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竞争优势:浙江产业集群演变和发展研究
42826200000016

第16章 浙江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的共同演化

(一)浙江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共同演化的条件

共同演化的概念首先出现在生物学,而后逐步运用到社会经济领域,并成为演化经济学的前沿话题。M urmann认为,共同演化主要研究同期出现的两个(及以上)种群之间的相互因果、相互适应关系。Winder等则进一步强调,只有当两个种群之间的演化存在“强影响”和“地理接近”时才构成共同演化。共同演化要求两个种群之间必须存在相互的反馈机制,即它们的演化动力是交织一起的,一个种群的适应性变化会通过改变另一个种群的适应而改变其演化轨迹,而后者的变化又会进一步制约或促进前者的变化。因此,种群之间的共同演化是有条件的。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是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浙江产业集群都伴生有专业市场,也不是所有的浙江专业市场都伴生有产业集群。因此,浙江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共同演化也是有条件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一般来说,浙江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之间的组合主要有产业与市场共生、有产业无市场、有市场无产业等三种基本类型。

1.产业市场共生型

义乌小商品、绍兴‐萧山纺织、永康五金、乐清电器、秀洲纺织、大唐袜业、店口五金、海宁皮革、海宁家纺、濮院‐洪合羊毛衫、温州鞋业、嵊州领带、台州塑料等浙江很多知名度较高的产业集群都与专业市场存在共生现象。其中义乌小商品、绍兴‐萧山纺织、永康五金、大唐袜业、海宁皮革、南浔木业等产业集群内形成了专业市场集群。义乌小商品市场作为区域中心专业市场更是对周边地区的相关产业集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的一些专业市场,尤其是生产资料市场,也对周边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的性质对专业市场的发育具有较大的影响。目前,浙江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共生的现象主要发生在纺织服装、竹木家具、皮革鞋业、水产品、废旧物资等产业。茶叶、香菇、水果、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相对发达的地方也往往存在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市场(水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这种类型),但是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市场规模都比较小,产业链也较短。同一个产业类型对专业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各不相同,平湖服装基本上不需要专业市场,而织里童装对专业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经营同类产品的专业市场,对产业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杭州的灯具市场基本上没有当地产业支持,宁波郭巨的灯具市场主要依靠当地产业支持,温州灯具产业对温州灯具市场的支持则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

在产业与市场共生的产业集群中,产业与市场的关系程度也不尽一致。有的市场是典型的产地型市场,有些市场虽然存在相关产业,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接近集散地市场。有些是产业先发生,有些是市场先发生,有些产业共生的是原材料市场,有些产业共生的是最终产品市场,有些产业则同时共生产品与原材料市场。一个产业集群可能与多个专业市场存在互动关系,如海宁的皮革产业集群分别与海宁中国皮革城、桐乡皮革城、崇福毛皮市场都存在密切联系;海宁许村的家纺产业不仅依托当地的中国家纺城,也通过绍兴的轻纺城销售产品。而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永康中国五金城等专业市场可以服务多个产业集群,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不仅服务义乌当地的小商品生产,而且同时服务于东阳、兰溪、诸暨乃至温州、丽水、台州等地的小商品产业。

2.缺少专业市场支撑的产业集群

根据金祥荣、柯荣住对专业市场性质的分析,如果产品供给的多样性程度比需求的多样性程度小,专业市场的作用越明显。因此,对于纺织服装、皮革鞋业、竹木家具等行业,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往往高出生产单个生产的供应能力,因此,集合各个企业各类产品的专业市场成为这种产业分销的重要渠道。但是,对于注塑机、缝纫机、泵与电机、钢构乃至汽摩配等产业来说,对专业市场的需求就不强烈。因此,宁波注塑机、台州缝纫机、永嘉泵与电机、萧山钢构等产业集群往往缺少相关的专业市场。

鉴于专业市场在发展初期主要面对国内市场,因此,一些出口水平比较高的产业集群对专业市场的需求力度也较小。上虞市灯具、龙泉市太阳伞、临海市礼品休闲用品、桐庐县针织、慈溪市草帽业、平湖市服装、路桥区灯具、临安市节能灯、诸暨市纺织业、云和县木制玩具、仙居县工艺品等出口比重90%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都不存在相应的专业市场。宁波蔺草制品等传统出口导向的产业集群则是为了开拓国内市场,才兴办专业市场。

桐庐分水笔业、江山羽毛球等产业集群则采取依托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方式,开拓集群的营销渠道。虽然从当地来看,地方产业并没有专业市场的支撑,但是从全省来看,这些地方产业对专业市场的依赖力度仍然很大。因此,浙江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的共同演化机制很复杂,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轻纺城等区际中心专业市场对于全省许多产业集群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

3.缺少当地产业支撑的专业市场

一般来说,城市专业市场对当地产业的依赖程度较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城市专业市场发展迅速,但是,与农村专业市场相比,杭州汽车东站小商品市场、杭州环北小商品市场、杭州通信器材市场、浙江省家电市场、杭州陶瓷品市场、新时代装饰材料市场等城市专业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集散地市场。中心城市的一些生产资料市场如杭州物资城、宁波华东物资城等,与农村的一些特色生产资料市场相比,也往往缺乏本地产业的支持。

萧山市商业城、嘉善商城、瑞安商城、长兴金陵商城等市场,尽管年成交额较高,但往往是依托多元化的经营而实现的;尽管这些市场也采取了划行归市的管理方式,但是对本地产业的依赖往往没有义乌小商品城那么明显。如温州市浙南农副产品中心、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义乌农贸城、嘉兴市农产品市场、浙东南副食品批发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大都是集散地市场,浙江的产地型农产品市场规模和影响力都较为有限。

(二)浙江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共同演化的类型

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地方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共生的情况并非从一开始就存在的。因此,缺乏专业市场的地方产业与缺乏地方产业的专业市场有时可以认为是地方产业与专业市场共生类型的前奏,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可能形成产业与市场互动的态势。为了深化对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动演化机制的认识,可以根据地方产业与专业市场出现的先后,把浙江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共生的形成模式进一步划分为先有市场后有产业和先有产业后有市场两种基本类型。

1.先产业后市场的发展模式

浙江历史上的专业市场大都是在当地产业的支持下形成的。改革开放以后,浙江乡镇企业、个私经济与农村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产业、集群,也为各个专业市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绍兴中国轻纺城的兴起是由绍兴1600多家乡镇纺织企业作依托的。嵊州领带业的兴起带动了许多嵊州人在全国各地销售领带,许多嵊州人也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销售领带。在嵊州领带业发展的初期,义乌小商品市场是嵊州领带的重要流通渠道。20世纪90年代,受温州、义乌等地专业市场的影响,兴建专业市场成为浙江各级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1992年,嵊州市投资1200万元建成“浙东服装城”,但是开业后出现了生意清淡的局面。1993年,当地政府及时调整市场定位,将“浙东服装城”改名为“浙东领带服装城”。1995年4月5日,“浙东领带服装城”再次更名为“浙江嵊州中国领带城”。在当地领带产业的影响下,嵊州专业市场的定位从最初的服装市场转变为专业的领带市场。无独有偶,海宁专业市场的发展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后,海宁的皮革产业发展很快。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省“专业市场热”的影响下,1993年12月,海宁市在沪杭铁路海宁站附近投资建设综合性的“海宁商城”。但是,为了促进海宁皮革行业的发展,海宁市在1994年6月决定将海宁商城更名为浙江皮革服装城。随着浙江皮革服装城在国内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2001年又更名为“海宁·中国皮革城”。

流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环节,社会生产往往由不同的流通环节连接起来。根据专业市场经营的产品性质,地方产业对专业市场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对下游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产品市场的出现,而对上游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原材料与机械设备等专业市场的出现。因此,地方产业与专业市场的共生类型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只与产品市场共生、只与原材料市场共生、同时与产品市场及原材料市场共生等不同类型。

与最终商品市场共生是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动的主要类型。由于产业集群往往是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产业组织。消费品专业市场的出现不仅节省了中小企业的营销费用,而且扩大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市场辐射力,对于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义乌小商品市场作为我国最大的工业消费品综合批发市场,不仅为义乌本地的玩具、袜业、饰品、笔业、拉链等产业提供了全球性的营销东道,而且为东阳皮具、诸暨袜业、温州眼镜等全省各地的众多产业提供了流通渠道。由于产品市场与原材料市场的运行规律不同,许多共生有消费品专业市场的产业集群对本地原材料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小。

余姚塑料、江山竹木、东阳木雕、南浔电缆等产业集群只存在相关的原材料市场,而没有产品市场。改革开放后,余姚乡镇企业大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地出现了近千家生产塑料笔、水暖器材、塑料打火机等各种涉塑企业。由于这些企业都需要原材料,于是在交通便利的余姚汽车北站附近,逐渐聚拢一批专做塑料原料生意的店铺,形成了塑料原料一条街。1993年底,“塑料一条街”上已聚集了108家经营户,年销售额达8亿元。1994年,余姚市投资建设中国塑料城。目前,中国塑料城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塑料原料集散地。中国塑料城的建设不仅繁荣了当地的塑料原料交易,也推动了余姚乃至浙江各地塑料加工业的发展。江山木业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位于贺村的竹木专业市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浙江龙泉、福建建阳等地为原木外运华东各省市,在贺村火车站附近设储木场,成为江山竹木加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市场。1993年,浙西竹木市场正式建成,江西、湖南、广东、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木材也纷纷进入该市场,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国产原木集聚交易区。全国各地的木材经过江山竹木企业加工后运销到浙东、上海、江苏等地,使江山木业成为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绍兴‐萧山纺织、永康五金、大唐袜业、海宁皮革、温州鞋业、南浔木业、织里童装、海宁家纺等产业集群则不仅存在消费品专业市场,同时还伴随原材料市场,多种类型的专业市场形成专业市场集群。对于这种专业市场集群,还可以根据出现时间的先后,进一步细分先消费品市场与先原材料市场等不同的发展模式。

湖州南浔建材市场的形成,最初是依托当地产业,为当地家具产业提供原材料。湖州南浔一直以来盛产家具,改革开放以后,南浔涌现了300多家家具企业。一些精明的南浔人看到家具市场兴起就开始做三夹板(制作家具的主要原材料)生意,南浔镇永安路逐渐成为“三夹板一条街”,一年的三夹板、胶合板销售量达三四亿元。由于以街为市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1993年,泰安路的南浔建材市场建成使用,胶合板成为南浔建材市场发展初期的拳头交易产品,嘉善等地的胶合板也大量在南浔建材市场上销售。大唐袜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迅速,对各种原材料及机械设备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为满足本地中小企业原料采购的需要,1991年大唐投资建设了轻纺原料市场,全国300多家原料企业在大唐袜业设有经销点。大唐袜业最初主要通过义乌小商品市场流向全国各地。为增强对市场的影响力,1994年,大唐投资兴建了消费品专业市场———大唐袜业城。2003 年,大唐袜子市场有600余家袜子经销商,年成交额达72亿多元。因此,对南浔木业和大唐袜业等产业集群来说,在发展的初期,专业原材料市场比消费品市场更加重要。

对于海宁皮革、海宁家纺、织里童装、绍兴‐萧山纺织、温州鞋业来说,消费品市场则显得更加重要一些。1994年海宁皮革服装城建成后,随着海宁皮革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毛皮原辅料的需要也越来越大,为降低皮革企业原材料厂采购的成本,同时吸引全国各地的原料供应商,海宁市在1995、1996年先后建设了皮革原辅料市场。织里童装产业始于最初的绣品行业。1980年,织里农民自发形成的有300多个摊位的绣花品市场。1983年,织里工商所兴建了“织里绣花制品市场”。随着20世纪90年代织里童装产业的兴起,1993年后又建设了“织里商城”,把织里童装市场从绣制品市场中分离出来。由于童装生产需要大量棉布原料,推动了织里镇棉(坯)专业市场(中国织里棉布城)的诞生和发展,而棉(坯)布市场不仅为织里童装提供了丰富的棉布原料,而且又促进了湖州棉印染业的发展壮大。

2.先市场后产业的发展模式

浙江有些地方的特色产业、集群起源于市场,专业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典型的例子是永嘉桥头纽扣产业与义乌的小商品生产,都是在最初集散型的桥头纽扣市场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带动下,催生了相关产业,促进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自1980年,桥头镇西街自发形成了以纽扣为主的小商品交易市场以后,由于纽扣市场看好,1981年,桥头镇附近的白云乡集资3万元创办了一家纽扣生产厂。到1985年,桥头镇及附近的白云乡和朱涂乡已兴办了300多家家庭纽扣厂和130家集体纽扣厂,年产值1700万元。桥头纽扣市场直接激发了桥头及周边地区纽扣产业的兴起。

经营商品种类更多,市场规模更大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对地方产业的带动作用则更为明显。义乌自1982年开放小商品市场以来,坚持“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规模与辐射力迅速扩大,以商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推动义乌经济增长的“引擎”。但是,义乌民营工业的起步时间较晚,而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基础薄弱,缺乏活力,较之商贸业的兴起,工业成为义乌经济的短腿。义乌市从1993年开始实施以商促工、引商转工的发展战略,刘卫高(1992年创立芬莉袜业)、陶海弟(1993年年创立伟海拉链)、宗谷音(1994 年创立梦娜袜业)、翁荣金(1995 年创立浪莎袜业)、周晓光(1995年创立新光饰品)等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经营户先后投资实业。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引导下,义乌涌现了针织袜业、饰品、服装、工艺品、拉链、化妆品、文化用品、玩具、制笔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临海杜桥则是在经销广州、温州等地眼镜的过程中逐渐进入眼镜产业的。改革开放初期,一小部分精明的杜桥人从广州、温州等地购入眼镜成品或配件,在全国各地肩挎手提、走街串巷地销售眼镜。1982年,杜桥出现了第一家眼镜店。到1985年,杜桥眼镜店已发展到40家。1985年5月,杜桥镇政府投资83万元建成了一定规模的眼镜批发市场。随后,杜桥人开始投资自己办厂做眼镜,眼镜制造业成为杜桥镇的支柱产业。1993年12月,杜桥创办了浙江眼镜城。杜桥的眼镜产业在市场与产业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总的来说,浙江先市场后产业的集群发展案例相对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初期,专业市场作为对传统流通体制的一种突破,引领地方产业进入新兴的行业。后续兴起的城市专业市场往往以集散为主,对当地产业的催生作用较为有限,而苍南滋补药品交易市场则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在当地催生新的产业。

(三)浙江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共同演化的趋势

对浙江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共同演化的初步分析表明,地方产业与专业市场之间往往存在着复杂的互动与反馈作用。特色产业或专业市场出现的时间先后,以及消费品市场与原材料市场出现的时间先后,只是简单地反映了特色产业与专业市场共生演化的事实,但是更重要的是对特色产业与专业市场共生演化机制、规律的认识。由于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关系发生不断的变化,浙江专业市场在后续演化中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1.专业市场的衰弱

专业市场是浙江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专业市场前途的担忧屡见不鲜。在1996年《浙江社会科学》组织的“专业市场与浙江经济发展”丛谈中,不少学者都对浙江专业市场的发展表示悲观。而温州专业市场在改革开放后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唱衰专业市场的主要论据。无论是桥头纽扣这样的先发型市场,还是柳市低压电器城这样的地方产业推动型市场,在后续演化中都出现了衰弱的态势。

作为我国第一个农村专业市场———桥头纽扣市场在1994年市场摊位一度达到4000多个,成交额更是达到了14亿元。1999年,国内最大的专业纽扣市场———中国(桥头)纽扣城建成。但此后,随着国内纽扣市场的变化,桥头纽扣市场开始盛极而衰,纽扣市场摊位从4000多个锐减到如今的500来个,甚至一度因拖欠电费而被掐断电源,专业市场对桥头经济的带动力明显减弱。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由桥头纽扣市场衍生的桥头纽扣、拉链等服装辅料产业发展态势一直良好。桥头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纽扣生产的重镇。在全国200多个城市里,有7000多个网点在销售桥头的纽扣和拉链。欧美、东南亚、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桥头的销售网点,桥头镇有2万余人常年在外销售服装辅料。桥头纽扣市场与产业在共同演化进程中呈现了截然相反的趋势。

在当地产业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柳市电器城,随着正泰、德力西、天正等规模企业的兴起与自有营销渠道的建设,在柳市经济中的影响力也大不如从前。20世纪90年代初,柳市低压电器产业多数产品通过电器城销售。但是在1994年正泰等企业在集团内部建立销售公司后,柳市电器城的销售额开始锐减。1994年,柳市镇低压电器的总产值为13畅06 亿元,而柳市电器城的销售额已经只有1畅61亿元,占全镇总产值的12畅3%,只有一些中小型低压电器企业才通过电器城销售。1996年,柳市全镇低压电器的总产值增加到41亿元,电器城的销售额仅1畅56亿元。但是,在柳市电器城成交额日益萎缩的同时,柳市的低压电器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却在不断地扩大。

专业市场的衰弱不仅表现在市场成交额不增反跌,市场摊位出租率下降,“空壳市场”和“半空壳市场”日益增多,更重要的是专业市场辐射范围的缩小。1993年,温州东方集团在当地灯具产业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了国内第一个灯具市场———温州东方灯具大市场后,温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灯具产销基地。1998年,温州全市共有灯具生产企业1000多家,产值30多亿元,温州市东方灯具大市场年成交额22畅3亿元,是全国最大的灯具专业市场。但是在1996年以后,一批温州灯具企业外迁各地办厂开店,参与全国300多个灯具市场建设,300多家温州灯具企业迁往古镇创业。从1999年开始,全国各地前往温州采购灯具的经销商逐年减少,专业市场经营开始滑坡,进一步加速温州灯具企业外迁,温州灯具产业与灯具市场的区际影响力不断降低。

2.专业市场的集群化

在部分专业市场走向衰弱的同时,浙江许多专业市场在当地产业的支持下却在不断衍生发展,形成专业市场集群。绍兴纺织、永康五金、海宁皮革、温州鞋业、南浔木业、织里童装、大唐袜业等产业集群,不论是产业与市场的演化起点如何,随着当地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最终都形成了产业集群与消费品市场、原材料市场共生的格局。

尽管与专业市场在空间上的集聚,存在着密切联系,但是,与专业市场集聚相比,专业市场的集群反映了相关专业市场在形成与演化上更加密切的联系。与产业的集群化类似,专业市场的集群化同样反映了与专业市场相关的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的不断深化。专业市场水平分工的深化不仅表现为经营同类产品的专业市场相继涌现,而且也可以表现为经营相关类似产品的专业市场的涌现。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轻纺城、海宁皮革服装城、织里童装市场、桥头纽扣市场等专业市场都曾先后扩建,提升档次,扩大规模,增加经营商品种类。濮院羊毛衫产业的兴起,曾先后吸引当地20多家业主投资建设羊毛衫专业市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特色街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设第一家服装市场开始,先后汇集了四季青服装市场、杭派精品服装市场等15家专业服装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集散地之一。与制造业集群相比,专业市场集群为节约交易成本,对空间集聚的要求更高。随着不同的投资主体先后进入同类专业市场,经营同类商品的专业市场的集聚在空间上往往形成专业街,经营相关商品专业市场的集聚在空间上往往形成商圈。

专业市场的垂直分工不仅体现在与制造业的垂直分工,而且还广泛体现在与物流运输仓储(联托运)、食宿、邮电、金融、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联系上。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轻纺城、大唐袜业市场、织里童装市场、濮院羊毛衫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的辐射范围遍及全国各地,而外地客商大量涌入形成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与货币流,直接推动了当地运输、商业服务(餐饮、住宿等)、邮电、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浙江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都培育了相当规模的联托运市场。联托运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商品快速、高效、低成本的流通,不仅扩大了专业市场的影响力,而且拓宽了市场的功能,增强了专业市场的竞争力。餐饮、住宿、邮电、金融等配套产业的发展不仅使专业市场的业务能够顺利运转,而且扩大了专业市场在地方经济社会体系中的影响力。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义乌小商品市场、海宁皮革服装城的购物旅游方兴未艾,旅游业已成为推动专业市场升级的一个新亮点。

由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共同作用,专业市场的交易规模往往远远大于经营同类商品的零售企业乃至专业批发企业。巨大的交易规模必然引致巨大的商流和物流,而巨大的物流必然伴随着巨大的仓储运输。专业市场不仅要将大量不同来源地、不同种类的商品集中起来,还要将大量的商品发送出去。仓储运输是维持这一庞大物流网络的核心环节。因此,发达的专业市场必然拥有一个强大的储运体系。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兴起,浙江依托专业市场的传统运输仓储(联托运)企业与市场逐步向物流企业与市场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浙江为商品交易市场服务的物流企业有1500多家,其中运输型物流企业840多家,仓储型物流企业110多家,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550多家。绍兴轻纺城、义乌小商品市场等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形成了专业物流市场。为专业市场配套的物流服务领域从传统的运输、联托运功能,向运输、仓储、餐饮、住宿、汽修汽配、包装、信息服务等综合服务型物流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了浙江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步伐。

作为与专业市场一脉相承的商业形态,会展和专业市场之间有着天然的合作关系。如果说专业市场是常年性的展会,会展则是临时性的市场,会展通过在较短的时间内集聚更多的交易信息,显现了比专业市场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随着专业市场现场交易逐渐萎缩,场外交易日益繁荣,市场的展示功能日益凸显。近年来,浙江各地发挥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优势,举办各类专业展会,实现了专业市场与专业展会的良性互动。拥有中国皮革城的海宁市,从1994年起举办海宁中国皮革博览会;拥有中国塑料城的余姚市从1999年起举办中国塑料博览会;拥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市场的桐乡市濮院镇从2004年起举办中国濮院国际毛针织服装博览会。拥有中国小商品城的义乌从1995年开始举办中国小商品博览会,2002年升格为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由商务部、浙江省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浙江专业市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而且为浙江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提供了多样化的商贸与信息来源,有利于浙江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的创新与升级。2007年,浙江省专业市场举办展销会113期,参展商达5畅6万家,达成交易额365畅9亿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现代商务交易模式,对浙江传统专业市场的转型与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商务与浙江专业市场的互动主要包括专业市场通过自建网站实现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的一体化经营及专业市场与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分开经营互动发展两种不同模式。嘉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在1999年通过实施“金蚕工程”建立的“金蚕网”,采用会员制形式进行网上交易,率先实现从信息发布、交易、支付到配送全过程电子商务与专业市场的融合。余姚中国塑料城在1997年开通中国塑料信息网中塑在线,2004年,中国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经浙江省工商局核准注册,成为全球首个塑料仓单交易市场,“中塑在线”网站进一步巩固了余姚中国塑料城在国内塑料流通领域的领导地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等专业市场,依托实体建设,为市场经营者在网站上提供网上商铺,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无缝结合。截至2007年底,浙江省共有163个专业市场建立了网站,其中上规模的网上交易市场有6家,通过网络开展交易的经营户达36859户,网上交易额达796畅2亿元,约占全省专业市场交易总额的8畅5%。与此同时,浙江发达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为行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据《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浙江是我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最为集中的省市区,在全国3000余家行业网站中,浙江占到21%,2007年发布的“2006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T O P100”榜,浙江占全国行业网站百强总数的40%。阿里巴巴、中国化工网、中国化纤网、中国服装网等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发展迅速,与传统专业市场构成竞争互动的态势。信息化为浙江专业市场带来了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贸易形式,并成为浙江传统专业市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促进了浙江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专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分工日益深化,逐步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中心,融商品流通、商品运输、商业服务等相关产业于一体的专业市场集群。专业市场集群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涌现的过程,从同类专业市场的集聚到相关产业的集群,代表了商业集聚与集群的不同层次。与一般的制造业集群相比,专业市场集群可以说是一种服务业集群。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的共同演化历程表明,尽管专业市场集群不一定依赖于本地的制造业,但是,依托当地的制造业,专业市场集群的发展会更加迅速。因此,浙江的专业市场集群往往是更大范围的产业集群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区域共享专业市场

浙江的专业市场起源于传统的集贸市场,在发展初期,市场服务范围往往局限在当地。但是,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市场的影响力也会与日俱增,服务半径也会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与服务半径之间相互促进、报酬递增的正反馈机制,使得浙江专业市场的先发优势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不断增强,辐射空间不断扩大。

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共同演化分析表明,专业市场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流通领域,对生产(产业)的发展也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但是,专业市场对下游的商业影响力与对上游的产业影响力的空间作用机制并不相同。专业市场的商业影响力受商品流动空间范围的影响,影响范围较大。而专业市场的产业影响力受商机与创业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影响范围较小。但是,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轻纺城等大型专业市场来说,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它们不仅对本地,而且对周边地区都具有较强的产业影响力,从而形成了超越一般专业市场的区域共享专业市场。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生动地说明了区域共享专业市场的形成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三次搬迁、五次扩建,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1991年以后,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日用消费品专业市场,市场辐射遍及全国。1993年以后,义乌以商促工,引商转工,加快了本地制造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义乌周边的东阳、浦江、诸暨、嵊州乃至温州、台州等地轻工、纺织企业纷纷利用义乌小商品市场开拓国内外市场,逐步形成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中心的经济圈。20世纪90年代后期,衢州、丽水等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家庭来料加工,依托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现代工业。陆立军教授在总结义乌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义乌商圈”的概念,认为国内外所有与义乌小商品市场或企业有着紧密经济联系的经济主体和区域,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中心,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的空间扩张,带动了义乌与周边地区产业的发展,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推动了浙江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的共同演化历程。

浙江作为纺织大省,全省各地都有一定规模的纺织产业。绍兴中国轻纺城作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拥有坯布、衬衫布、棉混纺织品、纺机等19个专业市场,同时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绍兴中国染料城、萧山中纺城等专业市场构成专业市场集群,不仅服务绍兴‐萧山化纤织造、嵊州领带、诸暨袜业等本地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且对海宁、余杭、湖州等地的纺织服装产业都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永康科技五金城的产业带动范围也超出永康、辐射金东、武义、缙云等地。嘉兴的茧丝绸交易市场对杭嘉湖绍等地的丝绸纺织产业集群(如嵊州领带等)都有明显影响。余姚的中国塑料城不仅服务余姚本地的涉塑产业,而且为宁波、台州等地的塑料加工业提供服务。据不完全统计,长三角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塑料原料需求约占中国塑料城销售总量的70%。区域共享专业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增强了浙江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之间的互动,促进了浙江产业集群在更大范围内的跨区域融合,进一步加强了区域经济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