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
物资流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精辟地论述过流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恩格斯指出,生产和交换在每一瞬间都相互制约而且相互影响,以至它们可以叫作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马克思把商品的卖出称为“惊险的跳跃”,并且指出,假定生产过程不能过渡到流通过程,它便要陷入绝境。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无论国外和国内,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在某些方面、某个阶段,常常对提高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资流通是工业生产资料商品的流通,它直接影响着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意识的增强,我们高兴地看到,人们对物资流通的认识在不断提高,这是一件大好事。
我国的物资流通,几十年来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建国初期,除少数重要物资实行国家调拨外,大部分是通过市场组织流通的。后来,我们在理论上接受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同时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按计划分配调拨的体制。这种体制对保证重点需要起过重要作用,但排斥了市场调节,存在着管得过多过死的弊端,无法适应经济生活灵活多变的需要,因此,人们很早就在探索改革。60年代初期,刘少奇同志曾把物资体制改革放在重要位置,亲自组织和进行指导。当时,他提出的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观点,国家计划必须建立在物资平衡基础上的观点,把物资供销从工业生产部门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来发展的观点,物资工作必须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的观点,并相应采取的成立物资管理部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为物资流通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开创了物资工作的新时期。可惜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使改革未能进行下去。现在看来,当时的一些指导思想和做法,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的局限,但许多还是符合商品流通客观规律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值得重视和研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指导下,物资流通体制的改革和物资流通产业的发展都有明显进步,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认为,以下几点特别值得重视:在理论上打破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念,允许生产资料不受行政部门、地区的制约进入市场流通;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重视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减少指令性计划,放开价格,大力培育和发展有组织、有领导的生产资料市场;深化国有物资流通企业改革,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实体,参与市场竞争,在多渠道流通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物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流通技术和管理方法,逐步建立起高效、通畅、可调控的物资流通体系;在依靠科技和发展联合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物资流通的社会化、现代化,等等。这些思路和做法,都已不同程度地取得了进展和成效,实践证明,这个路子是正确的。但是,这一切也都仅仅是开始。目前流通落后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提高的一个突出薄弱环节。
今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谈话,提出了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号召,要求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敢闯、敢试;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防止和反对错误倾向问题上,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等等。这些指示,使我们的思想又一次得到解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对全党全国发出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号召,为进一步加快物资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如何办好中国式的物资流通事业,还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一切从事物资流通改革和发展事业的人士,都要深刻领会、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文件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时机,努力工作,为加快物资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产业建设的步伐,作出新贡献。
《当代中国物资流通》是一本史书。它对40多年来中国物资流通的历史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也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当前各专业、各地方物资流通的概况。这本书对参与、关心和研究物资流通工作的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这本书的出版,对我国物资流通事业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