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国家的总统要出国访问,他国名记有幸约访,便把话筒递到了总统先生面前:“听说贵国佳丽云集,粉黛三千,因此,特殊服务业异常繁荣,请问总统先生,对此有何看法?
话音未落,总统先生盛怒之下,拂袖而走。但见第二天的报纸头条位置,赫然几个大字见诸报端:总统一怒为红颜!
标题是典型的吸引眼球的做法。这由此催生了经济术语——“眼球经济冶。
“眼球经济冶又被称为“注意力经济冶。它是依靠吸引公众注意力获取经济收益的一种经济活动。在现代强大的媒体社会的推波助澜之下,眼球经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要活跃。杂志需要眼球,只有发行量才是杂志社的经济命根;电视需要眼球,只有收视率才能保证电视台的经济利。
在网络时代,没有注意力就没有利润,而没有利润的企业最终要失败。注意力之所以重要,是由于注意力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也可以使网络商获得巨大利益,注意力已成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这就是注意力的商品化。注意力作为一个个体资源虽然是有限的,但如果从全社会总体角度看,它又是非常丰富的资源,而且其再生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而引发的经济效益是具有倍增的乘数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网络的点击数(访问量)、网民数往往比利润更受到风险投资者的重视。因为点击率能够帮助我们破译注意力“密码冶,从而准确地把握市场走向。在这里注意力是第一位的,利润反居次要地位。
“眼球经济冶虽然受人热捧,但却在文化界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比如有位著名作家就说,现在连当代商业上都抛弃不用的规则,竟在文化领域受追捧。他指的就是“眼球经济冶。作家分析,“注意力经济冶就是说,只要能被人注意,能卖出去,就不论东西的善恶美丑。过去我们的一个作品,别人说好就成功了,喝倒彩就失败了。现在却变成了——喝彩成功了,喝倒彩也成功了,无人理睬就失败了。也就是说,现在只要东西卖出去,被关注了就是被消费了。至于艺术品被接受的结果如何,不管!
其实,对于“眼球经济冶的是是非非,人们的议论由来已久。尤其是在日益走向市场化、竞争白热化的文化领域,适者生存这个矛盾谁也绕不过去。电视台播放一部电视剧,没有了充满悬疑的剧名,就会没有收视率;出版社推出一本书,没有个时尚的书名儿,就很有可能卖不动;报章杂志的文章里,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不仅没有网上点击率,一份报纸或整本杂志可能都无人问津;而各大网站最最需要“有人喝彩冶,只有点击率才是网站价值的集中体现。总之,在让人眼花缭乱、新品迭出的文化传播界,没有“吸引眼球冶的“真功夫冶,你的文化产品内容再好,那也无人理睬;当然,也就无人消费,也就没有“经济效益冶;更重要的是还发挥不了教育的功能,达不到你“寓教于乐冶的文化初衷。在这个意义上,有时标题的确大于内容。
尽管“眼球经济冶常常遭到学术界的责备,但在现实中它却很为文化制造者看重,颇受各方青睐,因而,有必要弄清楚它的初始意义是什么。“眼球经济冶乃互联网时代的一大创举。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冶国内也有学者分析指出,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世界信息量以海量方式存在,而人类的注意力却是有限的,这就势必造成注意力的相对短缺。这种“供不应求冶的状况,就使注意力成为一种价值不菲的“商品冶。商家要想推销自己的产品,首先就得“投资冶注意力。因为你的产品再好,如果不与消费者的注意力结合,也创造不了市场价值。注意力之所以重要,是由于注意力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谁能够想方设法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眼球,谁就会成为新经济市场的主宰。打造一个文化产品,仅仅为了追求“眼球经济冶,不顾善恶美丑当然不值得提倡。正如有人曾比喻的那样,一个人脱光了在大街上跑,肯定“吸引大众的眼球冶,但那不只是庸俗简直就是恶俗。然而,一个好的文化产品若不考虑“眼球经济冶的存在又是不现实的。我们一直提倡文化产品要接近生活、贴近百姓,要让老百姓喜闻乐见,你连老百姓的“眼球冶都吸引不了,你怎么为老百姓服务?因此也有人说,大众文化就是“眼球经济冶,只有受到大众的关注,文化的传播才变得有意义。
但是,当一个文化产品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注意力之后,若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缺少启迪人们的理性分析,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获得知识的正常欲望,最终仍会被大失所望的人们无情抛弃。你能一时吸引人们的眼球,却不能吸引人们持久的注意力。于是这种短期行为制造出来的只能是瞬间就会破灭的文化泡沫。
詹姆斯·莫里斯(1936~?)英国经济学家。激励理论的奠基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199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著作有:《关于福利经济学、信息和不确定性的笔记》、《道德风险理论与不可观测行为》、《组织内激励和权威的最优结构》等。