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二)(插图)
42856800000012

第12章 江苏省(4)

南湖革命纪念馆建立后,许多中央领导人和知名人士曾来南湖观览。1964年4月5日董必武视察南湖登上革命纪念船,并为南湖题诗一首。同年5月19日郭沫若巡视南湖,也题诗一首。1961年和1981年南湖革命纪念馆先后两次向中央领导和书画家征集题词和作品。1963年8月宋庆龄寄来题词。以后,聂荣臻、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寄来题词。1985年9月邓小平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写馆名。1986年1月胡耀邦题写了“中共一大会址”。现馆内珍藏中央领导同志题词及刘海粟、沙孟海等著名书画家作品300余件。

1983年后,南湖革命纪念馆除一大党史资料和革命纪念船陈列外,又举办地方党史资料展览,有计划地开展征集党史文献资料、参与编写出版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南湖风景名胜》等。1989年,修改调整中共一大党史史料陈列,通柜密封,电脑显示自动控制讲解,得到了观众好评,近年来参观人数每年达40余万人次,并曾接待过十几个国家的外宾。

1990年6月,中共嘉兴市委采纳5名政协委员的建议,同意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等15个单位的倡议,决定开展“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集资兴建南湖革命纪念馆。选定了南湖渡口北侧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馆址,占地面积3870平方米。1990年10月1日奠基动工兴建。共集资320余万元。

新馆舍于1991年6月20日竣工,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主体建筑俯瞰呈镰刀铁锤党徽形状,总高为19米,两层,顶部矗立高6米井字形外方内园的丰功牌坊,门媚镶嵌邓小平题写“南湖革命纪念馆”7个金色大字,馆内分党史陈列、文物库房、接待室、管理设施4个部分。1991年6月25日浙江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暨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舍落成典礼在嘉兴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嘉兴市委书记梁平波为纪念馆落成剪彩。是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同年7月8日江泽民、田纪云、温家宝一行视察南湖,1993年2月江泽民为南湖纪念馆题词,自1991年至1993年底中央领导同志李鹏、陈云、彭真、李先念、姚依林等先后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词。纪念馆一楼展厅陈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南湖的关怀》,展出了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南湖时照片、题词、题字手迹,还举办了“我为南湖增光辉”征集书画作品展,展出书画500余件,现南湖革命纪念馆共有藏品673件,其中一级品7件,自新馆开放以来,共接待观众达千余万人次。

南湖革命纪念馆现设有办公室、资料科、陈列科、接待科和旅游服务部,截止1999年底有工作人员37人,内有专业职称22人。其中副研究员馆员1人,馆员2人,助馆和管理员19人。

绍兴市鲁迅故居及纪念馆

绍兴鲁迅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14000平方米,对外开放场所包括: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其中鲁迅故居(含三味书屋、鲁迅祖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和鲁迅祖居的原状陈列,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绍兴的历史面貌和鲁迅在绍兴时期的生活、学习、工作状况。

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的辅助陈列,通过大量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的展示,既有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地方特色,反映了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同时又展示了鲁迅在上海十年韧性战斗的重点,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绍兴鲁迅纪念馆坐落在绍兴市城南的都昌坊口。包括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

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面首。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整个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清末周家逐渐衰落,1918年整个屋宇易主。原屋大部分被拆重建,但鲁迅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建国后按原样多次整修,原来的家具也多数找了回来,现按原样陈列。进入故居的石库门,沿井边长廊进内,前进就是当年鲁迅一家的住处,鲁迅就出生在这进房子的西次间楼下。他回故乡任教期间,也以西首第一间楼下为卧窒,其中一张铁梨木床还是鲁迅睡过的原物。过石板明堂(天井),有两间南北向的楼房,前后楼披和花格门窗,均系周家原物。东首楼下的“小堂前”(小客堂)系周家会客、吃饭之处,后半间是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墙上挂着她当年在绍兴拍摄的照片,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

百草园在故居的后面,原来是周氏家族的菜园,也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园地易主后,南北两端虽已改变了面貌,但主要部分仍保持原样,西边一堵泥墙还是原物。

故居出来向东行百余米,往南过一顶石板桥就是三味书屋。鲁迅12至17岁就在这里求学。书房正中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和松鹿图。书房内摆有方桌、木椅。窗前壁下摆着几张学生自备的桌椅,鲁迅后来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桌面右边有鲁迅自刻的自勉字“早”。书屋后面有个小园为鲁迅及其同学玩耍之处。

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在鲁迅故居东侧,这是一座中西结合,朴素庄重的新颖建筑物。大门上方镶嵌着郭沫若手书“绍兴鲁迅纪念馆”六个金色大字。建筑呈“凸”字形,四周是宽敞的序厅、陈列室等。中间有回廊庭院。整个陈列以鲁迅的思想发展为主线,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手稿、信札、模型、书刊和美术作品,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一生。整个展览以鲁迅先生少年时代生活和辛亥革命在绍兴的活动最具特色。

鲁迅纪念馆西有咸亨酒店,北有秋瑾纪念碑、周恩来祖居和蔡元培故居,很值一游。

台州市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纪念地

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位于台州市市区枫山北麓与小园山之间,有庄严肃穆之气象,又有秀丽建筑之雅趣,为纪念1955年1月18日在解放一江山岛战斗中光荣牺牲的398位烈士而建。1955年年底建成。陵园占地总面积4462万平方米。陵园主要建筑有牌楼、墓道、战斗纪念塔、纪念亭、石碑、烈士坟墓、烈士桥、烈士塑像、纪念馆、陈列馆等。烈士陵园正面为牌楼,上有著名书法家舒同题词:“解放一江山岛战斗烈士墓道”。山巅建有解放一江山岛战斗纪念塔,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座呈六角形,塔体呈三角形,塔上塑有大型陆、海、空军人雕像。塔顶上有五星灯,入夜,灯光高照。纪念馆北面为战斗陈列馆,陈列有关战斗文献资料、战斗照片、形势图等,系统地介绍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过程。最近,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江山岛位台州湾外,属东矶列岛,距海门港38公里,位于大陈岛北侧15公里。分南北二岛,又称两龙山,相传明代抗倭将领戚继光曾在此操演水师。两岛相隔一条150米宽的水道,北一江山岛面积088平方公里,南一江山岛03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30米。植被以茅草和黑松为主,森林覆盖率10~20%。岛上无常住居民,建有简易棚屋数十间,为渔民季节性进岛作业居所。

一江山岛以“一江山登陆战”而闻名海外。朝鲜战争胜利后,结束浙江沿海军事对峙局面的时机已趋成熟。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首次采用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战术,一举攻克一江山岛,全歼国民党驻军王生明部1100人,其中俘敌550余人,毙敌500余人,解放军阵亡官兵454人。这次战役震惊了台湾国民党当局,也震惊了美国政府,从而迫使国民党军队撤出大陈等岛屿,浙江沿海始告全境肃清。

“一江山登陆战”在解放军战史中占有特殊地位,也是迄今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共两党的最后一场正面战争。“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建于椒江城区枫山北坡,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建筑有纪念塔、牌坊、碑亭、烈士纪念馆和雕塑、题词碑等,陵区安葬400多位烈士。每年接待的扫墓和参观者约10万人次,已列入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椒江城区主要旅游景区。旅游者赴一江山岛,可以发现岛上遍布战壕,构筑有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碉堡154个,分三道防御阵地,火力交叉,而岛岸又多陡壁,海面开阔。该役之壮,于今虽已岁月远逝,但仍常有游人上岛寻访故地。

温州市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旧址

温州市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地处温州南部,座落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境内,2005年2月,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十三个部委列入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上海—嘉兴—平阳线)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平阳山门、凤卧一带是该根据地的中心,素有“浙江延安”之称,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浙江省委的活动中心,是曾山、刘英、粟裕等同志创建的浙南革命根据地之一。

温州市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是由策应红军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即寻淮洲、方志敏率领的红七军团、红十军团)突围部队组建的挺进师,在刘英、粟裕同志的率领下,于1935年进入浙江南部后,与闽东特委叶飞等人会合,又与浙南地下党和红军游击队会师,开辟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为了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抗日青年干部,闽浙边临时省委在畴溪小学(现平阳山门小学)创办了当年南方8省14个革命根据地唯一的一所抗大式干部学校——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粟裕任校长。1938年3月,根据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曾山同志亲自到平阳传达党中央的指示:由粟裕同志率领挺进师主力部队500多人,北上皖南前线抗日;刘英等同志仍坚持在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活动;撤销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中共浙江临时省委。1938年9月,浙江临时省委转为正式省委,刘英任书记。1939年7月,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平阳凤卧的冠尖和马头岗两地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统一和加强浙江党的领导,巩固党的组织,坚持团结抗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平阳是老革命根据地县,县内现存革命遗迹众多,与南雁荡山和南麂列岛的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包括红军革命史迹、闽浙边根据地史迹、中共浙江省一大史迹、烈士纪念史迹和粟裕大将骨灰敬撒处等五大板块的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主和自然景观相辅的革命圣迹景观群。区内主要的红色旅游资源有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碑;粟裕将军部分骨灰敬撒处;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曾山、刘英、粟裕同志办公室及住所旧址;中共浙江省第一次党代会会址;“浙南刘胡兰”——郑明德纪念馆等二十多处。

宁波市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以余姚梁弄为中心的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解决战争时期江南七大游击区之一。被党和国家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旅游局命名为“浙江省百万青少年红色之旅经典景区”。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十九个大的解放区,其地域包括辽宁、热河、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其中所说的浙江,就是指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华中八大战略区域之一,是华中抗日的东南前哨地,它包括四明、会稽、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以北地区)和浦东四个地区,位于杭州湾两岸,沪、杭、甬之间,东濒东海,南迄东阳至宁波公路,西跨浙赣铁路金(华)萧(山)线两侧,北达黄浦两岸地区。拥有四百万人口,一万余人的抗日武装。

“皖南事变”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对新四军在华中作战的战略部署作了新的安排,明确指出:浙东方面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华中局为贯彻这一指示,将开辟浙东、浙西两地工作的任务交给苏南区党委书记谭震林负责。1941年5月至9月,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派遣武装部队分七批共900余位指战员,从浦东南渡杭州湾到浙东三北地区,与浙东抗日自卫武装一起开展抗日斗争。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先后派谭启龙、何克希、顾得欢、张文碧、刘亨云、连柏生等一大批干部和武装到达浙东、领导浙东的抗日斗争。1942年7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成立由谭启龙任书记,何克希、顾得欢、杨思一、刘亨云等为委员的浙东区党委,指挥浙江敌后的武装。

1943年4月,梁弄解放。中共浙东区委、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部等党政军机构进驻梁弄横坎头村。在中共浙东区委的领导下,以四明山为根据地,以梁弄为指挥中心,经历大小战斗643次,攻克县城2座,攻克敌伪据点110多个,毙伤日军610人,俘虏日军21人,毙伤汪伪军3062人,俘虏伪军5540人,解放同胞400万人。抗日武装力量由最初的900人发展成为15000余人的新四军浙东纵队,同时开辟和建立4个专区,16个县级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四明山是江南七大游击区之一。抗战胜利后,为实现全国和平,新四军浙东纵队于1945年9月底奉命北撤,只留极少数骨干坚持浙东地区的斗争。在华中局指示下,浙东工委和四明山工委领导四明山地区革命武装和人们群众与敌人开展了100余次大小战斗和反清剿艰苦斗争,恢复了根据地,并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浙东第二纵队,下辖金萧、会稽、台属、四明、路南和浙东主力共6个支队,统一指挥浙东地区的解放战争。在蒋介石老巢坚持斗争,成为蒋介石心头的一把利剑,牵制了部分国民党军队力量,为全国的解放战争胜利立下了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