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42842900000019

第19章 研究方案设计(6)

及“固定”,没有一个判定标准,所以只有使用操作性的定义才可以为这些概念建立起比较客观而一致的验证标准。如果使用操作性定义,“非顾客”可定义为“在过去某段时期内在该公司的购货量(金额、件数或次数),未达到某一最低标准者”;“一般顾客”可定义为“在过去同一段时期中,购货量达到此最低标准,但未达另一较高标准者”;“固定顾客”可定义为“在此同一时期中,购货量超过比较高水准者”。在时期、购货量、最低及较高标准确定后,就可将被调查对象按以上操作性定义而划分。

很多实际调查研究工作,都体会到使用操作性定义的必要。例如,我们在总人口中要了解“在业人口”的情况,首先就涉及对“在业人口”的定义问题。

什么是“在业人口”?通常的定义是:在业人口是指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

这种定义显然是属种差的概念定义。但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这样的定义是不能实际操作的。因为“从事社会劳动”、“取得劳动报酬”等等这些规定都比较抽象,不能具体测量。而在我国的人口普查中,就曾对“在业人口”作了如下定义:

(1)在人口普查标准时间内,有固定性职业的人口。

(2)退休职工在普查标准时间前一个月参加社会劳动并领取补差或其他劳动收入的人口。

(3)没有固定性职业,在×年×月×日有临时工作,并在6月内从事社会劳动累计在16天或16天以上的人口。

(4)农村中,被社队确定为整、半劳动力,并能经常参加社队集体生产劳动,或从事家庭副业劳动的15周岁以上的人口。

(5)超过劳动力年龄,但仍经常参加农副业生产、相当半劳动力的人口。

这样共有5项,凡符合以上条件的,都属于在业人口。这种定义,就是我们所说的操作性定义。

总之,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特别是实证研究中,操作性定义占有重要地位。

它具有一些特殊作用,可以使所用的概念具体清晰,增进研究者之间相互沟通的准确性,减少误解。

第四节定性研究路径与设计

一、定性研究具体程序

定性研究,如参与观察、蹲点调查、个案研究、社区研究等实地研究类型,与问卷调查相比,实地研究更注重到现场去观察、访问,它更具有经济性、洞察性或主观体验性。可以说,实地研究的成败不取决于事先的严密设计,而是取决于现场调查是否有效。实地研究的一般程序如图35所示。

实地研究主要采用归纳法,研究者一般不带假设直接进入现场,而是从现实社会生活和社会过程中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实地研究的具体程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准备阶段较短,调查阶段很长。准备阶段不需要作精心的理论准备和严密的设计,它的主要任务是选择调查单位。实地研究通常是对一个或少数几个单位作深入的调查,因此,选择的单位应具有特定的意义,它或者是有代表性,或者是具有特殊性、方便性或可行性。

(2)在调查阶段中要经历一个由观察→发现→再观察→再发现……的过程。实地研究是从观察开始,由最初的观察发现一些问题,得到一些初步的认识。这种认识又指导研究者进一步观察,以获取新的材料,得出更成熟的认识。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主要是一些无法统计汇总的定性资料,如观察、访问记录,个人档案,单位的会议记录和文件等。对这些资料,研究者要发挥个人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从中发掘出重要信息。此外,除这些定性材料外,实地研究人员所获得的信息还包括他在日常观察中的主观体验和感性认识。这些未形成文字的感性认识对于发现问题,得出成熟的结论也起着重要作用。

(3)调查阶段与研究阶段紧密结合。实地研究一般在调查阶段就已开始运用主观理解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从观察、访问、个人文献、生活史料中抽象出理性认识。实际上,实地(个案)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调查阶段也同样需要不断地思考、分析、总结,也就是说,调查与研究不是截然分开的。

在研究阶段,也主要是运用主观理解与经验洞察的方法从大量资料中抽象、概括。国外的方法论专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分析定性资料的“反复比较法”。这种方法是,在资料分析开始时,先结合现场调查的认识得出一些初步结论,然后,“通过反复梳理现场记录和其他资料来反复修正这些不明确的结论……简单地说,资料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对结果逐渐提炼、逐渐修正,直到结论与资料完全一致的过程”①。

二、定性研究的特征

1定性研究在自然场所中进行

定性研究者经常进入参与者的场所(家、办公室)进行研究。这可使研究者深入个人或住所的细节层次,并体会到参与者的真实体验。

2定性研究采用了交互式的和人本主义的多种方法

数据搜集方法正不断发展,他们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研究中,对参与者也越来越敏感。定性研究者在数据搜集的过程中寻求介入参与者的活动,并且在研究中力图与个体建立和谐和信任。他们并不过多地干扰研究场所。此外,在仍然依靠开放式观察、访谈和文献传统的数据搜集方法之外,现在还包括了获得大量的系列材料的方法,如录音、电子邮件、剪贴簿以及其他新兴方法(见本章数据搜集方法)。数据搜集包括文本(或语词)数据和影响(或图片)数据。

3定性研究是自然浮现的,而不是有严密的预测

许多方面的问题只有在定性研究过程中才会显露出来,因此,研究者可能会改变和精炼研究的问题,并会根据自己对“要询问什么”和“要询问什么人”有不断深入的认识。数据搜集的过程可能会随着搜集渠道的“开关”而变化,所理解的理论或一般模式将会从其最初的编码中浮现,并由此发展为更广泛的主题,与扎根理论或广泛的解释相结合。这些开放性研究模式的诸多方面,使得研究者在研究的早期或方案中很难预见定性研究的结果。

4定性研究从本质上说是解释性的

这意味着研究者要对数据作出解释,包括对个体或环境进行描述,对主题或范畴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对其个体的或理论的意义做出解释或结论,陈述研究者获得的经验,并进一步提出问题(Wolcott,1944)。这也意味着研究者以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与历史条件的个人观点来过滤数据。任何人都会不可避免地要将个人见解带入定性研究的数据分析中。

5定性研究者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观察

这就是为什么定性研究总是着眼于广阔的、全景性视野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微观的分析。叙事越复杂,越具交互性、包容性,定性研究就会越好。

6定性研究者在研究中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对他或她的个人传记及将如何塑造这个研究很敏感

这些对偏见、价值观和利害关系[或自反性(reflexity)]的内省和认知代表了当今定性研究的发展特征。个体(personalself)与研究者(researcherself)已变得不可分离,这同样表现了研究的真实性与开放性,认识到所有的研究都是有价值取向的。

7定性研究者使用多面的、反复的和同步的复杂推理

虽然推理大多是归纳性的,但其实归纳法和演绎法都在起作用。思考的过程同样是反复的,总是从数据搜集与分析到问题的重构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

搜集、分析和补写数据也是同步进行的。

8定性研究者采纳并使用一种或几种研究策略作为定性研究步骤的指南对初学者而言,可以只使用一种策略,查询最近关于研究步骤,以此作为指导,从而学会如何设计一个方案和实施策略的步骤。

三、定性研究的策略

这些策略集中在数据的搜集、分析和撰写上,它们源于各种准则并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如,问题的类型、伦理观念的重要性问题,Creswell,1998)。目前存在许多种策略,如泰什的28种方法分类(Tesch,1990)、“沃尔科特树(Wolcottstree)”的19种类型(Wcott,2001)和克雷斯威尔的五种“传统”研究方法(Creswell,1998)。定性研究者可以从五种可能的方法中选择,即叙事法、现象学、民族志、个案研究和扎根理论。另外,在设计定性研究方案时,可考虑以下五个策略和要点。

1研究者的角色

正如在研究的特征中提到的,定性研究是一种解释性研究。这通常要求研究者潜心于参与者持续的真实的经验之中,这就给定性研究过程划定了一个策略性的、伦理的和个人观念的范围(Locke犲狋a犾.,2000)。根据这些认识,研究者就能清楚地识别其研究主题与过程中的偏见、价值观和利害关系。研究地点的准入和研究中可能引发的伦理观念问题,同样也是研究者角色的组成部分。

对已有经验的陈述提供了背景数据,读者可以据此更好地理解研究的主题、环境或参与者,说明研究者、参与者与研究地点之间的联系。“后院(backyard)”

研究(Glesne&Peshkin,1992)即是涉及对研究者自己的组织、朋友或直接工作场所的研究。这通常会使研究者在发现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困难的力量之间形成一种妥协。虽然,数据搜集可能会很方便和容易,但数据的呈现却可能是有失偏颇、不完整或是道听途说的传闻。如果必须采用“后院”研究,就应该采用多种有效策略确立文本结果的精确性,以给读者较高的信度。

2数据搜集步骤

数据搜集步骤包括为数据搜集设定边界,通过非结构式(或半结构式)观察、访谈、文献、影响材料,以及用于记录信息的备忘录等方式来搜集信息。

有目的地为研究选取研究场所和个体。对参与者和研究场所的讨论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场所(研究的发生地)、参与者(被观察或访谈的对象)、事件(对参与者的观察或访谈活动)和过程(在场所内参与者所从事的事件的发展状态)。

数据搜集的类型或数据类型。在许多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搜集多种形式的数据,并花大量的时间搜集自然状态下的信息。定性研究的数据搜集过程包括四个基本类型:

(1)观察。研究者在研究场所对个体的行为和活动作田野记录(fieldnote)。在田野记录中,研究者采用结构式或者半结构式(采用预先准备好了的研究者想了解的问题)方法,把在研究地点的活动记录下来。定性研究者的角色可能从一个非参与者转换到完全参与者。

(2)访谈。研究者可以采用与参与者面对面的访谈、电话访谈或每组寻找6-8名访谈对象进行小组集体访谈等形式。这些访谈包括非结构式访谈和极少量的试图从参与者那里得出一些观点和看法的开放式问题。

(3)文献。在研究过程中,定性研究者可能要搜集文献资料。这可能是公众文献(如报纸、会议记录、政府报告)或私人文献(如个人日志、日记、信件、电子邮件)。

(4)视听材料。这是定性数据搜集方法的最后一种。这类数据可能是照片、艺术品、录像带或其他音像制品。

除了典型的数据搜集类型:观察和访谈之外,有些特殊的形式可以激起读者的兴趣,还有可能搜集到观察法和访谈法有可能遗漏的有用信息。如搜集声音或味道,或在访谈中通过令人产生好奇心的题项提炼意见(见下图表)。

细查物理痕迹的证据(如雪地里的脚印)

录制一个社会状况或个人/组群的录像

细查照片和录像带

搜集声音(如音乐、孩子的笑声、汽车喇叭声)

搜集电子邮件或电子信息

细查访谈中有助于提炼出观点的物品和仪式对象

通过接触,搜集气味、味道或感觉

注:选自Creswell(1998)和Creswell(2002)。

3数据记录方法

在进入实地研究前,定性研究者先要设计记录数据的方法。方案中必须明确研究者将记录何种数据和记录数据的步骤。

用观察提纲(observationalprotocol)记录观察数据。这种观察草案可能是单独一张纸,在中间划一条分界线将描述性记录(参与者的特征、对话的结构、场所的描述、特殊事件或行为活动的记述)和反思性记录(研究者个人的思考,如“思考、感觉、疑问、观点、预感、印象和见解”)区分开来。对人口统计信息的时间、地点及实地观察的日期等可以同样的形式撰写。

在定性访谈中,要用访谈提纲记录信息,可以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标题、访谈导语(开场白)、研究的关键问题、关键问题之后的探究、转达给访谈者的信息、访谈者写评论的空间以及研究者记录反思性注释的空间。

另外,研究者可通过手写记录、录音带、录像记录访谈信息。文本和可视材料的记录应基于研究者的记录结构。

4数据分析与说明

数据分析过程实际是从文本和图像数据中提炼认识的过程。它是一个在整个研究中不断进行数据反思、提出分析问题、拟定备忘录的连续过程。它并不能与研究中别的过程,如数据搜集或叙述研究问题等明确地分开。

数据分析与说明的过程大部分都是使用开放性数据。这就要求研究者提出一般性的分析问题,并从参与者提供的信息中展开分析。

在一般方法之外,研究者必须为定性研究策略的具体类型制作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