗袍相配很协调,显得庄重、高雅。

一耳戴三环

上层社会的妇女对头饰很讲究,不仅要戴钿子(一种青绒、青缎做成饰有珠翠的头冠),而且要插上各种各样的服饰,如压髻针、花针、大耳挖子、小耳挖子等,並习惯于一耳戴三环。现在东北地区的满族妇女仍保留着这种古老的习俗。

马蹄底的花盆鞋

满族妇女还擅长刺绣,她们喜欢在衣襟、鞋、荷包和枕头等物品上绣花卉、芳草、鹤鹿、龙凤吉祥等图案。鞋为木质底,底高达15至20厘米。其底上宽而下圆,形似花盆,俗称“花盆鞋”。底的中部盘成马蹄式,踏地时印痕如马蹄,也称“马蹄底”。

苗族银饰首屈一指

普遍使用蜡染

苗族的服饰美主要通过蜡染、挑花、纺织、刺绣和银饰等工艺表现出来。苗族服装使用蜡染十分普遍,衣、裙、围腰以及其他棉织生活用品,几乎都有蜡染制品。其蜡染图案各地不同,贵州安顺一带多用几何图形,精工细作;而丹寨的蜡染多以变形的花鸟鱼虫为主体,显得既抽象而又不失真。近代还发展为彩色蜡染,驰名中外。

蝴蝶的翅膀装在鸟的身上

苗族的刺绣以粗犷大方、色彩艳丽以及针法多样化而着称,如破线绣、织绣、缠绣、打籽绣等,用这些针法绣出的图案立体感强,犹如浮雕,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仍保持原有本色。刺绣的部位多在衣领、衣襟、双袖、两肩,以及转腰、裙边等,而居住在雷公山上的苗族妇女的盛装,整件上衣都绣满了各种图案花纹,素有满件绣之称。苗绣的独到之处除了它的针法外,其构图大胆和色彩搭配也具有显著的特点。苗绣的图案十分丰富,有动物、植物及几何纹等数十种。苗族妇女在服饰图案的构思中,大胆地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通过艺术处理,颇富童稚般的幻想。她们把蝴蝶的翅膀装在鸟的身上,虎的身上出现鱼鳞,动物的腿长在背上,凡此种种,创造了各种不合理但又合乎情感的艺术形象。

盛装妇女全身银饰重达三十斤

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妇女着盛装时必佩银饰,昂贵且繁多。有银插花、银牛角、银帽、银梳、银簪、项圈、耳环、披肩、压领、腰链、衣片、衣泡、银铃、手镯和戒指等,一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全身银饰可达二、三十斤。苗族用银的观念一是审美,二是表示富有和避邪。

一生绣一件精品

苗族姑娘往往从六七岁起就开始学习服饰制作工艺,一件贴绣的上衣,仅是彩色片折叠的小三角就多达一万七千多个。一件绣衣是一个苗族姑娘一生所绣的精品,将一身服饰制作完毕,姑娘也到了出嫁的年龄。所以,每件盛装都凝聚了她们的聪明和智慧,也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份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